❶ 对你影响最大的小说
《平凡的世界》,不用说你也喜欢。
《蒙田随笔》,强烈推荐!!!
《货币天下》,让你看了回能强化思维答的好书,《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我更是疯狂喜欢。
《国富论》,不用说的,我正在看的书,还没看完,能让你看后惊艳的书。
《苏菲的世界》,哲学入门书,不过不建议过深的看。
《潜规则》,吴思写的,人多懂点历史终归是有好处的,这本书有益于我们世界观的构建,看了你就会明白;它的另一本书《血酬定律》也是超屌的!
《安徒生童话》,不要真以为它仅仅是童话,很多的故事非常有哲理。
最后两本也是我的最爱《三国志》《三国演义》哈哈。。。。
书不在多,在精,一本真正好书就足以影响你的一生了。还是那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❷ 电视剧《大江东去》的编剧是谁
徐光荣、王宁
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由著名导演雷献禾执导的二十集电视剧《大江东去》未播先热。
该剧是一部集反腐与打黑于一身的现实主义作品,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春风文艺出版社还推出了由王宁、徐光荣编剧的三十六万字《大江东去》电视小说,文图并茂。
日前,该书在长春举行了“坚持‘三贴近’原则,繁荣反腐倡廉文艺”座谈会及签售
活动。座谈会由吉林省纪委常委李凤忠主持,吉林省纪委机关刊物《浪淘沙》杂志社主办。
《大江东去》的导演雷献禾,
《大江东去》的编剧徐光荣、王宁参加并发言。
吉林省文联、作协的有关领导及省内知名作家,部分市、县纪委有关领导以及在长春的高校大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❸ 莫怀戚的哪两篇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是入选2013年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散文《散步》中的一段文字,一段生机盎然的文字。然而就在昨天,这段文字的作者——重庆著名作家莫怀戚,因病在家去世,享年63岁。他的生命,就这样戛然划上了句号。
一时之间,网络上充斥着怀念他的文字,其中有一句令人感动——他到天堂“散步”去了。
【生平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 选》。2014年获得第三届红岩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莫怀戚生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重要作品】
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经典关系》、《白沙码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花样年月》;散文《散步》;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学生:“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7月27日晚8点,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级学生王宁接到了同学的电话:“莫怀戚老师今天下午去世了……”
“太突然,太突然了。”一时之间,王宁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尽管已经毕业多年,而且毕业之后也没有什么接触,但是王宁对莫老师的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一直都很景仰,“他绝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那时候,莫怀戚为王宁她们上《采访学》。每天,他都骑着一辆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甚至会把自行车骑进教室里面。“有一次考试,他给我们监考,我做了半天题之后抬头一看,莫老师正从自行车的提篮里面摸出一个鸡蛋在吃,当时我就笑出声来了。”王宁回忆道。
但是莫怀戚得到学生们的敬重,绝对不是因为其行事别具一格。在那时候,大学里逃课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的课是不敢逃,莫 老师的课是舍不得逃。”在讲课时,莫怀戚自己编写教材,结合社会现象给他们讲解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在采访中应该注意什么,其幽默、坦率的谈吐,让学生们如 痴似醉。
❹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推荐你买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著且出版的<<比较文学原理>>仔细阅读,因为你问的问题并非简单就可以回答的,你所问的那本书中都有涉及,乐老师是研究比较文学的专家.希望可以帮到你!
❺ 一剪梅和尹正什么关系
谈到尹正一剪梅的梗,不得不说到去年大热的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此片凭借全程高能且密集的笑点赢得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尹正正是因为这部剧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没错,这部电影不仅带热了歌曲《一剪梅》,也成就了一出场便自带这一背景音乐的“袁华”扮演者尹正。
尹正为什么能够出演袁华?有人将“开心麻花”原演员王宁的过气全部推到了尹正的身上,因为他的出现加速了王宁的离开。要说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最出彩的角色是哪个?众人肯定会想到“袁华”的名字。
无论是反派的人设,还是每逢出场必定响起的背景音乐,尹正饰演的“袁华”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因为尹正的出演,“开心麻花”两大主心骨沈腾和王宁闹掰了,沈腾继续留在“开心麻花”。
而王宁则选择单飞发展。但是离开“开心麻花”之后的王宁发展一落千丈,从原本的央视常客转变为不知名网剧主演,王宁的名字逐渐被众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沈腾的飞黄腾达。那么王宁的离开与尹正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当初电影《夏洛特烦恼》原本定下出演“袁华”的人本是王宁,因为在“开心麻花”的剧场演出中,所有演员都是自家的,王宁也一直是“袁华”的扮演者,所以他觉得电影中的这个角色也该是他的。
但是由于当时的“开心麻花”还没有那么大的知名度,所以投资方特意塞了几个知名演员在这部电影中,其中就包括饰演“袁华”的尹正。虽然尹正的人气不敌顶流,但是他出演过《龙门镖局》等多部热门影视剧。
还享有“内地小吴彦祖”的称号,让一个极具话题的艺人来增加热度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尹正的出现让王宁失去了这个本该属于他的角色,电影上映后迅速火爆,大到男女主角,小到出场不过几分钟的看门老大爷都成了网络红人。
尹正饰演的“袁华”也被网友调侃为“行走的背景音乐”。但是这部电影的幕后人物王宁却销声匿迹了,原本与沈腾旗鼓相当的两人一夜之间地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最终王宁选择了自己单飞,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留在“开心麻花”也很难超越沈腾。
还不如自己打拼出一条血路。
❻ 有谁知道现在国家规定的新生儿取名只能在规定的8000个字内选择,这8000个字是哪些啊
确实有相关的规定 但具体是哪8000字应该还没有发表 我这有些资料可供参考 新生儿起名将须从规范汉字表选取避免生僻字2009年04月13日 06:43 来源:羊城晚报 邓琼 近日,一则“《规范汉字表》即将出炉”的消息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羊城晚报记者第一时间独家采访了参与编制该字表的相关官员及核心专家,他们明确指出,此次《规范汉字表》不会恢复繁体字。 专家还表示,该字表一经公布,我国新生儿的取名用字必须从中选取,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将得到遏制。 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证实了《规范汉字表》即将出台的消息。他告诉记者,这个字表是在1988年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过去已有规范的基础上整合修订而成的,计有8000余字。目前已经完成了专家学术研究的工作,正在走行政审批程序,如无特殊情况,今年内大致能够面世。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是这次《规范汉字表》后期研制工作的专家组组长。她介绍说,《规范汉字表》的编制工作前后历时八年,很多专家参与,先后召开大型学术会、专题研讨会、征求意见会、鉴定会、审议会80余次,修改70余稿,是非常慎重的。 王宁指出,《规范汉字表》是对过去已有规范的整合与修订,包括:重新复查、确定了字级、字量、字形,对姓氏、地名、科技等领域的字作出补充,对简化类推作出严格限制,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也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等等。 王宁同时强调,文字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符号系统,一定要顾及普及层面上特别是基础教育层面上用字的习惯,维护文字的稳定性,避免“灵机一动”随便改动带来新矛盾。此次修订工作经过全盘考虑,慎重从事,是不恢复繁体字的。 两千姓氏用字属生造乱编 姓名用字则有4000个错字别字,以后取名将被规范 《规范汉字表》对百姓生活有何影响? 李宇明表示,《规范汉字表》出台后,中小学教材常用字范围等方面可能面临变化,今后会有专门的相应通知下发。 王宁则特别谈到,新生儿取名更要强调用字规范。她表示,人名用字也是社会用字的一部分,必须要符合汉字使用的规范,这样才是真正的保障姓名权。 王宁说,中国人的重名现象绝不是因为能够用来取名的字太少,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名字都是从古典诗词、典籍中化用而来,但即使是这些古籍,用字量也非常有限———过去的童蒙识字课本,不重复的字也才2320个;十三经(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周易》、《论语》、《尔雅》、《孟子》等)不重复的字不到6000个;《全宋诗》收录了18401首诗,才用了4520个汉字。而今天的规范汉字达到8000多个,可以有无数种组合,还不够起名吗? 但据公安部门透露,在此次换领二代身份证的过程中,使用目前通行的收字7.6万个的汉字国际编码,全国人口的姓名用字中竟还有大概8000个字找不到!而据专家研究,这约8000个字中,至少有一半是错字、别字。 此外,目前我国公民的姓氏用字大概有7600余字,但其中竟有2000个字所代表的姓只有一个人在使用!也就是说,这些姓几乎都是生造或胡乱编出来,而并非历史传承的。这些现象都表明,规范姓名用字是多么迫在眉睫。 王宁表示,用一个多数人不认识、基本没人用的生僻字起名,既不利于社会又不利于自己,这又何苦? 简化字不会割断传统文化 恢复繁体字代价太大,专家建议全社会识繁用简 对于目前颇受大众关注的汉字“繁简之争”,《规范汉字表》后期研制专家小组成员、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原副所长董琨研究员指出,纵观汉字演变历史,简化是主要倾向。 董琨说,现在一些人提倡恢复繁体字,除少数也许不无炒作之嫌外,多数人愿望可嘉,但他们基本都不是专业人士,这种主张难免有些外行。 董琨表示,简化字早已有之,在元明清的小说等读本中都出现过很多简化的俗体字,民国政府1935年也公布过一个收字324个的简体字表,只是后来没有正式推行。从文字学研究角度,简化字的出现是符合文字演进规律的,我们不能将简化字的使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对立。社会文化生活对汉字发展提出了简化要求,这并不至于割断传统文化。况且,当今在书法艺术、学术研究等专门领域还是允许使用繁体字,决没有加以废除之举。 王宁表示,汉字简化对普及教育、发展文化极为有利,恢复繁体字对文化教育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进一步实现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才是当务之急。 她同时也认为,汉字简化过程中确实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字已经过简了。譬如‘干’的同音替代,‘干犯’、‘干净’、‘干部’、‘树干’用字合并,全由‘干’一个字来承担,是不方便;有些‘符号替代’也不是设计得很优化,像‘邓’从‘又’,‘灯’从‘丁’,‘澄’仍从‘登’,原来一个声符,分成了三个声符,问题反而复杂了……这些都还需要改进。” 王宁称,海峡两岸简化字与繁体字并存并不会影响交流。“不要说用惯繁体字的人认简化字没有困难,就是用惯简化字的中等文化程度的人,看港台剧繁体字幕、读港台歌曲繁体字歌词,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在专业领域,繁体字的认和写更不会有问题,文言文印刷、书法都允许用繁体字,繁体字实际上也会随着典籍的普及而普及。何况,两岸的简繁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国际编码、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等方式帮助沟通。” 董琨则赞同在全社会层面考虑实行“识繁用简”,具体措施可以再探讨,比如学生的课本使用简体字印刷,但在课本后边附上“繁简字体对照表”之类,让学生对两种形体系统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 (责任编辑:孙丹) 本文源自: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904/13/t20090413_18779092.shtml
❼ 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语文就是语言”
——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
扬州大学文学院 徐林祥
1949年,叶圣陶先生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建议把旧有的“国语”和“国文”一律更名为“语文”,从此开始了“语文”一词广为使用的新时代。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其基本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1]
“语文”既作为课程名称,又作为教材名称。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以“语文”命名的教材。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2]
无论是以“语文”作为课程名称,还是以“语文”作为教材名称,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确表述为:“语文”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叶圣陶解释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的命名及其解说,曾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吕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为题的讲话中说:“解放初期有一个出版总署,底下有一个编审局,就是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务是编教科书。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这门课,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当时有一位在里头工作的同志提议说,我们就叫它语文行不行?语也在里头,文也在里头。后来就决定用语文这个名称了。”[4]张志公先生在1979年5月写的《说“语文”》一文中也说:“一九四九年六月,全国大陆已经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当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国语’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5]
在“语文”作为课程教材名称使用的过程中,对“语文”含义,除了“语文就是语言”之外,还有“语言文章”、“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等几种不同的解说。
针对这些解说,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6]“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语文”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是“语言和文字”,一是“语言和文学”。该词典在解释“语言”一词时称:“‘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8]这就是说:“语言文字”专指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吕叔湘认为:“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9]吕叔湘先生这里虽然也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但仍然是指“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
可见,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语言文章”(“文章”为书面语言)、“语言文字”(“文字”为书面语言的符号)、“语言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含义。
既然语文教育中的“语文”应理解为“语言”,那么为什么这门课程不叫“语言”而称“语文”呢?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有时仅指口头语言,叫做“语文”,是为了强调这门课程不但包含口头“语”,而且包含书面“文”。1980年7月14日,叶圣陶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解释说:“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10]
我们理解:“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指的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即狭义的语言)的学习,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学习。[11]正如钟启泉先生所指出的:“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12]王宁先生则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养成学生从语料中发现语言现象、概括语言规律的锐敏性、兴趣和习惯;教给他们贮存语言材料的正确、有效方法,促使他们通过自学的积累,逐渐丰富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中,训练他们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体、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最后,还要以语言为桥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创造思维意识和文化修养意识。”[13]
近几年来,在关于“语文”含义的讨论中,又有三种新的解说:“言语”说、“文学”说、“文化”说。
有学者认为:“‘语文’指的是汉言语,语文教育是我们母语汉语的言语教育。”[14]笔者以为,这一观点缩小了语文的外延。语文学习,既包括言语的学习,也包括狭义的语言的学习。虽然作为母语课程内容的语言系统及规则,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发的经验和认知多少获得一些,但这些毕竟是零碎的,与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通过较高级的思维活动系统地学习是不能相比的。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必要,即在于可以使母语的学习和掌握,由自发的、偏重感性经验的、少慢差费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觉的、偏重科学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讨,这其中便包括语言系统及规则的学习。
也有学者认为,语文就是文学,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笔者以为:这一观点同样把语文的所指缩小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方面,作为一门艺术,文学作品与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育无疑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另一方面,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料,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与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的性质又是相同的。语文学习既然包含语言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学习,就已经包含了作为语言的成品的文学作品与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学习,文学教育就已经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了。而以文学来解说语文,将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的读写排除在语文之外,则显然是不妥的。
还有学者认为:“从语文的本体来看……语文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15]笔者以为,这一观点又将语文泛化了。文化是什么?“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6]显而易见,语文只能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事实上,包括语文在内,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学习各门课程都是学文化。说“语文就是文化”固然没错,却不能揭示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推动当今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简介:徐林祥,男,1956年生,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美学史与美育史研究。
注释:
[1]叶圣陶:《答滕万林》1964年2月1日,《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页。
[2]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大意》,《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
[3]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见中华函授学校编《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4]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5]张志公:《说“语文”》,《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6]叶圣陶:《答孙文才》1960年1月21日,《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7]叶圣陶:《答滕万林》1964年2月1日,《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39页。
[9]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10]叶圣陶:《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11]参见徐林祥、屠锦红:《语文:一体三维》,《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
[12]钟启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4]余应源:《语文“姓”什么?》,《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
[15]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7-8期。
[16]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2页。
❽ 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评价
后现代是一个命名政治,他一旦被命名了,就属于全球化的
了,可以说是美国抢先注册到了这个名字,因此给其他的国家带来很大的
压力和焦虑。因为一种新的大趋势出现,很快就会席卷全球,不适应或及
时迎接挑战者就会在新一轮的世界竞争中落伍。后现代代表了一种全球化
的新趋势,全球化并不是普遍趋同一致,都达到美国和日本的生活水平,
至少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没完成现代化呢,而是说现在出现了现代化事业的
新方向或批判现代化事业。后现代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存在着并置或不平衡
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后现代社会中现代的特征和后现代的特征都是有的。
后现代试图以所谓的后现代的东西带动和改造现代的东西。这也是用于全
球化的世界,因此,中国也是处于一个后现代时代,不过在我们这里现代
的更多一些。后现代社会所描述的各种现象我们在以前所谓的未来学家那
里,比如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
来临,基本上已经见过了,不过现在就是换成了数字化时代、知识经济、
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等等。有些美国的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我们基本上还
没有遇到过,比如行政危机、法律危机,但是其他的一些后现代特征已经
在中国出现了,比如互联网的使用,电信方面的手机、生态危机。后现代
现象并不完全都是好事情,基本上说来,他所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代表的是一种克服这种危机的希望和努力,在我们这里正在往现
代性的“危机”的那方面赶呢。
后现代本身既是一种与八十年代以前的社会在社会结构上的断裂的社
会现象,也是一种新兴的话语现象,而且尤其是一种话语方式。就作为话
语方式的后现代主义而言,中国是有后现代主义的。中国有后现代主义并
不是说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而是说有许多翻译的著作,大家都操着一口后
现代的行话。后现代化与在中国的旅行和话语激增、膨胀都体现了后现代
化与本身的存在。1985年杰姆逊受乐黛云的邀请在北大讲“后现代主义与
文化理论”,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大体上知道后现代主义。杰姆逊也是后现
代主义主要的理论家之一。1989年前后的新实验小说被其文学批评家定位
为后现代主义。1992年王宁在北大请一批外国文学理论家研讨后现代主义
的文学批评,1995年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研讨
会,当时我是参加了的。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著作我们
都翻译了一些,比如:杰姆逊、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罗蒂、列维纳斯
、巴特、鲍德里亚、利奥塔、布尔迪厄、鲍曼、阿多诺、德曼、哈贝马斯
等等,没有翻译过来的还有卢曼,拉克劳和莫菲等,也正在翻译。文学批
评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后现代理论,比如北大的王岳川,哲学界则几乎都不
接受后现代主义。只有社科院的王治河写过后现代主义的书,凯尔纳和贝
斯特的书《后现代理论》和罗斯诺的书《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翻译过
来以后,关于后现代介绍的大路货著作也基本上够用了。《福柯文选》四
卷本由三联的舒炜主持,今年底就可能面世了。专门研究拉康、福柯(刘
北成)、德里达(尚杰)、巴特(汪民安)的都有一些人。也有研究文化
方面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比如巴塔耶,本雅明,列
维纳斯,列奥·施特劳斯等。
❾ 2016年,王宁出走开心麻花,是因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他对这个综艺节目已经非常失望了,而且遭到了非常不公平的待遇。
❿ 文学训诂学是讲什么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