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北的个人履历
伊北原名陈亮,1983年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200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所攻读现代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推出个人的第一本书《爱恨都已倾城:私房阅读民国女子》广受好评,本书以独特的男性视角,融合现代女性解放史,用异样鲜活的笔触,书写了一段民国女性奋斗的传奇。
2011年,推出长篇小说《被结婚:亲爱的这不是爱情》,主题随笔《可以暴烈可以温柔:私房阅读民国女子》两部作品,前者,探讨了当代青年的婚恋困扰,展现了新生代作者不俗的自我意识,平淡而近自然的书写方式,继承了自《海上花列传》而下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衣钵。后者,则用冷峻的笔调,写尽了女间谍们生死爱欲。
2012 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浮生记》,关注现实,写一个关于金钱、爱情和迷失的故事。聚焦80后北漂大都市爱欲挣扎,讨论一群年轻人和北京这座大都市的纠结关系,旨在拷问: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只有感情的爱和婚姻能走多远?2012年夏天,伊北推出随笔作品《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解读林徽因的一生人际脉络,深受期待。同时推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臭伉俪》。2012年年底推出传记作品《半生素衣:陆小曼传》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代才女、旷世佳人陆小曼传奇的一生,被误解却从不辩白。
2013年接连出版随笔《华丽苍凉 ,逆流而上:私房阅读民国女子 》《水墨青花刹那芳华:民国女明星的倾城往事》《流苏与娜拉》。
2013年,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1月推出长篇小说《熟年:中国式养老困局》,聚焦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力透纸背。
2014年,出版恋爱小说《我们,是否还有好时光》 (江苏文艺出版社),传记《蚤满华袍:张爱玲后半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伊北的长篇小说,多以都市题材为主,平朴真实又犀利幽默,始终关怀都市男女的精神状况;短篇小说则蹊跷诡异,始终有一种南方湿润的氤氲味道;随笔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回肠荡气又不吝表达主观爱恨,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同时又注重书写传奇。
㈡ 黄磊投资的《小舍得》为什么会火
《小舍得》从一播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虽主要围绕着“小升初”问题而展开,但却同样展露了很多当代背景下的一问题。不同家庭的孩子,承受着不一样的内卷压力,同时家长也被迫与孩子卷入其中。
这次周迅与黄磊不再饰演莺莺燕燕的年轻小情侣,在《小敏家》里两个人演的是一对离婚后重组的半路夫妻。这次《小敏家》是周迅继《如懿传》之后再次接拍的一部电视剧,周迅之前基本上没有出演过现代剧,对于周迅来说是一个突破。周迅不断突破自己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荧幕效果。
㈢ 如何评价伊北写的《蚤满华袍:张爱玲后半生》
这本书写张爱玲出走大陆后的生活
关键词是:写作
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充满冲突的,每个人行走人世,都需要面对一些终极问题:追寻爱,实现自己我价值,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等等
张爱玲的感情生活中,两段是最被八卦的
她和胡兰成
她和赖雅
她最后舍弃了这两段感情,因为她发现爱情这个东西也是不可靠的
她一直都明白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在于写作
后半生她又写了什么
越接近人生的终点,她越发自觉地回归到家族史
甚至于那些她未曾见过的人们
她爱他们
因为是血脉之亲
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她
张小姐从来都是渴求爱的,所以她的出走以及后半生,依旧是寻找爱和自我价值的一个轮回
而这个过程中,蚤子的出现,与其说是物质性的,不如说是精神性的
蚤子其实是孤独对于她精神上的一种咬噬
在异国的土地上
她依旧得从对于家族史的回溯中
才能找到生活下去的能量
张爱玲曾给自己的写作定义为“在传奇里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找传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少女张爱玲就凭借她那独一无二的文风惊艳于文坛,她才华横溢,看透人间世态;她爱用色彩,时常语出惊人。她擅长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书写传奇,即使是最平凡的普通人,她也能写出他们的不凡之处。而张爱玲自己的人生境遇也称得上是一段“传奇”,经历了成名与失意、繁华与落寞的交替更迭,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过夜空,惊雷后的万般寂静。也许是张爱玲身上那些炫目的光环与跌宕起伏的遭遇使人们习惯于一种“八卦化”“碎片化”的阅读,对她的感情经历、豪门家世、衣着品位等津津乐道,好事者甚至从垃圾堆里发掘她的菜谱清单与用具品牌,仿佛存心要将张爱玲妆扮成一代“小资教母”“文艺女神”,推到舞台上供人品头论足。然而,无论是曾经嗤之以鼻的贬斥,还是如今近乎疯狂的追捧,凸显“传奇”的浓墨重彩都难免将张爱玲勾勒得有些不接地气。《蚤满华袍:张爱玲后半生》这本传记,却将视线投注于张爱玲籍籍无名的后半生,从多个角度以及无数生活的琐细之处深度解读,写她如何在异乡步履漂泊,为作品的出版左奔右突,即使经历了感情的背弃、婚姻的拖累、经济的困窘、居无定所的漂泊,也从未使她放弃过写作上的努力与尝试,用一支笔抗争命运的挫折。在作家伊北笔下,张爱玲已不是高高在上的传奇人物,而是还原为一个最朴素的写作者形象。
1946年后张爱玲的写作俨然没有了前几年的锋芒和锐气,转而变得低沉、隐忍、喑哑。后来甚至长期没有作品产出,只能靠写剧本维持生计。晚年推出改写后的《金锁记》与自传小说《小团圆》又遭到各种批评、责难,直到现在,张爱玲被公认的传世之作还是她早期收录于《传奇》和《流言》的小说和散文。但伊北并不想用一种功利的视角来评判张爱玲写作生涯的成败,相反,对于时代洪流下作家命运的无常与无奈、张爱玲竭尽全力为写作而活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理解与敬意。正如那些注定属于未来的人,是那些既不合时代要求也不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他会坚守对自身时代的凝视。张爱玲终其一生,都对文学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自我的控制力。但客观地说,并不是张爱玲有意选择偏离了主流的岔道,而是因为她本身就具有超越于时代的气质。在乱世纷繁的杂乱色彩中,她洞若观火,一语道破人生的底色是苍凉,带着悲观主义者的透彻冷静与特立独行。她始终走在潮流的前面,大家争相观看,但若放到追求千篇一律的特殊年代里反而显得她的一切都那么奇怪,与周围格格不入。“在50年代的文代会上,别人都是一身蓝布装,她却是一身低调的白色镂空绒线衫罩旗袍,尽管坐在最后一排,还是感到了‘惘惘的威胁’。”
1949年,张爱玲平静地迎接了时代的巨变,她和胡兰成的关系使她被人贬为“落水文人”,说她在政治立场上有问题,是非不明,忠奸不分。在高呼民族主义的爱国志士看来,这就是无法辩驳的“原罪”。名声的坠落那四五年,张爱玲走到了写作事业的第一个低谷。坦诚地说,张爱玲不是从未试图做出改变,去媚一媚俗,让自己向新的文艺路线靠拢。她给长篇小说《十八春》安了一个“时髦”的结尾,让男女主人公脱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到广大天地里去搞建设。她还写了《小艾》,一个女佣在旧社会受尽压迫,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生活,是一个很纯粹的“无产阶级故事”。但对于这种改变,张爱玲到底还是无法适应。一次一次的迎合与失败,最后选择奋不顾身地逃离她曾经最爱的上海。伊北用“抵抗”一词描述张爱玲当年的出走,因为“对于张爱玲来说,写作,从来都是一种抵抗,一种病,一种药”。她从未要改变世界,只是不想被世界改变。有时候惟有舍弃,才能坚守。
张爱玲的出走似乎可视为她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她便彻底孤寂下去,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很多年。尽管辗转香港与美国寻求发展,英文写作并不那么顺利,异域生活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每一步对她而言,至少都不是最坏的选择。多年后,张爱玲终究还是把《十八春》改成《半生缘》,删掉了政治化的结尾,恢复了人物的真身,让不彻底的人物继续不彻底下去。她说“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而张爱玲自己也是不彻底的,但对待写作,她却是彻彻底底的诚实。看伊北所写的张爱玲后半生,同样被他笔下的真诚所打动,还记得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真心热爱一件事,并且贯彻到底,究竟是幸运的。一个朝圣者的虔诚,虽不能扭转乾坤,却能给予内心的丰润与安然。”是的,由于心境的变幻、人生的起落,晚年的张爱玲已不再相信什么传奇,再传奇的故事,拆开来看,也不过是日常生活的底子。她对自我有了颠覆性的转变,在美学理想上恰是反高潮、反传奇的。她告别了年轻时候那种“艳异”的写作手法,笔法更趋于自然,更贴近生活本身。
伊北沿袭了这种平淡而近自然的写作方式,在《蚤满华袍》中,没有采用显著的时间线索推进故事情节,也没有刻意营造叙事的高潮隐藏于主体部分,而是采用章回体的结构,由回顾张爱玲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组成:出走、爱缺、往来、推翻......每一章都自成一个主题,每一段情节基本都是“完整”的。将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其所涉及的人与事层层叠叠地铺陈开来,让故事淹没在生活的细节当中,人物和故事自然地流淌,从立体的角度勾勒出一个更为丰富、更为真实的张爱玲。
文学是张爱玲的皈依,也是她最后的坚持。她不甘做一个随波逐流者,更不愿做一个英雄或斗士,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变,都与她无关,她就是一个写作者,独立的,孤傲的,自尊的。她的后半生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旅人,不断丢弃着生活的行装,爱情、友情、婚姻、工作,只要舍弃,就能得到尊严,得到更大的自由。年轻时张爱玲曾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中年的张爱玲犹在为生计奔波,她给丈夫赖雅的信上写道:“暗夜里在屋顶散步,不知你是否体会我的情况,我觉得全世界没有人我可以求助。”晚年她躲进自己的小屋,反反复复书写着自己的家族故事,在回忆里寻求慰藉,她说“我有的时候觉得我就是一座孤岛”。不久以后,她在自己的公寓里一个人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无奈整个社会总是习惯了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去评判一个人的成就,甚至是幸福。如果说张爱玲作为一个异类,她不会被同时代的多数人所喜欢,那么现今又有多少人真正地理解她呢。伊北从未用悲惨或可怜的字眼来形容张爱玲的后半生,他了解她的孤独已深入骨髓,“她过得很好,只是有点孤独,仅此而已”。她最终孤寂地老去,普通但绝不平庸;她死了,而她留下的文字却历久弥新。
望采纳!!!谢谢!!!!
㈣ 双生姐弟祸人间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双生姐弟祸人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一章简介
女主:
芳名---伊北研
芳龄---13岁
身份---多重身份
一一介绍哈NO.1全球首富的大小姐NO.2全球顶尖的特工.杀手.商业.黑帮老大。(几乎三百六十行
没有她没做过的)
家庭状况---一父一母
外加一弟(某弟:啥叫外加
感情偶是附带的?)
喜好---植物:蔷薇
罂粟
曼珠沙华
樱花事情:制毒
逛街
疯狂购物
飙车
恶作剧
睡觉.......
特征、特点---现代:做任务时总是喜欢全身上下准备好武器
不过她一次也没用到过
因为她根本就不需要
咱们大小姐的理由是:好看
以防万一(某作:还以防万一
呸..以你的能力用得着么)总是喜欢穿的不伦不类
明明是个大美女
却总是穿成一副中
样子
平时虽然样子拽拽的
不过
对亲人朋友还好啦古代:总是喜欢两个极端的样子:一身白衣
似冬日的傲梅
坚韧、不屈、秉
;一身火红:邪魅、妖孽平日脸上总是挂着和煦的微笑
似冬日的阳光
只不过见过那真正的笑容的
只有她那最要好的弟弟
格---多重
格
时而温柔时而狂妄时而阳光当真正接……
㈤ 伊北是个什么人
伊北伊北,男,1983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中学毕业后,去无锡读了四年书,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7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见国内各文学期刊,出版长篇小说《被结婚》《北京浮生记》《熟年》,短篇小说集《臭伉俪》,传记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半生素衣》《蚤满华袍》 等。伊北有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他也写千字文,在《华夏理财》杂志开“对影成三人”专栏。
㈥ 伊北的媒体专访
伊北:写作让我心安
问:你老家在淮南?橘淮北则为枳,生淮南则为橘,是这个淮南?
答:那个是大的淮南概念,泛指淮河以南,我们家的淮南就是指淮河南岸,紧挨着的,淮河从我们市穿过。以前是没有淮南这个市的,我的出生地田家庵区分属于凤台县和长丰县,四九年之后才立区,所以我的祖辈都是外乡人,祖父家是从六安寿县过来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是从扬州江都来到这里的,我则是地地道道的淮南人。我对淮南以前是没什么感觉,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喜欢,它的历史很长又很短,长可以追溯到淮南王刘安,他在八公山上发明了豆腐,短是说其实我们城市的中心地带,是解放后,确切地说是1953年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此前淮河一直有水患,从晚清开始就是,一直很落后。
问:那是个很特别的区域,正好在中国气候的分界线上。
答:是江淮之间,非南非北,又亦南亦北,我们那个地方不算发达,但有种活力,北面的人来了,会被叫侉子,南面的人来了,会被叫蛮子。当地人有种无知的自信。
问:你的教育经历是怎么样的?
答:我的教育经历很普通,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是这样走过来的,我没什么求学运,小时候成绩还不错,但考试和报志愿都缺少一些运气。问:缺少运气?怎么讲?
答:高考考得还可以,但志愿没报好,最开始要去上海,结果被撞车撞到无锡。
问:看到你写了一些背景是无锡的故事,无锡的什么大学?
答:江南大学,我入学的时候刚成立,几个学校合并的,中国的大学有时候很莫名其妙,乱合并一通,把学生弄去,结果各方面根本跟不上,名不副实。
问:看来无锡的经历不是很愉快。
答:也未必是多不愉快,青春嘛,都是很苦闷的,中学的时候老师灌输的,大学总是很美好的,结果一去,根本不是那样,我去了之后就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勇气回去复读,再考。
问:为什么没有勇气?
答:因为穷,我身处再婚家庭,我亲生父亲去世得很早,我能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不可能上了之后又再回头复读,这个事情我做不出来,会给妈妈添麻烦。但那时候我就想离开无锡,大三的时候搬到所谓大学城,完全是蛮荒,在太湖边上,没一个人,校园又一味扩建,傻大,浪费国家资源,也给学生制造麻烦。
问:什么麻烦?
答:因为从寝室到教室有很长的路程,因为施工又都是泥,总之那个校园给人感觉很不好,所以我就想考研究生考出去,我就想考北京。
问:考得结果怎么样?
答:结果还不错,但过程很艰辛,所以我说我没有求学运。而且在这个过程,我冥冥之中也感觉到,是老天爷把我推到文学的道路上的。
问:怎么个推法?
答:我第一次是考北京广播学院,即中国传媒大学,我考艺术类去了,电视编导什么的,那个时候都流行考这个,觉得又光鲜又能赚钱,很多人考,艺考,每年都报新闻,只不过我考的是研究生,艺考新闻都是本科生,多少多少美女帅哥什么的。我那年考得分很高,400分,第二名,但没被录取。
问:怎么会没被录取?
答:可能老师觉得我不适合这个专业吧,说起来我真谢谢那些老师,因为后来我发现我真是干不了那个活,要熬夜,我是不能熬夜的人,熬了夜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不过接到没录取的通知我还是照例大哭了一场,然后找工作,找了个在无锡的电器集团,也不是很满意,一大群人乱哄哄的在办公,关键是我的求学梦还在,我就又复习了一年,报考北师大,报我真正喜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但我那时候对学术研究不是很了解,完全凭热情的,因为小时候看过很多书,对文学很喜欢,但只是喜欢,我写作起步很晚的。
问:第二年考上了。
答:考上了,而且考了个专业第一,也将近400分,而且拿了全公费。我为我妈省心了,不用交学费了。
问:上了北师大开始写作了吧。
答:刚开始没有,我感谢北师大,我觉得有人说文学教育没用,培养不出来作家,我觉得这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北师大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很细,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然后还有总论,是分开教的,过程中读大量的书,现代文学的书,这个对我促进很大。
问:阅读面拓宽了。
答:可以这么说。因为从小比如初中狂读《红楼梦》,一个暑假把《红楼梦》反复读好几遍,高中又囫囵吞枣地读外国文学,《红与黑》呀,《安娜卡列宁娜》呀,《飘》呀,甚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都读过,现代文学作家的反倒读得不多,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和遗憾,因为外国文学是翻译过来的,语言本身的魅力很多都丧失掉了,到了研究生,反过头来研究现代文学,看五四新文学一代是怎么写作的,这对我的启发很大,中国的白话文写作,虽然以前有白话小说,但真正开始现代化,是从五四开始的,现代文学作家替我们这些后来人开拓了路,也留下了余地。
问:那一代人特色很鲜明。
答:非常鲜明,每个人都是一个路子,所以有人说冰心不好,我就反驳,那是你不知道冰心好在哪,这些人的好,都要放到历史中去看,而不仅仅是拿到当下看,要看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余地,很多写作者不研究历史,人云亦云。
问:追求流行的东西。
答:一窝蜂,一会捧杀一会棒杀。北师大的文学教育给了一种审美眼光和判断力。这个很重要的。
问:从北师大时期起就开始写作了?
答: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写作的,最初就是为了挣稿费,发在报纸上,后来也发文学期刊,到了研究生二三年级出书了。
问:稿费问题很值得研究。
答:现代一批作家很多不仅仅是为了稿费写,但稿费绝对是个重要的部分,那时候的作家靠稿费是可以生存的,如今很多所谓的纯文学作家很难这样,鲁迅的稿费,张爱玲的稿费,沈从文的稿费,沈从文在上海的时候写得很快,写了就去书店卖掉。图书价格和稿费价格都太低。
问:你们这代写作者很多是从市场开始起来的。
答:是的,很多都是,但我是没赶上,韩寒郭敬明一批参加过新概念,通过那个比赛出来很多人。但那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在小城,消息闭塞,也没想过要靠写作怎么样,到了研究生,学了文学专业,才好奇似的写写,慢慢才写多了,散文,小说,传记。不过其实我们这代人很多也都回归了,我们的文学期刊随着时代变迁经历了大起大落,又逐渐走向一个平稳的、小众的姿态,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的,纯文学,就历史看,包括当下的西方,就是一个小众的东西,在我们国家更是,因为文字的东西放置到浮躁的时代,让大众参与进来本身就很难。我很重视我在期刊上发的小说、散文,中国最好的文学编辑,很多还是在期刊的,他们识货,也认真,但很遗憾,很多刊物壁垒森严,也许是因为人力有限,我都不知道怎么投稿,我是作家协会的会员,但入了之后也没人告诉我怎么给文学期刊投稿。《滇池》是最早发现我的一个刊物之一,我非常感谢,还有一本《鸭绿江》,还有《长江文艺》,都是很开放的姿态,也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很多都很好,帮助了我写作成长。
问:你的意思是你的写作道路不是很顺利?
答:谈不上不顺利,但也谈不上顺利,我怕被人定型,比如我写了一些民国题材随笔,就有很多人都来约这个题材的稿子了,但我自己是觉得,写了三部就不想写了,因为我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完了,我接下来还是想写小说。再有一个就是我的社交圈很小,我不懂得怎么跟人“打关系”,听说发文章很多都要打关系,是不是这样?
问:你知道有个鲁迅文学院吗?
答:知道,在北京,有个中高班,我还去过,但我没申请不上,非常遗憾,第一没人推荐我,好像必须地方作协推荐,而我是从中直机关这个口入的协会,结果成了“没娘的孩子”了,再一个,单位领导一听到说要脱产,立刻不同意我去学习。这很令我苦闷。我对鲁院其实是很向往的。
问:你既写小说,也写散文,现在流行的叫法叫虚构非虚构,以后是不是要着重某个方面?
答:它们表达的形式不一样。而且,非虚构我多关注历史题材,虚构我关注现实,不过以后我可能虚构也会伸向历史去,小说我从现实题材写起,因为离得近,我不吐不快,我很庆幸自己在北京生活,大都市会给你制造很多困难,给你一种时代感,这对于写作的人是很重要的。我喜欢写弱势群体,写边缘人物,我写传记,写女性,因为女性相对于男性是弱势的,写小说,写弱势群体,我喜欢塑造他们的形象,写他们的故事。
问:不与时代脱节。
答:被迫不脱节,因为像我这样一个没有关系背景后台,也没什么太多钱的年轻人,注定就是在这座大城市挣扎求生了。
问:没想过离开?
答:心安处即是家。写作让我心安。 20120504爱听悦读汇-伊北
20120528广东电台新闻台《星空夜话》 20120928爱听悦读汇-伊北
㈦ 《望天》txt全集下载
链接:
《望天》,作者:之之
《望天》分为出书版与网络版这两种版本,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便是出书版的明若附身的那位戏子是女的,而网络版的明若附身的那位戏子是男的。出书版已完结。
㈧ 求周锦堂 伊北琛 的小品 《送礼》 MP3等格式的音频下载 或者FLASH也行 帮忙啊 谢谢了
Les éclairs qui sortaient des yeux vieillard, sa barbe, qui frappait sa poitrine, ses paroles foudroyantes, le rendaient semblable à un dieu. Accablé de sa majesté, je tom à ses genoux, et lui demandai pardon de mes emportements. " Mon fils, me répondit-il avec un accent si doux que le remords entra dans mon âme, mon fils, ce n'est pas pour moi-même que je vous ai réprimandé. Hélas ! vous avez raison, mon cher enfant : je suis venu faire bien peu de chose dans ces forêts, et Dieu n'a pas de serviteur plus indigne que moi. Mais, mon fils, le ciel, le ciel, voilà ce qu'il ne faut jamais accuser ! Pardonnez-moi je vous ai offensé, mais écoutons votre soeur. Il y a peut-être remède, ne nous lassons point d'espérer. Chactas, c'est une religion bien divine que celle-là qui a fait une vertu de l'espérance ! "
㈨ 伊北的中短篇小说
作品名称 登载刊物 发表时间 醉太平辽河 2009年第3期 流逝 吐鲁番 2009年第3期 你一直对温柔妥专协 滇池 2009年第8期 结婚真好属 鸭绿江 2011年第11期 旗袍 短篇小说 2012年第3期 南京爱情故事 鸭绿江 2012年第5期 小热恋 滇池 2012年第6期 流浪记 长江文艺 2013年第10期 怀旧食堂<番外篇>青年作家2014年第2期月光清洁滇池2014年第4期我爱蜘蛛侠滇池2014年第4期 与年俱老中国故事2014年第7期朝朝暮暮安徽文学2014年第9期洗澡长江文艺2014年第9期纽约姐妹 东方早报2014年9月11日削发为尼 小说界2015年第1期犬子创作与评论2015年第4期红豆 创作与评论2015年第10期
㈩ 伊北是谁
伊北,男,1983年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2008年开始写作。伊北一直长在水边,从小在淮河边上生活,
后去无锡读书,太湖边水汽氤氲的孤寂生活,培养了他朴素灵动的气质和犀利敏锐的观世眼光,2007年,伊北一路北上,赴北京,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所攻读现代文学硕士学位。在京期间,伊北开始提笔写作,他机智灵动的文字迅速占领全国的报刊版面,2010年2月,推出个人的第一本书《爱恨都已倾城:私房阅读民国女子》,以独特的男性视角,融合现代女性解放史,用异样鲜活的笔触,书写了一段民国女性奋斗的传奇。陈子善称《爱恨》是“一本别致的书”。《爱恨都已倾城》也的确不负重望,始一出版,就广受好评,图书在当当、卓越、京东等网上书店几度脱销。2011年,伊北再接再厉,一口气推出小说《被结婚:亲爱的这不是爱情》(磨铁图书),主题随笔《可以暴烈,可以温柔:私房阅读民国女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两部作品,前者,探讨了当代青年的婚恋困扰,展现了新生代作者不俗的自我意识,平淡而近自然的书写方式,继承了自《海上花列传》而下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衣钵。后者,则用冷峻的笔调,写尽了女间谍们生死爱欲。 伊北的长篇小说,多以都市题材为主,平朴真实又犀利幽默,始终关怀都市男女的精神状况;短篇小说则蹊跷诡异,始终有一种南方湿润的氤氲味道;伊北的随笔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回肠荡气又不吝表达主观爱恨,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同时注重书书写传奇。 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说,伊北的文字“往往灵感乍现,有时轻灵,有时沉重,充溢其中的是奇妙贴切的比喻和荡起回肠的阐发……作为80后的年轻作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成绩已是很娇人了。”有人说,伊北的随笔文字堪比毛尖,这可能因为同是科班出身的缘故,但可贵的是,伊北又有一难得的市井气,这一点在其小说中得以展露,伊北来自民间,书写民间,从大地找寻写作灵感,在都市的繁华中找寻真情真性。
网络有啊 希望给予采纳,您的采纳就是我为您解答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