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把辛酸泪”一语是出自中国的哪一部古代长篇小说
“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我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的开卷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出现在小说的开篇第一回,曹雪芹先生开篇明义,也为整部小说的概述大意。
“满纸荒唐言”,指《红楼梦》全书;言,文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庭琐事,尤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遭遇悲惨的女性形象,这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描写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使得《红楼梦》成为当时文坛的一个另类。
这“班姑蔡女”就出自小说第一回中空空道人的话:“……其中不过几个异样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班姑”:班昭,班固的妹妹,后来续写了班固《汉书》。好为人师,人称“曹大家”(夫姓曹。‘家’音‘姑’)。“蔡女”:蔡邕之女。名琰,字文姬,传制“胡笳十八拍”。陷于匈奴左贤王,后曹操将其迎回中原。她俩都是一代女文豪。
这里作者嘻笑怒骂,这里作者的“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似贬实褒,内含因不被世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伤感的情绪。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就被当时的世人贬为“满纸荒唐言”。但正是这部看似荒唐,却蕴含着葬送一个旧时代的悲剧故事!
“一把辛酸泪”, “把”是量词,用来形容可以一手抓住的东西,作者用“一把”来修饰“辛酸泪”,暗示了“辛酸泪”多。表明他对《红楼梦》最大的感受是悲伤,也反映了他成书的艰辛,暗示了小说是一部悲剧。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云,说;痴,傻;解,理解;味,深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意即无人能够理解当中的深意?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
从这首诗里我们品味出了这样一个曹雪芹:一个洞悉社会,冷眼看世人的人;一个怀着惊天纬地之才却被黑暗现实埋没的人;他或许饱尝世态炎凉,却拥有满腔热血;他或许消极避世,却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
❷ 红楼梦为什么结尾是个悲剧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的意愿,想写成悲剧就是悲剧,想写成喜剧就是喜剧,想写成正剧就是正剧。原著的结尾目前失传,各种续作各是各家续写人的思路体现。
红楼梦为什么结尾是个悲剧?结尾究竟是什么,其实是一个谜。
不过更多人倾向是悲剧罢了。
❸ 关于《红楼梦》结局的疑问:
1、贾宝玉去当和尚这个结局大多认为是后人所续,非曹雪芹的原意,这个结局有待考证。但是从高鹗续的这个结果来看,还是有可取之处:一是造成悲剧结局,和中国小说大团圆结局中不同;二是宝玉在富贵中出家说明的确是看破红尘不是因为生活所迫。
2、贾家交好的是北静王,不是平静王,北静王其实帮了贾家,让他们在抄家时减少了损失,书中有暗示:来抄家的王爷就很不高兴,手下人发牢骚说"北静王是酸王"。
3、王家核心人物王子腾在第95回已经故去,说明贾府和四大家族彻底衰败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 并且在王子腾死前,权势渐失已经有所体现:薛蟠在八十六回中又一次闹出人命案,却不像在第四回应天府冯渊案中,轻易就解决了问题,而这次在一个小地方发生了命案,此时的贾政刚刚升任郎中,却始终无法像第四回那样轻易帮助薛蟠了结案件,而朝廷在薛蟠的案件中几次反复,原因就在于王子腾此时已经失去了朝廷信任,渐失权势。
4、败家的理由这个命题大太了,如果细讨论起来比较麻烦,总而言之就是如冷子兴在第二回所言的“盛极而衰”。比如排名第二的史家本是侯爵,但红楼梦故事发生时史家已经家道中落,书中交待史湘云在叔婶家过的不好,要熬夜做针线活,一个月只有几吊钱,在诗社作东都拿不出钱来,说明史家当时家境已经并不太好。再如薛家,薛家只是皇商,在四家中地位最低,没有世代相袭的爵位,也没有在朝庭做官入仕,薛宝钗也没有选上秀,如果没有裙带关系保护的话薛家可能就不在四大家族之列了。
同样的,曹雪芹在不同地方已经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暗示,四大家族在书中都在走下坡路,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已,例如元春的死正是贾家急剧败落的转折点。
5、至于你说的没事的也不帮帮有事的,由于贾家获罪的真正原因一直是学术界在探讨的话题,多数人倾向于政治斗争,政治斗争是很复杂微妙的,且不说和贾家交好的这些人是表面上的好还是真正的好,就是真心想帮的也未必能帮的上,其它三家的情况我前面已经分析了,想出手也没有能力扭转局面,包括像北静王这样同情贾家施以援手的也不可能违背上面的意思。
个人看法,希望可以和你交流。
❹ 求一篇有关明清小说悲剧意识的中英文对照文章
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明清小说中,尤其是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巨著中,作者通过悲剧冲突的描写和悲剧成因的揭示,突出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进而达到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目的。 《红楼梦》与中国其他大多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不同点首先是它的悲剧性。中国古典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多以悲开始,以欢结束,由离开端,以合收束。从唐代的传奇开始,到宋元明清时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也大都是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富贵,冤屈得到昭雪,夫妻得以团圆作结尾,有一个读者期望的圆满结局。在中国古典小说当中,极少有悲剧,更少有真正的悲剧。但《红楼梦》却不是如此,它是由大观园中众姐妹的聚合开始,以众芳凋零 ,人去楼空,花落人亡为结局的。《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失意的。宝玉对生活彻底绝望出家做了和尚;黛玉在爱情上不能如愿,抱恨而亡;宝钗虽然得到了宝玉,但只一年就守了活寡;“凤辣子”在贾府曾一度大权独揽,威风八面,但最终反误了卿卿性命;贾府虽曾一度蒙受浩荡皇恩,门庭显赫,“金银满箱笏满床”,到头来却落得个“陋室空堂衰草黄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是一个旷世奇才历经坎坷和不幸对人生和社会的悲剧性的感知和把握。在情节结构上,它是由欢而悲,由合而离,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具有悲剧意义的作品。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跨越时空魅力不减的传世佳作,除了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外,还在于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体验和揭示,书中蕴涵的丰富寓意,该书具有的神话色彩,以及对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高度浓缩和艺术的表现。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红楼梦》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红楼梦》之所以成为跨越时空而魅力不减的传世之作,除了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外,还在于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体验和揭示,书中蕴涵的丰富寓意,该书具有的神话和宗教色彩,以及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和艺术的表现。 对于《红楼梦》悲剧性的认识,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是“自律的也;哲学的也;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比王国维稍微晚一点的一位红学家则认为:“《红楼梦》的人生哲学是克己的,消极的,出世的……这部书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就是出家做和尚,今世的一切是虚空的,是毫无价值的 ”。 尽管学者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历来见仁见智,但这种从人生的角度来探讨和发掘 《 红楼梦》意义的方法却是所有喜爱《红楼梦》的读者的共同之处。《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 会中一般有理想有感情的读书人,在人生的理想和感情方面都找不到出路时的共同悲慨和共同心态,这一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每一个人都有过失意,尽管这种失意对他一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情况各异,原因各具,可失意的人对失意的体会却是一致的,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对《 红楼梦》的阅读也是这样。所有失意的人都能在《红楼梦》中寻求到心理和感情上的寄托,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都有过浮生若梦的感慨和悲凉,而《红 楼梦》恰好就是将这种感慨悲情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书。因此每个人读《红楼梦》的时候都能找到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地方,引起强烈的共鸣,《红楼梦》成了失意人的心灵的避难所。当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爱情找不到寄托和归宿的时候,《红楼梦》就成了人们的知己,《红楼 梦》的世界就向你的心灵打开了,你走进了《红楼梦》,就是走进了一个可以倾诉可以偃仰 啸歌的自由天地,它可以给你受伤的心灵带来慰藉。 但是,如果对《红楼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还是不够的。作者通过对一群痴男怨女爱情的幻灭和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盛衰史的描写,实质上暗示的是封建社会由于其内部的不可克服的深刻矛盾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洞悉未来的深刻思想 ,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而另一部与中国其他古代悲剧作品不同的是《三国演义》,它不是以正面主人公的大团圆结局而告终,而是以其失败和毁灭而结束。这在中国古代悲剧作品中是比较罕见的。 从作品的表现内容可以看到,在合理合法的君王观念和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作用下,作者毫不吝惜地将一切可能的正面美好因素全部赋予了刘备集团一方。作为集团首领的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缩影。“刘玄德携民过江”一节集中体现了他的仁爱品德,因此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度热爱。猎户刘安为了热情招待流落中的刘备,竟然瞒着刘备,杀了妻子做成菜肴。可以说刘备是小说中“仁绝”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诸葛亮的智慧(智绝) 、关羽的忠义(义绝) 、张飞的勇武(勇绝)等,都是无与伦比的。在曹魏和东吴的阵营中,虽然不乏勇将谋士,但在刘备集团的杰出人才面前,都不免相形见绌。这一点,在作者对于诸葛亮和周瑜这一对人中之龙的对比性的精彩描写中已经挥洒得淋漓尽致。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挥消灭曹操八十万大军的赤壁之战,但他的一切计谋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最终只能在“既生亮,何生瑜”的慨叹声中告别人世。 然而,就是这样一批人间道德、智慧、品质和勇武都无与伦比的武装集团却遭到了失败的结局。作者对此没有回避,而是写得十分真切。他以细腻的笔触一笔一笔地写出刘备集团是如何走向了衰败和灭亡。这个残酷的现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在深深的惋惜当中,不由得思索其失败的原因。显然作者对此虽然也在深入思考,但最终没有找到合理的答案,于是他只好将其归结为天命,并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如华容道关羽释放曹操后,作者通过诸葛亮之口解释道:“亮夜观乾象,见操贼未合身亡。留此人情,教云长作了,亦是美事。”这样的解释虽然无力,但却是看过《三国演义》,同情刘备集团的广大读者唯一能够勉强接受的理由。 然而从作品的描述来看,刘备集团的失败并非没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的化身———“义”的天平上,刘备集团总是把“义”放在首位,而把政治放在第二位。这对于一个以政治追求为最终目标的武装集团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华容道义释曹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关羽处理这个问题显然是把江湖义气放在首位,而将政治利益置于次要位置的。刘备在听说关羽和张飞都相继身亡时,不顾众人的劝阻而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东吴,再一次让集团的政治利益成为其兄弟义气的牺牲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往往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方要以道德情感为代价,去换取政治上的成功;而刘备集团却是相反,经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这是作品中导致刘备集团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美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将悲剧定义为“美的事物的毁灭”。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既赋予刘备集团以最美好的性质,同时又将其置于失败的境地。这样,读者就会从深深的惋惜当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的冲刷,品尝到悲剧美感的韵味所在。它既给人们带来陶醉,也给人们留下回味的空间。 《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所体现的正统观念和三分归晋的结局,表现出古代市民阶层对于社会政治权力问题的异乎寻常的关心,以及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图景的破灭。 总之,明清时期的历史小说家在演述历史兴亡、忠奸斗争和鼎革之变(当然不止这些,如《水浒传》所演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时,既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憧憬和热望,抒泄着对昏暗无道的现实政治的感愤和忧戚,探索着历史兴衰更替的义理和教训;同时又因理想憧憬的幻灭,现实感愤的无力,义理探索的困惑,道德执着的迷惘,而产生了一种无法消解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犹如黑暗王国的火种,寒冷冬夜的星光,不仅使历史小说着染了一层悲切迷人的审美文化色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着同时代和后来的英隽之士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反思和探索。因此,明清历史小说作家的悲剧意识有着独特的审美认识价值,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望采纳,谢谢
❺ 《红楼梦》为何是悲剧结尾,为何不能是大团圆结局呢
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以曹雪芹自己本人因家庭衰落的自传式小说,他揭示了封建社会逐渐衰败。
❻ 《红楼梦》如果写成大团圆结局,还会是名著吗
悲剧文学色彩是《红楼梦》的一大主要特色,如果少了这个情感基调的话,那么《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可能就会降低很多个档次,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不了名著。放眼望去,悲剧总能比喜剧走的长远,这是因为悲剧的情节更耐人寻味些,而《红楼梦》里面的悲剧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不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爱情的悲,更是整个家族、整个社会的悲剧。
而《红楼梦》是一场喜剧,或许也是带有悲伤色调的喜剧。你或许可以从中读出一丝悲凉,没有一场梦是欢呼雀跃的。你看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再看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每每都是不得意,才在梦里有了寄托,而这寄托那么的不真实,所以才悲!才深得共鸣!
❼ 喜剧故事的悲剧结尾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小说有悲剧,也有喜剧。
像现在网络流传的各个网站的那种小说,已经与商业利益密切挂钩了,那些网络写手为自己谋写稿费,就要赢合读者的口味。。。而现在的读者大多是喜欢看轻松点的YY些许的小说,为的就是YY一番。。其实这也是他们对现实的一点点寄托罢了。但这类小说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不出几年就消逝在人们的实现里,埋没在大量网络小说之中。。。
而悲剧小说虽然令绝大部分的读者失去读下去的欲望,但还是有人愿意去感受那书中缠绵悱恻,爱恨情仇。里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真情实感,没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内涵的人是很难写好一部悲剧获得读者的认同。
所以我认为,如果喜剧可以说作为我们生活的调剂,偶尔让我们身心放松,对生活有所期待的话,那么悲剧将会让我们对现实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对现实深刻反思。。。。。。
无疑喜剧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但要流传千古,悲剧无疑更具人心。。。
❽ 大团圆结局和悲剧结局哪个更吸引读者
也许,我们早就习惯了大团圆的结局方式。
从小一丁点儿看童话,绝大多数结局就是“从此,王子与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看电视剧,大结局的最后一个画面,不是一张全家福,也应该是团团坐。如果不是这样的结局,总感觉意犹未尽,感觉以往吃得苦,好像没有了价值。
❾ 曹雪芹《红楼梦》悲剧色彩说明了什么大家知道多少呢
红楼梦》悲剧色彩能够让人深刻的认识社会反思人生。阅读《红楼梦》后,能够让人深刻地认识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让我懂得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人不能为了金钱活着;甄士隐一句“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道出了人世间的变幻无常。曹雪芹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说最后结局大团圆的惯性思维。曹雪芹的红楼梦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个人物的结局早在书中的文字中都做了暗示,我们阅读时都能体会到,《红楼梦》是部悲剧,书中的人物都有悲剧性的结局。笔者是否可以理解成那个黑暗的社会就是悲剧,甚至那时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呢?
《红楼梦》是智慧的结晶,《红楼梦》就是人生。阅读红楼梦是否能够这样体会,人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能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那个社会的缩影,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许,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但红楼梦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在笔者心中,它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❿ 中国古典小说大团圆结局与悲剧结局的作用
中国古代是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的。四大悲剧也只是情节壮烈,结果依然大团圆。大团圆结局是为了为统治者服务,表现社会繁荣和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观道德观,悲剧也是这样的目的。那些批判统治者的悲剧多少都是出现在动荡社会,是为了表现人民疾苦。这算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写法。但是,仍然不能说古典小说有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