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矛盾某一作品中的某一个“时代女性”形象的简析800字以内
茅盾 《创造》 君实对娴娴的爱情是不纯粹的,他们在爱情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很大程度的思想上,君实是将娴娴看作自己亲手编织的笼中的画眉鸟,他所要的是娴娴永远安安份份地住在他编织的思想笼中。
这冲出思想牢笼的娴娴是一位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封建伦理社会中觉醒、思想独立的新一代女性。《创造》是从君实的视角来叙述的。娴娴的被创造过程是由其回忆出的,但娴娴的新女性形象却更多地从其语言中看出来,她比丈夫更清楚自觉的觉醒是她的功劳,也知道这对于君实来说是“你真真的玩了黄道士召鬼的把戏”知夫非若妇啊,她明白指出丈夫的保守与落后“君实,你,还抱住了20岁的理想,以为推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世而不惑”她看到社会是发展的,她有“娜拉出走”的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也许是我先走了一步”“倘使少爷不赶上去,她不等候了(王妈转述)”娴娴的语言不仅是对其精神世界的展示,也是当时渴望独立、进步女性群体的声音。 虽然她仍是传统的,却呈现一种完全积极、开放的态势,显示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拥抱接受。她不安于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任凭君实创造了,要冲出束缚她行动的桎梏。她不囿于君实的“理想”,而是按自己的个性追求勇往直前。正如君实所烦恼的:“他破坏了娴娴乐天达观的思想,可是唯物主义代替着进去了;他破坏了娴娴厌恶政治的名士气味,可是偏激的政治思想又立即盘踞着不肯出来了;他破坏了娴娴娇羞娴静的习惯,可是肉感的,要求强烈刺激的习惯又同时养成了。”真是黄道士召鬼,烧符念咒时,惟恐鬼不来,等到鬼当真来了,又怕得什么似的,抱怨那鬼太狞恶,不是他理想中的鬼。开放与保守,勇敢与怯弱,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构成了娴娴与君实的主要矛盾。反映在“五四”大革命这样的历史变革时期,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接受现代文化问题上存在的矛盾,从而提出应怎样继承传统建设现代新文化这个重要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无疑具有象征意义。
在这些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之外,茅盾还运用了一些象征主义手法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化”出人物的内心,使其形象更加鲜活。在写到君实面对娴娴这“娇冶的诱惑”时的心理就用了这洋装书为其情感的承载物。“那一叠正襟危坐的书籍也忍不住有些心跳了”。“正襟危坐”的道学先生的态度与“忍不住”“心跳”恰到其位地写出其思想的斗争,其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如同娴娴般纯洁的象牙兔的肚皮上被刀刮过的“丈夫”二字,写出娴娴对“夫者天也”传统思想的反抗。除此之外,这些具有象征性细节的描写还可能是作者透露给我们的人物潜意识的信息。君实“15岁以后没有梦”这很可能是那时他已计划好了自己的人生,而如今又有了梦,是否意味着是娴娴觉醒也刺激了君实潜意识的反醒,然而君实所做的却是“不祥之梦” 所以他最终是否会听娴娴之言“赶上去”,可能作者也不确定吧。
㈡ 急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人物分析
春蚕》-老通宝是中国老农民的典型。他勤劳节俭、倔强坚韧,同时又迷信保守,有较严重的封建家长作风。中国愈来愈殖民地化,世界也确实是愈变愈坏,但是,他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他期望通过蚕事丰收改变艰难的生活境遇.他有封建迷信思想,但却尽力于人事,他走着中国农民传统的也是他们家曾经走过来的依靠勤劳节俭创家业的路。老通宝惯于用经验的眼光看问题,但是不能简单地以经验主义者来概括老通宝.
多多头是《春蚕》中的青年农民。他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因为还没有挑起家庭担子,显得无忧无虑。他身上没有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封建迷信的许多禁忌,他知道单靠勤俭是不能翻身的。但是,他也还不明白怎样才能翻身。他爱劳动,总是高高兴兴地劳动着。
《秋收》和《残冬》,所揭示的是阿多一代农民的逐渐成长和老通宝一代农民的逐渐觉醒,也就成为旧中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残冬》更进一步地描写了农村灾难的加深和农民反抗斗争的崛起。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真实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
㈢ 茅盾小说<<动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国民党负责人谁啊
方罗兰 方罗兰是国民党县党部的负责人,也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前,他"遇事迟疑,举措不定",表现出了最充分的动摇和软弱以及缺乏决断。文章的题目《动摇》主要就是指他而言的,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也在于他。 方罗兰的动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政治上和婚姻上。 在政治上,首先是表现为对反革命势力打击不力,阶级立场不分明,如对胡国光的姑息养奸。胡国光是当地劣绅,善于进行革命投机,大革命一开始险些混进商民协会当委员,后经人揭发取消了其资格,方罗兰知道此事之后,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惩,而只是敷衍了事,从而使胡国光逃避了"劣绅"的处罚,后来有机会以极左面目出现,跻身于县党部执委兼常委之列,最后公开叛变了革命。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尖锐搏斗中,方罗兰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一方面他觉得土豪劣绅在四处制造恐怖气氛,认为"不镇压,还了得!"另一方面,一想到群众运动,他仿佛又看到了有许多手在指责他"你也赞成共产吗?"于是,动摇、妥协就占了上风,使他犹疑不定,从而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其次是表现在具有宽大中和的儒家思想,在胡国光呼应军阀夏斗寅的叛变在城里发起暴动之时,还在不断强调"宽大中和",认为只有宽大中和才能消弥那可怕的仇杀,从而造成了革命的极大损失,最后不得不仓惶出逃。 在婚姻上,方罗兰同样也显示了他动摇的本性。一方面,他抵御不住浪漫女性孙舞阳向他发起的频频攻势,时常意乱情迷,想入非非;另一方面,又不想伤害他的正统娴静的妻子陆梅丽,脚踩两只船,犹疑不定。在家庭与浪漫,名誉和欲念之间不断地犹疑动摇,却益发显得萎缩怯懦。 作为一个从五四时代走过来的青年,方罗兰是属于那种既保留着传统伦理道德,同时又渴望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这二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显示出了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质特征。
㈣ 茅盾先生介绍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4)茅盾小说人物君实扩展阅读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当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象的价值。
在20数量30年代短篇小说《春蚕》里,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㈤ 请简述茅盾小说人物塑造上的艺术追求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点分析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象的价值。在20数量30年代短篇小说《春蚕》里,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茅盾的人物塑造注重社会人心理由外至内的剖析,进入到了社会历史分析的深层,达到了社会科学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的有机统一。茅盾这些独特的艺术追求,大大提高了我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水平。
㈥ 茅盾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版《腐蚀》、权《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出身: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成就: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㈦ 茅盾有什么小说
长篇小说
《虹》 《蚀》 《锻炼》
子夜 蚀三部曲 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
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 创造 春蚕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铺子 色盲
诗与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 烟云
有志者 自杀
《报施》 《创造》 《春蚕》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铺子》 《色盲》
㈧ 茅盾的人物影响
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当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象的价值。在20数量30年代短篇小说《春蚕》里,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茅盾从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在上海,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阶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如进入都市迅速“风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
茅盾小说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充分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的独立,是与茅盾的进入小说创作分不开的。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采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独立又能连缀,可分可合,伸缩自如。茅盾随后的创作中有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这一形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以小见大的《林家铺子》、历史画卷式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日记体的《腐蚀》等多样化的小说体式。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标志现代心理小说的心理剖析经茅盾的努力,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创新和对个体心灵世界的透视赋予的社会性的力度。总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其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北京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后圆寺胡同13号,东邻蒋介石北京官邸。茅盾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迁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入院治疗,在这里度过了6年多时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北京市政府京公布茅盾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㈨ 列举茅盾的主要小说及其人物形象系列
你都知道现在文学界
有一个专门的奖项就叫做矛盾文学奖,
可见矛盾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文学家。
矛盾有非常多的作品,
比如说里面很出名的紫叶霜叶红似二月花,
白杨礼赞还有林家铺子等等,
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