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杨家将的历史结局
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习武的,一个形成“杨家将”,一个形成“佘家军”(按佘实姓折,当时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卫国干城。
杨业,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后代。“父信,为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命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宋史》)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 “无敌”。皇帝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高级军官)。这时赵匡胤正图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 "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杨业死讯传来,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诏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杨业作了很高评价:“执干戈而卫社棱,闻繁鼓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诫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引文同上) 宋太宗对杨业的评价是很公正的。诏书还决定把王侁、刘文裕除名为民,潘美从大将军降了三级 (但后来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权了)。为了表彰杨业,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杨业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攻战与士卒同甘苦。雁门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毡,“杨业但夹纩(棉衣),露坐治军事,旁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有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引文同上)
杨业有七子,亦说八子。据杨氏族谱记载: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延玉。实际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讳,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习武,最为杨业重视,认为最像他,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并屡建功劳。延昭出知景州时,江淮地区有自然灾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检使 (数郡连结处的武官),崇仪使,知定远军 (地方行政长官,同知州)。后来长期在前线御敌,智勇善战,屡建奇功。他关怀下属,与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赏赐都用来犒赏军队。杨延昭和敌人作战常身先行阵,打了胜仗总推功于下,所以将士皆乐为所用。他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很怕他,号称杨六郎(边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杨延昭卒于祥符七年 (1014年),死后宋真宗甚为悼惜,派中使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他的家乡,河朔一带民众多望柩而泣。
《宋史》: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以杨文广最为出名。但据《杨氏族谱》中记载:杨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之子,杨文广尚有两个弟弟充广、文贵。杨文广,宇仲容,因讨张海 (陕北农民起义军)有功,授殿直 (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命他保卫京城。”范仲淹也赏识他,曾收他为部下。后又曾从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屯守广西十余年。后来又调他到西北边防,在韩琦部下抵御西夏,英勇多智谋,屡建战功。大将韩琦被宋神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治今西安。时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 (今甘肃天水)。为了抵御西夏向东南侵犯,韩琦接受秦州知州马仲浦建议,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筚篥 (今甘肃甘谷县)筑城屯兵,一以保护居民耕种,一以警备西夏。经宋神宗批准后,把这个任务交给杨文广。这时西夏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感到军情紧急,宣称筚篥堡有泉喷珠,鼓励士兵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马献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已严阵以待,乃不战而退。杨文广乘势开城迎敌,杀伤数千人。大家都认为杨文广用兵如神。接着杨文广下令自鸡川砦(天水)沿线筑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内地”。神宗大喜,褒奖杨文广,并改筚篥堡为“甘谷堡”,这就是今之甘谷县城。后来北辽借故南侵,宋廷内部分主战、主和两派,杨文广赞成韩琦、沈括等主张,与辽兵决战,并乘机收复幽燕失地。他并表示愿意担负作战任务,积极整备定州兵马,绘制了进兵地图,但末及回报,不幸于熙宁七年 (1074年)病故于军中。宋廷追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史。杨文广一生南征北战30余年,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诚卫国安民的业绩。
介绍了杨家将,回头再来介绍杨业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 (读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 (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由于杨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杨业和折赛花自幼青梅竹马,志趣和爱好相同,于后汉乾佑二年 (949年)结为夫妇。婚后折赛花随夫居住太原北汉 “杨府”。平时,她组织杨府内女仆习武训练。康基田著 《晋搜略》一书中说:折赛花家中“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夫人 (梁红玉)之亲授桴鼓然。”现在戏剧上的“杨门女将”大多有其原型,是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有一定的根据。如八姐、九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后代说,杨业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是折赛花的得力助手。但 《杨家将世系表》中无此二人。因为旧社会家谱一般郡不录妇女,不管怎样,折家军也是一间巾帼英雄。代县杨忠武伺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应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折(佘)老太君的由来。
关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据杨维森先生所若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太君卒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县城南20公里折窝村 (乾隆《保德州志》),陕两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
从《杨氏族谱》中,可以看到杨氏一族,出将入相,世代簪缨,从两汉到明代,名人辈出,成为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家却是例外,可能和杨氏的家风有关。
杨氏出自黄帝之姬姓,后稷的裔孙。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为杨侯,食邑于杨 (今山西洪洞县东),因以为姓。据杨维森考证,杨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据西汉杨家所撰家传,晋武公之子伯侨因食邑于杨邑,囚以为姓。而尚父所封杨国,春秋时为晋所灭,世系失传。故所册多尊伯侨为杨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杨氏历来为“弘农”望郡,弘农杨氏之第一氏祖,当为战国时秦国左庶长杨章,因攻灭楚国有功,封华阴侯 (属陇西弘农郡),故被弘农华阴杨氏尊为一世祖。杨喜为四世祖。杨喜助汉高祖征战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资料称杨喜为一世祖的,实为一支之祖)。中国修谱,只能从有文字可考者为第一代,实为一支开派之租,或称始迁祖,或称“来祖”。(如赵姓家谱以名人赵孟頫为始迁祖,五河欧族以欧怀英为来祖,因五河欧氏家谱写明欧族“由苏迁五”。明代朱元璋从苏南吴县一带迁移十八万户充实凤阳府,欧氏来祖欧怀英将军是这十八万户之一。)四世杨敞,西汉时以给事大将军迁大司马、御史大夫,汉昭帝拜为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杨震,以拒贿“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闻名于世。所以杨族党号为“四知堂”。杨震与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世太尉。杨震另一个儿子杨奉是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成为汉代名门望族。以后从汉末、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来,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进士、将军、侍郎,到进爵为王、公、侯的,都有事迹记载。杨业是杨族第三十四世孙。杨业后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杨存中、杨再兴,皆抗金名将。(杨再兴是岳飞手下大将)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杨梦弼,明代举人,初任河南浙川县知县,升陕西巩昌府同知,后改授河南开封府同知。时有仪封王行为不轨,杨公欲调查此事,仪封王害怕,遗金十万,杨梦弼遂将仪封王不轨之事与贿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诏,削仪封王王籍为庶人,并御书杨梦弼为“天下清官第二员”,名震中州,人称 “小包公”。杨梦弼弘扬了杨族“四知堂”的家风。杨氏族中,出现那样多的廉吏名臣、爱国将领、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从《族谱》中了解这些情况,说明族谱学、谱碟学在研究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贰』 历史中杨家将的结局是什么
杨业与长子战死沙场,其余6子在朝为官。佘太君与穆氏是有记载的,宗籍上记载六郎之妻穆氏,并未有其姓名,穆桂英这个名字应该是后人撰写的,。其它杨门女将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叁』 杨家将最后谁没死
杨四郎,杨五郎,杨六郎没死。
1、大郎杨泰,字延平,因其与宋王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匡胤其弟,宋时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滩双龙会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2、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闯重围时,为保兄弟们闯出重围力举千斤顶,在没有还手之力时被辽兵乱剑砍死。
3、三郎杨勋,字延光,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入泥而死。
4、四郎杨贵,字延辉,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5、五郎杨春,字延德,金沙滩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后为大破天门阵出山。
6、六郎杨景,字延昭,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兵马大元帅。后病死于关外。
7、七郎杨希,字延嗣,幽州一战横勇无敌。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绑在百尺高杆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后六郎杨延昭将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8、杨令公杨业,原名杨重贵,金沙滩一战后,杨业且战且退到午时,最后退到两狼山,手下只剩百余人。杨令公此时盼兵不到,望子不归。辽兵再次进攻,最后全军覆没。杨令公不想被俘受辱,撞死在李陵墓前。
(3)杨家将小说最后结局扩展阅读: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南宋“说话”,便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的名目。元杂剧中有《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吴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赞活拿萧天佑》等杨家将戏。明代中期以后,满州掘起,“倭寇”入侵,明王朝内部奸臣当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全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其作者已无从考证。
《杨家将》主要讲述杨继业子孙五代,对辽和西夏英勇作战的故事,其中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虚构的,比如:杨宗保、穆桂英,杨延郎、琼娥公主等。但,正是这些介于历史、虚构之间的人和故事,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色泽与情趣,加重了英雄人物的层次感和传奇性,使得杨家将的故事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
可喜的是,作品敢于冲破千百年来的封建束缚,大胆地描写了广大妇女在社会上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十二寡妇破阵”、“穆桂英挂帅”、“佘太君点将”,等等。同时,作品也影射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罪孽:男人们作战都纷纷死伤,只有依靠妇女去前赴后继,何为家?何为国?和平是压倒一切的真理!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宗保之子)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
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庆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肆』 历史上,在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南宋名将岳飞的一首《满江红》道尽了靖康耻的哀叹。北宋的灭亡,宋钦宗割让三镇故土、接受金人议和、军营求和反被拘、皇亲国戚携公私积蓄北上金国……这一桩桩屈辱,不顾民生的挖空国库,成为北宋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靖康耻”、“亡国恨”!
『伍』 杨家将各个人物的结局
1、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2、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3、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4、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5)杨家将小说最后结局扩展阅读:
杨家将的相关古迹:
1、钟鼓楼
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
2、天波杨府
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的府邸,位于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市)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位于开封市西北部杨家湖北岸,天波杨府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由东、中、西三个庭院组成。中院杨家府衙,是天波杨府的主体;西院杨家花园;东院演兵场,是杨家将操兵练武的场所,是开封市重要景点。
『陆』 谁看过少年杨家将大结局
《少年杨家将》大结局是杨六郎从潘影处得到解药,解了城中将士之毒,卞京城下五郎与耶律斜再次对决,最后却不是以武功战胜了耶律斜,而是让耶律斜认识到了大势所趋,耶律斜主动撤军。天灵最后也死在六郎手下。
第40集
杨家上下沉溺在一片哀痛之中,赛花忍住悲痛,操办丧事,归後终於再也忍不住极度悲痛,昏厥过去,潘仁美藉此机会,清除异己,权倾朝野,并去杨家示威,协同潘影阻止太宗去祭拜杨家,,杨家为众死难者下葬,全城憾动。
杨五郎雨夜跪求皇帝,惩治潘仁美。但潘影假装怀上龙种阻止了宗去看五郎。
第41集
杨五郎在外跪求,太宗正准备去一看究竟,却被潘家父女所阻拦。一时之间痛失五个儿子和深爱的丈夫,佘赛花终於支持不下去,整个人像垮掉一样,一家的重担都到了六郎身上,看著嫂子们的痛苦,六郎为郡主的幸福考虑,狠心向郡主提出分手。
佘赛花从六郎身上似乎看到了杨业的影子,精神也振作起来。太宗秘密召五郎六郎入宫,向二人认错,并请帮助恢复朝纲。赛花率杨家众媳苦练杨家枪。
第42集
宫中传来太宗遇刺消息,准备挥师攻宋,潘仁美谋朝篡位之心更表露无疑,登上皇帝宝座,被当场抓住,四郎被辽人公主银镜所救。
为保四郎性命,银镜不得已,让四郎失去记忆,太宗对潘仁美不杀,反而派去与辽人交涉,被天灵射杀。耶律斜率军兵临城下,就在两军准备交战之际,宋军将士却奇怪中毒,佘赛花知道此事後,率领杨家女将助阵。
第43集
杨六郎从潘影处得到解药,解了城中将士之毒,卞京城下五郎与耶律斜再次对决,最后却不是以武功战胜了耶律斜,而是让耶律斜认识到了大势所趋,耶律斜主动撤军。天灵最后也死在六郎手下。
(6)杨家将小说最后结局扩展阅读:
《少年杨家将》是由华谊兄弟影业和上海唐人电影共同出品的古装电视剧,卫翰韬、王少杰、梁胜权执导,胡歌、何润东、彭于晏、袁弘、陈龙、何建泽等主演。
该剧以众人皆知的“杨家将”故事为蓝本,讲述了杨家鼎盛时期的故事。于2006年9月26日在东方电影频道全国首播。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柒』 杨家将最后结局是什么,那时宋朝又是什么样的形势
1、大郎因为长得像宋太宗,作为替身代替太宗去赴辽国天庆王摆下的双龙会,服了辽国的毒酒,临死前用袖箭射死了天庆王;
2、二郎死于乱军;
3、三郎在乱军中马踩为肉泥;
4、四郎被辽国俘虏后改名木易,被辽国萧太后招了驸马,后来帮助孟良进宫盗宝,后在天门阵与母亲佘太君及诸兄弟相会,重归大宋;
5、五郎与前几位兄长同时在赴时,独自杀出重围,逃亡时想到在幼年时,有位僧人给他一套出家人的度牒,告诉他要一直带在身上,在危急时使用,于是,五郎便在一僻静处用刀剃去了头发,换上僧袍,揣着度牒以躲避辽兵的追捕,后来便在五台山正式出家了;
6、六郎因为家仇一直得不到洗雪,而且朝廷一再命自己率兵出征,自己诈死埋名又复出,还是扳不倒潘仁美,最后愤懑吐血而死;
7、七郎与老父亲杨令公在两狼关抗辽被重重包围,杨令公命六郎与七郎突围,去搬兵运粮,六郎去了京城,七郎去潘仁美大营求兵求粮。
当年曾在擂台上踢死过潘仁美的小儿子潘豹,这次去潘仁美大营求救兵,结果潘仁美怀恨在心,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吊在辕门旗杆上命兵士用乱箭射死,死后弃尸小河,结果尸体不沉,奉命抛尸的陈琳、柴干二将大惊,埋葬了七郎的尸首,连夜飞马进京报告给了天波杨府,告御状。
宋朝形势:宋太祖赵匡胤已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
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的形势。
后世影响: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而这位供备库副使名为杨琪,其祖父是杨重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宋遗民们便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杨家将的事迹得以广泛流传。
在杨家将事迹的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加到创造出的人物杨宗保身上,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捌』 杨家将及杨家的结局
先说历史:
1、杨业(也就是杨继业,小说中的老令公),原来是北汉旧将,北宋灭北汉时,皇帝已经投降,杨业仍然坚守,宋皇念他忠勇,就招降了他,宋史里对于杨业投宋前的战绩写的很不堪,对宋用兵基本上都是输的(可能是故意的)。投宋后杨业在抗辽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杨无敌”的外号就是那时候辽人起的。后宋太宗北伐时因监军指挥失当,加之无救援,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同时死的还有儿子杨延玉。
2、杨六郎,真名叫杨延朗,是长子,因避讳改名叫杨延昭,因做战勇猛且颇有智慧,辽人敬畏,且迷信北斗七星中第六星对辽不利,给杨延昭起外号叫六郎。后卒于任上,宋皇表痛心,加封厚葬。
3、杨文广,杨延昭之子(没有杨宗保),官就小的多了,应该是归狄青管,主要在边疆对付西夏的,也是卒于任上。
杨家将主要就是说了这三代,其他什么佘太君、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全是假的。
再说小说:
1、杨业:撞李陵碑死
2、长子延平:乔装太宗,被砍死;次子延定:让马于八弟延顺,被辽军乱马踏死;三子延光:被城门内千金闸压死;四子延辉及八子延顺被俘,都成了驸马,善终于辽;五子延德出家;六子延昭,卒于任上(很久以后);七子延嗣: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据说是72箭);8姐9妹(延琪延瑛)小说里没怎么写。
3、佘太君:身体狂好,100岁还挂帅打仗,怎么死的小说里没写。
4、十二寡妇,都没写怎么死的,反正除了老六媳妇,其他人的武功都很好。
5、杨宗保:死在征西战争中。他老婆比他牛,破天门阵时他是先锋,老婆是元帅(杨六郎是副帅),还让他老婆给打了军棍。
6、杨文广,怎么死的也没写。
7、杨宗英(七郎遗腹子)和杨宗勉(六郎次子)死在天门阵
『玖』 章回小说《杨家将》最后结局怎么样
《杨家将演义》中是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妇得胜回朝
杨宗保封柱国大将军,呼延显等封典禁节度使,周夫人封忠国副将军,八娘,九妹等封翊运副将军.以百花公主许配杨文广.自是,四方太平.
不过和正史有差距,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延昭 (本名延朗)、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其余人等皆不见于史传,而杨延昭有子名宗保也于史无证。
『拾』 真实的杨家将结局如何
真实的宋朝“杨家将” 说是宋朝有一金刀令公杨业,又称杨继业,有七个儿子。第六子为杨六郎,名杨延昭。六郎生子名文广,文广之子为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怀玉。“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全家忠勇报国的精神感天动地。但历史上真有”杨家将”的史实吗?据正史记载:史记载,北宋确有杨继业与潘美二人,但民间所传之杨业与潘美(小说将其改为潘仁美)的各种恩恩怨怨却都是编造的。杨业(继业)与潘美并无仇恨.在陈家谷强逼杨业进军,后又撤走接应部队的人是王一。宋史云,王一系名门之后,虽有战功,但“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力战,陷于阵,一坐除名,配隶金州”。在演义之中坏透顶的潘仁美(潘美)并没有那么坏,他并没有象演义、小说中那样按兵不动,射杀杨七郎。他在陈家谷战役中的过错,主要是误信了王一的一面之词。宋太宗赵光义在事后追究处理责任人时,仅把潘美降三级。对负有主要责任的王一“除名,隶金州”。关于杨业七子之说以往的小说,影视都称杨业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郎、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一直跟父征战,在陈家谷一战中阵亡。其余,延郎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同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同为殿直官。他们一生均善终,无一人流落外邦,或死于奸臣之手。杨六郎应该是杨大郎,杨宗保应该是杨文广。在“杨家将”的传记中,最有名的就是杨业、杨六郎和杨宗保,但六郎及宗保与历史原貌也有差距。杨六郎(杨大郎)是杨业的儿子杨延郎,不是杨业的第六子,而是长子。他死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5年)宋史上说他,“智能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
杨宗保应为杨文广。宋史记载,文广系杨延昭之子。“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官。”曾被范仲淹收为部下,后跟狄青南征,最后官至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所谓的“杨门女将”,正史中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宋史杨业传中只收录杨业及其子延昭等七人,和其孙文广一人,无一字提及杨门妇女。而且专收妇女的北宋“烈女传”中有四十名奇女子也没有一人出之杨门。可见小说演义与真实的史实有相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