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规啼是什么鸟
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归。
子规:四声杜鹃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又有一说与屈原有关,但并未广为流传。《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宋·谢逸《菩萨蛮》词:“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鲁迅《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唐: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宋·向子_《秦楼月·芳菲歇》:“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2. 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杨花与子规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杨花与子规的意象是:诗人因感慨而借用杨花之落尽再加上子规悲啼的表象来抒发内心的一种悲凉之意。该句出自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子规啼小说七月郭郢安免费扩展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3. 杨花落尽子规啼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链接:
故事讲述了:周语澜,侯府嫡女,天下第一美人,误将渣男当良人,落得凄惨下场。艳美娇颜,一夕尽毁;满堂荣华,全数断送。她甚至不知道,他与庶妹达成何种约定。
4. “子规啼”有什么典故
“子规啼”有“子规啼血”的典故。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
“子规啼血”的典故常被引用在诗词中,试举如下:
1,烘托伤春、惜春,表达惜时之意 。
《送春 / 春晚》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释义:
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2、倾述乡愁、思念,寄托羁旅之愁 ,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宋代: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释义: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
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3、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释义: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4、抒发伤感、亡国之情。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五代: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释义:
樱桃落尽,春天已经离去,只有那蝴蝶还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人群渐渐散去,小巷一片冷冷清清,只见袅袅残烟草色不清。炉里的香烟随风轻轻摆动,闲绕着香炉上的凤凰绘饰。但见她愁容满面拿着罗带,回首往事只觉仇恨绵绵。
5、抒发春闺之怨。
《踏莎行·院落深沉》宋代: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释义:
夜晚的院落幽深隐蔽,池塘寂清谧静。我睡不着觉,把窗帘卷挂在帘钩上,映入眼帘的是满树梨花的花影。手指拢住古筝的弦,黑暗中筝面的雁柱也摸不到,音调也调不准。香炉中的盘香耗尽,懒得去添香料,身处屏风旁也徒然感觉到室内的寒凉。
凤形的头钗倾侧在头发的一边,蝉形的鬓发发武零乱不整。憔悴面孔的脂粉颜色即刻减退,也懒得去照一下镜子。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
5. 写杜鹃的诗句古诗
一、《宣城见杜鹃花》 [唐]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晓行道旁杜鹃花》 [宋] 杨万里
泣露啼红作麽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
三、《杜鹃花》 [唐] 成彦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四、《寒食日题杜鹃花》 [唐] 曹松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五、《杜鹃花词》 [唐] 施肩吾
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
丁宁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
六、《同友生题僧院杜鹃花》 [唐] 李咸用
若比众芳应有在,难同上品是中春。
牡丹为性疏南国, 朱槿操心不满旬。
留得却缘真达者,见来宁作独醒人。
鹤林太盛今空地,莫放枝条出四邻。
七、《杜鹃花》 [唐] 方干
未问移栽日,先愁落地时。
疏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
郢客教谁探,胡蜂是自知。
周回两三步,常有醉乡期。
八、《杜鹃花》 [宋] 杨巽斋
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
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九、《菩提寺南漪堂杜鹃花》 [宋] 苏轼
南漪杜鹃天下无,披香殿上红氍毹。
鹤林兵火真一梦,不归阆苑归西湖。
十、《杜鹃花》 [宋] 易士达
轻剪梢头薄薄罗,子规湔血恨难磨。
园林莫道香飞尽,嫩绿枝头不用多。
6. “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开的依依不舍。
7.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画面描写70字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杨花落尽子规啼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璿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8. 子规啼是在几月深秋会不会有子规啼
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深秋也有,但是没有6、7月明显。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相关典故:
子规啼血:
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望帝以鳖灵功高,禅位于其。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
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
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
(8)子规啼小说七月郭郢安免费扩展阅读:
子规相关的诗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9. 夜宿七盘岭中的子规啼的作用是什么
芳春平忡绿,清夜子规啼二句有何妙处,在于用了比喻,将子规夜班啼血的历史典故应用到文中。子规啼血典出《史书·蜀王本纪》,言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另传说古代蜀国王杜宇死后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叫唤人们“快快布谷!”啼得流出了血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便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古往今来有关‘子规啼血“歌谣、诗词数不胜数。
夜宿七盘岭
唐代: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晓 一作:山)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
拂晓的残月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
我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空自留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10. 《子规啼月明》西林蔓华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子规啼月明》西林蔓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序篇
秋,果然是个伤离别的季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城外香山的枫林醉了没有,这边城内是不知晓的;但说到泪,城内却没有一颗的……
这里说的那城拥有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名字——紫禁城。
乾隆十四年秋
神武门前停着一辆马车,马车后是一队表情木然的侍卫……
就在这队人马不远站着一个孩子,他脸上淡漠的表情让这本就凄凉的秋更添一份冷意。他转身向马车走去,带着一声本不符合他年纪的叹息……
永琪!!”身后的一声呼喊,那男孩回过头去,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傅六叔……”他还想说些什么,但脑子里要说的话语已被一个紧紧的拥抱赶的无影无踪。
为什么!!!”傅恒放下那个孩子,半蹲下来,“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为什么要承认你根本没做的事情!!那个糟老头子不是你杀的,对不对!!!”
“是我干的……都是我……他多傻啊……大学士……大学士又怎样……就是我杀的……”永琪看着傅恒的眼睛带着僵硬的笑容说到,“他敢上奏折参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