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鲁迅的小说《药》中,分析康大叔的人物形象…
》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对小说中康大叔这一人物形象,传统的观点多认为在刑场上卖人血馒头的"黑衣人"就是后来进茶馆的康大叔。但是,近几年来不断有人对本文进行新的解读,认为"黑衣人"与康大叔实为不同的两个人,例如今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行刑者是康大叔吗?》一文。初读这些文章,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论据似乎也很确凿。可是仔细琢磨一下,又觉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一、关于对华老栓态度不一样的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论的依据之一是,"黑衣人"与华老栓不熟识,所以在华老栓买"药"时,对老栓既冷漠又凶恶;而康大叔是茶馆的熟客,与华老栓一家熟稔,其外表虽凶恶,可对老栓一家还是客气的,很关心的。如果是同一人,岂不前后矛盾?
对此,笔者的理解是:像康大叔这样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职业刽子手,难道我们还指望他在卖人血馒头时对华老栓客客气气地吗?况且行刑者黑衣人此时正在杀人,在执行"公务",执行"公务"就要摆出他不可一世的威风,显示他凶恶的本质。如此,职业刽子手的本性以及当时刑场上特有的环境氛围,就决定了康大叔即使是老栓茶馆的熟客,也不会热情地招呼老栓,而是显得"格外凶狠和粗暴"。设想如果真像"林文"所说的那样,把黑衣人写成对老栓很温和的样子,此时读者眼前这个刽子手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仅仅凭黑衣人待老栓态度"极凶",就断定他与老栓不熟识,从而推导出他不是康大叔,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作为华老栓茶馆的熟客,康大叔也并不是像那几篇文章所说的那样,其外表虽凶恶,可对老栓一家还是客气的。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康大叔一闯进茶馆,就目空一切,大嚷大叫,急于表功,成了茶馆的中心人物,大家都对他恭恭敬敬的。华大妈黑着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也提着茶壶赶紧给他冲水。当华大妈听到康大叔说出"痨病"两个字,尽管很忌讳,心里不高兴,但也只能"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在康大叔面前,她连"不高兴"的表情都不敢流露出来。这陪着小心的"笑嘻嘻"蕴涵着多少辛酸啊!康大叔分明是凶神恶煞,从他身上哪能看到对老栓一家一丁点的"客气"呢?当然,相对于刑场上,康大叔算是"客气""关心"了,但作为读者的我们不是很容易感受到那种骨子里不寒而栗的恐惧吗?
由此看来,黑衣人和康大叔对老栓及其一家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前者凶恶,后者"客气"的区别。另外,老栓夫妇这种恭敬而委琐的态度与前面老栓面对黑衣人胆战心惊的态度其实也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多么强烈的反差"。
二、关于康大叔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的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二是,因为康大叔说,在人血馒头这件事上,栓叔得到了人血馒头,夏三爷得了二十五两赏银,而他自己"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于是提出疑问:如果康大叔是行刑者黑衣人的话,他不是得了老栓一包洋钱吗?他又怎能在老栓茶馆里说没有得到好处呢?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另外,还有的文章根据康大叔说的"要不是我信息灵......"这句话,认定康大叔只是一个"中介",是黑衣人的"同事",康大叔没有参与杀人,只是在得知消息后告诉华老栓,做个"好事者",以便以后在茶馆喝茶可得到好处--"加一个橄榄"等。据此,他们认为,如果康大叔是刑场的执行者,那么,他不应该说"要不是我信息灵......",而应该说"要不是我把人血馒头给你",这样才合情理。
笔者觉得这种理解是很天真很肤浅的,读文学作品怎能这样过于"坐实"呢?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旁若无人、大模大样地"闯"进茶馆,"横肉块块饱绽"地大嚷大叫,肆无忌惮,全然不顾别人的痛苦,俨然摆出一副救命恩人的架子,骗了钱还要人家感恩戴德。对于这样一个人,他说"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能相信吗?他得了老栓的一包洋钱,还要卖乖,还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笔者以为这不但不能证明黑衣人不是康大叔,反而更暴露出其虚伪和贪得无厌的嘴脸。
因为康大叔的一句话"要不是我信息灵......",就断定康大叔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中介"也是很难成立的。一个敲骨吸髓、贪得无厌的刽子手,给老栓提供消息,仅仅是为了"以后在茶馆喝茶可得到好处"吗?《药》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要有文学作品的读法,对于这样一句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和弦外之音的话,我们又怎么可以"死在言下"呢?为什么非要作者明明白白地说出"要不是我把人血馒头给你",我们才觉得稳妥牢靠呢?
笔者认为,"要不是我信息灵......"这句话后面的省略号,其实正是暗示了康大叔天亮前杀害夏瑜,卖人血馒头给老栓这一事件。同时,也正是这句话将第一节与第三节的情节勾连起来,将第一节的黑衣人与第三节的康大叔同一化,从而保持了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此外,还要注意小说在康大叔穿着方面的一个细节描写。在第一节里,写的是"一个浑身黑色(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的人",到了第三节,康大叔闯进茶馆时仍然是"披一件玄色布衫",腰间胡乱地捆着"很宽的玄色腰带"。按照文下注解,玄色即黑色,"一个浑身黑色的人"不就是康大叔吗?在这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再一次得到印证。而且,黑色象征黑暗和恐怖,这与康大叔凶恶的刽子手身份又是多么吻合。连这样一个细节都处理得这样完美,鲁迅先生不愧是伟大的艺术家。
三、关于人物形象的互补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三是,如果将两者看作一类中的两个人,形象上就可以达到互补,从而既丰富了封建爪牙的内涵,又深化了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更为丰富的品读空间。
这一观点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联系全文来看,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我们知道,小说是按明、暗线两条线索来叙述故事的,老栓买药、小栓吃药、众人谈药是明线,夏瑜狱中斗争、英勇就义是暗线。人血馒头是联结这两条线索的"物",而康大叔则是联结这两条线索的"人物"。正是有了这个起联结作用的"物"和"人物",小说的结构才显得紧凑、集中,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强化、突出。如果按他们所说,开头的"黑衣人"是一个刽子手,后面的康大叔是黑衣人的"同事"--另一个刽子手,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那不是造成两线中断,节外生枝,把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都破坏殆尽了吗?在这种情况之下,哪还谈得上形象上的互补,主题的深化和品读空间的丰富呢?
四、关于外貌描写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三是,若黑衣人真是康大叔,为什么鲁迅先生在第一节里不直接点明这个人就是康大叔,并对其进行详尽的外貌描写,却只点出他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而到第三节才对康大叔进行详尽的外貌描写呢?笔者以为,这里至少有这样几点讲究:
一是故事开始的时候,夏瑜被害、老栓买"药"还是"秋天的后半夜",天还没有亮,人的外貌不可能看得太清楚,老栓见到的当然就只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这样比较真实可信。而天亮后,刽子手丑恶的外形便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时候,作者抓住康大叔闯入茶馆这一时机,对其外貌、衣着等展开全方位描写也就顺理成章了。
退一步说,即使真如上述文章所言,老栓提着灯笼与康大叔近在咫尺,可以看清对方的外貌,鲁迅先生也可以自有他的安排,而无须在此对康大叔展开详尽的肖像描写。这样做,一者可以表现出康大叔的两面性格:在刑场上借助夜幕的掩护,干着杀害革命党的勾当和罪行,暴露了其凶残暴虐的本性;而到了天亮的时候,又伪装成老栓一家的救命恩人(但其残暴的本性还是通过其举止言行暴露出来了)。这一人物形象就显得十分真实而有立体感了。再者,开头时,借着黑幕,只大概地画出刽子手的轮廓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并不点明其姓名,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悬念:这个浑身黑色的人到底是谁?他杀的人又是谁?他为什么要将人血馒头卖给华老栓?......带着疑问,待读到第三节康大叔在茶馆出场的时候,我相信,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这里找到答案:原来那个凶残的刽子手就是康大叔!这样,一个人物贯穿下去,不但情节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细针密缝,跌宕有致,而且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主题更加鲜明。如果像上述文章所说的那样,能达到这样的思想和艺术效果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黑衣人其实就是康大叔,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虽然允许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离开文本具体的思想和语言环境而随意地肢解和演绎。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❷ 鲁迅《药》中康大叔的个性特征和对革命者的态度
康大叔的个性特征:愚昧、麻木,凶残、贪婪。对革命者的态度:凶残,毫无同情之心。
在《药》里,康大叔是个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此外,茶馆里的茶客及华老栓一家也通过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迹。
(1)愚昧、麻木
在当时的封建专制下,“罪行之人”正是许许多多宣扬民主革命的志士,他对处决革命志士已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封建思想的长期毒害,使他变得麻木愚昧,不了解革命的意义,他对处决了革命者夏瑜视若等闲,甚至还感到有些自豪。况且,夏瑜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不要命”的“小东西”。在茶馆里,他一直恶毒地咒骂夏瑜,而且见到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可见在封建思想长期毒害下,康大叔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把屠刀,屠杀了许多革命志士却毫不觉悟。
(2)凶残、贪婪
当时人们迷信与用“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使康大叔多了一条赚钱的门路,用烈士的鲜血去骗取洋钱。小说描写他处决夏瑜后,着一身黑色,眼光像两把刀,一只大手向华老栓摊着,另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口里喝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他看到华老栓迟疑时,便扯下纸罩,裹了馒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便转身去了,充分突显出刽子手的凶恶与贪婪的形象。
❸ 药里的康大叔是什么性格
康大叔:
身份与社会地位: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
总结:
对康大叔这一反面人物的心理描写,作者由主要借助于外貌:“浑身黑色”、“玄色布”、“玄色腰带”、“满脸横肉”以及“嚷”着,说出的话,“撮着”人血馒头塞与老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他的凶狠、残暴、贪婪无耻的特征。
❹ 鲁迅的《药》的解析。
传统评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其结论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大多将康大叔与小说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为一谈。但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这种说法似欠推敲。本文尝试从《药》的原文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提出了自己的浅见——“黑衣人”和康大叔并非一人。关键词:康大叔黑衣人血馒头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以秋瑾的英勇就义为背景,用民间的“人血馒头治痨病”为故事主体,“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本文试图从原文的语言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对康大叔和“黑衣人”的形象作以比较分析。一、康大叔和黑衣人不是一个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目标一般设定在历届小说主题的多样化、鉴赏双线结构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分析,尤其是对众茶客中核心人物康大叔的分析,也多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康大叔形象分析语言描述为: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从这些大同小异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都把康大叔与小说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为一谈。但我们如果仔细读一读《药》中有关黑衣人和康大叔的描写,就会明显发现那“黑衣人”和康大叔并非一人。(一)从外貌特征描写上来分析。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是这样描写“黑衣人”的:“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而在小说第三部分则是这样描写康大叔的:“……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地缠在腰间。”从这两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黑衣人”和康大叔除衣服的颜色黑和玄色接近外,肖像特征没有相似之处,仅凭相近颜色的着装来判定二者同为一人,实为不妥。(二)从“黑衣人”和康大叔二者跟华老栓的关系来分析。从小说第二部分看出,康大叔是华老栓茶馆的常客,甚至康大叔还亲切地称华老栓为“栓叔”。而在小说第一部分,那“黑衣人”与华老栓则如同路人:“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黑衣人”“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若“黑衣人”和康大叔是同一人,那为何他对华老栓的称呼和语言动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实在令人费解!(三)从康大叔的表白中分析。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康大叔当着华老栓的面有一句不满的表白:“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得到好处。”从华老栓手中“一手抓过洋钱”的若真是康大叔,他再狡诈、再贪得无厌也只能报怨自己得的好处少,也不能睁着两眼说“一点没得到好处”! 从以上三点分析可以看出,康大叔和“黑衣人”确实是各具外貌特征和个性特点的两个人物,杀夏瑜、塞馒头、抓洋钱都是“黑衣人”所为,而并非康大叔。二 、康大叔是怎样的一个人康大叔既然不是杀害夏瑜的刽子手,也不是将人血馒头交与华老栓的人物,那么康大叔是个什么人物?他在小说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我们还得从原文中找依据分析:(一)康大叔与人血馒头康大叔并非为华家提供人血馒头的有功之臣,他为什么在华老栓夫妇面前一再表功?华老栓夫妇又为什么因得到人血馒头一再感谢他呢?“要不是我信息灵”——康大叔的这句表白就是作者给读者的答案,也就是说康大叔为华家提供了枪毙人犯的信息,并凭着康大叔与那“黑衣人”的关系,使华家有幸优先买到为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由此看出,为华家得到人血馒头提供情报,是康大叔炫耀自夸的资本。(二)康大叔的身份康大叔一进茶馆,便使得华老栓夫妇及满座的人“恭恭敬敬”,甚至“花白胡子”这样上了年纪的人也须“低声下气”,这待遇是刽子手身份的人难以得到的。明代人徐谓曾说过:“侩伍,亦贱民耳。”康大叔之所以有此礼遇,也正说明他并不是刽子手。我们从康大叔的穿戴和他对狱中情况了如指掌的情况来看,康大叔只不过是一个狱卒之类的角色而已,其“玄色”的衣服使人们误把他当作刽子手。事实上,真正的刽子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只是在交“人血馒头”时露过一次面,而且还未待华老栓看清便消失了
❺ 鲁迅的文章药中叔叔的性格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有两处提到夏三爷这个人物,一处是:“......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一处是:“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两处只不过百十来字,并且 还都是通过康大叔之口侧面交待,从文字 来说,作者对夏三爷这个人物可谓着墨不多。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夏三爷这个人物往往被忽视。其实,这个人物在《药》中 有着特殊作用的,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之所以说夏三爷这个人物不可忽视,其理由有三:
一、夏三爷这个人物形象对表现主题起着重要作用。《药》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华老栓夫妇用革命先烈的血蘸馒头为儿子治病,写茶馆的茶客们对革命者被杀害无动于衷等,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但我觉得最能表现这一主题的还有作者在小说中着墨并不多的夏三爷这个人物。夏三爷是夏瑜的亲伯父,除了夏四奶奶外,夏三爷就是他最亲的人了。就是这样一个最亲的人,不但不理解他、支持他,反而为“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出卖了他。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与他非亲非故的其他群众呢?这不正说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到了何等程度!
二、夏三爷是杀害革命者夏瑜的真正凶手。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都把康大叔当作杀人凶手大加挞伐,甚至有人认为“康大叔是华夏两家悲剧的直接制造者”,这其实是对《药》这篇小说没有真正弄懂。康大叔作为刽子手,是杀害 了夏瑜(康大叔是不是刽子手,另文专论),可他只不过是命令的执行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杀不杀谁他这个刽子手是 不了的。关于刽子手,明代人徐谓说得很清楚:“刽伍,亦贱民耳,一奉军令,则虽加刃于尊贵之颈,而不之顾。”这也就是说,既然夏瑜因被告发而定了死罪,康大叔不杀他也一定会有个“李大叔”或“张大叔”来杀他。因此我觉得,在小说中,杀害夏瑜的真正凶手不是康大叔而是夏三爷。没有夏三爷的告密,夏瑜就不一定被捕,也就不会死在刽子手刀下;没有夏三爷的告密,夏瑜的革命就有成功的可能,那“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 的”这一愿望就会更早地实现,这不是很清楚 地说明了夏三爷是杀害夏瑜的真正凶手吗?
三、夏三爷是革命者夏瑜的陪衬人。我们知道,《药》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写华老栓夫妇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一条是暗线,写革命者夏瑜被捕入狱、狱中斗争和英勇就义。在暗线中,除革命者夏瑜外,仅次于夏瑜的人物就是夏三爷了。作者之所以在暗线中安排这样一个人物,不仅仅是为了交待夏瑜入狱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夏三爷这个告密者的卑鄙自私来反衬革命者夏瑜的英勇顽强。一个是伯父,一个是侄子;一个是卑鄙自私、出卖革命者,一个是在狱中仍然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直至慷慨就义;这形成了一多么鲜明的对照啊!
总之,夏三爷是作者在小说《药》中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无论是在表现主题还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这个人物在《药》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中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个人物是非常必要的。
❻ 鲁迅药里康大叔的形象
康大叔的形象。
他第一次出现是在刑场。夏瑜被杀后,他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第二次出现是在茶馆。当茶客谈话时,他突然闯进来。文中先后用“黑的人”“横肉的人”指称他,到以后通过跟华大妈对话,才知道他是康大叔。作者之所以那样指称他,不仅是为了突出人物外貌特征,更主要体现对他的憎恶之情。文中并没有交代他是刽子手,但我们可以从课文注释和小说具体描写看出来。注释指出,旧时民间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而刑场写的就是钱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刽子手。此外,更可以从描写中看出来。他贪婪、阴险、狠毒、卑鄙,是封建统治者十足的爪牙,帮凶。
替主人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诈骗群众,把革命者鲜血当“药”高价出卖;宣扬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
康大叔这人尚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便恶行累累,可想其主人将多么凶残狡诈!
康大叔这个人物不仅写得十分传神,而且饱含了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使人读后久久难忘。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三种手段。
肖像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抓住最富有特色的神态,容貌与服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性格特点。如写“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其凶神恶煞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写“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其流氓的形象呼之欲出。
动作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各种性格化的行为。如:写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地画出其人凶狠而贪婪;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其人对老栓粗野态度和不耐烦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其人接钱、数钱熟练动作和丑恶、凶残的灵魂。
写进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准确表现其人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等等。
❼ 《药》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华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写的人物,革命者夏瑜没有正面出场。小说深刻地剖析了他们“不幸”与“不争”的一面。
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艰辛,(“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但作者着力描写的并不是他的经济状况,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内心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杀人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小说中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都有描写,尤其是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等动词更是生动表现了他的蛮横。但要着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却并不是罪魁祸首。
夏瑜:家境贫寒,但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作者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牺牲虽然并非毫无影响,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却并无人响应的孤寂的悲哀。
❽ 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关系
华老栓-华大妈之夫,华小栓之父。
夏瑜-夏四奶奶之子(后文给夏瑜上坟之人),夏三爷的侄儿。夏瑜暗喻女革命党烈士秋瑾。
康大叔-介绍华老栓去买“药”者,消息灵通,是迫害革命党人的刽子手之一。
红眼睛阿义-刽子手,杀害烈士夏瑜者,被夏瑜叹可怜并攀谈者。
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说疯了疯了者)-在社会制度下对革命不理解与麻木不仁的看客。
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艰辛,(“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但作者着力描写的并不是他的经济状况,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内心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杀人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小说中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都有描写,尤其是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等动词更是生动表现了他的蛮横。但要着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却并不是罪魁祸首。 夏瑜:家境贫寒,但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作者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牺牲虽然并非毫无影响,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却并无人响应的孤寂的悲哀。
水平有限,不够的话再补充下。
❾ 急需:对《药》中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概括: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每个概括20至40字!
华老栓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211页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213页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212页“……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浸泡的。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215~216页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210页~212页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谨慎,这些都联系着他的内心活动,表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的珍惜及惊惧的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和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作者对他的态度: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康大叔:
身份与社会地位: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
总结:
对康大叔这一反面人物的心理描写,作者由主要借助于外貌:“浑身黑色”、“玄色布”、“玄色腰带”、“满脸横肉”以及“嚷”着,说出的话,“撮着”人血馒头塞与老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他的凶狠、残暴、贪婪无耻的特征。
夏瑜
夏瑜的身份、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作者对他的态度: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
总结:
对夏瑜这一正面形象的刻画,则主要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对革命矢志不移,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华小栓、华大妈:
他们都是“小人物”,鲁迅将他们置于一种凄凉、诲暗的场景中,让他们背负人生的重负,在穷困、失意、不幸中艰难地挣扎,然后,让这些“小人物”,暴露出那骨子里的麻木和愚味。�
病态社会和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之人,这两者哪个更要不得呢?鲁迅什么也没说,但“醒着”的人似乎知道了,并产生强烈疗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