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文小说的人物都有啥特点
The Canary Caper Book Description C is for CanaryDink,Josh,and Ruth Rose get an urgent call from Mrs.Davis.Her canary is missing!
淡黄色的刺山柑.女主角是比较贪慕虚荣的.
『贰』 英文小说<<the outsiders>>的人物都有啥特点
Ponyboy Curtis - The novel’s fourteen-year-old narrator and protagonist, and the youngest of the greasers. Ponyboy’s literary interests and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 set him apart from the rest of his gang. Because his parents have died in a car accident, Ponyboy lives with his brothers Darry and Sodapop. Darry repeatedly accuses Ponyboy of lacking common sense, but Ponyboy is a reliable and observant narrator. Throughout the novel, Ponyboy struggles with class division, violence, innocence, and familial love. He mature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ovel, eventually real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class bias.
Darrel Curtis - Ponyboy’s oldest brother. Darrel, known as “Darry,” is a twenty-year-old greaser who is raising Ponyboy because their parents have died in a car crash. Strong, athletic, and intelligent, Darry has quit school. He works two jobs to hold the family together. The unofficial leader of the greasers, he becomes an authority figure for Ponyboy. He also makes good chocolate cake, which he and his brothers eat every day for breakfast. The other greasers call him “Superman.”
Sodapop Curtis - Ponyboy’s happy-go-lucky, handsome brother. Sodapop is the middle Curtis boy. Ponyboy envies Sodapop’s good looks and charm. Sodapop plans to marry Sandy, a greaser girl.
Two-Bit Mathews - The joker of Ponyboy’s group. Two-Bit, whose real name is Keith, is a wisecracking greaser who regularly shoplifts. He prizes his sleek black-handled switchblade. He instigates the hostilities between the Socs and the greasers by flirting with Marcia, the girlfriend of a Soc.
Steve Randle - Sodapop’s best friend since grade school. Steve is a seventeen-year-old greaser who works with Sodapop at the gas station. Steve knows everything about cars and specializes in stealing hubcaps. He is cocky and intelligent, tall and lean. He wears his thick hair in a complicated arrangement of swirls. He is also tough—he once held off four opponents in a fight with a broken soda bottle. He sees Ponyboy as Sodapop’s annoying kid brother and wishes Ponyboy would not tag along so often.
Dallas Winston - The toughest hood in Ponyboy’s group of greasers. Dallas, known as “Dally,” is a hardened teen who used to run with gangs in New York. He has an elfin face and icy blue eyes and, unlike his friends, does not put grease in his white-blond hair. Dally’s violent tendencies make him more dangerous than the other greasers, and he takes pride in his criminal record. Dally feels protective of Johnny Cade.
Johnny Cade - A sixteen-year-old greaser with black hair and large, fearful eyes. Though Johnny does not succeed in school, he approaches intellectual matters with steady concentration. The child of alcoholic, abusive parents, he is nervous and sensitive. Since his parents do not care for him, Johnny sees the greasers as his true family. In turn, the older boys, particularly Dally, are protective of him.
Sandy - Sodapop’s girlfriend. Sandy is pregnant with another man’s child and moves to Florida to live with her grandmother. Like the other greaser girls, Sandy appears in the text only when the boys mention her.
Cherry Valance - Bob’s girlfriend, she is a Soc cheerleader whom Ponyboy meets at the movies. Cherry’s real name is Sherri, but people call her Cherry because of her red hair. Ponyboy and Cherry have a great deal in common, and Ponyboy feels comfortable talking to her. Cherry is both offended and intrigued by her encounter with Dally Winston at the drive-in. Cherry admires Dally’s indiviality and tells Ponyboy that she could fall in love with Dally. In the days preceding the rumble, Cherry becomes a spy for the greasers.
Marcia - Cherry’s friend and Randy’s girlfriend. Marcia is a pretty, dark-haired Soc who befriends Two-Bit at the drive-in. Marcia and Two-Bit share a sense of humor and a taste for nonsensical musings.
Randy Adderson - Marcia’s boyfriend and Bob’s best friend. Randy is a handsome Soc who eventually sees the futility of fighting. Along with Cherry, Randy humanizes the Socs by showing that some of them have redeeming qualities. Randy helps Ponyboy realize that Socs are as susceptible to pain as anyone else. Randy tries to make peace with Ponyboy after Ponyboy saves the children from the fire, and he refuses to fight in the Soc-greaser rumble.
Bob Sheldon - Cherry’s boyfriend. Bob is the dark-haired Soc who beats up Johnny before the novel begins. Bob has a set of three heavy rings, which he wears when he fights greasers. Bob’s inlgent parents have never disciplined him.
Paul Holden - The husky blond Soc who steps forward to challenge Darry when the rumble begins. Paul and Darry were friends and football teammates in high school.
Jerry Wood - The teacher who accompanies Ponyboy to the hospital after Ponyboy saves the children from the fire. Though an alt and a member of mainstream society, Jerry judges the greasers on their merits instead of automatically branding them juvenile delinquents.
Tim Shepard - The leader of another band of greasers and a friend of Dally. Tim and Dally respect each other, despite occasional conflicts. Ponyboy thinks of Tim as an alley cat, hungry and restless. Tim does not appear in the novel until the night of the rumble, when his gang sides with Ponyboy’s. Ponyboy sees Shepard’s gang as real street hoods and criminals, and realizes that his own gang is little more than a group of friends fighting to survive.
Curly Shepard - The fifteen-year-old brother of Tim Shepard. Curly is stubborn and rough. He cannot go to the rumble because he was put in a reformatory for six months after robbing a liquor store. Tim is proud of Curly’s criminal record.
Mr. Syme - Ponyboy’s English teacher. Mr. Syme expresses concern over Ponyboy’s falling grades. He offers to raise Ponyboy’s grade if he turns in a well-written autobiographical theme. This assignment inspires Ponyboy to write about the greasers and the Socs, and his autobiographical theme turns into the novel The Outsiders.
所有的人物英文介绍
Hope you enjoy it!
A fantabulous novel to comprehend~~
『叁』 英美小说列表
英国: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 《哈姆雷特》1601 莎士比亚
《培根随笔》1597-1625 培根
《失乐园》1667 弥尔顿 《鲁宾逊漂流记》1719 笛福
《格列佛游记》1726 斯威夫特 《咏水仙》1792 华兹华斯
《傲慢与偏见》1813 简·奥斯汀 《西风颂》1819 雪莱
《唐璜》1819-1824 拜伦 《简·爱》1847 夏洛蒂·勃朗特
《呼啸山庄》1847 艾米丽·勃朗特 《名利场》1848 萨克雷
《大卫·科波菲尔》1850 《双城记》1859 狄更斯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887-1927 柯南道尔
《快乐王子》1888 《陶连·葛雷的画像》1891 王尔德
《徳伯家的苔丝》1891 哈代 《基姆》1901 吉卜林
《月亮和六便士》1919 毛姆 《荒原》1922 艾略特
《到灯塔去》1927 伍尔夫 《蝇王》1954 戈尔丁
美国:
《红字》1850 霍桑 《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 斯托夫人
《草叶集》1855-1892 惠特曼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 马克吐温
《嘉莉妹妹》1900 《美国的悲剧》1925 德莱塞
《野性的呼唤》1903 《马丁·伊登》1909 杰克·伦敦
《麦琪的礼物》1904-1910 欧亨利 《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 菲茨杰拉德
《喧哗与骚动》1929 福克纳
《永别了,武器》1929 《老人与海》1952 海明威
《飘》1936 米切尔 《愤怒的葡萄》1939 斯坦贝克
《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塞林格 《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海勒
《教父》1969 普佐
『肆』 英美文学选读中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 小说 我要从中选个人物来分析 求大神
复活 列夫 托尔斯泰
你可以分析男主人公 聂赫留朵夫 对女主的内疚使他重新找回以前上进的思想(愚见)
你可以去网络搜搜这本书
『伍』 英美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 18世纪英国小说
一、理论的发轫:贝恩和康格里夫
阿芙拉·贝恩(Aphra Behn)是复辟时期(1660──1688)最重要的女作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奥鲁诺克,或王奴:一段信史》(Oroonoko, or The Royal Slave: A True History,1688)。小说首版封面赫然写着:贝恩夫人著。如果考虑到笛福的小说全部为匿名发表,理查逊总以编者身份出现,菲尔丁174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也未署名,就不难体会贝恩是何等自信。贝恩在小说开始就申明要讲述实际发生的事:故事大部分是叙述者亲眼所见,而她未见部分则依据主人公的亲口所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因为它把叙事着眼点放在了讲述真实故事,而讲述真实故事是现实主义小说区别于传奇的一个基本特点。贝恩还在叙述视角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叙述者通过奥鲁诺克的讲述而了解的故事,没有采用直接叙述,而是经过了叙述者加工的间接叙述,这似乎表明贝恩已经意识到叙述视角对于叙事效果的影响。贝恩在长篇小说《一个贵公子与妻妹之间的情书》(Love 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 1684)中尝试了书信体,到小说的后半部改为第三人称叙述,似乎她当时就已察觉到书信体的内在矛盾,不得不改为叙述体。可以说,贝恩在她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已经尝试了在18世纪流行的三种基本叙述形式,足以称得上英国小说的先驱。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是复辟时期的著名剧作家。与贝恩强调“信史”不同,Congreve直接在169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匿名者》(Incognita)封面上标明这是一部“小说”。他在序言中把他的小说与流行传奇做了清楚区分。他在序言中还提到:“在情节的总体安排、细密结构和最后结局方面向戏剧学习。”他请读者观察“是否每个障碍都在故事发展中起了促进而并非阻碍作用。”显然,他的小说观念深受戏剧理论影响,且在创作中颇具匠心,富有文人小说的特点。他已经在有意识地借鉴戏剧理论探索小说艺术结构问题。在小说叙事过程中,叙述者还不时站出来对人物和故事妙趣横生地加以评论。
二、笛福与同时代作家
从1791年出版《鲁宾逊漂流记》开始,已届花甲之年的笛福(Daniel Defoe)先后发表五部小说,且全以第一人称回忆录形式叙述,叙述模式是流行的清教徒皈依传记和罪囚传记。从Defoe小说序言来看,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真实性。二是道德教化。这两点几乎是所有18世纪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基本特征。身为作家和批评家的Max Byrd指出:“事实上……Defoe建立了所有重要原则。例如,区分与对比,逐渐展示背景,背景必须激发情感。”
玛丽·戴维斯(Mary Davys)在《情场老手》(The Accomplished Rake, or, Modern Fine Gentleman, 1727)的序言中提出了这样的小说定义:“叙述虚构的但可能发生的故事。”与Defoe强调个人讲述的真实故事相比,这可以说是相当激进的小说定义。Davys意识到小说叙事的两大问题,一是使读者处于恐惧与希望中,这是叙事得以发展并紧紧抓住读者的关键。二是统一的情节,其他故事都为这个情节服务。
三、第一个高峰:理查逊和菲尔丁
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在英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曾在相当长时间里受到忽视。自伊恩·瓦特的批评名著《小说的兴起》1957年问世后,Richardson成了“形式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瓦特根据对于《帕美勒》(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1740)的分析,提出Richardson小说区别与Defoe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恋爱结婚作为小说的中心情节,从而开创英国爱情小说的先河,把传统叙事文学中很次要的内容改造成小说的中心。这既涉及小说内容,又涉及叙事形式。使英国小说根本摆脱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或者说至少是开拓了一条与流浪汉小说并行的新路。如果说Defoe的小说在生动故事中不忘提醒道德教化,Richardson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家。但是,他也不忘小说愉悦功能。从叙事理论的角度来看,Richardson在《克拉美莎》序言的观点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不同叙述者的不同观点,既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复杂性,又调节了小说叙事的节奏和张力。二是对戏剧性叙述的强调。Richardson之所以坚持书信体,拒绝讲述体,其根本原因就是他认为只有这种形式可以保证戏剧性叙述的生动有效。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开始小说创作与Richardson有很大关系。1740年Richardson发表书信体小说《帕美勒》后,次年Fielding发表了戏仿小说《沙美勒》,对Richardson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观点进行了讽刺。1742年发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 and his friend, Mr.Abraham Adams》,Fielding在该书序言中提出了“散文体喜剧史诗”的小说定义。这一小说定义既包括小说描述的范围有史诗的广度,也包括借鉴史诗的叙事形式,如具有权威性的叙述者、插入性的故事和小说叙述的分卷分章体例等。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第二卷第一章,Fielding论述了分卷分章的问题。他指出:“以我们作家的诀窍而论,我认为作品的分卷分章算是相当重要的法门。”他列举了三大优点:“一,章与章之间那些小小的空档可以当作客栈或休息的场所看待,可以在那歇歇脚,随意喝上一盅或吃点东西……二,每章开头的标题像是客栈大门口的招牌,告诉了读者他能得到些什么消遣……三,(带有调侃意味)可以防止一本书的美观由于折角而受到损害……”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分卷分章凸显了小说家的作用:卷张结构是小说家刻意安排的。除此之外,《汤姆·琼斯》三部分的对称结构,被Dorothy van Ghent比喻为“Palladian”式宫殿建筑;Robert Alter也十分强调这种对称艺术。体现了Fielding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省略是Fielding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人称或书信体为了保持叙述的逼真效果,往往有文必录,不能随意省略,第三人称小说中的叙述者则可以根据叙事结构需要而对故事进行裁剪安排。艺术点缀作用:增加叙事的色彩,调节叙事节奏;展示作者的散文才华,也是区别于其他小说的重要标志;在叙述语言与叙述故事之间制造一种张力,从而丰富小说内涵。整体艺术问题:Fielding告诫批评家和读者不要妄下断语,因为有些看似无关情节实际上在全书结构中是至关重要的。Fielding小说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则是叙述者的形象和作用。小说的叙述者不仅在18篇序章中登场亮相,侃侃而谈,而且在小说故事过程中也不断出现,或为读者指点迷津,或与读者共同探讨人物性格。这种叙述者曾深为James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所诟病,因为他的介入打破了小说的现实幻觉。但是,如果我们从Fielding所生活于其中的18世纪社会文化来看,这种性格化了的叙述者自有其特殊意义。首先,叙述者不断出现建立起一种作者权威;二,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逐渐亲密,密切交流,这种交流是智者之间的交流,互相关照,互相补充;三,正是这种交流丰富了小说内涵。因此,瓦特称Fielding为“评价的现实主义”,以区别与Defoe和Richardson为代表的“表现的现实主义”。
四、高峰过后:Smollett、Sterne及其他
Tobias Smollett的小说特征近似Fielding的喜剧史诗,但他尝试了第一人称回忆、书信体和第三人称叙述等多种形式。Smollett对小说叙事仍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在《The adventures of Rodric Random》序言第一段,他指出:“在各种各样的讽刺中,最能引人入胜、最能普遍使人获得教益的,无过于在讲述一个情节处处生动有趣的故事时信手穿插进去的那种讽刺。”在Smollett的全部小说创作中,讽刺一直是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或许正因如此,他的小说人物多为粗线条的漫画式人物。在1753年出版的《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献词中,Smollett提出了这样的小说定义:“小说是一幅复杂的大图画……不能缺少一个主要人物,他凭其重要性,吸引读者注意力,把事件连为一体,提供走出迷宫的线索……”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小说定义,概括了小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的特点,又强调了统一计划和中心人物的重要性。18世纪的几乎所有重要小说都是以主人公名字为书名,原因就在于主人公是统领全书故事的中心人物,至少是名义上中心人物。
Laurence Sterne的《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则是对英国小说规范的全面颠覆。《项狄传》可以定义为“一本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史书”,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总是按照严格的逻辑进行,以这样的原则写成的小说自然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这种观念联想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滥觞。《Shandy》在叙述手法上用不断的离题插曲打乱了线性叙述规范,所谓“曲径通幽”。
Horace Waopole1764年发表《奥特郎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则通过发生在中世纪古堡的传奇故事开创了哥特小说的先河。对于浪漫主义的兴起和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有一定影响。就叙事艺术来看,他似乎也没做太大贡献。
Fanny Burney是18世纪后半期的重要小说家。1778年匿名发表书信体小说《Evelina》,后来的几部小说改为第三人称,书信体的流行也已接近尾声。Burney放弃了把小说题献给名人恩主的传统,而是题献给The Monthly Review和The Critical Review的作者们。Frank Donoghue指出:“Burney是第一个把小说献给the monthly review的作家,从一定意义上,她这样做使她成为第一个公开而严肃地认可评论杂志在文学领域合法权威地位的作家。”《Evelina》像一个摄像机把形形色色的风俗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Burney在尝试把Fielding和Richardson两种叙事方式结合起来,为奥斯丁的出现做了准备。
小结:虽然18世纪小说家都不忘道德教诲,但娱乐性显然是第一位的。其次,小说要有中心人物,项狄传对这一传统进行了颠覆,试图颠覆本身就是对传统的承认。Fielding的第三人称叙述体和Richardson书信体的争论,并以19世纪初第三人称叙述占主导而结束。第二章 Scott和Austen
一、司各特对现实主义小说叙事传统的梳理
约翰逊博士认为Fielding塑造的是风俗人物(characters of manners),而Richardson塑造的是自然人物(characters of nature)。两种人物之间的区别就像“一个通晓钟表制造原理的人与一个看钟表刻度读出时间的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大。Scott认为约翰逊博士的区分有道理,但不应以此判定二人优劣高下。“Richardson造的钟表显示了表面之下复杂的内部结构,而Fielding造的钟表只给人提供时间,因为那恰恰是大多数人想知道的。”如同自由、潇洒、真实的素描与细致入微的油画之间的区别,后者的细腻有时不免带着艺术精品畅游的某种沉闷。Scott对书信体进行了评说。认为优点是不同视点,可以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其他叙事方式望尘莫及的,但是,多人反复讲述同一故事,必然阻碍故事叙述的进展,形成故事停滞。小说篇幅冗长也是Richardson小说的一个致命弱点。Scott认为Fielding是最具英国特色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处处浸透了英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几乎不可能完全翻译成别国文字。Scott说:“作家应该趁热打铁,顺风杨帆。涂过一个成功的作家不占据舞台,别人就会抢先占据。如果一个作家用了十年才写出第二本书,他早已被别人取代;如果时代太缺才子而他尚未被取代,那么他自己的名誉就成了最大的障碍。读者会期待新书比前一本好上十倍,作者会期待新书比前一本流行十倍,而十有八九两方面都会失望”。可以说,Scott的叙事观是一种以读者为导向,以自由创作为特征的叙事观。Scott认为Sterne是英格兰产生的最大的剽窃者,最富独创性的天才。这种矛盾评价正展示了Sterne卓尔不群的特性,也表露了Scott对他虽不倾心相与,却也不由自主的崇拜。
二、Scott论哥特小说叙事特点
他对Horace Walpole开创的哥特小说传统有独到见解,一是对诗意描写的肯定,二是对强烈情感的重视,三是对超自然写法的包容。诗人出身的Scott对小说家的诗人气质十分推崇。在Smollett传中,他说:“任何一个成功的小说家都必须多少是个诗人,尽管他可能从未写过一行诗。”诗人气质中他最推崇的是想象力和强烈情感,并强调这一方面Smollett胜过Fielding. 作为一个特别关注读者反应的小说家,Scott很清楚读者要求的复杂多样性。他写到:“……因为好奇心和对神秘的偏爱,还有点迷信,是人类心灵的组成部分,在大众中广为流行,远远超过对喜剧的真正欣赏,或对悲剧的切实感受。”哥特小说最吸引读者的首先就是其所表现的强烈情感。
三、Scott论奥斯丁
他敏锐概括出了奥斯丁小说叙事的鲜明特点:用简洁幽默的对话戏剧性地展示人物形象。跟后面刘易斯主张的“戏剧性呈现”并无二致。
四、奥斯丁论小说叙事
奥斯丁对小说叙事的评论不多,主要见于《诺桑觉寺》和她写给正在进行小说创作的织女安娜的书信。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小说地位的高度评价,二是对叙事艺术的严肃追求。同时也对流行的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进行了嘲讽,表现了开拓小说新天地的气概。她要开辟的小说新天地正是给侄女安娜信中所说的“描绘一个村镇上三、四家人正合适”的小天地。在这一点上,她与Scott关注重大事件的历史小说迥然不同。在她眼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在事件中的举止表现,平凡事件与重大事件一样可以生动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奥斯丁关于小说叙事的观点,最主要的是自然简洁的叙述,她对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的反感也正在于此。作家是为读者写小说,不能因自己喜爱某地就沉醉其中,描写过细,而要从读者的喜好出发考虑繁简取舍。同时,奥斯丁也十分关注小说的整体性和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第三章 英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一、第三人称叙述与介入性评论
在《维多利亚小说形式》一书中,米勒把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称作“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常规标准”。小说叙述技巧的进一步发展如有限视角、自由间接引语、叙事视角与叙事声音的区别等等多是在第三人称叙述基础上调整探索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小说家致力于创作深刻复杂而全面的现实主义小说,而要达到这种目的,第一人称与书信体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Charles Dickens的全部小说除《大卫》和《远大前程》外都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尽管Fielding创立的全知叙述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常规,但他常用的插入式离题故事则引起很多争论。George Eliot在《Middlemarch》中甚至略带调侃地说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像Fielding那样搬个凳子上台高谈阔论了。“Fielding时代,日子比较长,到了夏天,下午便闲的没事,至于冬天的夜晚,那更是在时钟慢悠悠的滴答声中度过的。”
二、好故事到有机体
故事引人入胜是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特罗洛普指出:“我从一开始就确信,作家坐下来写小说是因为有故事要讲,而不是因为要讲故事。”由于三卷一部的小说价格昂贵,主要提供的流通图书馆,维多利亚时期最流行的小说出版形式是分期出版,一般是一月一期,后来还出现了一周一期的出版方式,这更促进了对好故事的关注。针对分歧出版造成的整体缺陷,哈代提出,“故事应该是有机体”。分期出版要求小说每一期都必须有冲突,有高潮,既要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又要足够吸引读者期盼下一期。因此,也就造成了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情节剧特征。小说的结尾也是引人关注的问题。George Eliot指出:“结尾是大多数作者的弱点,但有些问题是结尾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结尾再好也不过是一种否定。”
三.刘易斯论小说叙事
他对奥斯丁的创作手法,尤其是他的戏剧性表现手法极为赞赏:“描写是小说家常用又好用的招数,但是她反倒不用,而是采取少用又难用的戏剧表现手法:她部队我们述说人物是何身份,有何心情,而是把人物展示出来,由他们各自亮相。”由此看来,他把“戏剧性表现”作为小说的最高境界是毫不奇怪的。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有三个:教育、启发和愉悦,并以此提出了文学的三大原则:在智性形式方面是眼光(Vision)原则,在道德形式方面是诚实原则,在美学形式方面是美感原则。他指出,“所有关于风格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五条规律:精炼、简洁、连贯、高潮、多变”。前两项是智性需要,后两项是感情需要,中间一项则界乎两者之间。遵循连贯律就能清晰并有节奏美,从而使作品有力,可以事半功倍,并产生音乐感。
第四章 美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美国小说家刻意创作发展一种有美国特色的,与维多利亚小说主流迥然不同的新小说。不仅是因美国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且是刚刚争得政治独立不久的美国社会所要求于作家的,是作家的政治责任。Richard Chase在《美国小说及其传统》中归纳里三个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即美国处于新大陆孤立状态,处于新老两大陆影响的矛盾之中,以及新英格兰清教徒传统。相对于极为物质化的英国社会,美国作家在自己的社会中更致力于探讨精神方面的问题,与重现实的英国小说家相比,美国小说家更重视探讨象征性表现的问题。Chase认为以霍桑、梅尔维尔、詹姆斯、马克吐温、诺里斯、福柯纳和海明威为代表,反应了人性真实的传奇,而另一种则是以《飘》之类通俗作品为代表缺乏心理真实深度的流行传奇。1860年,霍桑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说道:“……带着牛肉的力量和果酒的激情,真实得就像某个巨人砍下地球的一块放到镜子底下,展示其居民在为日常生活而劳作,而他们并没有想到自己是被用来做展览的。这些书就像烤牛排一样属于英国。”这段绘声绘色的描写生动展示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而这种小说与霍桑赖以扬名的寓言式浪漫传奇几乎是南辕北辙。另外,在较短的篇幅内创造出给人震撼,发人深思的强烈艺术效果是19世纪美国传奇小说叙事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与同时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特点。
『陆』 求英美文学史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代表人物有莎士比亚(英国)、狄更斯 (英国) 、马克吐温(美国)、约翰·德莱顿(英国),海明威(美国)。
一、莎士比亚
1、人物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
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2、代表作品介绍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该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两个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
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战。他们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赎罪的羔羊,因而他们的死亡虽是生命的终结,却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
终于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
二、狄更斯
1、人物介绍
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日尔曼人。
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
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2、代表作品介绍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
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
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三、马克吐温
1、人物介绍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
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
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
2、代表作品介绍
《百万英镑》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1893年。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伦敦的两位富翁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大师小说中讽刺与幽默,揭露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四、约翰·德莱顿
1、人物介绍
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
主要作品有《时髦的婚礼》、《一切为了爱情》、《阿龙沙与施弗托》(诗作)、《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等。
他也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通过戏剧批评和创作实践为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学诗人一词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在欧洲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2、代表作品介绍
在戏剧创作中,约翰・德莱顿把法国人在戏剧情节上的规范和刻画的华丽描写结合起来,其中也展示出他自己是莎士比亚的追随者,这种混合类型戏剧的最佳实例就是《一切为了爱情》。
这是约翰・德莱顿用来勇敢地向他的偶像莎士比亚发出挑战的作品。
正如诺伊斯教授所说,他这一成就最伟大的见证就是“刚看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莱奥帕特拉’,我们仍能从德莱顿版本的故事中获得极大乐趣。”
五、海明威
1、人物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代表作品介绍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
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威廉·莎士比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查尔斯·狄更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克·吐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约翰·德莱顿
『柒』 外国文学中有哪些外冷内热的人物最好是英美作品
你应该说英、法、日比较好。如果想找与达西相似的人物的话有以下:
《蝴蝶梦》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德温特先生基本与达西如出一辙,就没那么多肉麻的话。能被希区柯克搬上荧幕的作品以悬念著称。
《心》夏木漱石逝前作品,“先生”作为一个日本大学生所有的细腻心理斗争很吸引人,不过作品产生的年代注定不会以爱情见长,你是想找和《傲慢与偏见》类似的爱情小说吧。就看一楼推荐的《茶花女》吧,让人吃惊的爱情故事,绝对的纯爱情,没有任何的社会意义,虽然和左拉的《娜娜》同是写妓女的故事,但在思想层面上差距太大。
《80天环游地球》凡尔纳的作品,以科幻小说见长,主人公福克先生拥有英国人所有的普遍特点,冷漠、矜持、处变不惊。不看到最后一业看不 到你说的所谓的“热”。
『捌』 推荐几部英美小说(附英文版作品简介 、人物介绍以及人物关系,在网上帮我找找就行啦)
1 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马克·吐温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他们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两人成了好朋友。哈克贝利为了吉姆的自由,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得知,吉姆的主人已在遗嘱里解放了他。小说中,哈克贝利和吉姆的性格鲜明突出,形象栩栩如生。全篇的现实主义描绘和浪漫主义抒情交相辉映,尖锐深刻的揭露、幽默辛辣的讽刺以及浪漫传奇的描写浑然一体,形成了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风格。
2 纯真年代——华顿
The Age of Innocence by Edith Wharton
伊迪丝·沃顿1921年获得普立策文学奖的小说,她也是普立策奖历史上首度获奖的女性作家。
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那是伊迪丝度过童年与青春的地方,她在那儿长大成人,进入社交界,订婚又解除婚约,最后嫁给波士顿的爱德华华顿,并度过了婚后的最初几年。时隔40年后,作为小说家的她回顾养育过她也束缚过她的那个社会,她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亲切的眷恋,又有清醒的针砭。作家把那个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比作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它又尖又滑,很难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处在塔顶,真正有贵族血统的只有二三户人家:华盛顿广场的达戈内特祖上是正宗的郡中世家;范德卢顿先生是第一任荷兰总督的嫡孙,他家曾与法国和英国的几家贵族联姻;还有与德格拉斯伯爵联姻的拉宁一家。他们是上流社会的最高阶层,但显然已处于日薄西山的衰败阶段。上流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以明戈特家族、纽兰家族、奇弗斯家族为代表的名门望族,他们的祖辈都是来自英国或荷兰的富商,早年在殖民地发迹,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比如纽兰·阿切尔的一位曾外祖父曾参与过独立宣言的签署,还有一位曾在华盛顿部下任将军。正如阿切尔太太所说的,“纽约从来就是个商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这些殷实的富商。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富有却不显贵的人们,他们多数是内战之后崛起的新富,凭借雄厚的财力,通过联姻而跻身上流社会。作者从亲身经历与熟悉的环境中提炼素材,塑造人物,将作品题材根置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中。尤其通过博福特命运浮沉这一线索与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主线相互映衬,使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具备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3 白鲸——梅尔维尔
Moby-Dick by Herman Melville
《白鲸》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白鲸》都是一部经典的著作,一部伟大的小说,是研究美国文学的一部必读书。《白鲸》展示给我们的是船长亚哈为追杀白鲸带领佩阔德号及其般员为复仇而走向毁灭的过程。书中以象征主义及寓言体的写作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部十九世纪美国的真实画面。从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亚哈的悲剧,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悲剧两个角度可以揭示《白鲸》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及所蕴涵的悲剧实质。
4 红字——纳撒尼尔·霍桑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awthorne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51年。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说则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物。他在小说中只起情节铺垫的作用。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5 最后的莫希干人——库柏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by James Fenimore Cooper
《最后的莫希干人》是《皮裹腿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地点是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对于印第安人的被杀戮和印第安部落的消亡,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他深深怀着同情和愤慨。他写道:“莫希干人的领土,是被欧洲人侵占去的美洲大陆的第一块地盘,因而,莫希干人就第一个成了离乡背井的人。面临着文明的推进,也可以说,文明的入侵,所有印第安部落的人民,就像他们故土林木上的绿叶在刺骨的严寒侵凌下纷纷坠地一样,日益消亡,看来这已成为落到他们头上的不可避免的命运。有足够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这幅惨像并非虚妄之作。”
作者把本书取名为《最后的莫希干人》,就有着令人心酸的悲哀音调。正直、勇敢的莫希干人恩卡斯和美丽善良的科拉之死,也不无更深的寓意:随着他们的死去,他们心灵上的那种美德和纯洁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只是笼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贪婪、残暴的恶意和邪念。
6 小妇人——路易莎·奥尔科特
Little Women by Louisa May Alcott
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梅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米,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马奇一家有四个姐妹,生活清贫、简单而又温馨。四组妹性格迥异;老大梅格漂亮端庄,有些爱慕虚荣;老二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三贝丝善良羞涩,热爱音乐,老四埃米聪慧活泼,爱好艺术,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所有时代的所有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7 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
The Call of the Wild by Jack London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负盛名的小说。故事主要叙述一只强壮勇猛的狼狗巴克从人类文明社会回到狼群原始生活的过程。巴克是一头体重140磅的十分强壮的狗。他本来在一个大法官家里过着优裕的生活,后来被法官的园丁偷走,辗转卖给邮局,又被送到阿拉斯加严寒地区去拉运送邮件的雪橇。巴克最初被卖给两个法裔加拿大人。这些被买来的狗不仅受到了冷酷的人类的虐待,而且在狗之间为了争夺狗群的领导权,也无时不在互相争斗、残杀。由于体力超群、机智勇敢,巴克最终打败斯比茨成为狗群的领队狗。他先后换过几个主人,最后被约翰·索顿收留。那是在巴克被残暴的主人哈尔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时,索顿救了他,并悉心为他疗伤。在索顿的精心护理下巴克恢复得很快,由此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巴克对索顿非常忠诚,他两次不顾生命危险救了索顿的命,并在索顿和别人打赌时,拼命把一个载有一千磅盐的雪橇拉动,为索顿赢了一大笔钱。不幸的是,在淘金的过程中,索顿被印第安人杀死。狂怒之下,巴克咬死了几个印第安人,为主人报了仇。这时恩主已死,他觉得对这个人类社会已无所留恋。况且,一段时期以来,荒野中总回荡着一个神秘的呼唤声。这个声音吸引着他。最终,他回应着这个声音,进入森林,从此与狼为伍,过着原始动物的生活。但他不忘旧谊,仍然定期到主人的葬身之处去凭吊。
8 汤姆叔叔的小屋——哈里特·比彻·斯托
Uncle Tom's Cabin by Harriet Beecher Stowe
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斯托夫人,是哈特福德女子学院(Hartford Female Academy)的一名教师,同时,她也是一位积极的废奴主义者。全书围绕着一位久经苦难的黑奴汤姆叔叔的故事展开,并描述了他与他身边人——均为奴隶与奴隶主——的经历。这部感伤小说深刻地描绘出了奴隶制度残酷的本质;并认为基督徒的爱可以战胜由奴役人类同胞所带来的种种伤害。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受其启发而写作出的各种剧本,还促进了大量黑人刻板印象的产生,不少的这些形象在当今都为人们所熟知。譬如慈爱善良的黑人保姆、黑小孩的原型、以及顺从、坚忍并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汤姆叔叔。最近几十年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这些消极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本书作为“重要的反奴隶制工具”的历史作用。
『玖』 除了 鲁滨孙漂流记 ,我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有什么,其中令我难忘的人物是谁,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主人公 保尔 ·柯察金
相关情节:冒着严寒带领工人修铁路
出身低微生活的磨难是他的性格顽强倔强,具有反抗精神,参加革命后成为一名坚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具有坚毅顽强的精神,面对疾病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从事学创作,是一个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做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高尚道德情操,明确的人生目标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简·爱
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
主人公简爱
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
『拾』 如何分析英美小说中的人物
大体可以从文化背景(那个时代的特征),作者背景(很多外国小说的主人公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或者受作者所受思想的影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类型人物(外国小说的人物很多是有传承性的,比如“小人物”,“吝啬鬼”等),具体文本(这个是最主要的,放到文中分析这个人的性格等)。可以参考已有其他人的分析,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