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哪些
1、《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4、《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5、《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㈡ 望春风这首曲子由来
望春风 (刘清香演唱歌曲)
望春风(台罗:Bāng tshun-hong,台通:Bhâng cūn-hong,白话字:Bāng chhun-hong,闽拼:Bbangx cun-hongv)首度传唱于1933年的日据时期台湾,歌曲作曲者为知名作曲家邓雨贤,作词者为李临秋, 而原唱者为1930年代的古伦美亚唱片当红歌星纯纯(本名:刘清香)。
从1930年代初问世以来,望春风一直是台湾最受欢迎的闽南语流行歌曲、台湾歌谣之一。2000年,一项由台湾官方与民间媒体举办,超过220,000人参与的《歌谣百年台湾》活动中,该曲获得最受欢迎老歌的第一名。另外,该曲使用传统五声音阶结合而成的特殊独有优美旋律,亦为许多国家普遍认为是极具特色的“台湾调”。
【创作背景】
1930年代之前,台湾虽有唱片与流行歌曲的出版,但品质与普及化都不怎理想。究其因,无非是流行歌曲与民谣、南北管曲、歌仔戏调等台湾传统民间歌曲的难以划分,如1920年代的《雪梅思君》《五更思君》《乌猫行进曲》或《集英北管》、《共乐北管》或《李连生与白玉枝》歌仔戏调。《乌猫行进曲》是台湾第一首流行歌 。
1930年代,台湾电影与广播事业快速发展。因应这两项新兴媒体的产生,不同于传统歌谣与乐曲的台湾流行歌曲或唱片业不但随之出现,亦在短时间内有长足发展。
台湾最早开始流行歌曲就是搭配中国电影的《桃花泣血记》。1932年,由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制作,阮玲玉主演的电影《桃花泣血记》来台放映。片商为了招揽台湾观众,委由詹天马、王云峰作成的同名宣传曲意外走红、担任主唱的是当时古伦美亚唱片会社当红的歌手纯纯(刘清香)。不只此,该曲在随后的单曲黑胶唱片发行上,更有一定的唱片销售成绩。于是,台湾流行歌曲或“曲盘”(即闽南语的唱片)借由电影的影像化而起步。
1933年,出版《桃花泣血记》唱片大发利市的古伦美亚唱片负责人柏野政次郎,决定继续朝台语流行歌曲发展。于是委由邓雨贤作曲、李临秋作词的望春风问世。也因为柏野相当重视该曲,不仅将此曲交由新文学运动的陈君玉负责宣传,并商请旗下歌手,也是桃花泣血记的主唱者纯纯(本名:刘清香(1914-1943))负责演唱录制该曲。
望春风 (格非创作长篇小说)
《望春风》是作家格非创作的长篇小说,2016年出版。《望春风》以乡村里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刻写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展现它可能的未来,并借此对逝去的故乡和老去的故人做了告别。
该书获得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 第18届《当代》文学拉力赛最佳长篇小说,2016年度好书奖, 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文学奖。
㈢ ccmall挖矿钱什么时候退回来
㈣ 求《望春风》TXT,谢谢
链接:
《望春风》是作家格非创作的长篇小说,2016年出版。《望春风》以乡村里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刻写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展现它可能的未来,并借此对逝去的故乡和老去的故人做了告别。
㈤ 望春风txt全集下载
望春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武德七年夏
钱塘县钱塘湖①
都说钱塘湖风景如画,尤以春光最盛,实则不然。已然入夏,两岸风景却比春日更多了几分艳丽。碧树蓝天,杨柳绿荷,还有接天莲叶间浮出的或粉或白的片片荷花,在一片旖旎的水光中显得无比娇媚迷人。
夏日城中暑气逼人,湖间却有清风绕孤山而过,拂过翠微杨柳枝,卷起微浪拍打湖岸,再拂面时已有淡淡凉意,最是惬意不过。
湖上游船往来,多是城中富豪权贵人家,熬不过毒日炙夏,来湖间观景避暑。偶有红色描花的画舫穿湖而过,隐隐传出丝竹之声。纬纱飞扬,掀起帘幕,露出半截红绿的衣角,藕节般的玉臂上一圈儿碧绿的翡翠,葱段般的手指尖是浓烈的嫣红,那指尖的颤动,便如一片羽毛,轻轻划过皮肤,撩拨得人心一颤一颤,白与红的反差,更晃得人眼色迷离……
微醉微醒间,湖面上传来尖细的一声喊叫,声音不大,却极清楚地传入耳内,“救命啊,你…你要做什么?”那话尚未落音,又听得“噗通”一声,却是什么东西落了水。
游船上的人纷纷……
㈥ 望春风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望春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武德七年夏
钱塘县钱塘湖①
都钱塘湖风景如画,尤以春光最盛,实则不然。已然入夏,两岸风景却比春日更多了几分艳丽。碧树蓝天,杨柳绿荷,还有接天莲叶间浮出的或粉或白的片片荷花,在一片旖旎的水光中显得无比娇媚迷人。
夏日城中暑气逼人,湖间却有清风绕孤山而过,拂过翠微杨柳枝,卷起微浪拍打湖岸,再拂面时已有淡淡凉意,最是惬意不过。
湖上游船往来,多是城中富豪权贵人家,熬不过毒日炙夏,来湖间观景避暑。偶有色描花的画舫穿湖而过,隐隐传出丝竹之声。纬纱飞扬,掀起帘幕,露出半截绿的衣角,藕节般的玉臂上一圈儿碧绿的翡翠,葱段般的手指尖是浓烈的嫣,那指尖的颤动,便如一片羽毛,轻轻划过皮肤,撩拨得人心一颤一颤,白与的反差,更晃得人眼色迷离
微醉微醒间,湖面上传来尖细的一声喊叫,声音不大,却极清楚地传入耳内,“救命啊,你你要做什么?”那话尚未落音,又听得“噗通”一声,却是什么方西落了水。
游船上的人纷纷倚栏而望,有人认……
应该是全本了
㈦ 望春风读后感人物书评
读完格非的这部长篇小说《望春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连贯剧情庞大的铺垫之后,在颇多人物鲜明刻画的轴线之间,我分明寻觅到了一些特别打动人心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的本质。
这里的情感,范围较广,《望春风》的庞大铺垫,从主人公的少年时代写到了垂暮之年,从江南农村格局的之初,写到了新时代的懵懂晨光。
它不光将一群鲜活的人物写实地呈现在了这漫长一生的历史舞台,也写出了对一个特定时代的特殊情感。
作者在前期的情节构造里庞大交错地穿插了很多伏笔,以人物形象的呈现形式来划分剧集,侧重描写了主人公的父亲、德正、高定国、高定邦、梅芳、同彬、赵礼平、唐文宽、王曼卿、春琴等时代缩影下的农村现实小人物,也将这个漫长的历史舞台上缤纷繁杂的故事演绎得平实动人。
《望春风》中徐徐道来的朴素乡情,以及那个年代故事的独特韵味,是这部作品的叙述基调,也是诸多起伏悬疑情节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比如其中映像深刻的一节,是写王曼卿的花园,有一段是这样写得:"到了每年的三四月间,在春风的梳拂下,那株海棠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开放。
花苞初呈秾丽的胭脂色,丝丝缕缕,有一种黯然神伤的幽逸。
但空蒙的春雨很快将它的颜色洗淡,绽放出一派饶有风韵的粉白。
花瓣层层叠叠,累累纷披,在初生柔叶的映衬之下,独立斜风细雨,瞻望四方,蹙然有思。
"这些优美句子和场景,与王曼卿这个角色所彰显人物和表述的相辅相成,以及看到赵同彬对我说出"其实王曼卿的体,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花园"的时候,让读者在阅读感官升华的同时,也品味到了一丝回忆中乡土情愫的染指和对人生最本性的感触,纠缠,彼岸花开,尽显文字艺术中平淡余味的魅力。
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还是在全书的末尾部分,
当看到儒里赵村一年后的春末这一段时,半生浮沉已至黄土的"我",历经了父亲扑朔迷离的,掩埋了历史脚步后的邻里乡情,
背负着一辈子也不曾见面的对母爱的渴望和对母亲的释怀,孤单中不曾莅临的时来运转,缅怀已去兮何日君再来的沧桑情怀,站在废墟和春风里大片大片的细节描写,每一个触动都让人心悸。
这种心悸不光来着于人物的颠沛,也蛰伏于时代变幻的时过境迁。
㈧ 怎样登录www.cxzwds.cn这个网站
直接注册个账户然后不就可以登录了吗
㈨ 如何评价格非的小说《望春风》
《望春风》是作家格非创作的长篇小说,2016年出版。《望春风》以乡村里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刻写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展现它可能的未来,并借此对逝去的故乡和老去的故人做了告别。
《望春风》从故事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围绕“归乡”展开,在故事层面讲述了主人公的归乡之旅,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和乡土中国的深情回望,以及对逝去一代人的集体追忆,同时在精神层面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进行了深描,让渺小的生命在故乡大地上生息流转,探求人的本源出处和存在的意义。
一个清洁的世外桃源,一个诗意的精神传统,一种淳朴的生命形态,与乡村实体一同消亡,而这恰恰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小说的结尾,在儒里赵村的废墟上,“我”与春琴仍在畅往一个新的村庄,一个新的乌托邦。然而,让人物回溯乡村的源起,不过是为了与现实中乡村的结局形成对照,引起读者的警醒和悲悯。望春风,意踟蹰。故乡已逝,从故乡离去的人还无法忘怀故乡的温情,意犹未尽,四顾茫然,不知所以。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对《望春风》作出评价,该作品书写了农村的消逝和农耕文明的消逝,是格非对时代的重要回应,但并非是为已经逝去的乡村唱哀歌。他由此谈道,在历史意义上看,中国的乡土文明和乡村的逝去是无可挽回的,但乡土文明和乡村作为精神上的故乡则是永恒的,对于乡土文明和乡村的追怀,不仅是面向过去的,也面向着现在和未来。在面对重大的历史变化时,文学尤其不应该进退失据,而应该勇于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