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亭》讲述了什么故事
《罗亭》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55年。
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30~4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才华过人、能言善辩,热爱真理的火焰从未熄灭,还能点燃别人心里的这种火焰,因而赢得了对生活怀着美好向往的纯洁少女娜达丽亚的爱情,当这个坚强的姑娘决心违抗地主母亲之命,抛弃一切和他一同私奔时,他又胆小怕事,顾虑重重,终至退缩,酿成悲剧。
2. 罗亭的内容简介
《罗亭》反映了在此以前尚未有人反映过的19世纪40年代俄国现金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
作品描写的主人公罗亭出身于破落的贵族之家,接受过大学教育,又曾到过国外游历,热爱自由,且能言善道,向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业和爱情。但他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追求尝试许多,但却屡屡失败,一事无成。他赢得了单纯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亚的芳心,却屈服于娜塔莉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了幸福。至后来他曾创办多种事业,却都以失败而结束。之后,他一直过着贫困潦倒与漂泊的生活。
小说结尾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给《罗亭》作了补充:后来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握着一面红旗。
作品以罗亭与娜塔莉亚的爱情为主要线索,以各种人物的对话、观点、评价为辅助线索,情节单纯明了,生动鲜明展示了主人公罗亭的性格特征。
小说通过对拉松斯卡娅、皮加索夫以及罗亭后来相随的那个爱好科学的先生的描写,展示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地主保守、庸俗、无聊、反动的生活,同时,通过描写波克尔斯基和罗亭,使读者看到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的活动。
3. 罗亭的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生于世袭贵族家庭,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1847-1852年发表了《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 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的中篇小说《木木》表现了对农奴制的抗议。早期诗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还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富于抒情,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4. 看过《罗亭》的请进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他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举凡诗歌、小说、戏剧都很有造诣,不过使他享誉世界的则主要是他的六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其中前四部尤为出色。
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并及时捕捉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大特色。他创作的全盛时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即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阶段向平民知识分子革命阶段转折的时期。这一阶段阶级力量的变化、社会情绪的高涨、思想观念的更替、知识分子的心态……总之,俄国生活中所有重大的社会现象都不曾逃脱作家敏锐的目光。不过,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俄国知识阶层的历史命运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构成了一部俄国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艺术编年史,不仔细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就无法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俄国解放运动的历史。
《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着手创作于1855年夏,于1856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结局是俄国遭到惨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
围绕俄国的前途问题,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张全盘欧化的西欧派和强调保存国粹的斯拉夫派之间有过一场大论战。而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关俄国前途的争论主要在贵族自由派和革命民主派之间进行。前者表面上也赞成废除农奴制,但希望由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地位;后者则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统治,消灭农奴制。从“不可救药的西欧派”转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试图对这些重大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对贵族知识分子前一时期的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并且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如何发挥作用。这便是作家仅用50天时间创作《罗亭》的动因。
罗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
他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罗亭式人物的不幸在于脱离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一事无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罗亭这个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将自己同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如巴枯宁、赫尔岑、格拉诺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征都融合到了他的身上。就是罗亭所参加的波科尔斯基小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学哲学团体斯坦凯维奇小组为原型的。所以高尔基曾说“罗亭
既是巴枯宁、又是赫尔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屠格涅夫本人”。由于取自现实内部的形象经过作家之手而成为典型,罗亭这个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继奥涅金、毕巧林以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
5. 罗亭的作品评价
1856年初,屠格涅夫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立即引起了社会和文坛的强烈反响。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罗亭》时指出,“他(指罗亭)身上的一切——从他的思想到他的行动,从他的性格到他的习惯——都是新颖的。”而涅克拉索夫则称,“罗亭给读者留下极其强烈、有益的印象,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一部俄国小说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了。”“屠格涅夫已经开始了创作活动的新时期,他的才华获得了新的力量……”
6. 罗亭的介绍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描写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善于思索满怀理想的青年罗亭,缺乏必要的实践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当纯洁勇敢的姑娘爱上他时,他却顾虑重重,临阵脱逃,可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7. 《罗亭》主要讲了什么
《罗亭》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55年。
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30~4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才华过人、能言善辩,热爱真理的火焰从未熄灭,还能点燃别人心里的这种火焰,因而赢得了对生活怀着美好向往的纯洁少女娜达丽亚的爱情,当这个坚强的姑娘决心违抗地主母亲之命,抛弃一切和他一同私奔时,他又胆小怕事,顾虑重重,终至退缩,酿成悲剧。
作品通过这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一生经历,深刻反映了俄国30~40年代贵族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多余的人”罗亭的典型形象。
8. 罗亭的作品赏析
罗亭这部作品是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缩影,尤其是对上层知识精英的一个真实折射。对他悲剧造成的原因是当时令人窒息的俄国政治体制,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知识分子却又是这个国家体制的产物。罗亭对这个令他无奈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巨大的依赖性,但是却又无法完全融入其中。他一方面渴望被主流社会接受,一方面又排斥着他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这类人完全是当年彼得大帝铁腕向西方学习下的附带产物,在俄罗斯完全缺乏根基。所以,正是他所蔑视的上流社会造就了他,却也轻而易举的毁灭他。这不仅是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状况的缩影,也是俄罗斯帝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之间的缩影。因此,罗亭自身所表现出来思想与行为正是这个国家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通过这个体制造成他自己个人的悲剧。
罗亭牺牲在了二月革命的街垒战斗中。他依然为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付出了生命,却不是为了祖国俄罗斯。这个尾声备受争议,却点名了19世纪40年代人共有的宿命,他们至死是一群孤独的,没有归宿的流浪者。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爱人民,想象着代替现实表现中俄罗斯人民的是一个他们希望的理想的人民,俄罗斯人民的样子是他们的想象中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他们摆脱了从前社会的根基,他们脱离了故乡的土地和理想。按照以赛亚·柏林的话说,即便如此,这依然是当时19世纪40年代人很难做到的死法,因为在屠格涅夫本人看来,在俄罗斯本土,罗亭连如此牺牲的机会都没有。 罗亭身上集中了19世纪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他受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徒有过人的天赋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罗亭式人物的不幸在于脱离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一事无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罗亭这个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将自己同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如巴枯宁、赫尔岑、格拉诺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征都融合到了的身上。就是罗亭所参加的波科尔斯基小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学哲学团体斯坦凯维奇小组为原型的。所以高尔基曾说“罗亭既是巴枯宁、又是赫尔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屠格涅夫本人”。由于取自现实内部的形象经过作家之手而成为典型,罗亭这个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继奥涅金、毕巧林以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
罗亭其所仰仗的主要是书本知识或他人的思想,所以列兹涅夫批评说,罗亭的思想不是从他自己的脑里生长出来的,他只是剽窃别人的思想,这些思想原本是对生活思考的结晶,可在罗亭那儿却永远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空谈或教条,他阐述爱情的各种形态,却对生活中的爱情视而不见;他肯定信念,认为信念可让人辨明人民的需要、使命和将来,并使人知道他应该做什么,但他本人—生却四处漂泊,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罗亭也热衷于用他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列兹涅夫说他,事事都想插一手,事事都要发议论讲道理,指的就是这种现象,罗亭总是用一般的原则来处理千变万化的感情,其结果自然是一团糟。
罗亭作为“多余人”有一十分重要的性格特征便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总是在人面前夸夸其谈,他常常讲到崇高、事业、劳动、光明,但是当谈到自己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时,却说是如何的不容易而不肯去实干。这也是导致罗亭不能成功而成为“多余人”的原因,列日涅夫也说“你没有毅力”,也是正中要害的,这些都是罗亭作为“多余人”与其他小说中“多余人”相比独特的特征。
9. 罗亭的人物形象
罗亭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热情洋溢地宣传真理和理想,征服了许多人的心,也因此赢得了娜塔利娅的爱慕,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罗亭既无钱财又无地位,达里娅·米哈伊洛芙娜不许女儿与他来往。这时,娜塔利娅告诉罗亭,她宁可抛弃亲人和家庭也要跟他远走高飞。然而意志软弱的罗亭竟然选择退出。两年之后,娜塔利娅嫁给了一直爱她的沃伦采夫。罗亭最终孤身一人。
----------------------------------谢谢采纳有问题请继续追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