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裕既然是汉室后裔,为何不建国号为汉,却称国号为宋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即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词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描述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诗句。刘裕可以称之为南朝第一帝,自他之后的南朝君主再也没有能够达到刘裕时期的辉煌。
刘裕是汉室宗亲,西汉刘邦的兄弟楚王刘交之后,当然到了刘裕的时候,汉朝早已不在,已经沦为贫苦人家,就像唐朝诗人刘禹锡所描述的一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虽然这句话中的王谢是指的东晋豪门王导和谢安的家族,但是也可以泛指一切豪门的没落。
并且刘裕本人的崛起根本就不是靠着汉室宗亲的名号起家,也根本就不需要和汉朝攀关系就可以完美的替代东晋,刘裕自己的江山是靠着自己亲手打出来的,所以用什么国号是刘裕自己的事情,刘裕之所以用宋为国号,除了有之前被封宋王的爵位以外,应该也有要区别自己所建立的朝代和老祖宗刘邦建立的朝代不一样的想法,认为自己的功绩可以和刘邦媲美。
2. 外敌未至而大将都自相屠戮,刘裕最终结局如何
公元416年8月,东晋大军自建康出发、北伐后秦。
公元417年8月,后秦皇帝姚泓举国投降、后秦国灭。
至此时,中原大地仅余河套大夏和山西北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此时的东晋即是如此,此时的刘裕即是如此。
但是,不如意的历史总要反复上演,东晋北伐依旧气吞万里的开场,也仍旧功败垂成的收场。
而王镇恶和沈田子就是这种最可宝贵的人才。
王镇恶虽然屡屡抗命,潼关贸然出击竟置全军于险地,但是他却屡为先锋。
没有其他原因,这个鹰派将军就适合干先锋,攻战杀伐、无往不胜。
沈田子能把一支别路疑兵打成扣关主力,以所部数百阵战后秦举国精锐。
这是一种迷之自信,但为将者就得有这种自信,这样才可能有百人舍命而天下无敌。
刘裕确实是英主,所以没有王镇恶还可以找张镇恶、李镇恶;没有沈田子,还有他哥哥沈林子。
但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不是花钱的问题,关键是时间的问题。
公元417年,刘裕占定关中;公元418年,刘裕痛失关中;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公元422年,刘裕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这期间,刘裕还怎么发现、培养和锻炼既忠诚又能干的将军。
刘裕此生最大的败笔,可能就是组建了一支纯粹鹰派的关中团队。
这些人里面,包括他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都是霸气英雄、也是盖世雄鹰,却没有一只堪为粘合的鸽派人物。
3. 东晋的江山最后为什么落到了刘裕手中,王谢二家都去哪儿了
王谢二家其实挺不争气的,刘裕是靠北府兵发的家,这支部队最开始是由谢玄控制。但是谢玄死后,北府兵的各路将领开始争权夺利,而王谢两家大都是一些清谈家族子弟,没几个懂军事的。而北府兵内部的各路将领也不希望空降一个人来跟他们抢权利。所以当时王谢两家更加热衷于在首都控制中央的权利,一来他们在军营中无法服众,二来他们也吃不了从军的苦。后期天师道孙恩造反,王谢两族子弟领军出征,这些人大都败多胜少。朝廷没辙,只能把王牌军队北府兵派出来。刘裕通过一次又一次胜利积攒下军权和威望,更加重要的是,东晋朝廷内部也乱了。那就是世家出身的桓玄起兵造反攻下了建安城,王谢两家纷纷倒戈。想在新朝继续风光。可是新皇帝怎么希望一堆人分他的权力?所以上台以后变着法的削二家的权,就让王谢两家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因为他们的投降政策,让他们也失去了攻击奸臣篡位的道德借口。
刘裕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击败了桓玄,控制的首都的军政大权。这个时候王谢已经实力大不如前,而且为了荣华富贵,也只能倒戈到刘裕这边。
总的来说,在东晋江山后期动乱的时代,确实给过王谢两家机会,那就是他们有人脉和财富,手上也有兵。但是长期门阀文化生活让王谢两家的子孙都变成了一帮蛀虫,不堪一击。遇到危险,除了软弱投降,就没有其他办法。输给刘裕也不算冤枉
4. 刘裕掌权后 谢家的结局
刘裕与谢家有仇,刘裕称帝时谢家被贬为庶民。
5. 惊心动魄!东晋北府军的内部鏖战最后的结局如何
6. 刘裕为什么被人称为真小人
他出身寒微,起初为北府刘牢之手下的一名低级军官,但他军事才能杰出,政治眼光敏锐,且素有远大的志向,很善于把握时机,作战勇猛果敢,多次克敌制胜。历史上,要论谁是第一号的帝王终结者,非刘裕莫属。“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大诗人辛弃疾诗句中的寄奴,就是南朝第一帝——刘裕。
宋朝爱国大词人辛弃疾有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表达了对一个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对自己报国之志难酬的愤懑。词中的这位气吞万里如虎的人物便是南朝刘宋开国之主宋武帝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也成了刘裕名前最知名的代言,就像人生自古谁无之于文天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之于霍去病。后人也对刘裕推崇备至,视为千古英雄人物。
刘裕生于落魄贫寒小吏之家,落地便亡母,四岁又丧父,身世凄凉,命运多舛。稍大以长子助继母养家,虽受千苦万难,虽日夜奔波仍难维家计,只能负债度日,买履为生。但其人却不安分务农,性勇好斗,喜游荡,迷赌博,且好大话,空话。惹得邻里耻笑,亲友奚落。谁也不曾想,世上之事本难料,人说时势造英雄真不假,当时东晋朝廷面临北方强敌的军事压力,大力征募江淮壮男入伍,而穷困无路,干啥啥不成却自信到自恋坚信自己会富贵的刘裕也进入行伍中,不曾想很快就时来运转,以其勇猛善战,足智多谋,指挥有方而多立军功,升官神速。刘裕先投冠军将军孙无终。后得刘牢之赏识提拔。数年之中,平孙恩,诛桓玄,收巴蜀,灭南燕,伐后秦,使南朝疆域达黄河流域,军功卓绝,名震海内。被后人誉为南北朝两位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另一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桓玄篡位后,骄奢淫侈,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变。元兴三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囗发难,杀死桓修。刘毅也于广陵得手,诛桓修之弟桓弘。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桓玄见情势不妙,挟持晋安帝,轻舟逃逸江陵。三月,刘裕率兵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西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桓玄被逼逃往西川,当年五月被杀,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时年三十六岁,史称桓楚武悼帝。不久,桓玄头颅传至建康,刘裕命人高悬示众。使刘裕扬名立万,一战成名的就是在讨孙恩之乱,孙恩作乱,来势汹汹,东晋朝廷胆颤心惊,急令辅国将军刘牢之征讨,刘裕被刘牢之征调为参府军事,开始其起家之旅。而此战中刘裕创造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一人手持长刀把上千人的叛军追的四处逃窜,哭爹喊娘。真是一夫拼命,万夫辟易,千古奇观啊!
桓玄败亡后,刘裕拥立司马德宗复位,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义熙五年(409年)二月,占据齐鲁大地的南燕皇帝慕容超对东晋用兵掠取。四月,刘裕率军攻击南燕。此战进行的时间较长,也非常惨烈,一直到次年二月,刘裕才攻入南燕国都广固城。慕容超见大势已去,带领身边数十人出城逃跑,被刘裕的军队生擒,南燕灭亡。随后,刘裕命人将慕容超押送到建康,并在街市将其斩首,时年二十七岁。孙恩之乱平定,晋朝并没迎来太平,因权臣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乱政胡为,虎踞荆楚,狼视三吴的大士族军阀,早就有不臣之心的桓玄就蠢蠢欲动,野心膨胀,起兵杀死司马司马元显父子,控制朝廷大权,意犹未尽,得寸进尺,竟于403年,废晋安帝为平固王。篡晋立楚。做了其父桓温想做都没做成的事。桓玄的才能和威望远不及其父,其失败的结局就可想而知,只是昙花一现,3个多月后桓玄的楚便被刘裕灭亡。灭桓玄后刘裕加侍中,进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独揽朝政大权。虽大权独揽,威名日盛,但在门阀政治仍有很大影响的东晋末年,出身寒微,又无甚文化的刘裕根本不会被士家大族正眼看待,内心深处他们十分鄙视这个昔日的履贩和赌徒。刘裕深知要扬己长避己短,于是便要通过北伐来进一步提高威望,加强权利和势力,为最终篡晋做准备。
一些人认为刘裕能从寒微中成长为杰出将帅,一朝开国主,内平叛乱,外伐敌国,恢复旧土,安定晋室,还能算不得一个英雄?还是个大英雄。不过另一些人认为,刘裕因为少时贫寒,性格好斗蛮横,又无学识修养,整一个流氓地痞出身,,虽能成就一番人大业,但很难说算得上英雄,有一系列证据:灭南燕一战,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滥杀无辜,残暴无情非英雄之举。收复长安,本来是南朝恢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但为个人私利野心而置民族大义,国家大局不顾,仓猝南还。夏国趁机夺走长安,从此南朝再难有如此良机和实力北复中原,南朝最终被北朝灭亡。大英雄以天下国家为重,岂是这等野心权势之人可比?刘裕还心胸狭隘,年轻时因欠债被京口豪族刁逵痛扁,差点丧命,也是命不该死,时任骠骑将军府长史的王谧路过,见刘裕被毒打仍气宇轩昂,有股豪杰之气,腥腥相吸,代他还债救了他一命,桓玄兵败,刁逵也被牵连,刘裕公报私仇,刁家一族,几无遗漏,都遭到灭门,把刁氏万顷土地和大量家财分给贫民,一雪当年被绑在马桩上示众的耻辱。
谯纵原是益州刺史毛璩的一名参将。义熙元年(405年),谯纵受命带兵攻击桓楚政权,因蜀兵不愿意东征,部下发动政变,逼迫谯纵为主,谯纵遂自称梁、秦二州刺史。东晋朝廷对谯纵割地称王非常仇视,三次派大军征讨。义熙二年(406年),东晋大将毛修之率兵入蜀,在今渠县一带被谯纵部将击退。义熙四年(408年)晋大将刘敬宣率大军再次入蜀,在离成都500里的黄虎被谯纵部将击退。义熙九年,东晋大将朱龄石再率大军入蜀征讨谯纵,这一次晋军终于一直攻到成都。谯纵虽组织军民奋力抵抗,但晋军势大难敌,成都被朱龄石攻破,谯纵自缢而亡。为了应合民间所谓“昌明之后尚有二帝”的谶言,刘裕先毒死司马德宗,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虽急不可耐想让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却又假仁假义装高尚。逼恭帝禅位后又阴狠残杀之。为以后朝代更替时大杀前朝皇室开个万恶的头。所以王夫之痛骂寄奴小子不是东西:其为神人之所愤怒者,恶莫烈于弑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弑则自宋倡之。其后向习,而受夺之主必死于兵与?。夫安帝之无能为也,恭帝则欣欣然授之宋而无异心,宋抑可以安之矣;而决于弑焉,何其忍也!宋之邪心,固有自以萌而不可戢矣。”刘裕为登上最高权位,对昔日的战友行厚黑之学,先后设计剪除刘毅和诸葛长民等将领。手段卑下,不留一点情面。论军功刘裕即有一人逐千敌的勇猛,也有高歌猛进,气吞万里的北伐,虽未竟全功但也成就非凡。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有再造晋室之功。对后秦虚张声势不屑一顾,凌凌然豪气冲天,英雄气概也!然刘裕为权势不择手段,阴狠毒辣,弑毒二帝,罪莫大鄢。公报私仇,阴除政敌显示他气量狭小,心狠手辣,非英雄之度量,英雄之正大光明之行为。为真小人?
本人认为刘裕虽毒害已欣然禅位的前帝王确实毒了些,为后世立了不好的先例,其子孙也受其害。但考虑其为帝时已是花甲,而司马德文又很得民望,才也不俗,为子孙江山计也许是不得已之举,剪除政敌对任何政治强人和有一定野心的人都是正常之行为,前则大有人在,后则并不鲜见。政治斗争的残酷非常情可理解。杀刁逵一族,屠南燕皇族大臣则是滥杀。不过受严刑决不求饶且不失豪杰气概,临强敌而不胆怯,镇定从容不就是大英雄之风度?而以其北伐之功业(在南朝北伐中成果最佳),征战四方,平定叛乱的功劳,其从贫民到开国帝王的传奇也称的上英雄之功业。有英雄之气概,有英雄之事功岂非是英雄人物?
7. 作为一代南北朝名将,檀道济最后得到善终了吗
檀道济在早年投奔了刘裕,跟着他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也因此在刘裕称帝后,成为其左膀右臂。
但是檀道济的结局并不好,在刘裕死后,太子刘义符接班,不过没多久,便被废了,又扶持刘义隆为帝,而檀道济也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除掉谢晦、徐羡之等人后,檀道济就成为了标靶,朝中无人能够与之匹敌。
但他毕竟属于刘裕的重臣,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宋文帝对他仍然是心怀芥蒂,他便提拔了刘义康,由于宋文帝身体不好,所以朝中政事其实都由刘义康处理。
刘义康在宋文帝病重后,担心无人能够驾驭檀道济,争得皇帝同意后假作诏书,诛杀了檀道济一家及其亲将。
8. 边荒传说各个女主角
安玉晴、纪千千、燕飞三人一起飞升了,江文清还为刘裕生下儿子
9. 觊觎后秦的刘裕,最后是不是为赫连勃勃做了嫁衣
除掉刘毅和诸葛长民之后,刘裕又消灭了益州叛军,击败了图谋汉中的仇池,然后击败司马休之,获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崇礼。
朝议以公道尊勋重,不宜复施敬护军,既加殊礼,奏事不复称名,以世子为兖州刺史。——《宋书》·卷二·本纪第二·武帝中
次年更是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至此,刘裕一人已经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兖、南兖、青、冀、幽、并、司、郢、荆、江、湘、雍、梁、益、宁、交、广、南秦共二十二州。
十二年正月,诏公依旧辟士,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增都督南秦,凡二十二州。——《宋书》·卷二·本纪第二·武帝中
这个时候的刘裕,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了。尽管他没有篡位,但作为一个臣子,居然在拥有了巨大权力之后而不愿放手,本身就证明刘裕的野心早已无法遮掩。
但在篡位之前,刘裕还想在自己的皇冠上点缀一颗宝石,这颗宝石的名字叫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