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单介绍一下梁实秋的生平
他是翻译家,自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持续了长达40年。到70年代,梁实秋才完成了对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共计剧本37册,诗3册。
他是学者,少时在清华大学求学八年,后远走重洋,取得了哈佛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海洋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任教。
他是文学批评家,曾因“文学有没有阶级性”观点不同和鲁迅掀起骂战,被鲁迅称作“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1)张禹小说免费阅读第2715扩展阅读
经典语录
1、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雅舍小品·送别》
2、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时间与生命》
3、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雅舍小品》
4、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雅舍小品》
5、“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雅舍谈吃》
② 张禹卿在滇剧上有什么成就
张禹卿的拿手戏,大都经过他整理剧本并设计唱腔、身段。他还擅操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改革了滇剧丝弦唱腔,创造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新板式。
张禹卿注重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曾根据民间妇女哭亡人的声调,创造了胡琴的幽冥钟滚板。张禹卿嗓音圆润,行腔轻柔,擅演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戏。他常细心揣摩林黛玉的性格,在《黛玉焚稿》一剧中,表现了林黛玉的感情气质,被观众称为“活黛玉”。
张禹卿的代表剧目还有《西厢记》、《宝玉听琴》、《昭君出塞》、《拾玉镯》、《血手印》、《烤火下山》、《杀狗劝妻》和《春秋配》等,她善演《西厢记》和“红楼”戏,有“活黛玉”之称。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
故事讲的是,前朝崔相国去世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的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19岁,针线女工、诗词书画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有一次,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则天皇后的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也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产生了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
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了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环红娘安排他们相会。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无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张禹卿晚年从事戏曲教学,热心培育滇剧人才。滇剧著名演员碧金玉、万象贞即小八音都是他的弟子。
③ 张禹的人物生平
1934年,王思翔在鳌江小学毕业后,进县城宣文书院专攻古文。
1935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温州市省立中学公费生。
1939年初,与同学数人到皖南投奔新四军未成,考入“第三战区战时干部训练团”(后该团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州一家书店工作。不久转入新闻出版界,先后在《江西青年报》和《文化服务》杂志任编辑,发表杂文和时事评论,宣传抗日、民主与进步。
1941年夏,王思翔因转送秘密印刷品揭露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阴谋,被专员蒋经国以“共党嫌疑”罪名拘捕入狱。半年后经友人保释出狱,借奔母丧为由,谢绝蒋经国为他安排的军政机关职位,回乡隐居,继续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进步文章。
1942年至1945年上半年,他用犀利的笔调在《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平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针砭时弊的杂文,被人认为是战时东南地区在读者中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写于1944年的文学评论《关于〈愤怒的葡萄〉》,洋洋洒洒四五万字,全方位评价了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培克的这部长篇小说,深受名作家许杰教授的推重。
1945年秋,他的报告《春暖花开之前》在《东南日报》上刊出,使平阳县长张韶舞的残暴腐败罪行大白于天下,引起极大公愤,皆曰贪官可杀。张调遣全县军警追捕他,并密令“抓获就地枪决”。他幸得亲友掩护逃离虎口,绕道上海,于翌年3月抵台湾。
他在台湾通过老关系出任《和平日报》主笔。他主持的副刊,发表了大陆进步作家的大量作品,第一次向台湾读者提供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优秀成果和“五四”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又和谢雪红等创办《新知识》杂志,从大陆持不同政见的各种报刊中选载评论全国重大问题的文章。稍后,又与著名作家杨逵创办《文化交流》,继续介绍“五四”佳作,同时致力于搜集整理和研究台湾文化史料,团结台湾文化界人士,开展宣传祖国进步思想活动,争取民主自由。2001年春,北京出版的《新文学史料》杂志发表一组文章,对半个世纪前的台湾《和平日报》副刊和《新知识》、《文化交流》杂志,作了很高的历史评价。
1947年,台湾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二·二八”起义。《和平日报》在他和杨逵的主持下继续出报,支持以谢雪红为首的革命群众,为正义斗争而鼓与呼。直到国民党军队进驻台中市时,他才离开报社搭乘帆船逃离台湾飘泊回乡,身无分文,只携带一些搜集来的起义资料。他在故乡闭门奋笔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写出七八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台湾二月革命记》(初稿题为《台变目击记》),于1949年在上海出版。出版后引起美国、日本等国学者的关注,多次被一些著作所引用;还秘密流入台湾,成为研究台湾近代史的珍贵资料。
1947年秋,他应聘为《浙瓯日报》主笔,直至1949年5月温州解放。他在李公朴、闻一多遇刺后毅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为温州地区“民盟”领导人之一。他通过中共地下组织与浙南游击纵队联系,为秘密出版的《民主报》撰写新闻评论,还编写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署名“赵明”)小册子交地下党组织油印散发。同时创办以文学性为主的《联合周报》,发表莫洛(马骅)、唐湜等进步文学作品。
解放初期,他在浙南游击纵队机关报《浙南日报》和《进步报》、《当代日报》(杭州)任编辑。1949年冬,到上海担任“台盟”总部干事。
1950年春,他在业余与友人创办“泥土(出版)社”。一直到1954年,他是“泥土社”事实上的主编,经他编发的书稿累计有几百种之多。他在《文汇报》、《大公报》副刊以及《文艺报》、《文艺月报》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学评论,1953年结集出版《文艺的任务及其他》。
1954年冬,他从上海被调往安徽省文联工作。由于“泥土社”曾编辑出版过包括胡风在内的“七月派”作家群大量作品,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被视为“胡风集团出版社”,他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1957年,又被错划“右派”。此后,沉冤达20多年之久,直至1979年才得以改正、平反。
1987年离休后,他出任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诗学大辞典·中国卷》副主编,具体负责编辑工作,历时6年。1994年,他出版了《台湾旧事》(与周梦江合著)。
2000年底,倦鸟归飞,叶落归根,他从安徽省合肥市回到故乡,定居于鳌江镇。2003年出版了《从心随笔》,后来又参与点校《苍南文献丛书·愈愚斋诗文集》,编注《温州文献丛书·王理孚集》。
2011年1月30日上午,苍南籍著名作家、报人王思翔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在平阳县鳌江镇寓所辞世,享寿89岁。 1979年,王思翔得到平反后,他任安徽省文联《清明》杂志编辑,为编辑部撰写了新年献词——《写在一九八O春天》,大力提倡思想解放,反响很大。他已是一位花甲老人,全身心投入工作,与编辑部同仁通力合作,在刊物上陆续推出《天云山传奇》(鲁彦周)、《张玉良传》(石楠)等中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也很关心家乡文化事业,帮助故乡老友发表作品,曾任平阳、苍南两县县志和文联顾问。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还写了三四十万字,包括一批回忆录和随笔、散文、旧体诗词,以及若干篇文学评论,不少篇章被转载于资料性刊物或选入一些选本。现在他把发表过的随笔、散文《我与胡风》、《忆杨逵》、《忆“泥土社”》等20万字结集为《灯下漫笔》;文学评论《略论鲁彦周作品中的几个妇女形象》、《论白先勇和他的〈台北人〉》、《厄运里开出的幻美之花——谈唐湜诗歌创作》等20万字结集为《老调集》。
④ 驭房有术_by铁锁_txt全文免费阅读
《驭房有术》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驭房有术》是连载于小说阅读网的一部灵异类网络小说,作者是铁锁。小说讲述了张禹从乡下少年摇身一变成了大都市镇海名流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