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孟子奕秋全文
弈秋
弈秋,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③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④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⑤, 思援弓缴⑥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⑦。为是其智弗若与⑧?曰:非然⑨也 。”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弈秋,当时的 围棋高手。弈,下围棋。秋,人名。
于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 的习惯。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指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完 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⑤〔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只 天鹅要飞过来。鸿鹄,天鹅。
⑥〔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想着取弓箭 把那天鹅射下来。援,取过来。缴,系在 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 来。
⑦〔弗若之矣〕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个专心致志 的人。
⑧〔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认为这个人 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为,通“谓”,认为 。是,这个人。
⑨〔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释义: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 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 。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 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 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 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 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㈡ 孟澜孟子义小说
(1)星蒙修仙 作者是 霄冥
(2)情难自禁 作者是 浴水涅槃
(3)侠客送上门(总攻) 耽美文 作者是 木子思齐
(4)沧海有时尽 作者是 那夏
(5)葬心於世,倾心於你 作者是 糖不甜
以上都有提到孟澜 看看有木有你要的?((抱歉 孟子义太难搜了 会跑出孟子的资料 所以无法把范围缩小
㈢ 傅佩荣解读孟子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傅佩荣解读孟子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㈣ 《来我怀中》孟子曰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p446
㈤ 孟子txt全集下载
链接: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㈥ 《引狼入室》孟子曰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引狼入室》孟子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回:
面上的黑布解开,我看清了答周围的一切,看到了冷冷地在众人当中的他。他穿着一身黑,黑色的衬衣,黑色的长裤,甚至黑色的皮鞋。但能刻进我眼中的是他那双黑色的眼眸,定定地,如两颗纯得不含任何杂质的黑曜石。
这个人的属性是黑色,我不禁想到了魔鬼,恐惧与不安。
可即使恐惧我也无法忽视那张脸带来的震撼,他很俊美,这使他站在一群身材粗壮的男人当中尤为突出。不过我并不欣赏这种美,我欣赏的是唐知那种硬朗的五官,言笑间英气勃发。
美,并不能称帅。
“老大,她就是秦簌簌。”
我一怔,他们要抓的果然是我,并不是我先想的抓错人了。可是记忆中我并未得罪任何人啊,就算和人斗过嘴骂过架,可绝对不会有面前这位美男子。
那男人走到我的面前,伸手抬起我的下巴,我想挣脱他却更用力了,感到下颌骨几乎都要被他捏碎。半晌,他道:“长得还行,不至于做起来倒胃口。”
我吓到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等我回过神,男人的手指已经触到我的唇上,我怒了张嘴……
别忘了采纳哟
㈦ 孟子告天下(全文)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因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感悟】
一个成功的人或者肩负重大使命的人,必定付出比常人更多。
㈧ 快速读懂孟子免费阅读全文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四书》之一_思想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母三迁(2张)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㈨ 《孟子》全文。
(一)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後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U+9F08。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
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普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
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可之?」对曰:「将以U+91C1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U+91C1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宜王者,何也?」
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因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诗云:『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後知轻重;度,然後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以口与?轻□不足於礼与?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
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U+8385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後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後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㈩ 《<孟子>二章》全文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 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