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对蔓璐这个人物的评价和理解
顾曼璐这个女主角性格充满矛盾——她为了养活家人,放弃了与豫谨的爱情,去做了舞女。但是结婚后,丈夫祝鸿才渐渐露出本性,外出花天酒地,对自己甚至挥手相向,为了留住自己的丈夫,保住有名无实的婚姻,试图牺牲自己一手培养的妹妹曼桢,让妹妹嫁给自己的丈夫祝鸿才。
由于丧失生育能力,曼璐生活在随时被丈夫踢出家门的恐惧之中。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父权训示下,这种因为生育或者不能生养男孩,而害怕被丈夫抛弃的恐惧感,正是构成女性传统恐惧的其中一个主因。就在曼璐害怕丧失地位的传统恐惧中,最后竟把自己的亲妹妹视为可以成全她保有身份的贡品。
曼璐虽然对糟蹋她身心的男性社会——她舞女的身份充分说明了此点——表达了不满,但同时却又没能逃离压抑现场,她非但不能反制,反而成为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让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逼奸成孕。因此,在贡品和符号的意义之外,曼桢也成为曼璐讨好丈夫的一种中介者。在主流文化下的闺阁政治叙述中,这故事表现了女性与父权体制复杂的联系:即女性同时是主导文化的颠覆者,兼服从者。
“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她成功塑造了顾曼璐这个具有普遍性又有独特个性的旧社会的被害者和同谋者形象。“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
②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金锁记》:曹七巧
《十八春》中的曼璐、曼桢
《怨女》中银娣
《沉香屑--第二炉香》愫钢、痱丽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
③ 张爱玲作品主人公的名字
1、《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2、《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保、王娇蕊、孟烟鹂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 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3、《怨女》:柴银娣
《怨女》首次发表于1966年。该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柴银娣坎坷的一生,从而呼唤了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在小说中,作者刻意省略了许多叙述场景,比如对情节结构的省略、人物心理变化的省略、审美层次上的省略等,从而使小说更加接近平凡化的叙述。
4、《半生缘》: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5、《小团圆》盛九莉、邵之雍、蕊秋
《小团圆》是作家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9年2月。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小团圆》力图将小说中有关女性情欲书写、堕胎叙事并主题意旨等问题,与相关的传记资料联系起来“重组表述”。
④ 《半生缘》中曼璐的悲剧是她做出了很多牺牲,为何却没有一个人懂她的
我觉得《半生缘》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它是由张爱玲的一篇小说改编的,讲述了旧上海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
这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煎熬,还要笑着对初恋说忘了她。年轻的时候为了家庭需要面对各种无情的场面,但是现在她自己母亲和妹妹都不希望她存在着家庭,初恋也喜欢上了跟自己年轻时候相像的妹妹。曼璐的一生是可悲的,我觉得她年轻的时候就选错了路。
⑤ 张爱玲小说中女人物的名字
《金锁记》曹七巧 ;《倾城之恋》白流苏 ;《半生缘》曼桢、 曼璐 ; 《沉香屑 第一炉香》葛薇龙;《红玫瑰与白玫瑰》王娇蕊;《色戒》易太太 ;《花凋》郑川嫦;
⑥ 张爱玲爱情小说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一个原本漂亮单纯的女生,最终变成了旧上海一个歌舞厅里的三流女郎;一个原本已经和一位正直善良的男人订婚的女人,最后却嫁给了一个流氓无赖,经常出入歌舞厅的嫖客。一个和自己的亲妹妹情同手足的女人,最后却设下陷阱,陷害妹妹,最终被妹妹抛弃的女人。这是一个怎样堕落的女人?这是一个经历了怎样命运坎坷的女人?这又是一个怎样复杂悲惨的女人……
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分外寒冷的故事,它的残忍仅仅来自于它的真实。这样的故事,在过去的旧社会,有可能发生在每个穷苦女孩的身上。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因为真实,所以凄凉,因为真实,所以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沉默……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家七口人,过着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但是这家的男主人死的早,于是家里只剩下母亲,年迈的奶奶,和四个孩子。可奶奶年纪大了不可能出去赚钱,而且还需要母亲的照顾,而母亲不仅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们,其他的三个孩子还小,所以家里赚钱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长女顾曼璐的身上。但是曼璐当时的年纪也才十六岁,不可能做很多繁重的工作,可是做的工作少,赚的钱就根本不可能养活着一大家子,于是被迫当了舞女,变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纪大了,想金盆洗手,老老实实找个男人把自己嫁了,可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稍正派点的男人都嫌弃她,鄙视她,最后她只好嫁给了一个叫祝鸿财的穷无赖。自从她嫁过去后,他们的生活似乎开始往好的方面转变,祝鸿财也开始财运好转,后来竟搬进了豪华别墅,还买了部车子。于是祝鸿财夸她有帮夫运,母亲看见自己的女儿最后总算有个归宿,算放心了。
可是时间长了,祝鸿财对她厌倦了,开始到处在外面找别的女人,这让曼璐感觉很伤心,最要命的是,曼璐生病了,医生说她不能生育了,这更像把锋利的尖刀,深深扎进了曼璐的心。女人不能生育是很可怕的,况且又是在那个旧社会。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其实就代表着自己成了废物,人生从此结束了。
为了拴住自己的丈夫,曼璐想起母亲对自己曾说的“借腹生子”一事,或许这样就能把祝鸿财给牢牢套在手里了吧。于是她开始想办法,她观察出自己的丈夫对妹妹曼贞是有真感情的,每次祝鸿财看见她,都激动兴奋不已。又因为是曼贞是自己的妹妹而不是外边别的女人,容易控制些。最后她终于和丈夫合伙,拆散了妹妹和她男朋友世钧的婚事,把罪恶的手伸向了自己善良的亲妹妹!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贞的亲情从此决裂,曼贞逃跑隐居都了一个她找不到的地方,而曼璐因痨病最后在自责和孤单绝望中死去……
读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憎恨曼璐,斥责她的恶毒与残忍,为善良的曼贞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但有没有人想过,是什么让一个原本和自己的妹妹同样善良的女孩最终变成了这样一个凶狠的女人?罪魁祸首是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在那个年代里,人就像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木偶,任凭社会给自己分配角色,把人变的势力,残忍,懦弱,麻木……有时候爱,如亲情,在这个残忍冷漠的社会里力量是弱小的,是不堪一击的,爱很容易消失。
作者对曼璐这一复杂人物的刻画可谓是费尽心机,刻画的入木三分。文章一开始,曼璐第一次出场,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只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衣裳上突然出现这样一只淡黑手印,看上去有点恐怖的意味。头发乱蓬蓬的还没有梳过,脸上却已经是全部的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美丽,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而她的声音也让人觉得恐怖:“‘——放屁!我要他陪我!’她笑了起来,她是最近才采用这种笑声的,笑的哈哈的,然而很奇异的,那笑声并不怎样富有挑拨性;相反的倒有些苍老的意味。而作者还用衬托手法,从侧面写道:“曼贞在楼梯上和姐姐擦身而过,简直有点恍恍惚惚的,再也不能相信这是她的姐姐。”“曼贞真怕听到那声音。”然而曼璐心里的那份纯真还是有的,当她见到她的初恋情人慕谨时,她又穿上了那件浅紫色的旗袍,只因为慕谨曾对她说:“你穿这件紫色的旗袍时最好看。”他比她小,所以以前经常叫他紫衣姐姐。可是后来当慕谨再看见她穿这件衣服时,什么表示也没有。他把从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切回忆他已羞于承认了,于是她愤怒了,顿时觉得芒刺在背,浑身就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把那件衣服撕成破布条子。她突然觉得恐惧害怕,她知道一切都已回不到从前了。
对于曼璐借妹妹的肚子生孩子的事情,她也不是一开始就想这样做的,当她刚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她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疯了,他竭力把自己那种荒唐的思想赶走,足以见得开始曼璐还是有良知的,她并不想这样做,只是这个冷漠的吃人的社会逼迫她变疯了,失去了理智,那恐怖的想法就像一个黑影,一只野兽的黑影,它来过一次就认得路了。又找到她这里来了。当妹妹怀了自己丈夫的孩子时她把曼贞囚禁起来,逼迫妹妹把这孩子生下来,还跪在妹妹脚下苦苦哀求,只因想留住自己的丈夫。这是一个多么微弱的需求,却让一个女人如此大费周折,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足以见得女人在过去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实!令人无语的事实!
《半生缘》这部长篇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顾曼璐这一形象的刻画,让我们得以窥见了在上个世纪的旧社会,女人们是怎样的在社会上挣扎和生存的残酷一面,曼璐由纯真走向堕落这个过程,具有格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给文章笼罩了一层格外凄凉的色彩。我们可以从顾曼璐身上听见女性急迫解放自身的强烈呼喊。而只有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
⑦ 顾曼璐人物形象选题依据是什么
顾曼桢是曼璐的妹妹,是顾家的第二个女儿,是一个坚信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的上进的女子。她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这些都是她的优点。曼桢从小家境贫寒,是靠姐姐曼璐做舞女赚来的钱来读书的。她生活简朴,追求专一的爱情,可以说她对姐姐曼璐的感情是不一般的,是一种依赖的关系,曼桢从来都是信任曼璐的,是依靠曼璐的,在世钧流露出那些世俗的对曼璐的偏见的时候,她愤怒了,发出了妓女与嫖客谁更无耻的呼声。这无疑是代表了女性的进步,对于爱情,她也是很勇敢的,她没有因为世钧的家庭而产生退缩的意志,所以说她的身上也有着中国女性所要求的那种打破门第的观念。当提起她的姐姐,她的内心也是有骄傲的成分的,没有任何的对姐姐的出身的鄙夷。她是坚强的,她恨曼璐与祝鸿才,即使曼璐也有她自己的苦衷——要留祝鸿才在身边。曼桢的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倔强,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她是善良的、单纯的,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主人公中,她是特别的,她特别的坚强,特别的勇敢,特别的可爱。她身上有着传统的中国女孩的味道,是温柔的,安静的,可是这种安静总是会被外界的纷扰所打乱。曼桢的故事也是一个悲剧,而与世钧在一起的那几年,只能成为终身的追忆。在曼桢身上是没有获得过多少母爱的,事实上,张爱玲的小说中塑造的母亲的形象总不是那么慈祥可亲的,可以说,曼桢唯一的支柱就是世钧,就像小说中她说的那样,世钧就是她活着的理由,那些回忆就是她支撑的动力。曼桢是可怜的、可悲的,最后为了她的孩子,她回到了祝鸿才身边,也只是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不善于交际,最终也失去了祝鸿才的欢心。几番纠结,终于与祝鸿才离婚,也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她的噩梦结束了。可是她的感情生活却始终是空白的了。最后遇到了世钧,她是激动的,却也只能抱着世钧说那句“再也回不去了”,所有的悲凉与沧桑之感便跃然纸上。的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供爱情滋生的土壤的。
⑧ 张爱玲的小说人物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型,都是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写起来驾轻就熟。既然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性格缺陷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张自己的性格缺陷,只讲两个吧。一,冷漠。她成长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生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家庭子女去了欧洲;后来又受继母的虐待,她从来没有受到过“如何爱与被爱”的教育。这是她与亲人(父母子女之间,姐弟之间)没什么亲情(对生母,要算账还钱);与朋友(早期的闺蜜炎樱)反目老死不相往来。二,恋父。她有很浓重的恋父情结,和继母水火不相容,也有这一方面原因。从她嫁过的两任丈夫也能看出,无论是胡兰成还是赖亚,都比她年长很多,她一辈子没有和年貌相当的男子谈过恋爱。
题外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后期的老舍、曹禺再也写不出闪光的作品的原因。让他们勉为其难地写自己不熟悉的人和物,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更别说流芳百世了。但是哪朝哪代都不缺御用文人,时过境迁时,只怕他们自己看了都脸红。时光是部淘沙机,经得住岁月洗涤的,都是金子。张爱玲早期作品是,老舍的更是。
⑨ 张爱玲的作品有哪些她作品里的女主人公都有着什么样的人生
2.1良家妇女型的传统女性
这类妇女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形象。她们是当前制度的合法遵循者,又深受封建道德意识的束缚,并且有着较强的家庭观念。张爱玲既把关注的视角既落在了家庭贫困的下层妇女身上,又扫描了贵族家庭妇女的生存状况,描绘出了她们默默无闻的一生。《创世纪》中的紫薇,伴着一个只会玩鸟斗鸡的无任何思想、才能的遗少,把自己美好的一生消耗在了操持和掌握整个大家庭上。她精明能干,曾是风华绝代的美人,然而在退暮之年忆及繁华与荒凉的变迁和自己碌碌的一生,只能发出深深的慨叹。正是这些庸俗而无能的丈夫毁灭了女性本应活泼灵动的生命。
2.2畸形/变态的女性
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形象其形成原因大多是对性欲或物欲过度追求面导致人性扭曲。最典型的莫过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从一个富有青春朝气的“曹家大姑娘”,转变成一个畸形和变态的人,这是她在反抗中无止境追逐欲望的结果。在“长为父”的封建伦常社会背景景下.曹七巧被兄长卖给了姜家、成为生下来就患有软骨病的姜家二爷传宗接代的工具。曹七巧的个人情欲被极大地压抑,出现了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那刚毅的性格和强悍的生命力,逐渐在这种环境下被扭曲成畸形。于是,在埋葬了爱情之后,曹七巧踏上了疯狂“复仇”的不归之路,用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劈向了自已的骨肉。
2.3梦想/幻灭中的女性
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处于梦想/幻灭的女性形象,如《花湖》中的郑川嫦、《封锁》中的吴翠远、《(金记》中的长安、《琉璃瓦》中的姚静静、《多少根》中的家药以及《创世纪》中的匡潆珠等。《封锁》中的吴翠远在大学里教书。然而,身为人骄“女”的她只能做更高等男性的精神奴隶,逃脱不掉“食色男女”的现实框囿。
2.4 无奈/堕落中的女性
《沉香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因上海战事举家到香港港避难,迫于生计、学业和无奈,她偷偷去求助断绝亲戚关系且名声不好的姑妈。她甘愿卖淫养夫以求嫁给乔琪,但和乔琪的婚烟换来的却是绝望、观败、黑暗、寒冷。葛薇龙的堕落,是环境通迫,也是她沉于物质享受、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的弱点所致。女性的这种无奈/堕落.是当时社会中的普遍和必然现象。
⑩ 张爱玲《半生缘》之顾曼璐,中年“怨妇”的苦衷你了解多少
当我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半生缘》时,泪流满面。我十分惋惜顾曼贞和沈诗钧的爱情。14年的沧桑后,你还在这里,刚好我也在。但是,诗钧,我们不能回到从前了。整部小说的主人公为了曼璐养家糊口,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一朵交际花,但却遭到了别人和家人的轻视和排斥。为了管住丈夫的心,顾曼璐背叛了妹妹,导致了妹妹的一生凄苦。
张爱玲将一个堕落的女人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描写了她细腻的命运悲剧。顾曼真无疑是本书的核心悲剧人物。然而,我认为顾曼露的悲剧更为彻底和绝望。与顾曼贞悲痛欲绝不同,曼露的悲剧体现了一种啮噬性的痛苦。表面上看,不疼也不痒。不明显。经过仔细考虑,你忍不住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