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阁寺的内容简介
链接:
『贰』 请问,日本知名作家有那些
日本知名作家有:
1、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叁』 金阁寺的人物介绍
沟口
沟口在每一次自觉信念或不自觉的感情展露到生活中时,他都会主动参照自己的数面“镜子”,借以思考自己行为的触发点,述说自己在难以理解的生命的无常中和存世的虚空中的疑惑、苦恼、愿望,揭示作为一个世界中的小我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寺庙住持的孩子,便具有一种异于寻常人的社会身份,同时自己又有天生的“结巴”,在自然属性上似乎也落后于常人,不被同学理解的焦虑占据自己最初童年时代和紧接其后的青年时代,在现实中,“我”似乎难以“正名”,于是只有在内心世界中渴望自己成为“艺术家”或“暴君”来作为补偿。因而,“我”艺术性审美幻想的一面和天性中残暴的一面则交织成一股矛盾,推动自我去寻找真实,寻找归家的路。
沟口患有口吃,这道枷锁一方面钳制了沟口与外界的交流,另一方面逐渐扭曲了他的内心。沟口认为自己本身是丑的,因此他崇拜着美,希望通过美的主动接受,自己的官能站污来获得世界的包容,但现实拒绝了他,将他的期待撞击得粉碎。
沟口暗恋年轻貌美,家境富裕的有为子,求而不得。不久,有为子因被迫揭发情人而遭枪杀。沟口却意外地发现他与有为子处在同一世界里,他看到有为子的脸在拒绝着世界,有为子的背叛使他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性,这种摒弃语言、拒绝世界的姿态让沟口感到有为子接受了他,让他找到了复仇的快意。
然而被美接受的幻觉并未持续太久,在沟口成为寺院僧侣之后,他曾经魂牵梦绕的金阁将他拉回到了现实。
在沟口眼中,金阁超越了世间所有美的事物,是纯粹的美的概念。但金阁的美与沟口的丑绝然对立,沟口以为战火会把金阁与他置于同一命运中,这一方面体现沟口心中消极的末世情绪,另一方面隐喻了金阁对其人生意义的取代。然而讽刺的是,金阁最终完好未损,它似乎超然于外,战败的冲击,民族的悲哀与它没有丝毫关联,它恢复了往日“古来世居于此,将来亦永驻不动”的表情,显示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坚不可摧的美”,这样的感受切断了他与金阁之间的关系,金阁的拒绝也让沟口明白了“美在彼处我在此处的事态,与世同存万古不变的真理”,仇恨之念遂在他的心中萌发。
沟口尽管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但外界却一直影响着他的内心世界。母亲的淫乱与功利是污染沟口的源始。这种污染自沟口幼年便开始,但在他遇到鹤川后有过一线转机。鹤川单纯善良,毫不介意沟口的口吃,这样的“温情”让沟口体会到了一种“被剥得一丝不挂的快感”。鹤川的出现对于沟口来说有着净化的作用,鹤川的刚毅、阳光、温柔、纯粹使沟口感到和谐与幸福,他成为了沟口同光明世界连接的细线。然而鹤川最后自杀,这彻底切断了沟口与光明的联系,在他身上曾经有过的纯净的力量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丑恶的污染,其化身则是柏木。
人虽脆弱而无法根绝,金阁虽顽强而可使之毁于一旦,而老师的嫖妓之举成为了沟口烧毁金阁的直接诱因。当沟口彻底看清老师的虚伪的时候,烧毁金阁的决心亦变得不可回逆。
柏木
在小说后半部才出场的柏木是理解《金阁寺》的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其实正是这样一个同样有着丑陋生理缺陷的年轻人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柏木是“我”在大谷大学的同学,是个患有天生内翻足缺陷的不良青年。和“我”一样,柏木也是一个被美拒绝了的存在。与患口吃毛病的“我”还不太一样,柏木的生理缺陷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但是,柏木却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欲望的主体,他要推翻命运强加给他的丑陋的生理特征,企图颠倒被疏远的命运而变成疏远他者的主体。柏木曾经当着“我”的面,假装受伤以骗取女孩子的同情。在和“我”初次见面时柏木就半带炫耀地对“我”讲述他如何被破了童贞。柏木说过:“我对自身的存在条件感到羞耻。但和这个条件和解,与之和平共处,则是我的败北。”不可否认,在柏木的身上确实有劣等感意识,但是,他并没有要
与“内翻足”这一存在条件达成和解的意思。这也就意味着他要反客为主,要反过来疏离别人,在这场力的角逐中,使自我的主体性确立起来。他还说:“内翻足是我的生存条件、理由、目的和理想……也就是生存本身。”换句话说,足疾就是他存在的根据。柏木以不良少年的诸种恶行来和他者进行周旋,并以此拓展自我的疆域,一跃成为欲望的主体。不用说,柏木是通过对自己的加倍丑化来实现自我的极度神圣化的。所谓的劣等感意识,在他这里不过是一种被颠倒过来的自我陶醉,是被美理想化了的自画像的极度夸张。或者,毋宁说柏木是借用了劣等感来使自己特殊化,用丑陋的外形把自己巧妙地武装起来。“我”曾经有过如下的想法:“拥有某种拂拭不去的劣等感的少年,暗地里会认为自己是被选中了的人……他会觉得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某种自己尚不知道的使命在等着自己。”这本来是“我”的无的放矢的内心独白,但用在柏木身上却非常合适。柏木之所以要把自我的丑陋升华到要与上帝齐平的绝对状态,乃是他暗设了一个与之相对的极度完美的绝对的自我,他坚守着自我的绝对性,在选民意识的驱使下,对周围的一切都抱着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上帝尚未完成的败笔。
『肆』 金阁寺简介
链接:
『伍』 金阁寺的作品鉴赏
《金阁寺》中,“我”最后烧毁了金阁,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对文明的背弃,对黑暗的回复,但何尝不可以从更高一层对它做出认识。这里真正烧毁的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个金阁,而是异己存在着的“金阁”。金阁只有在面临毁灭时,才与“我”亲近,向“我”呈报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此时“我”对金阁的崇拜心理消除了,金阁不再是偶像了。烧毁金阁,是对压抑人性、遮蔽存在的异化了的文明的象征性的当头棒喝,是对人的愚妄的断然否定和扬弃。这一极端举动,可促使人们破除对文化的盲目态度,回复一个更为切实、更为广大的世界,也回复金阁在人们心中的的真面目。
金阁最终在一片火海中化为了灰烬,它“不灭的美”毁灭在了沟口的手里,整个小说在这里落下了帷幕。然而结尾却耐人寻味,沟口并没有死亡,相反,他逃离了燃烧着的金阁,像劫后余生一般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这是为何?沟口从最初的迷狂逐渐清醒,他意识到此时金阁寺依然拒绝着自己,此刻的“拒绝”与之前的“拒绝”有着巨大差异:金阁之前的“拒绝”是一把无形的枷锁,它一边用美引诱着沟口,一面又将他拒之千里,沟口被这样的矛盾所制,整个人生都笼罩在金阁的魅影之中;而现在的“拒绝”则源于沟口自身,是被金阁幻影锁住的沟口对获得了主体自由的沟口的拒绝。前者是恶意,后者是善意。换言之,沟口通过烧毁金阁,消除了曾经存在于他精神上的魔障,被异化的金阁形象不复存在,原本被压抑着的人性获得了释放,被幻影所桎梏着的眼界也得以展开,毁灭成为了重生的路途。
『陆』 金阁寺的作品评价
奥野健男说:“这是三岛文学中的最高水平,三岛美学的集大成。可以说,《金阁寺》在战后文学史的潮流中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任务”。
曾经给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打过负150分的中村光夫也说:“《金阁寺》即使放在我国现代小说佳作系列里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柒』 在金阁寺这部小说中,在书的结尾,他有没有有与金阁寺一起灭亡
他没有与金阁寺一起灭亡
『捌』 金阁寺 讲的是什么
该作讲述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小说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8)小说金阁寺人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之一,奥野健男也曾直言这部小说代表了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也是三岛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在笔者看来,这部作品不仅昭示了三岛由纪夫的美学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他潜意识的自卑心理。
奥地利心理哲学家阿德勒认为,人是天生自卑的,因为人刚生下来是弱小、卑微、无力的,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人随时都体验着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和优越,所以自卑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人格发展完善的动力。
『玖』 日本京都金阁寺传说都有哪些
你一定对聪明的一休不陌生,一休中的大将军,就是足利义满将军。足利义满将军在1397年建成,由于其功高盖世,一时无二,因此,给自己修建了一所真正的豪宅,舍利殿用金箔做了装饰,当时的人就已称其为“金阁殿”。义满死后,其子遵照他的遗愿,改为禅寺,并以义满的法号命名为鹿苑寺,后世改称,金阁寺。
1950年7月2日凌晨3时许,细雨中京都鹿苑寺(俗称金阁寺)的国宝金阁(舍利殿)被人一把火烧成了灰烬。 一起被烧掉的还有足利义满的木雕像、运庆大师的作品观音菩萨像、阿弥陀如来像和佛经等贵重国宝,损失惨重。当天下午4点,警察在金阁寺背后的左大文字山发现了服了100多片安眠药后又用匕首剖腹自杀未遂的纵火嫌犯。
他的名字叫林养贤。林养贤21岁,是金阁寺的出家和尚,当时是大谷大学的3年级学生。这个震惊日本和世界的纵火案很快就成为作家三岛由纪夫的文学创作的题材,他写了一部小说名字就叫[金阁寺]。对于林养贤纵火的动机,三岛在书中写道--由于自己的残疾和不幸的身世,对于金阁的美产生了一种既憧憬又妒嫉的心理,最终导致他将金阁付之一炬。
其实他是因为不满于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和蔓延着的拜金主义,为了报复社会才烧掉了金阁寺。林养贤生于1929年,天生口吃,家境贫寒。穷困潦倒的父亲43岁便去世。去世前他给鹿苑寺的主持村上慈海写了一封信,请他将儿子林养贤收为弟子。
1943年在金阁寺主持村上慈海为林养贤举行出家式,正式收其为弟子。后来经村上慈海的同意上了大谷大学。林养贤几年起就对金阁寺的拜金主义很反感。靠进香钱而富足的寺院只是对更多的财富感兴趣,对他们这些没有金钱欲的出家人的修行毫不关心。
当时日本还是经济困难的时期,食品等物品实行配给制。大谷大学的学生之间贫富的差别非常明显。事件发生前他和同学们说,虽然都是同学,富裕寺院的子弟们每星期都有人给送来大米、蔬菜、酱油和钱,还有许多新衣服和新鞋,而我们却一无所有!
他经常激烈地发表议论,说世间已经成为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而寺院还在助长其蔓延,岂有此理!社会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脱离大众的大寺院应该一把火烧掉才好。没多久林养贤铤而走险,终于放出了一把惊天大火。
金阁寺,属于住宅式建筑,配以佛堂式造型,和谐幽雅。是庭院建筑的杰作,表现了足利义满吸收各种文化的格调与品位。
金阁与镜湖交相辉映,而整个庭院的山石、花草也与之搭配的和谐至美。整个金阁寺的美,华丽不羁、销魂夺魄,美到让人窒息,如同一幅可以呼吸的画卷,一个可以走进的童话,这也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体现。
(9)小说金阁寺人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鹿苑寺(ろくおんじ),是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的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其中,内外都贴满了金箔的三层楼阁建筑(舍利殿)也被称为金阁,包括舍利殿在内的寺院整体也被称为金阁寺(きんかくじ)。该寺为相国寺的山外塔头寺院。
鹿苑寺寺名源自于寺院的创立者即室町幕府3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法号·鹿苑院殿。山号为北山(ほくざん)。寺纹为五七桐。该寺院是在义满死后,将他原来的北山山庄改成的寺院。
舍利殿本是室町时代前期北山文化的代表建筑,但是于昭和25年(1950年)的金阁寺放火事件中被完全烧毁,并于昭和30年(1955年)重建。
平成6年(1994年)12月,鹿苑寺全境作为“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历史建筑。
昭和25年(1950年)7月2日凌晨,金阁寺被学僧林承贤(当时21岁)放火点燃(金阁寺放火事件)。国宝金阁(舍利殿)被完全烧毁,国宝足利义满坐像、伝运庆作的观世音菩萨像、春日佛师作的梦窗疏石像等10尊木像被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