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小说唐高宗李治txt在线阅读

小说唐高宗李治txt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22-01-03 22:50:21

⑴ 大唐皇帝李治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大唐皇帝李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大唐皇帝李治-第四十一章 失踪的“士兵”,美丽的巧合
公元6-44年,夏初四月初六,逻些城,天车晴朗,万里无云。
高原的早晨阳光透过薄薄的晨雾,远处的雪山好似神的住所,云峰之颠笼罩在森冷神秘的冰雾中,氤氤氲氲如絮状缠绕,风淡云清的。
但对于逻些城里的贵胄元老们此时一个炸雷却击傻了所有人,文成公主交涉失败,唐军大军压境。
这些元老们虽然都曾经有过或多或少的战场阅历,但毕竟老了,有多少年没有上战场了,有的更是在家颐养天年,早早离开军旅,不再过问你争我斗,即使唐军兵临城下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二三十年的疏离,即将亡国,让这些吐蕃曾经的老将们都傻了。
他们不熟悉唐军斗战的威力,只是知道连禄东赞都全军覆没了,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大军真正杀来,他们是不会惊起的,他们的神经在漫长的荣华富贵的悠闲岁月中,早已磨得麻木了。
不过当看到唐军只有三个千人方阵到了逻些城下时,想想自己城里三万精锐,如果权贵们再尽起私兵,怕是七八万人也能组织起来,纵然战力稍差,也……

⑵ 大唐皇帝李治txt下载

网络文库不是有么

⑶ 唐高宗李治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⑷ 《唐高宗的真相》txt全集下载

唐高宗的真相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初出茅庐的皇帝李治,并没有享受到皇帝应有的待遇。皇帝的舅舅、托孤重臣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人的重重包围,让皇帝半点儿展不开手脚。在李治登极后的第三年,长孙无忌利用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爱的案件大开杀戒,硬是"审出"了震惊朝野的谋反案,皇帝的哥哥和叔叔也被诬陷进来。皇帝请求赦免他们的死罪,却被大臣们一句冷冰冰的"不可以"挡了回去。长孙无忌的志得意满和高宗李治的落寞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终于酿出了灾祸。一场甥舅之战,拉开了大幕。
皇帝向大臣夺权--唐高宗的强硬一面
一、 万年宫事件
永徽五年(654)三月,唐高宗李治率领一班大臣前往万年宫,如同春游。其实是前往万年宫集体办公。万年宫,贞观的时候叫做九成宫,位于麟游县西天台山上。宫殿修在半山腰,规模很大,皇帝的后宫以及重要大臣,都能住在里面。
就是居住在万年宫的时候,唐高宗和武则天,忽然遭遇了一场巨大变故。
五月的一天夜里,山上下了大雨,结果引发山洪。大水冲击万年宫的北大门……

⑸ 大唐皇帝李治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大唐皇帝李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为嫡三子,后因其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於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649年),时年22岁。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唐高宗(628―683),汉族人,字为善。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
元年(683),享年56岁。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

⑹ 求一小说忘了名子,内容是唐高宗李治让主角想办法让他见到武媚娘

虽然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为何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对武则天真的是“言听计从”吗?

事实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让唐高宗做了什么。

首当其冲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薛元超、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则是唐高祖嫔妃。薛婕妤因为“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时候曾“从其受学”,对其“礼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静县主,一家人可谓是与李唐皇族关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高宗不会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还“以身作则”,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则天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至于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究竟能对军国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权利,实际上通过她当政后的种种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

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为了独揽大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致力于平息徐敬业、琅琊王李冲等人的内乱。而面对边境上的突厥叛乱,武则天则奉行了消极放任的应对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极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时候,武则天才会派将抵御。

如果只是清除异己也就罢了,只可惜偏偏武则天自己又没有那份军事才华,只知道将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而武则天亲自任命的那些将领,也都是些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或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怀义等;或是被认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职将官,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所以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则天的军事水平又怎会如此的不堪入目?

⑺ 求小说,穿越成李治之类

前面有些答案太长啦,我有点看不下去就略过了,所以也不知道我推荐的有没有重复内,先推荐了再说容咯,我这次推荐的都是唐朝的额.
<永徽长歌>(连载):穿越成已经成为太子的李治,没有几章就遇到李世民驾崩,然后上位咯.不过武媚娘还在,但是肯定不会让她得逞咯,(为什么用不肯定的语气捏?因为我也没看多少额-.-)
<调教初唐>(完结):穿越成房玄龄的二子房遗爱,直接把武媚娘给收入自己的后宫了额,不过在调教美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调教李治.
<大唐太子李承乾>(完结):穿越成李承乾,当然就没有李治的份,也就不可能会让武媚娘上位咯.
<化工大唐>(完结):穿越成武媚娘时代之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之前,平凡的农家大儿子,搞烧碱,搞肥皂,搞火药,结识还是太子的唐玄宗,可以说新的开元盛世有他的一份功劳.

⑻ 大唐皇帝李治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大唐皇帝李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为嫡三子,后因其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於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649年),时年22岁。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唐高宗(628—683),汉族人,字为善。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
元年(683),享年56岁。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
需要别的再问

⑼ 唐高宗李治

皇后 清明宫 皇后专用昭仪 蓬莱殿 司马光曾经说:武则天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后,“数见王、萧为祟,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也就是说,武则天曾经住过蓬莱宫,而蓬莱宫为后妃专用。武则天没有做过夫人(妃),由于受唐高宗宠爱,所以居住在蓬莱殿。皇上 大明宫紫宸殿 唐高宗后多居于此 上阳宫观风殿 退位后 上阳宫观风殿 高宗居此听政,武则天还政后居此

⑽ 《唐高宗的乾陵》最新txt全集下载

唐高宗的乾陵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2、一对夫妻,两朝帝王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文德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将“因山为陵”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故名列关中十八陵之首。那么葬在乾陵中的两位帝王又是怎样的人呢? 文献记载,高宗李治(628~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16岁时得舅父长孙无忌的帮助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即皇帝位。 李治是旧史家所称的昏聩无能、怯弱平庸之辈吗?事实上,李治即位初年,怀着“载怀千古,流鉴百王”的心态,立志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业。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辅佐下,他恭勤国事,礼贤下士,认真执行太宗皇帝的贞观遗规。垦殖荒田,推行均田制;发展科举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

阅读全文

与小说唐高宗李治txt在线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牛车吕赫若小说全文 浏览:628
叶罗丽灵公主的小说全集 浏览:908
白粥知他意免费小说 浏览:816
免费小说兼职妈咪不要跑 浏览:6
玄幻小说经典环境描写 浏览:217
好看偏执小说推荐 浏览:633
多男的穿越小说免费下载 浏览:128
300原创微小说怎么写 浏览:335
全国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浏览:746
可以写小说赚钱小说app 浏览:40
小说秋风袭人还续写吗 浏览:664
小说排行榜完本穿越 浏览:398
婚后婚姻都市小说 浏览:62
小说主角是庄风 浏览:34
淑女难求有声小说 浏览:980
小说网游完结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336
小白搞笑现代言情小说 浏览:412
主角紫薇星的都市小说 浏览:329
小说化龙成神txt下载 浏览:384
主角是更木剑八的小说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