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承志是谁 是作家么 哪个年代的出过什么书么
男,回族,笔名:张录山,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市。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金牧场》。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西省暗杀考》,短篇小说《雪路》、《晚潮》、《辉煌的波马》、《北望长城外》、《胡涂乱抹》、《大坂》、《顶峰》、《美丽瞬间》等,散文有《清洁的精神》等。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近作有2005 年出版的游记《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散文集《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 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当牧师,在那里度过了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 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金牧场》。
B. 白音宝刀格是张承志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黑骏马》
C. 求小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或者张承志的《黑骏马》中的某个人物或场景的描写
《一地鸡毛》可以说是微缩的一步琐碎人生的范本,一步关系学的教科书。王朔也曾经说过这部小说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是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小说。
《一地鸡毛》以冷峻的笔调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在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单位的纠缠和磨损中一步步地放弃理想,消解诗意,不断沉论。围绕着小林展开两条线索,一是小林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二是小林在单位工作中的尴尬,每天周围都是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以及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我从三点来解析小林不断沦落的过程:
(一)日常生活的纠缠和磨损
作者在一篇创作谈里所说的:"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
小林在单位没有混上去,在家里同样一团糟,日常琐事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不知不觉中不断被纠缠和磨损.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这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是小说情节的起始所在。这当然是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琐事,但正是诸如此类的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和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对所有这些琐事的叙写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全部情节。"一地鸡毛",这个标题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小说结尾处通过小林的一个梦境直接表述出来:小林"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这显然不是那种追求深刻性的象征,而是以十分表浅的意义述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二)理想的放弃和诗意的消解
1,由学习往买豆腐的转变."过去临睡觉之前,小林有看书看报的习惯,动不动还爬起来记笔记.现在一天家务处理完,两个眼皮早在打架,于是这一切过程都省略了.能早睡就早睡,第二天清早还要起床买豆腐."
2,看足球(精神生活)——买蜂窝煤
"小林前几年爱看足球,看得脸红心跳,觉得过瘾,世界性的明星,都能说出口,那时觉得人生的一大目的就是看足球,世界杯四年一次,人生才有几个四年 但后来参加工作,结婚以后,足球就渐渐不看了.看它有什么用 人家球踢的再好,也不解决小林身边任何问题.小林的问题是房子,孩子,蜂窝煤和保姆,老家来人.所以对热闹的世界充耳不闻."
向老婆提出夜里看足球,遭抢白:"家里的蜂窝煤都没有了,你还要半夜起来看足球,还是累得轻!你要能让马拉多纳给咱家拉蜂窝煤,我就让你半夜起来看他!"于是只好放弃.
3,人生追求——生存妥协
刚毕业时很有理想,"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放在眼里".但几年之后,"很快就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满足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拉下面子帮同学卖盐水鸭挣外快,以每顿饭喝瓶啤酒为快乐:"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 。
小说里还借小林的妻子小李失去诗意,同学丧失去诗才诗情,来烘托小林的沉沦,也是小林的生存样式在另一层面的折射,反映了生命个体被扭曲的普遍性.
(三)原则,操守和良心的丧失
1,成熟——圆滑世故
小林"成熟"的内涵就是虚伪的耍心眼,当瘸老头央求办事时,小林就表现出了这种成熟:"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成熟了.如果放在过去,只要能帮忙,他会立即满口答应,但那是幼稚;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不帮忙不好办最后帮忙办成了,人家才感激你.一开始就满口答应人家,最后没办成,反倒落人家埋怨."
2,"加入其中"——同流合污
这时小林也得到一个启示,看来改变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加入其中就是不仅认可了原先自己不耻行为,还放弃自己的操守.
卖咸水鸭刚开始不好意思,后来就习惯成自然了:"小林感到就好象是娼妓,头一次接客总是害怕,害臊,时间一长,态度就大方了,接谁都一样."
骂保姆——夫妻算计保姆,并扬言"让你滚蛋!"在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身上发泄不平情绪.
忘记老师——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来找他帮忙看病,他没帮上.不久老师的死讯传来,小林虽然为此难受了一天,但"等一坐上班车,想着家里的大白菜堆到一起有些发热,等他回去拆开散热,就把老师的事给放到一边了.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 可见小林的良心已经彻底泯灭了.
小林的沦落轨迹随着成家立业,工作生活渐渐消磨了他的本性,他不得不向物质生活和过去深恶痛绝的世俗关系下的人和事低头,这也完全符合大部分读者的人生经验,小林的形象不是单个而存在的,他有存在的典型环境,他的沦落是当时那个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旧有的思想价值观念在现实面前越来越不相称,甚至荒唐滑稽,但是新的价值尚未确立,信仰的真空使人们无所适从。作品适时的表现了现实中人困窘的生存状态,把文学视线移向深处,移向生存在这种境遇的普通中国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物质生活生存空间狭窄,物质资源贫乏,无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诸如工资低,吃穿住行都受限制,从而对改善生存状态提出了要求,造成了小林这个典型人物由一个思想单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转变为失去原则、操守、良心的小市民。每天奔波在单位、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上班下班,洗衣做饭弄孩子,对付保姆,还有如何巴结人搞到房子,如何求人让孩子入托,如何将老婆调进离家近一点的单位。说不上崇高,也谈不上卑下,就和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普普通通。
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他置身于生存的沉重压力之下,在毫不间断的生存的跌爬滚打中,难以有机会从容地听从于内心,而不得不坠入到无边的生存网络中.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人生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过程。整个《一地鸡毛》皆可看作是对这个过程的如实记录。
D. 简析张承志小说的特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理想主义者语言―――抽象型适用于无法观察到的,仅仅依赖于想象力的事物,理想主义经常谈论那些仅凭想象力想像出来的事物。理想主义者的思想和语言天生具有归纳性,他敏锐,由细节得出普遍性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西省暗杀考》《清洁的精神》《心灵史》。短篇小说《雪路》《晚潮》《辉煌的波马》《北望长城外》《胡涂乱抹》《大坂》《顶峰》《美丽瞬间》等。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近作有2005 年出版的游记《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散文集《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年出版。
E. 张承志作品精选的作者简介
张承志,男,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1968年毕业于清华附中,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当牧民。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历史学硕士。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任职。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一册山河》、《谁是胜者》、《文明的门》、《心灵史》等。作品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及少数民族文学奖。
F. 张承志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张承志,生于1948年,回族,山东济南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阿勒克足球》,中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等。中篇小说《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代表作品,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1期,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G. 张承志都有什么著名的书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张承志的四部小说和部分散文作品,其中有著名的《黑骏马》和《北方的河》。《黑骏马》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北方的河》是他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小说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语言优美、流利,通篇就是一首抒情诗,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雄浑、壮阔、绚丽的“北方的河”。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对于正义的态度,对于世界的看法,人会因品质和血性的不同,导致笔下的分歧。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不能这么简单地烂光丢净。管别人呢,我要用我的篇章反复地为烈士传统招魂,为美的精神制造哪怕是微弱的回声。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承志,男,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1968年毕业于清华附中,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当牧民。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历史学硕士。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任职。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一册山河》、《谁是胜者》、《文明的门》、《心灵史》等。作品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及少数民族文学奖。
[编辑本段]目录
小说
黄泥小屋
北方的河
西省暗杀考
黑骏马
散文
荒芜英雄路
夏台之恋
真正的人是x
北方女人的印象
清洁的精神
粗饮茶
音乐履历
无援的思想
撕名片的方法
火焰山小考
墨浓时惊无语
二十八年的额吉
波斯的礼物
面纱随笔
一册山河
鲁迅路口
附录
作者简介
张承志著作目录
[编辑本段]书摘
书摘
无论是随上定远营那边沙漠里下来的骆驼,顺着黄河再穿过那片银灰的
碱滩,最后瞄准了固原的青砖老城;或是踏上冻硬在洮河弯子上的白蒙蒙的
冰桥,然后朝着岷山或是更远的碾伯大通;若是你偏离了平坦的官道,沿着
旱裂的秃秃黄土峁子转绕起来,若是你走上了那一带受苦的庄稼穆斯林惯走
的山缝小道,就再也望不上个青山绿水了。那些山道上的行人好像不喜欢宽
宽硬硬的大路,他们总是绕着山边、顺着水边、贴着城边,躲开州府的喧嚣
和人群的热闹,在那些烤得焦干的荒山缝里寻路走。慢慢地,只要一提起这
“三边”,有些老年人就会抬起头来,扬起眼眉,现出一种半像猜疑半像知
底的神色来。哦,往那搭——那些老人指点着一片黄黄的连山。那是回回们
走的道么,走那搭就对啦。说罢,他们就垂下了眼皮。
于是,骆驼蹄子走肿了,耸着的驼峰干瘪了,搭在肩头上的绒线马褡子
磨烂了,脸皮和眼角变得糙硬了。鼻孔里头塞堵着黄土尘灰,手上臂上不知
怎么划着横竖的血口子,甩掉穿烂了的鞋,两只脚从脚脖脖到小趾头都结上
了硬硬的鳞甲。
那条石渣渣、黄胶泥的小路呢,还远远地朝着荒山深处慢慢伸着。
若是在山风呼啸的冬三月,顺着这种“三边”道,人渐渐就给遮天漫地
的砂子风打晕了。脸上冻起了脓泡,颧骨上结了两块紫红的硬痂,人变得软
了,没有谁再自吹是好汉硬种了。土崖崖边上见着个坑坎,一骨碌蹲进去,
再也不敢把头伸进上面嗷嗷吼的风里。可是蹲着蹲着又害了怕:黄砂土一阵
阵地给风裹着砸下来,半截身子已经给砂埋啦。那时人心就慌了。自打从定
远营、从包头旅栈、从兰州城关出来,人心第一次慌了。
那时人会急急地蹦起来,下死力拉扯骆驼。骆驼呜呜哭着,赖在崖坎坎
里不起身。后来鼻绳拉豁了骆驼鼻子,黄蒙蒙灰漫漫的世界里看见了殷红的
血。人挣出他壮汉的力气,爬上崖坎,想找个什么。找什么呢?村庄还是客
店?他自己也不知道。四下里只有狂暴的飓风在掠劫着飞奔,只有一阵模糊
一阵清晰的那绵绵茫茫的黄山头。那黄山头起伏不断,一伏一荡,在这旅人
的四面包围着、驾着狂风剧烈摇晃,像是一派黄浊的、突然间活了的怒海。
到了这种时候,人心就失去了掩护。原来被冻僵的肌骨护住的那颗咚咚
跳的心,此刻猛地灌进了寒冷。人害怕了。他迷了路,失了道。驼鼻子豁了
,他只剩下两条冻伤的细腿,他
……
。
H. 张承志的人物简介
张承志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南艺设计学院前身)装饰艺术专业,后留校任教。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