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余华《活着》中有庆人物分析
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还被福贵责备,为了鞋子能够安好,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
有庆后来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被活生生的吸死在了这里。
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1)小说活着人物心理扩展阅读:
《活着》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
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
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物介绍:
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
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
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⑵ 活着一书人物分析
福贵当然是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最终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叙述了自己从人民解放战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的生活经历。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其中有不少感人的情景。故事中,有一次福贵本来是要到城里请个郎中来给老母亲看病的,不料在街上竟给国民党军队抓去拉大炮,随后在那个连中辗转生活了两年多。在部队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生与死的事情。奇怪的是他当了两年多的兵却连一场战都没有打过,结果就被解放军部队给擒获了。作者在描写福贵的军中生活时,时刻透露着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那种命运的漂泊不定,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国民政府统治的腐败。作者似乎并不在意于对政治因素的表达,可事实上作者却通过了福贵的经历对政治进行了不动声色描述,更加有力的刻画出农民当时所生活的典型社会环境,那就是一个农民连好好地在农村耕地的生存要求都无法得到。动荡的社会里农民看不到权贵们的血腥争夺,却时时被他们的残暴影响着自己的不幸生活。农民的生活被那些连农民也不知道是何缘故的社会问题所糟蹋。
作者在小说中对文化大革命也进行了某些揭露,但是这些事情在一个农民的眼里根本都不重要,所以作者没有细致的描写,只是在村里队长的口中听到,“城里天天都在死人,我吓都吓死了,眼下进城去开会就是进了棺材。”只要能够有地可以耕作,有种子可以下田,农民是不在乎那是文化大革命还是经济大革命的,他们只求能够全家吃饱穿暖。可是政治的威力是无比强大的,就连农村的一条烟囱和一个铁锅也不放过。吃“大锅饭”来了,人民公社来了,农民的生活最终还是像蚂蚁一样在政治的大油锅里逃窜,只是所有的农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生活还是在逃跑。对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叙述,更加突出了农民了的生存心理,突出了主人公的命运遭遇的偶然更是必然。
以上这些都是小说中典型环境的刻画。只有在典型社会环境下,才可能有典型人物形象的被塑造。
小说首先通过主人公福贵自述了自己由一个没落地主阶级的败家子如何转变为一无所有的农民,最后整个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姿态。家庭的重大变故给福贵的打击是严厉的,更何况所有的变故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少年时代的福贵就是一个浪荡子,不务实事,整天只会做些吃喝嫖赌的事情。这是那一代地主子弟的共性,他们都因生活的富足而没有生活的忧患意识,他们都是对生活没有进取心,堕落掉的一个群体。至少大多数是这样的。由于生活的变迁,福贵在一夜间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一切,他变成了穷光蛋,他再也不能随便高兴上哪里就上哪里。福贵悔恨不已,特别是对自己的妻子家珍和自己的父亲,尤感愧疚。从这点上看,福贵到底还是一个有反悔心的人的。生活总是会使人真正改变起来。我们甚至不觉得是赌博把福贵给害了,我们应该认为是赌博把福贵给救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斗地主时,要不是当初的龙二把徐家的地产给赢走了,那天被枪毙的人就不是龙二而是福贵了。正是这些生活的变端让福贵渐渐从破产的落魄中走出来,而向豁达的人生境地走去,尽管这是在无奈中行进的。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父母的死去是福贵的败家直接导致的,而他的一对儿女却是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离去。儿子有庆与女儿凤霞的死相似到做爹的无法相信。而心细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他们两人的死是蕴涵着更深层的东西的。只是作者没有很明了地做过比较。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凤霞是因为生苦根时失血过多而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与县长妻子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这是一种社会环境,更是当时困苦人的共同命运。而这命运,社会逃避不了责任。面对死亡对徐家的“特别照顾”,福贵已经在痛苦之中渐渐出离了痛苦。这就直接影响着福贵的生存态度变得越加坦然。
在凤霞离去之后,家珍也跟着走了。再后来,是二喜与苦根父子俩也走上了黄泉路。作者似乎故意安排让福贵身边的所有亲人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这样的小说叙述,虽然情节波澜起伏,但是某些时候却显得牵强和突然。作者或许有着他独特的艺术创造,但是不能排除这正是作者处心积虑后所忽略了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徐家的痛苦的不断延伸,而偶然性却是一家人的不断死去。而偶然与必然之间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两者在不断的交织后便产生了福贵的人生态度。社会往往决定着农民必然的命运遭遇,也间接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具体的生存境况。农民的勤劳、善良并没有带给他们应有的回报,让他们的生活可以为命运做些应有的弥补。福贵一家人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代表,而作者便把社会给予福贵一家的灾难转交到他们一家人的身上。面对无可选择的生存遭遇,福贵也便渐渐从容地去接受命运。福贵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死,也没有想过让自己代替家人去死,生与死对于他来说已不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我想最后的福贵对生对死已经抱着一种无区别且无所谓的态度了。剩下自己一个人,要好好地活着是他的想法,从容的死去也是他的想法。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的边缘从容时,我们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痛?倘若一个民族在生与死的交接点上也抱着福贵这样的态度,我想这已经是一种民族的悲哀了。
是现实的苦痛炼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一种这样的态度:既然对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任命运去耍弄,我还是得自得其乐地活着。现实的苦痛已经淹没了现世的幸福,没有幸福地活着,难道就是真的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意生死,活着应该是对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同时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不讲这部小说的文字思维和叙述技巧成就如何,单是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我们是应该做进一步的深思的。当然,我今天只是借助小说的思想来谈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客观地说,福贵的形象是饱满的也是瘦削的。而对典型社会环境的刻画作品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领会得到,这些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更多的评价,就留给更细的心和更深刻的头脑吧。
⑶ 活着人物形象赏析
《活着》这部小说,是余华再次返回写实之路的乡土著作,其针对福贵这一人物的命运展开了详细的描写。福贵本出身于地主家庭,但他喜爱挥霍,最后败光了家产。之后他经历了许多苦难,直到最后孤单地死去。而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阐述了自己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与人物相关的死亡意象分析
在这部作品中,许多人物都在不经意间“遭遇”了死亡,与死亡相关的意象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作者经由这样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独特见解。在这里,死亡似乎只是作者为了体现创作效果而构建的一级阶梯或是一种工具,其不再属于生命的另一种形态,而是被还原成了生命的本真。作者将其描写为每一个人都将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把死亡意象作为跳板,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并深入剖析了人生的目的。因此,死亡实际上就是生命的参照物,其能够赋予生命鲜活的意义。
在小说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先后去世,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面对这样的生命,读者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尖锐的疼痛。从表面看来,福贵是一个败家子,这似乎也是他苦难开始的根源。而死亡却是自然生命所具有的普遍特性,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小说中死亡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象征着人对于命运的艰难抗争。换句话说,人生即是一种苦难,人只要活在世上就难免会受苦。作者采用这样的方式对死亡进行描述后,又再次返回了生命的原点,为“活着”而歌唱。从生命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死亡和生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命的延续本就需要将消耗生命作为代价,而随着生命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和死亡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1]有学者曾说,面对这一个宣判死亡的世界,如同面对黑暗一般,若要反抗就要坚持不懈地高喊出自己对生命的追求,以求得彻底的透明。但这样的反抗会在不知不觉中衍生出关于神圣和道德的东西,虽然这样的行为是盲目的,但同时也是一种苦行。因而,作者的描写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开始体现出对于世界的包容,以及人物对于自己的尊重。此外还表现出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以及看透世间万物之后所产生的释然心理。
说到底,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活着便是一种争斗。作者十分关注底层人民对于人生的追求,并且展示了生命的本质,那就是和死亡抗争,并努力活着。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本身,而不是为了除活着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物。余华对死亡的见解实际上也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他经由对死亡意象的描写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苦难,并将人内心深处的疼痛深刻地揭示了出来。[2]
二、与人物相关的生命隐喻分析
首先,小说中写到的生命隐喻,表现了在无奈中承受的生命之重。人的生活状态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很多人的遭遇都和福贵相似。小说中,福贵被拉去作了壮丁,他只能无奈地待在部队中,向现实妥协。热爱生命的人,敢于把生活的苦难当成烈酒一饮而尽。从这一点看,福贵也算是热爱生命之人。他一个人孤伶伶地度过晚年,而只有一头老水牛和他相依为命。这便是作者的描述方式,其采用这种近乎于残忍的方法,剥夺并打碎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苦难,并表达了领悟生活的方式。
其次,《活着》中的生命隐喻还包含了以坚忍来书写的生命哲学。作者认为,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并且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3]对于福贵这一人物而言,痛苦是无处不在的,随时随地都围绕着他。但即使所有的痛苦都汇集在他身上,他却依然坚持生存着,这便能够体现出该人物坚忍的特性,并充分反映出了生命之伟大。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福贵与他的命运,并且以作者的角度诠释了人应当怎样承受巨大的痛苦。就像卡夫卡所说:“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即使山穷水尽,也会萌生出新的力量,告诉你还活着。”而这一股力量就叫做坚忍。
最后,小说中还通过“活着”来阐述生命的本真。在福贵生命将要终止时,他并不孤单。他有一头老水牛陪着他,而这正是一种平和思念的表现方式。对于福贵而言,亲人的去世并不算是真正的离开,他们依旧仿佛活在自己身边。而他自己的活着,就是对于苦难最好的回击。所谓生命,就是不妥协,不屈服,勇敢面对一切痛苦,并接受挫折,拥抱乐观,直到生命的尽头依旧拥有宽容的平静。
⑷ 小说《活着》读书笔记
读《活着》有感
这个寒假闲在家中,整天无所事事,后来看了余华的《活着》一书,感慨良多。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福贵的老农民的故事。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曲折坎坷,从高贵的小地主到破落的老农民,从兴旺的六口之家到孤家寡人,从赌嫖娼无恶不作到赶着老黄牛默默耕地,他的一生不可谓不精彩。曾经的他风光一时,“穿着白色的丝绸衣衫,头发抹得光滑透亮……一副有钱人的样子。”整天往妓院跑,往赌场钻,把光耀祖宗的事留给儿子做,戏弄丈人、嘲讽妻子、顶撞爹娘,完全就是一个小恶霸的形象;结果一次赌场失利,把家产全部输光,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资产,父亲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倒在了粪缸边上,妻子也被丈人带走了,可怜的母亲一辈子没有干过粗活,现在也只好拿起锄头下地干活,结果累病了,躺在了床上。福贵上街买药,却被抓去当壮丁,整天在炮弹中穿梭,寻找大饼充饥,两年后才得以回到家乡,家乡此时已物是人非,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他,辛苦照顾两个孩子和一个瘫痪的老人。后来儿子上小学,却因为抽血救县长老婆时失血过多而死,福贵和妻子接二连三的倒下,这个家已经衰败不堪,只靠两人硬撑着。可怜的大女儿是个哑巴,但是有个好命,嫁了个好人,但生孩子的时候因为医疗条件不够死了,留下了儿子苦根,家珍也因为劳累过度死了,女婿也因为意外事故死了,而唯一相依为命的苦根却吃豆子噎死了,整个家就像在一夜之间被飓风扫过,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
读完之后我想到了很多,记得有人说过:“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每个人生到这个世上,都要经历七七四十九磨难,磨难有大有小,就要看你如何去化解。《活着》一书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十分坎坷悲剧,每个人都是好人,相继离开了福贵,福贵经历了多重磨难,先是由地主变成了贫农,但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反而忍受了他所带来的痛苦,转化为生活下去的动力,而他的爹则一下子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粪缸上掉了下来,死了两个人的命运形成了对比,都是一样的纨绔子弟,爹把从爷爷那继承的两百多亩地变成了一百多亩,而福贵把从爹那继承的一百多亩地变成了虚无,两个人都是过着舒坦的日子,结果遭遇了家庭的变数,爹没有承受住,死了,而福贵却活了下来。福贵的娘一直陪伴在福贵的身边,给了福贵很大的动力,娘一直宽慰福贵:“人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家珍是个好女人,不离不弃的一直在福贵身边,到死了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儿女们,虽然跟着福贵吃了不少苦,但临死前仍然希望下辈子和福贵生活在一起。有庆是个好儿子,帮助家里养羊,为了不跑烂鞋,光着脚在雪地里跑,乐于助人抢着去献血,结果别人的贪婪害死了这个可爱的孩子,县长女人是活了,有庆却永远离开了。凤霞是个好女儿,虽然是个哑巴,但是什么家务活都能干,力气是女人中最大,可以挣得7个工分,手脚麻利、勤快,找了个好女婿二喜,刚见一次面,就帮助家里把屋顶的茅草换了,把墙重新粉刷了,把凤霞风光气派的娶回了家,结果两人相继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一个半大的孩子苦根。苦根是个好孙子,从小生活艰辛,从不吵闹要什么,嘴皮快,脑子灵活,但是却被福贵的一个粗心大意,吃多了豆子撑死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家珍,福贵的妻子。可以说没有家珍的不离不弃,福贵一家肯定会衰败的更快。家珍对福贵的爱看得让人感动。福贵去嫖赌,她没有对福贵大吵大闹,而是做了四样菜,在菜底都放了一块猪肉,以此来开导福贵。福贵把家底败光了,家珍被丈人带走后还偷偷跑回来帮助福贵。福贵被抓去当壮丁,家珍辛辛苦苦的拉扯大两个孩子,在家中等着他回来。自己的身体不行,仍然强撑着身体烧火炼钢,赚取工分,临死前仍然想的是死去的儿女们。她觉得她的一辈子知足了,因为儿女们很孝顺,因为福贵对她很好,所以她心满意足。她是个聪明的女人,会察言观色,会各种手工、农活;她是个勤劳的女人,得了软骨病卧倒在床的时候,还在计较自己应该拿八个公分的,还在为家里的人织毛衣、纳鞋子;她是个隐忍的女人,一个人照顾着一个瘫痪老娘,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在福贵面前从来不说自己有多苦,多累,反倒是常常开导福贵凡事往好处想;她是个专一的女人,这辈子认定了福贵,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无怨无悔,她本来是城中米行的大小姐,跟着福贵吃尽了苦头,却从未想过离开,被自己的父亲强行拉走后还逃了回来,福贵家中穷的实在没东西吃了,还跑回家求了一把米。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的一些女性,把爱情当做儿戏,把金钱利益看得过高,“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扭曲了的爱情价值观正是这个社会多少女性的心理写照,女明星一个个傍大款,嫁豪门,相亲前先问多方月薪多少,是否有房有车,家珍这样的纯粹的爱情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现象?是这个社会残酷的现实,随着物价的飞涨,房价的飙升,人们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货膨胀的同时膨胀了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们开始变得扭曲,变得攀比,变得残忍,为了钱什么都可以放弃。此外,女人们开始变得虚荣,她们不光要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琼瑶式的言情小说看多了,无比向往那些花前月下的浪漫,日韩爱情电视剧看多了,无比渴望红酒烛光宴的气氛。而在家珍心中,“我也不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在家珍的心中,“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儿女活着的时候,都孝顺我,做人能做成这样我知足了。”她不要金钱,她只要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她不懂浪漫,她认为儿女孝顺就是福;她认为平平淡淡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这种淡然的爱情观值得现代的女性们学习。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了一首美国的民歌《老黑奴》:
“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为何叹息,朋友不能重相见?为何悲痛,亲人去世已多年。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幸福伴侣,如今东飘西散,怀中爱儿,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这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福贵也是这样的人,一直保持乐观的态度生活,虽然生活贫苦了些,但从没有放弃过希望。家产没了就去租,绸衣没了,粗布衣服穿着依然舒坦。他觉得对不起那些先他而去的亲人,对不起家珍,年轻有钱时没照顾好她,没钱了又让她跟着过苦日子;对不起娘,生病了也没钱去看病;对不起爹,是自己的不争气气得老人第一次摔了下来,一摔就再也起不来了;对不起凤霞,高烧使得凤霞不会说话,自己还想着把凤霞送人;对不起有庆,凤霞还过过几年舒服日子,有庆天天被自己不分青红皂白的骂,还一次又一次剥夺了孩子养羊的乐趣;对不起苦根,是自己老昏了头,又笨又蠢,半锅豆子撑死了他,可怜的苦根连豆子都吃不到,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但是一个孤家老人,买了一头牛,取名福贵,天天拖去耕田,“皇帝诏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唱着小调,哼着小曲,自鸣得意。在经历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⑸ 哪部小说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较细致,推荐几本
红楼梦。。。各方面都细致。
⑹ 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有什么具体差别
小说比电影更悲惨,看这个我都哭了,小说里有庆是因为县长夫人难产大出血然后学校组织去献血,有庆因为被抽血过多死了,唉,小说里凤霞的儿子就是福贵的外孙也死了,吃豆子噎死的,这整个就是个人间惨剧。
⑺ 《活着》中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在文学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创作特点, 就像古人的:“一夜落叶知天下秋”。其实任何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把最细微、最本质的特点,形象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小说创作中,细节描写的运用,可以使作品变得细腻而隽永并且更具有真实性。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和推敲,读者们可以深入品味作品的内涵思想,感悟作品所要阐发的人生真谛,以几发现作者极高的审美情趣。
首先,细节描写在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上有很大的作用,茅盾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在《活着》中家珍是小说中典型人物的代表,作者通过对她外貌以及动作的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典型性与个性化。家珍却是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农村女性,年轻的时候:“家珍穿着月白色的旗袍,”“头发齐齐地挂到耳根,走去时旗袍在腰上一皱一皱的”这样一个清秀的女性在福贵最为落魄之时她都不离不弃,也让福贵明白了活下去的意义,当家珍求着福贵离开赌场回家去的时候:“我给了她两巴掌,家珍的脑袋像是拨浪鼓那样摇晃了几下。挨了我的打,她还是跪在那里。”这里的细节描写深刻的反映出家珍对福贵,在承受着困苦艰难的情况下,这样一个伟大的小人物也能散发出人性中最美好也最伟大的爱的力量。
其次环境的细节描写也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活着》中对内战的细节描写:“昨天还在喊叫的几千伤号全死了,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上面还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在缺少粮食的时候:“我们就去扒他们脚上的胶鞋,”士兵们的惨烈牺牲和对人性的考验,让周围的环境如同雪花一样凝固,变得冰冷而残酷,在这个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这些无辜的生命就永远的定格在那一刻,同时对于环境的细节描写,也可以间接地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作者之所以塑造了一个这样无情的氛围,是为了突出了战争对人性以及生命的不公平和摧毁。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运用细节描写时,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样不仅仅避免了刻意性也提升了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活着》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实现这一目的。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余华,善于运用黑色幽默的人物对话和语言来表达现实的残酷,但却透露着一丝丝温情,小说中的黑色幽默的语言屡屡可见,比如福贵与春生在医院偶遇的对话:“你找到大饼了么?”“你吃到馒头了么”这样一段简单的细节之处,让读者在为有庆之死感到悲痛惋惜的时候,在福贵与春生的身上看到了一分乐观和温暖,同时也让小说中矛盾的戏剧化在人物对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⑻ 求余华《活着》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主题思想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艺术特色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使得《活着》成为余华的风格的转型标志。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余华家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作品中死亡的重复发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⑼ 小说《活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9)小说活着人物心理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1、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2、家珍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但没想到福贵结婚后越来越败家,越来越混账,但是家珍却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怀着大肚子还去镇上,希望可以把福贵从赌场中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
3、凤霞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从此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越来越懂事了。
而后,福贵为了能够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了别人,但在后来,她跑回家了,福贵又不舍得送她走,就将她又留在了家里。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痛之后,凤霞嫁给了二喜,生活变得好起来了,过了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后,却又死在了产床上。
⑽ 活着电影中人物心理分析
活在虚拟世界
是因为自己无法走出
沉浸在想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