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说情感表达及其作用
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生动地体现人物特色,情绪化容易引出互动环节推动剧情发展,增加读者共鸣感和文章可读性。如果一个角色没有情感的展现,那么就会少很多真实感和贴近感,人物形象则显得平面苍白。小说如果没有情感方面的内容,则会变成古板形式化的记叙文或报告。
Ⅱ 怎样写好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可以用多年后,在某件事面前,昔日的谁站在哪里,心里想着某个人这样的表达手法,或者全篇不提情感变动,只提他前后做了什么事,心口不一但却能让别人感到他是个多么好的人这样的表达还是比较好写哦 加油 我也在写小说呢
Ⅲ 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情感变化分析题该如何解答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中心意思”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现代文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的第一步,可以对文章写作的内容`条理层次、观点态度等进行初步认识,在此前提下,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归纳内容要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语句`语段或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加工。“理解中心意思”指的是对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在进两年中的中考试题中,对“理清文章思路”的考查,常有以下情形:①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找出文章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弄清人物的情感变化,概括某一内容要点等。②在科技作品阅读中,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概括相关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是非常常见的考查形式。③在议论文阅读中,表现在队“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的考查上。
“归纳内容要点”,从这一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几乎是各省必考内容,但因阅读材料的不同,考查的角度各异,常见的有:①概括全文内容要点;②概括部分段落的内容要点;③概括故事内容;④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情变化;⑤概括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⑥在科技作品中,对某一事物性质`特点的概括或对文章传递给人们的关键信息的概括;⑦在议论文中,对作者所持观点的原因进行分析概括```````
对“理解中心意思“这一能力的考查,考点常有: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②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③对作者情感态度的认识;④科技作品中,涉及到对作品介绍的某中现象,某个道理等的理解;⑤议论文中,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材料论证中心论点的等等
Ⅳ 概括小说中人物情感变化。
嫉妒 幸灾乐祸
Ⅳ 小说《慕南枝》里人物的感情脉络如何发展
小说《慕南枝》一书里边人物有程池,周少谨,宋墨,窦昭,李谦,姜宪,其中我觉得程池也很好啊,成熟内敛的同时又不缺正直和努力,他和周少谨基本是他掌控一起的。宋墨是被迫成长的沉稳青少年,可是窦昭不仅是他生活唯一的阳光,也是他的好帮手,是姐弟恋的典型,是宋墨略带依恋窦昭。只有李谦,他和姜宪虽然年龄差距也大,不过实则更趋于自由恋爱,他虽然宠爱姜宪,不过也依赖,依恋对方。感情脉络到底是如何发展,其实都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通俗点说就是棋逢敌手的感觉,差不多类似两人前世的关系。
其实三种不同的爱情都有不同的美好,我都喜欢。虽然我也觉得李谦这样的人特别好,不过我还是喜欢程池。宋墨则是太完美,一般人hold不住。
Ⅵ 如何分析散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散文的特点。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2、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三、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四、考点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①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为线索。②以人物活动为线索。③以物(或物的特征)为线索。④以人物的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①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②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考题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3)前后照应。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3、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4、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句子的赏析。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3)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4)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5)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常见的有:(6)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7)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埋下伏笔、作铺垫等),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5、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1)记叙(或叙述)的作用。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2)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可使人、事、景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3)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4)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抒情可使文章具有感人力。恰当的穿插抒情、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作用是深化主题、感情升华、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等。6、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7、修辞手法的运用。(1)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2)夸张的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3)对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4)排比的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5)反问与设问的区别。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②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8、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五、常见题型。1、感情变化或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
一般要求字数相等,答题时要注意在文中定位,并寻找关键词语。2、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要说清楚理由。(要崇尚美)3、用一句话概况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和表达的主题。语言要简洁。(注意只要求写故事,则不要写自己的感想之类的话)(1)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2)概括主题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告诉人们、激励或鼓励人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3)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4)文章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有赞颂、热爱、喜悦、愤怒、忧愁、哀伤、悲痛、憎恨、同情、感激、指责等。4、写景状物的散文要能抓住其与人的共同点,特别是精神方面。赞美物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同的精神。5、人称。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如: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第一,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意。第二,增加文章的真实性。6、注意散文会以描写物的美,到赞美,到落实到具体行动。如:“我也愿做一只小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向往自由、赞美生命等的思想感情。7、给文章拟题目,一般就以文章的线索(关键性的“物”)为题。8、亲情类。要注意常规性的词语。如:母亲是怎么的一个人?(勤劳、善良等)9、原因类。如:为什么流泪?(1)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2)原因如感动,或是因为思想感情变化,由理解到不理解等。10、发展性考题。(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4)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读完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得到的启示。回答时要注意向文中的人物或是作者的想法学习
Ⅶ 如何分析中长篇小说的人物性格和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
、
、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
,既能展现人物
、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 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
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
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
中对
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
。
,病如
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
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
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
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
。
,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
,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
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
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
。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
式的描绘。
所谓整体式的描绘,是作家对所写人物的全面介绍。即并不局限于人物的一眼一眉的描摹,而是写出人物的全貌,包括人物的衣着、手脚、神态等等。例如:
在《故乡》中对“
”
的描绘,凸
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没系
,两脚张开,像
。
所谓局部性的描绘,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征性部位的着意描摹。有点像电影中的
,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
在《
》中对老姑娘
的形象描绘。
所谓
式的肖像描写,是作家不直接描绘人物,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或是言论、行动来曲折地加以表现,这样写不仅省力甚至有时比
的效果更好。
人物形象不断丰满的过程一般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人物出场时的
和渲染。如《
》中关于
酒店的格局,两种人喝酒方式的交代;《
》中关于我们家境的描述。②人物的一般性活动和特殊性活动,一般性活动是指作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初期或发展过程中让人物进行的大众化的与一般人相似的活动。此时的人物形象还不丰满,其本质的性格特征还未显现出来,如
在酒店喝酒的情形,
按照通常惯例被送到美洲等,所谓的特殊性活动,就是指人物在故事发展高潮部分时所应有的表现,此处能彻底的反映出人物的所有隐含的性格特征,反映出人物的不同于另外一个的“这一个”的典型性格形象。如
坐着用手走进酒店仍要喝酒;
夫妇大骂变成穷光蛋的
等,都是在高潮情节中才深刻地表现出的形象。③注意交代人物的最终结局或暗示其命运引人回味反思。?
下面就以一些情节复杂的小说为例对自己的心得进行诠释。?
编在高中课本第四册中的小说篇目《
》,是
中别具
的章节,其中塑造的
、林黛玉两位美女的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贾府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精明能干又深受
的宠爱,她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能在如此重要场合迟到,并且如此没有规矩,在那样一个礼教森严的贾府如此放肆的喊叫,让人初尝“凤
”的辣味,
在人物出场时的
,独特的设计激起了读者对
里这一
的极大兴趣,进得门来“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
身边坐下。”既显示了对新来的小姐妹的热情体贴,又表示了对老祖宗的尊重。“天下真有这样
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若似这样一味夸赞黛玉,就会冷落了在场的众姐妹及
等人,紧接着又说了下面一番话:“这通体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
,竟是个
的亲孙女,”就讨好了
及在场的所有贾家的人,
在初识黛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
,善于应承
,
的性格跃然纸上。接下来再看林黛玉的形象特征,林黛玉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在出场前就有一段交代,她过去常听母亲说,
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
,是个
,初入贾府“
,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这种性格表现在随后的情节中,
留她吃晚饭,她
道:“
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再如在
房中,她不接受
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
之位,是绝不应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这事看来是小,但她决不轻易从事,在贾母房中吃饭时,又在座位事上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解释后方才入座。以上情节,很突出地表现了她小心谨慎的性格。关于她外貌,神情,凤韵的描写,如“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JX-*2。1〗〖HT7”,5〗厌〖KG-1〗面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
胜之兮”则反映了她美貌高情,体弱多病的特点。?
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中,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人物,
和
,若能抓住这两个人二十年前后“变”的轨迹,就能为理解
,主要人物的形象,开辟出简捷途径。
的
“头戴小
,颈上套一个
的银
,长着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捏着一柄钢钗,奋力向一匹猹刺去。”还会讲无穷无尽的新鲜事,而
“头上一顶破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
”,最后只要了一个
和
,不说话只是不停地摇头,一个聪明,活泼、勇敢机灵的少年变得木讷,迟钝呆滞,深刻地反映了卒亥革命前后
生活的日益贫困的现实,
年轻时,因貌美卖豆腐被称作“
”,当年终日坐着
,
,却变得“细脚
像个
”,走的时候还顺势拿走了“我”母亲的一双手套。她变得自私、贪婪,
,
,反映了当时
的日益破产的现实。?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征随着人物活动不断丰满和显现出来,若抓住人物活动的轨迹,联系其前后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情况,就能迅速的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为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小说主要内容开辟了一条
Ⅷ 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
根据场景一点点改变,只要稍加描写就好
哎呀
真么跟你说呢,你写的是什么样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