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小说人物名字顾长君

小说人物名字顾长君

发布时间:2022-01-21 23:58:49

⑴ 求小说未央沉浮和电视剧美人心计的异同

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除去细节,不同的地方大致有:
书中窦漪房的本名叫“萧清漪”,没有记错的话好像还是萧何的亲孙女,她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是戴罪之身在掖庭做过五年的浣衣宫人,一开始时的萧清漪就很有心计了,感觉比电视剧中一开始时的云汐,要更加深不可测。她还有个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未婚夫,是彭越的孙子叫彭稷定,后来家逢变故没有在一起,刘盈、刘恒、杜战(周亚夫)、窦长君、彭稷定都喜欢她,并和刘盈、刘恒、窦长君睡过
书中的慎夫人叫“萧锦墨”,是窦漪房的亲妹妹,书中的她没有电视剧中的慎儿那么厉害,但是她妒忌窦漪房,但最终是失败的,她确实被轮奸过,而且其中一人还是刘章
书中的刘章是坏的,他的妻子是吕家人,他杀了他的妻子来明志反吕,电视剧中他和吕鱼的故事,在书中其实是他哥哥刘襄和他哥哥的王后常筱敏的故事,只不过电视剧中加以丰富了一下
书中的灵犀,也就是电视剧中的雪鸢,没有扮丑过更不会武功
书中的刘恒只有两任王后,第一个是杜战的妹妹,第二个就是窦漪房,书中刘恒比窦漪房小五岁,初见时刘恒13岁,窦漪房18岁,电视剧中好像是只差3岁
书中的刘武是窦漪房的小儿子,而慎夫人的儿子是刘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
书中的杜战也就是电视剧中的周亚夫,是喜欢窦漪房的,但对灵犀(雪鸢)应该也是有爱和愧疚的,他和张嫣也没有任何关系,更没有娶张嫣,他一生都在纠结窦漪房的真实身份,到窦漪房临终前只有他一人陪在窦漪房身边
书中的刘盈和窦长君,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窦长君其实是刘邦和一个宫女生的儿子,刘邦死后这个宫女怕自己儿子,遭到吕后迫害,就把孩子偷运出宫了,后来窦长君冒认了窦漪房的弟弟!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呵呵~

⑵ 未央沉浮小说里的窦长君到底是不是刘盈

应该不是。如果是,小说里面不可能没说。
你说的是电视剧吧。
关于刘恒,他肯定是爱窦漪房的!小说中,刘恒是被她妹妹下药才那什么的。
后来,刘恒以为窦漪房不爱他,和她置气,也是故意气她。
这些小说里都有,要看仔细啊!

⑶ 女主阿芜男主顾城,阿芜本是一个乞丐

何处抄寄相思

作者:金子袭miss

主角:阿无、顾长君

言情:古风、短篇、虐心、言情

小说简介

为了爱,她义无反顾地嫁给落魄的他;
可当他位高权重时,他却风光迎娶了另一个女人;
她将一生当赌注,最后输得一无所有;
先爱先输,这个道理她明白得太晚了……

小说精选:

林倾雪抬头,只见一身华丽宫服的阿无站在门口。
世道有轮回,当初她是高贵的丞相小姐,阿无是出身卑微的乞丐,如今阿无稳坐王妃之位,她成了后院弃妃。
父亲入狱,母亲消失不见,兄长背叛被抓,而她更是活得生不如死,整个林家都毁了。
林倾雪冷笑,“阿无,是我输了。”

ps:男女主角名字不同,但内容一样。

⑷ 《天龙八部》背景故事

金庸在《天龙八部》书前“释名”部分中说:“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书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杜撰和改造,半真半假,读来更增兴味。既然作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年代,就不妨看一看史书对这一时代是如何记载的,更有助于理解书中人物的命运。
■“华夷之防”北宋神宗期间,发生了宋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即“王安石变法”。神宗死后,10岁的赵煦即位,称哲宗,年号元�。由于皇帝年幼,太皇太后高氏临朝,任用司马光为相,尽废王安石新法。哲宗年长亲政后,又恢复新法,改元绍圣,这一年就是1094年。

王安石新法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针对外患,加强兵力,保卫国家。宋朝重文抑武,军事力量很弱,边境一直不安宁。宋太宗两次亲征契丹,都大败而归;宋真宗时,辽国与西夏都来攻城掠地。109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由宋向辽纳贡,遂赢得宋辽120年不交兵。

内忧外患的局面必然反映到思想意识上来,当时优秀的知识分子都高唱 “华夷之防”,这是前代自北朝至唐人都不很看重的一件事。由此即不难理解为什么书中萧峰“契丹人”的身份竟是如此关键,以至于改变了他的命运,复杂的身世,国仇家恨铸就了萧峰悲剧的一生,英雄的一生。金庸在书中显示了一个现代人对民族问题同情的理解和严正的判断。

■耶律洪基 书中萧峰的结义大哥,辽国国君耶律洪基是辽道宗孝文皇帝,1055—1101年在位,辽国共九代君主,他是第八位。《辽史》说他“性沉静严毅”,书中写萧峰助他平定皇太叔叛乱也确有其事。《辽史》载: “七月丙辰,(耶律洪基)如太子山;戊午,皇太叔重元与其子楚国王涅鲁古……(其余人略)等四百人诱胁弩手军犯行宫。时南院枢密使许王仁先、知北枢密院事赵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萧唐古……(其余人略)等率宿卫士卒数千人御之。涅鲁古跃马突出,将战,为近侍详稳,渤海阿厮护卫苏射杀之。”可见耶律涅鲁古确实死于阵前,金庸让萧峰建此奇功倒也不妨。

■完颜阿骨打 萧峰的另一位朋友完颜阿骨打是金国的开国之君,金太祖,1115—1123年在位。据《金史》记载,阿骨打从小就是位大力士,一个人抵得上几个人的力气,他擅长射箭,准头足,力气大,能射下天上的飞鸟,射远能到三百二十步开外,这一成绩当时的勇士也远远不及。如此看来,阿骨打倒是一位武林高手。书中萧峰若侥幸不死,也免不了和阿骨打及其后人为敌。因为1125年,金灭辽;1126年,金灭北宋,也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大理 大理是僻处南疆的小国,建国早于北宋。书中所写的段正明、段正淳、高升泰都确有其人。段正淳并非只是个风流的“镇南王”,从 1096年起他当了10多年的大理皇帝。大理国姓为段,是佛教国家,该国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曾避位出家。宋朝国力衰弱,常向外国“蛮夷”输送“岁贡”,只是对大理还能摆摆“天朝”的架子。《宋史·外国列传》记载了大理如何向宋进贡马匹、麝香、牛黄、织物等贡品。像段誉那样的大理人仰慕宋朝文化的心情是真实的,史书记载大理使者特意要求参观北宋的学校、御书阁。宋徽宗政和七年二月,大理使者带着贡品进京,龙颜大悦,于是“以其王假和誉(这或许就是段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原载1999年2月27日《北京青年报》)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2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发展农、牧业生产。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苍洱地区设置了郡县。8-13世纪,这里先后出现了以彝、白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国和以白族段氏为主体的大理国。

段氏之祖,历代为南诏重臣,最早可追溯到天宝战争中的段俭魏(段忠国),是思平六世祖。段氏从段恩平建大理国至段兴智为忽必烈所灭,历二十二世,持国316年。这300年间,大理和大宋政权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所以宋朝尽管不断受到来自北方民族的侵扰,而南方边境真正是百年无患,和唐时情形完全两样。这当中有一件事情可能是有意义的,且多为史家所提及,那就是所谓,“宋挥玉斧”。传闻宋建国之初,有人向宋太祖赵胤提议用武力征服云南,并献上大理国地图。太祖用玉斧(一种文房古玩)沿大渡河一划,曰:“此外非我所有。”从此之后,宋与大理以大渡河为界,互不侵扰,相安无事。对于此事,学界多有异说,或谓宋以唐亡为鉴,或谓宋朝软弱,又忙于经营北方,无暇远略,这些都是从消极的意义上看待此事。可不论挥玉斧之事是真是假,也不论赵匡胤当时打什么样的算盘,在大理未亡之前,宋朝一直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却是一件不争的事实。300年间,大理国崇信佛教,奉行的大约是和平立国的方针,对外不侵不讨,对内也较少杀戮,这一点与以往的蒙氏、郑氏也完全两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段思平曾受杨干贞无情追杀,可思平对其家族并未见有血腥屠杀的记录。再有,段氏执政300余年,其间当然少不了为权力的争斗,而段氏22代君王中,竟有9人禅位为僧,这也成为大理国政治文化中颇值得关注的现象。

当然,大理与内地的交往也并没有因为赵匡撒的玉斧一挥而中断,事实上大理段氏一直努力想与宋朝保持一种较亲密的关系。仁宗皇佑四年,宋朝叛臣依智高兵败后逃往大理,段思廉毫不犹豫地杀了他,将他的脑袋装在一个匣子里送往宋的京城,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崇宁二年,段正淳遣高运泰人宋,求经书69种,药书62本;嘉泰二年段智廉又派人入宋求大藏经1467部,置于五华楼。这种文化的交流说明中原文化对大理仍有很强的吸引力。而那个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尽风头声名远扬的段和誉(段誉)更是与大宋朝投桃报李,情浓意密。政和六年,段和誉遣使人京,贡马380匹,另有香、牛黄、碧阡山、金刚经等。宋封段氏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宋与大理,似乎还是保持了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大理国的灭亡是与南宋政权的衰败联系在一起的。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凶悍无比的蒙古大军兵分三路远征云南。忽必烈以革囊为船渡过了金沙江直扑大理。当忽必烈的军队翻越点苍山突然出现的时候,大理人感到真是神兵天降。在进行了螳臂挡车式的徒劳地抵抗之后,大理国最后一位国王段兴智做了忽必烈的战俘,然后,他选择了投降。忽必烈认定的对手是大宋,他打大理只是其灭宋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宋当然该明白所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大宋似乎并没有给大理一点点援助,所以这妙香古国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之下几乎来不及呻吟就玉殒香消了。好在忽必烈这个粗犷的蒙古汉子似乎也被大理美丽的河山感动了,他一反常态下了禁杀令,大理得免屠城之灾。这件事情肯定也让段兴智很感动。

段兴智的投降马上得到了回报,忽必烈赦了他的死罪,他被封为“摩诃罗嵯”(梵语,大王之意),统领云南八路“乡兵”。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段兴智带领着这支以自族为主力的地方部队,转战云南,远征贵州、湖南,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建立统一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死后还被追溢为“大理向义王”,其子孙享有世袭“大理总管”的特权。也许,段兴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一个最为成功的范例。

<另一篇>
先不谈电视剧本身了。前阵子买了本《大理国史》(段玉明著,云南民族出版社)。抄些关于大理段氏的资料,算看天龙八部时候的背景知识吧。

大理国的创始人是段思平,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段思平是白蛮贵族,白蛮,就是现在白族的前身。因此大理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金庸在小说里让刀白凤哀怨的说:“你们汉人男子不将我们摆夷女子当人,欺负我,待我如猫如狗、如猪如牛,我……我一定要报复,我们摆夷女子也不将你们汉人男子当人”(第四十八章),其实刀白凤大嫂没搞清楚情况……

云南是在汉朝经过对西南夷的征服而纳入中国历史疆域的范围的。三国时期诸葛南征,又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但是随后数百年的乱世,中夏板荡,无暇理边,因此到了隋唐之时,中原地区对西南边陲的控制已经逐渐丧失了。随着六诏归于南诏,云南在随后的数个世纪中,开始作为一个相对于中原而独立的单元发展。南诏国曾经强盛一时,令盛唐也束手无策。然而国终有衰亡。西元902年,南诏中兴六年,重臣郑氏篡位,改国号“长和”,改元“安国”,南诏蒙氏至此灭亡。本来,西元9世纪,南诏已然衰落,如中夏有一强权,则正可兼并西南,金瓯重圆,但谁都晓得那正也是唐朝气息奄奄半死不活之时,连河北都遍布独立的藩镇,怎可能还有余力顾及边疆?因此,西南地区只能在本地区内部完成政权更替。南诏后期,国内强族林立,举其要者,有郑氏、杨氏、赵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举一动都干系政局。蒙氏既衰,英雄趁时而动,首发难者,即郑氏买嗣,其既掌国柄改号自立,遂杀蒙氏八百人。

大长和国历三世,26年,始终未能解决国内问题,而又趁中夏历五代十国之乱,举兵犯蜀,迭遭失败,以是民心丧尽。节度使杨干贞举兵而起,屠郑氏,长和亡焉。干贞初拥赵姓为国主,国号天兴,然而随即不满赵氏,又废赵而自立,天兴国仅存十月而亡。干贞改国号曰“义宁”,自以为国内无人不服,贪横暴虐,在位两年而死,弟杨昭即位,勉力维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杀,以是在位七年,节度使段思平反,义宁国遂灭。

自南诏而至思平,三十余年,三易国号,三易其姓,郑赵杨如走马灯,思平得国,改号大理,笼络国人,宽待杨氏,安抚滇东三十七部。六姓之中除郑氏已灭,其余四姓尽服于段。又废杨氏苛政,宽赋税。西南离乱三十载,至是乃得粗安。大理段氏以是得滇地人望,国脉历三百余载。

段氏之先,有说为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又有说为滇地土著,莫衷一是。然其在思平之前六世,已出仕南诏,为云南豪族,则无可疑。

段思平在位六年即死,然而却为段氏奠定22世之基业(如果算上元朝入云南后委段氏为大理总管,则合计34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他死在西元944年,其时中原仍在五代时期,离赵宋历史上那著名的“烛影斧声”还有数十年的时间。然而,大理国却先已预演了一出类似的好戏。段思平有一子思英(段氏取名类似于日本古代,有通字,不避先讳,绝异于汉族),然而据说此人是个极其荒淫昏庸之人,结果在位一年,就被思平弟思良伙同相国董迦罗废除,思良自代。这出“子不肖,叔来教”的戏耐人寻味。《滇史》称:“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废之,左右诸臣谏阻。及将死,谓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业,尔宜善继吾绪。思良泣受命”。这一段托孤之词,怎么看都有着赵宋后来“国当立长君”的味道。

思良既立,大理国脉就在思良一系的子孙中传接。思良时相国为董氏,且行废立有功,可见当时国中董氏较强。董氏世奉密教(阿吒力教)且为大理国师,然而后来密教势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国数月的赵氏,也已衰落。国中只有高氏和旧主杨氏势力较强。思良之后,大位在其子孙中传了七代(思聪、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贞、素兴),将近百年。其间杨高两氏激烈角逐于朝堂。至素兴时,年幼无能,听任群小,国人不满。而思平一系玄孙思廉却有人望,是时,高氏为相国,遂与诸大臣废素兴而立思廉。段氏之位又从思良系转回思平系。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

杨氏势衰,遂铤而走险,保安八年,杨允贤叛,高智升讨伐灭之。至是高氏益盛。思廉在位三十一年而出家,子廉义立,政柄悉委智升。大理国至是已是“段与高,共天下”矣。杨氏不服,广安四年再叛(上距允贤之乱28年),首领为杨义贞,竟杀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高智升命子高升泰举兵讨伐,四月而诛杨氏。

至此,进入了《天龙八部》相关的历史。

小说第八章:“原来十多年前的上德五年,大理国上德帝段廉义在位,朝中忽生大变,上德帝为奸臣杨义贞所杀,其后上德帝的侄子段寿辉得天龙寺中诸高僧及忠臣高智升之助,平灭杨义贞。段寿辉接帝位后,称为上明帝。上明帝不乐为帝,只在位一年,便赴天龙寺出家为僧,将帝位传给堂弟段正明,是为保定帝。上德帝本有一个亲子,当时朝中称为延庆太子,当奸臣杨义贞谋朝篡位之际,举国大乱,延庆太子不知去向,人人都以为是给杨义贞杀了,没想到事隔多年,竟会突然出现。”

段廉义一共用过几个年号?这目前还不可考。至少有两个,即西元1076年的上德,1077至1080的广安(其即位的1075年还应该有一个,但史无载)。因此称他为“上德帝”是不大对的。而以广安四年为上德五年,说明查老失考廉义曾改元一事。

廉义无子,因此高氏拥立其侄寿辉。至于廉义是否真的还有个儿子段延庆,那就由得查老去做文章了。寿辉在位确实只有一年,仅仅用了“上明”一个年号。但他的“不乐为帝”,却是有原因的。《滇考》云:“逼于高氏,不自安”。高智升为了避嫌而退休,但却让儿子高升泰继任相国。这位高升泰在小说中以“善阐侯”的身份出现。这个爵位是高智升时候获封的。小说里这高侯是个在大理国内武功辈分都高的大臣,但也就是个平常的重臣形象而已。然而在历史上,他可不简单,是大理段氏150余年基业的掘墓人。

上明帝寿辉出家了,高氏又找来思廉的一个孙子段正明来当国王。因为各种史书都只说此人是思廉之孙,而无人说他是廉义之子,是以可以推测他是廉义的一个侄子。小说中将正明正淳兄弟和延庆兄的关系设定为堂兄弟,这大致是不错的,段誉也因此幸运的可以把他那帮妹子一锅端了……恩,跑题了。回来说历史。

正明在位十有三年,用过三个年号: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详于史。但总之保定是他初期用的年号,到了小说中已经是他在位的末年,他应该被称为“天佑帝”才是。这又是查老知其一不知二三的地方。这位正明老是否如小说中一样武功卓绝是不清楚,但他的政治却大体上不错的,《滇史》云:“凡在位十二年,性谨恪尚俭素”,看来确实是宽仁之人。然而,他的避位出家,就没有小说中那么自愿了。《南诏野史》称:“明在位十三年,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善阐侯高升泰为君,正明遂禅位为僧,而段氏中绝矣”。禅位这东西,读中国史的人都晓得是怎么回事。段正明这位爷,是大理段氏的灭国之君。而高升泰这个小说中的忠臣,实际上是比段延庆牛b许多的真正篡位成功者。

小说第八章接着写道:

“保定帝听了高升泰的话,摇头道:“皇位本来是延庆太子的。当日只因找他不着,上明帝这才接位,后来又传位给我。延庆太子既然复出,我这皇位便该当还他。”转头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来也有此意。”高升泰是大功臣高智升之子,当年锄奸除逆,全仗高智升出的大力。

高升泰走上一步,伏地禀道:“先父忠君爱民。这青袍怪客号称是四恶之首,若在大理国君临万民,众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头。皇上让位之议,臣升泰万死不敢奉诏。”

大理段氏在正明一代灭于高氏,查老若查大理一国之史,断然不会不知,然而显然对此小国春秋无甚兴趣,因此并不选为小说素材。小说演义,本来就是不必当真的,只是在稍微了解历史的人眼中,上面两段高某人慷慨激昂的陈词未免有些怪怪的……王道版电视剧索性删掉了高升泰,恩,删的好,删的妙,删的篡位分子呱呱叫。

高升泰的爹高智升当然也不是什么忠良。根据史书,高升泰还很小的时候,高智升已经在传播一些此子大贵、有异象的瞎话,显然已经开始为高氏篡位预造舆论。此时,大理天佑x年、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大辽道宗大安十年、西夏天佑民安五年、西元1094年,高氏终于大功告成。小说中这是故事开始的第一年,然而实际上与小说中涉及的其他历史事件相比,则全然无法契合。这一年,辽朝的“皇太叔之乱”(小说第27章)已经过去31年矣(事在1063),而北宋的高太后也已经在前一年归天,哲宗正开始亲政(小说第49章)。当然,这类手法在金庸小说中常见的很,是绝对不能以史实和正常逻辑去要求的。

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所以全名叫“大中国”——那个死鬼了的靠唱“咱们的大中国”起家的高枫,大家现在知道他唱这句“大中国”的时候心里实际上想的是啥了吧?活哈),改元“上治”,大业底定,然而却也已经走到人生尽头,在位不到两年,就要西归极乐了。这时候他把儿子高泰明叫过来,说:“段氏不振,国人推我,我不得已从之,今其子已长,可还其故物,尔后人勿效尤也”。结果他眼睛一闭,泰明还真的就把王位还给了段氏。立了段正明的弟弟,小说中的风流镇南王段正淳为王。史称“段氏复兴,号后理国”(南诏野史)。

这是在中土难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权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宝座还给了旧东家。然而,这却是云南历史上的事实。高升泰临死的话,显然不尽不实。什么“其子已长”,分明后来立的是其弟而非子。至于“不得已从之”,那恐怕更是鬼话。但他劝戒子孙还位段氏,不要学他,似乎是有些真东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为段氏仍有人心且颇有力量,高氏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缘故。他在时,固然可以镇服,但他一死,子孙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些到死不悟最后祸延子孙的权臣来,高升泰老爷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他这一着,表面上是失了江山,实际上,却把江山攥的更牢了。

“后理”,其实国号还是“大理”,只不过史家如此区分而已,虽然国王是段氏,但相国却由高氏世袭,而且政事全出相国。发展到后来,外国来使,先见相国,后见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皆为高氏一门,段氏徒有虚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镰仓之将军、战国之足利公方。这种情况,直到元朝灭大理,才算结束。而国人在这期间,始终称高氏为“高国主”。

段正淳,我们的风流王爷,他其实并没有象小说中那么倒霉,还没在皇宫里当一天天子就挂了,历史上,他实实在在的当了十三年的大理之主,年号有四个:天授(其实改叫“高授”差不多)、开明、天正、文安。他以“中兴”自命,实际上不过是在全盘承认高氏的实际权力的前提下过过“开国之主”的瘾罢了。文安四年,正淳禅位为僧,后来也得善终,比小说中真幸福的多了。

然后就是主角登场了。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宋史上即如是称之)。当然金庸的fans会说实际上是段誉啦。这位在小说里有着由一大票堂妹组成的后宫的“段郎”在位长达三十九年,是大理二十二王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卒于位,而是出家为僧,因此应该是得享高寿。无论在查老笔下,还是在历史长河中,这位段郎都可以算是较比有福之人了。段郎用了五个年号: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广运。据说,他“勤于政事”(滇考),“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滇史),“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滇记)。在宋史中,也记载了国王段和誉臣服于宋,遣使来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受宋册封的开始。看起来,他果然如查老希望的那样,做了一个“好皇帝”(小说后记)。然而,他惟一不能改变的,是高氏专国的事态。《滇云历年传》云:“正严即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

西元1147年(段正严最后一个年号历年不详,因而不知道这是广运几年),段郎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看起来,他也不免老来的家务事。如果有小说家要写天龙后传的话,倒不妨从此入手,设想某子为王语嫣所出,某子为木婉清所出,某子为钟灵所出……再让他们分别继承母亲的性格,想来定也是热闹好看的。然而这文章还没有人作。历史上,诸子之争却是由毫无情调的高氏诸势力控制,伴随着高氏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骨肉相残,最后,高量成支持的段正兴取得胜利,登上了王位。我们的段郎,此时总也在五六十岁了吧,心力交瘁,索然归隐。每每想到此处,仿佛看着一个苍老佝偻的身影在夕阳中默然走入山门,回身掩上柴扉,将自己的余年关闭在史家的视线深处,俺总是难以将脑海中这样的场景驱散,可又完全无法将之与查老笔下、还有现在电视中那个林小英雄演绎的中国版少年维特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天老地荒,瞬息间红颜白发。青春倜傥,又怎能抵得过这世间恶、许多愁?

让我们和段郎说声再见吧,也与天龙八部中的大理历史说声再见吧。此后的后理国,就在高氏的操纵和内讧中日渐衰落,终于灭亡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对了,也应该提一提“射雕三部曲”中那位天下五绝之一的南帝段智兴的情况。段智兴,是段正兴的儿子,也就是段郎的孙子。他在西元1172年即位,在位27年,1199年崩。他是大理历史上没有退位出家而死于王位的一人,自然也就更不会去做什么“一灯大师”了(当然,小说的拥趸会说他实际上是假死瞒名,呵呵)。不过,他在崇佛上确实是丝毫不亚于祖先们的。史称:“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看起来,这个小说中仁慈宽厚和蔼可亲的长者,历史上的形象并不很妙。

段智兴之后,大理国进入它的末期了,高氏也开始腐朽,勇于内斗而暗于治理。当西元1253年蒙元大军三路来攻时,大理国完全没有统一的部署,而仓促各自为战,除了高通在会川顽强抵挡住了蒙古东路军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军轻松直入。大理末代国王段兴智和末代相国高泰祥弃都城而走。高泰祥先被俘就斩,临死长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是啊,高氏让“段运不回”了一百六十年,最后如没有一位家主来殉葬,也实在是说不过去。而段兴智逃到善阐,次年春也被蒙古军攻破,束手就擒。大理国灭亡。这件事在神雕侠侣的第35回有所提及,段兴智也正如小说所言,是段智兴的曾孙。

大理国灭亡,标志着云南作为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从晋后以降,已经有差不多9个多世纪,云南非中国所及(这里的“中国”是指的中原王朝),中间仅仅短暂的归附过。而蒙古民族以其强悍的魄力,从那遥远不可望的万里朔漠起家,却将这天南之地重归中朝版图,而且从此以后再无分疆,这真是令人神往的伟业!

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代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又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岁月。直到元朝灭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统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入滇,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再一次沦为阶下囚。

此后,段氏已无尺寸之土,但皇皇华夏,六合一家,处处又都为段氏子孙的安身之所(今日连台湾都有大理段氏后裔)。然而,他们中最多的人还是留居在云南各地,以不离故土的方式缅怀着祖先辈的辉煌与光荣。

⑸ 请问,在美人心计中窦长君是谁为什么么会到窦漪房身边

在《美人心计》中,窦长君是窦漪房名义上的弟弟,到窦漪房身边是为了证明她的身份。发生在第二十二集。

当时的场景是:

慎儿帮助陈平放回了久在宫中的女儿,要求陈平帮助漪房寻找失散多年的弟弟长君,陈平一口答应,他回到府中,让刘盈冒充长君进宫见漪房。长君与漪房相认,慎儿要揭穿他们的身份,刘盈以慎儿的过去做要挟,求得彼此相安无事。

(5)小说人物名字顾长君扩展阅读

《美人心计》窦漪房 人物简介:

窦漪房原名杜云汐,幼年时期和母亲一起卷入后宫争斗而被追杀,被聂慎儿父母所救,但慎儿父母皆因此而亡。长大后杜云汐和聂慎儿都阴差阳错的进入了皇宫。

杜云汐被皇上看中,同时也被吕雉相中她的聪明能干,并派遣她去代国,监视代王,改名为窦漪房。结果窦漪房不但没有把代王的行迹告诉吕雉,反而暗中帮助他,后来代王当上皇帝,而窦漪房也成为了皇后。

《美人心计》窦长君 人物简介:

窦长君,作为窦漪房弟弟的身份在她周围保护他。最后为了平定七国之乱,保护梁王——窦漪房最爱的儿子自杀于诸侯王与窦漪房面前。当然最大的看点还是他与其挚爱之人的情感纠葛及展现出的爱恨情仇。

《美人心计》简介:

《美人心计》是由紫骏影视传媒集团、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于正工作室出品的古装剧,改编自小说《未央·沉浮》,原著瞬间倾城,由于正执笔改编,吴锦源等执导,林心如、陈键锋、杨幂、王丽坤、何晟铭、罗晋、胡杏儿等领衔主演。

该剧描写了在风姿妖娆的汉室后宫中,幔帐幕帘之后的美人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故事。该剧延续了于正作品一贯的细腻风格,并拥有大气磅礴的一面。

⑹ 女主叫北辰胭絮,男主目测是苏长君的小说是叫什么目测是女频小说

嫡女攻略,应该是这本

⑺ 卫子夫、汉武帝的一生 卫子夫、汉武帝、汉武帝的妃子一生的巨细,事后在给20分

卫子夫(?-前91年),字子夫。西汉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她的外甥,生有一男三女,男为戾太子刘据,女为卫长、诸邑、石邑三位公主。卫子夫建元二年入宫,第二年怀孕后被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卫子夫生下刘彻长子刘据,被立为皇后。在她被立为皇后的第38年,即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之祸中,卫子夫母子等人遭江充等人陷害,不能自明,自杀。十八年后汉宣帝刘询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讴者(歌女),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 《汉武帝》卫子夫
时临幸了她,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建元二年春即前139年春)。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卫子夫由于怀了汉武帝刘彻的骨肉而被封为夫人(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嫔妃,当时窦太后尚在世)。 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于是被立为皇后。 元狩元年(前122年)皇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 征和二年(前91年),奸人江充、宦官苏文等刻意制造巫蛊案陷害太子刘据,太子被迫起兵反抗,兵败自杀。 卫子夫由于支持太子,被汉武帝迁怒,不能自明而自杀。其时葬于桐柏,十八年后她的曾孙刘询登基为汉宣帝,于是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注:桐柏正对长乐未央宫,即是后来宣帝登基之后重新厚葬的长安城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宣帝后来的“改葬”只是以皇后礼仪重新安葬,并起高大的墓冢置陵园,设置周卫,并没有迁葬。卫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讴者(歌女),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 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野史中(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两人婚后后十一年无子(根据资治通鉴汉武帝卷资治通鉴建元二年条记载,陈后在建元二年卫子夫入宫前已经失宠,结合汉书可知刘彻陈后在武帝7岁立为太子后不久即结婚 注1),所以平阳公主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 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平阳公主又让歌女献歌助兴,汉武帝便在众女中一眼看中了卫子夫。(《汉书 外戚传》: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主见所偫美人,帝不说。既饮,讴者进,帝独说子夫。) 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卫子夫便来服侍,一见倾心。这样,平阳公主送卫子夫入了宫。 入宫一年多来,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宠幸。 建元三年汉武帝准备在后宫选上自己喜欢的人,释放一批不中用的宫女,卫子夫才又见到他,并哭泣着请求放她出宫。汉武帝怜爱她,便不予她出宫并再度临宠幸了她,不久卫子夫就有了身孕。 陈皇后知道卫子夫怀孕后,十分妒忌。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于是派人绑架了给事建章未知名的卫青,企图杀了卫青。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带人将卫青救出,事发之后武帝大怒,于是召卫子夫的兄长卫长君、弟弟卫青入宫为侍中。 卫家大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嫁给开国功臣陈平曾孙陈掌。其后卫家开始显贵,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卫青为建章监、太中大夫。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遂被立为皇后。
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由于他是汉武帝29岁才得来的皇长子,十分得父亲宠爱。刘据刚刚出生武帝便命人为他做《皇太子赋》,等于提前就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太子,同时建立神祠感谢上苍赐他皇长子。 刘据长大后,武帝除了派德高望重的太傅辅导他学习《觳梁春秋》、《公羊春秋》外,还为他建了一座苑囿接待宾客,称为博望苑。 皇太子的确立,自然更加巩固了皇后的地位,因此,卫皇后的荣宠也达到了极点。然而,作为宫廷妇人,随着容颜的衰老,卫皇后受宠程度也在逐渐下降。 元朔元年后,卫子夫在汉武帝面前的宠幸地位被王夫人所代替。之后又有李夫人、尹婕妤、邢夫人、赵婕妤(钩弋夫人),在她立为皇后的第38年,也就是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因遭权臣江充发起的巫蛊之祸陷害,不能自明而自杀。当年令武帝一见钟情的香魂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烟消云散了。除皇长子刘据之外,卫子夫还与武帝生有卫长公主及其他两女,此两公主封号史书无载。 根据索隐,此两公主为石邑公主与诸邑公主。诸邑公主死于巫蛊,石邑公主史书无事迹记载。 卫长公主是武帝最宠爱的公主,封地为盐邑(当利),非常富有,是西汉所有记载封地的公主中唯一受封盐邑的公主。 卫长公主、石邑公主皆无记载后事,阳石公主只是同陷于巫蛊,史记汉书并无记载她为卫后女,阳石的称呼在史记中都是“帝女”。阳石公主又名“德邑”公主,可见与石邑公主并非同一人。卫长公主的孙子曹喜在宣帝年间复家,哀帝时曹喜的孙子重新复侯为平阳侯,而到了东汉,平阳曹氏仍旧被光武帝封为平阳侯。而另外一位西汉侯爵到东汉复侯的是富平侯张氏。因为东汉大司空张纯是汉宣帝女敬武长公主与富平侯张临(张安世曾孙)的孙子,所以可以说在东汉时代承侯的独二的两个西汉侯爵的后人都是卫子夫的血脉。
《谱系图》:
卫长公主→曹宗→曹喜(宣帝时复家)→曹喜孙(哀帝时候复封为平阳侯)→曾孙(东汉仍为平阳侯) 刘据→刘进(史皇孙)→刘询(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
诸邑公主所嫁之人和后代不详,诸邑公主据汉书记载死于巫蛊。 石邑公主所嫁之人和后代不详,并未死于巫蛊。
卫皇后有相当良好的品德,虽然出身卑微,但身居高位后却谦虚谨慎,也因此虽然年长之后失宠,但武帝仍旧相当尊重她,不似当年窦皇后虽然身为皇后,文帝却公然让宠妃慎夫人与皇后平起平坐。
我也是在网上搜的,你自己也可以在网络上搜搜。我个人比较喜欢卫子夫,你在小说中要把她写得好一点哦!

⑻ 古代小说女主叫阿无,男主叫顾长青这本小说名叫什么

书名:《何处寄相思》
作者:金子miss
主角:阿无顾长君
简介:
阿无本来是一个孤儿,可有一天,回她突然成为高答高在上的千金,被丞相府收留,她有了疼爱她的兄长,十六岁宫宴,她遇上了那个让她心跳不止的男人——顾长君。

阅读全文

与小说人物名字顾长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极品修真强少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86
女局长的丝袜小说全集 浏览:430
穿越小说女主楚嫣然 浏览: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说推荐 浏览:473
玄幻小说中的最强神眼 浏览: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说 浏览: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说 浏览:291
写隋唐的穿越小说 浏览:631
小说推荐九库阅读 浏览:499
写刺客信条的无限小说 浏览: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说 浏览:695
神豪奶爸系统小说 浏览:420
qq阅读小说推荐 浏览:46
穿越重生女强架空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388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ppt 浏览:741
不败战神小说阅读 浏览:205
乌桓小说主角 浏览:195
破案刑侦小说排行榜 浏览:319
中考小说阅读训练解析 浏览:250
巨肉的都市小说 浏览: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