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冯氏字辈全部排列顺序
1、河南安阳世系字辈:先祖,冯邦堂;字辈是:天,上,国,玉,昌,三,大,日,文,明,际,田,元,林,景,成,华,绪,宪,治,振,作,兴,生。
2、山东金乡迁到河南的一支派系:、振、书、玉、彦、明、显。
3、江苏:德可廷来,文恒正之,复述宗绍,斯守古训,鸿程大业,伯仲同仁。
(1)冯宏小说人物扩展阅读:
冯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颍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B. 我信冯,想知道"冯"姓的来历,说法可能不少,希望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们讲一讲,谢谢!
冯
(百家姓典故)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於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出於颍川(河南省)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别外,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出自弘农(河南省)者,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自河间(河北省)者,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像这样把族系的出处考据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在姓氏当中还是很少有的,姓冯的人士真是比别姓的人幸运了。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较为人熟悉的冯道。他是五代那个乱糟糟的时代的人,曾经接连做了唐、晋、汉、周诸朝的首相,不能不算是显赫万分,然而,他那种不把丧君亡国之耻放在心上的行径,却为后人所鄙视。不过,如果仅从才华上来讲,冯道倒不失为一代能士。
C. 谁知道五胡乱华发生在历史上的哪个朝代,都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要详细的
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羯人五胡的概念是《晋书》中最早提出的,一般泛指在东汉末到晋朝时期迁徙到中原的几个少数民族,一般认为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北魏建立。对五胡乱华的历史作用,以及影响历来有争议。它是晋朝历史上重要的现象,有学者也称之为“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名称
五胡乱华时期国家一览表:
前燕帝国 昌黎-棘城-龙城-蓟城-邺城 308~370 武宣帝慕容嵬 幽帝慕容暐 前秦帝国
芒荡汉帝国 马兰山 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晋帝国
略阳公国 略阳 310~319 蒲洪 蒲洪 晋帝国
胡楚公国 竟陵 312~319 胡亢 杜曾 晋帝国
虚除秦王国 陇右 316~320 虚除权渠 虚除权渠 汉赵帝国
辽西公国 令支 318~338 段末秠 段辽 前燕帝国
後赵帝国 襄国-邺城 319~351 明帝石勒 石祇 冉魏帝国
前凉王国 姑臧 320~376 成王张茂 张天锡 前秦帝国
句渠秦王国 阴密 320~320 句渠知 句渠知 汉赵帝国
陈凉王国 上邽 322~323 陈安 陈安 汉赵帝国
後辽东公国 平郭 333~336 慕容仁 慕容仁 前燕帝国
侯子光帝国 杜南山 337~337 侯子光 侯子光 後赵帝国
范贲帝国 成都 347~349 范贲 范贲 晋帝国
黄韬帝国 豫章 348~348 黄韬 黄韬 晋帝国
冉魏帝国 邺城 350~352 冉闵 冉智 前燕帝国
段齐王国 广固 350~356 段龛 段龛 前燕帝国
前秦帝国 枋头-长安-晋阳-南安-湟中 350~394 惠武帝符洪(蒲洪) 符崇 西秦王国
刘显帝国 襄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冉魏帝国
张秦王国 宜秋 352~352 张琚 张琚 前秦帝国
段勤帝国 绎幕 352~352 段勤 段勤 前燕帝国
安国王国 鲁口 352~354 王午 吕护 前燕帝国
苏林帝国 无极 352~352 苏林 苏林 前燕帝国
刘晋王国 平阳 353~353 刘康 刘康 前秦帝国
北成都王国 南郑 365~366 司马勋 司马勋 晋帝国
弘汉王国 广汉 370~370 李弘 李弘 晋帝国
张蜀王国 绵竹 374~374 张育 张育 晋帝国
後燕帝国 中山 384~409 武成帝慕容垂 高云 北燕帝国
北燕帝国 龙城 409-431 冯跋 昭成帝冯宏 北魏帝国
西燕帝国 华阴-阿房-长安-闻喜-长子 384~394 慕容泓 慕容永 後燕帝国
後秦帝国 北地-长安 384~417 武昭帝姚苌 姚泓 晋帝国
鲜于赵王国 行唐 385~385 鲜于乞 翟成 後燕帝国
西秦王国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 385~400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後秦帝国
度支山-枹罕-南安 400~431 武元王乞伏乾归 乞伏暮末 胡夏帝国
後凉帝国 姑臧 386~403 懿武帝吕光 吕隆 後秦帝国
後匈奴王国 西平 387~? 康宁 ? ?
翟魏帝国 黎阳-滑台 388~392 翟辽 翟钊 後燕帝国
刘黎帝国 皇丘 389~389 刘黎 刘黎 晋帝国
魏揭飞王国 杏城郊 389~389 冲天王魏揭飞 冲天王魏揭飞 後秦帝国
法长帝国 白狼城 390~390 法长 法长 後燕帝国
窦秦王国 野人堡 393~393 窦冲 窦冲 後秦帝国
南凉王国 廉川-金城-乐都-西平-姑臧 397~414 武王秃发乌孤 景王秃发褥襢 西秦王国
北凉王国 张掖-姑臧 397~439 段业 沮渠牧犍 北魏帝国
南燕帝国 滑台-广固 398~410 献武帝慕容德 慕容超 晋帝国
南乌桓王国 南皮 398~399 张超 张超 北魏帝国
广秦王国 乞活堡 399~399 符广 符广 南燕帝国
西凉王国 酒泉-敦煌 400~421 武宣王李暠 李恂 北凉王国
张翘王国 行唐 402~402 张翘 张翘 北魏帝国
王始帝国 泰山 403~403 王始 王始 南燕帝国
桓楚帝国 建康-江陵-涢县 403~405 武悼帝桓玄 桓振 晋帝国
谯蜀王国 成都 405~413 谯纵 谯纵 晋帝国
胡夏帝国 统万-上邽-平凉 407~431 烈武帝赫连勃勃 赫连定 吐谷浑汗国
曹龙汗国 蒲子 413~413 曹龙 曹龙 北魏帝国
北晋王国 河西 414~414 司马顺宰 司马顺宰 北魏帝国
率善王国 上党-河内 415~416 白亚栗斯 刘虎 北魏帝国
曹弘汗国 平阳 416~416 曹弘 曹弘 後秦帝国
洮阳公国 洮阳 417~419 彭利和 彭利和 北凉王国
D. 谁能帮我找到“冯”这个姓氏的起源啊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E. 冯氏的来源具体一点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 冯氏纪念堂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F. 关于冯姓的历史现状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
G. 五胡乱华
你可以去读一下黄易的《边荒传说》,那里面就是讲五胡乱华。
H. 每个朝代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改朝换代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还有中间有多少的农民起义例如清朝是因为吴三...
好吧,三十分我要了,但不一定全,毕竟太多了。
夏朝:,夏朝最后一位皇帝夏桀即位后,荒淫无道,夏桀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甚至灭其族(如舜的后代缗氏),导致夏朝与周边部族的关系十分紧张,与此同时在今日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部的商部族却日益强大起来,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在仓皇与桀开战。最终在有娀氏旧址击败夏桀。桀逃至鸣条再次与商汤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县)并死于此处。鸣条之战标志着夏朝的灭亡。
商朝:公元前1075年,商纣王即位,他荒淫无道、居功自傲、奢靡腐朽、残暴不仁,连年用兵,国力衰竭、使得商朝政局日益不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讨伐商纣王,双方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展开决战,由于商朝主力在东南讨伐东南夷,因此纣王只得临时征集有奴隶组成的军队与周朝联军展开决战,但吕尚率数百名精兵冲击商朝军队,奴隶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商纣王打败逃回朝歌,最终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西周:西周王位传至周厉王时,国家衰落,朝政腐败,国中监督甚严,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公、周公二臣执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周宣王即为,虽然周宣王很有才干,并击退犬戎等蛮夷侵犯,但周朝及各诸侯国矛盾依旧很深。周幽王即为后,更加荒淫无度,宠爱褒姒,并弄出烽火戏诸侯之闹剧,导致诸侯不在驰援王室,此外,周幽王还欲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为此姬宜臼与申侯联系犬戎等,引狼入室,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西周自此灭亡。
东周:西周灭亡后,姬宜臼在诸侯的帮助下登上王位,史称周平王,并迁都洛邑,姬宜臼虽然继承王位,但却值得到了周王室的空头名号,定都洛邑的周王室地不过百里,已经有名无实。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襄王攻打西周,后秦庄襄王又灭东周,理论上来说东周自此灭亡。
秦朝:秦朝一统天下后,由于严刑峻法,国内动荡不已,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秦朝灭亡的序幕,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兵5万大军,破釜沉舟,击败秦朝章邯率领的40万秦军,自此秦朝名存实亡,前206年,秦三世秦子婴向刘邦头像,献上皇帝玺绶,秦朝灭亡。
西汉: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后光武帝刘秀击败群雄建立汉朝,因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东汉自此四分五裂,后经赤壁之战,曹孙刘三分天下,东汉名义还在,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东汉正是灭亡。
西晋:司马炎篡位自立,灭魏国,建立晋朝,280年灭东吴,统一天下,晋惠帝之后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王朝日益没落,八王之乱中,少数民族纷纷强盛起来,建兴四年(316年)长安被前赵攻破,西晋灭亡。
东晋: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在长安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建立的东晋王朝已经不复当年的雄风,仅仅依靠江南士族的拥护和长江天险才得以留存,经历孙恩之乱和桓玄之祸的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趁乱强大的刘裕掌握了东晋政权,公元420年,刘裕废除晋朝,建立宋朝。
南北朝太多,在这里不做赘述了。
隋朝:隋炀帝即位后,骄奢淫逸,征伐无度,国内混乱,各地民变死气,如王博,李密瓦岗军等,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分崩离析,大业十三年(元始617岁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元始618岁年)五月,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
唐朝:唐朝至玄宗开元之治达到顶峰,但后期天宝年间重新杨贵妃,任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等,又重用胡人安禄山,最终酿成安史之乱,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给予唐朝沉重的打击,各地节度使拥兵自立,唐朝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唐朝末年,王献之、黄巢起义,给予唐朝沉重的打击,唐朝名存实亡,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将唐昭宗杀害。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也不做赘述。
北宋: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至北宋徽宗时期,朝政腐败,经历方腊起义后的北宋进一步衰落,与此同时,北部的辽国动乱,东北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日益强大,并最终消灭辽国,北宋本与金朝签订海上之盟,夹攻辽国,但后来多次背约,最终引发金朝南下,1127年,金军攻破首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辽朝:1101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耶律延禧腐败无能,辽朝日益衰落,与此同时,东北女真金朝日益强大,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在经历出河店等战役后,金朝以少胜多,击败辽军主力,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俘,辽朝灭亡。此后,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1130年,率部西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史称西辽。
金朝: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的第二年1115年建立金朝,经历大定之治,明昌之治后的金朝日益衰落,与此同时,漠北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日益强大,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南下,在也野狐岭歼灭金朝中央兵团四十万大军,金朝自此一蹶不振,1213年成吉思汗又突破了长城防线,围困中都,宣宗被迫于1214年迁都南京(今开封),之后由于成吉思汗西征,金朝有延续十几年国祚,天兴二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继位的大金朝皇帝完颜承麟则死在了乱军之中,金朝灭亡。
南宋: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1276年,蒙古帝国,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随后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转战南宋残余东南江山,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流亡政权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背着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殉国而彻底灭亡。
元朝:元朝统治后期,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政治黑暗,国家衰落,1351年,元惠宗治理黄河,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率众起义,随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至正二十七年(1367),消灭陈友谅等割据势力的朱元璋开始北伐,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蒙古在内地的统治结束。建文四年(1402)大元去国号灭亡,改称鞑靼。
明朝: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比较强大的王朝,盛世很多,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开始转入下滑,虽有中兴,但已不如从前,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东北有女真人建立的后金屡犯边境,中有李自成、张献之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东征北京,连下居庸关、昌平
3月进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清朝:这个不用说了吧,辛亥革命,袁世凯逼宫,清帝于1912年退位,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正是灭亡。
哥们,很费力,望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