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篇小说什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5部长篇佳作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有哪一百多部有没有王安忆的作品入围
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排序不分先后)
1 《江河湖》 刘继明 长江文艺出版社
2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3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曹乃谦 长江文艺出版社 4 《脖 子》 徐化芳 同心出版社 5 《海陵女子》 张国擎凤凰出版社 6 《大秦帝国》(6部) 孙皓晖 河南文艺出版社7 《大 地》 侯钰鑫 河南文艺出版社 8 《诗圣杜甫》(上下)程韬光 河南文艺出版社 9 《高原落日》 海 波 中国电影出版社 10 《阿干歌》 马自祥甘肃文化出版社 11 《黄金四书》(4卷) 陈占敏 山东文艺出版社 12 《田壮壮和他的媳妇们》郭礼兴 中原农民出版社 13 《深深横断山》 傥城稻香云南美术出版社 14 《碧洛雪山》 存文学《钟山·长篇小说》 15 《血色码头》 刘维颖北岳文艺出版社 16 《田园恋歌》 修成国 作家出版社 17 《地产魅影》 刘宏伟人民文学出版社 18 《后花园》 方英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9 《泥太阳》 潘 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 《民生街》(上下)陈元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1 《你在高原》(10卷) 张 炜 作家出版社22 《麦 河》 关仁山 作家出版社 23 《凿 空》 刘亮程 作家出版社 24 《公务员笔记》 王晓方作家出版社 25 《末代紧皮手》 李学辉《芳 草》 26 《边防军政委》(4卷) 周建广 敦煌文艺出版社27 《巴盐淖尔湖》 郭鹏旭敦煌文艺出版社 28 《白虎关》 雪 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9 《罪 圈》 项兆斌 云南人民出版社 30 《大音希声》 符兴全辽宁教育出版社
31 《家 园》 王 华江苏文艺出版社 32 《雄鸡一声天下白: 写给唐代诗人李贺》 孟红梅 河南人民出版社
33 《属蛇女》 于 雷 中国社会出版社 34 《国 风》 程 海 中国戏剧出版社
35 《千古第一相——管仲》 余耀华 崇文书局
36 《红色土司》 尕藏才旦 敦煌文艺出版社 37 《大学潜规则》 史生荣人民文学出版社
38 《男人立正》 许春樵 中国青年出版社 39 《天 路》 蒋光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40 《恍如昨日》 周 进 中国工人出版社41 《河 岸》 苏 童 《收 获》 人民文学出版社42 《蛙》 莫 言 《收 获》 上海文艺出版社43 《水在时间之下》 方 方 《收 获》 上海文艺出版社44 《野猪王》 胡冬林人民文学出版社 45 《大关东》 张海清河南文艺出版社 46 《新安家族》(上下)季 宇 安徽文艺出版社 47 《沙尘暴》 唐达天现代出版社 48 《关 外》 年志勇 现代出版社 49 《云南史诗三部曲》(6卷) 栗 标 云南人民出版社 50 《无 碑》 王十月 花城出版社51 《知青变形记》 韩 东 花城出版社52 《夜火车》 徐则臣 花城出版社53 《空山》(三部曲)阿 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54 《金马河》 邹廷清花山文艺出版社 55 《大河之舞》 罗伟章四川文艺出版社 56 《老风口》 张 者 作家出版社 57 《太阳最红》 何存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58 《天行者》 刘醒龙 《十 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59 《从未出城的人》 叶向阳花城出版社
60 《边陲胡杨》 刘志海 阳光出版社 61 《青木川》 叶广芩太白文艺出版社 《中国作家》 62 《村 子》 冯积岐 太白文艺出版社63 《东望长安》 郑 征 太白文艺出版社 64 《铁甲家族》(上下)邓晨曦 海风出版社 65 《地方性知识》 霍香结新世界出版社 66 《大地雅歌》 范 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7 《狠如羊》 阿 宁 《花 城》 花城出版社 68 《离 骚》 曾维浩 《花 城》 江苏人民出版社
69 《身体课》 秦巴子 《花 城》 70 《插树岭》 陈玉谦 曲晓平 作家出版社 71 《裁缝的女儿》 重 阳 漓江出版社 72 《雪落的声音》 仲崇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3 《石羊里的西夏》 党益民中国文联出版社 74 《同龄子》(5卷) 魏玉明 中国文联出版社 75 《旷野黄花》 李伯勇中国文联出版社 76 《第39天》 梅国云 金城出版社 77 《同名者》 津子围春风文艺出版社 78 《父亲和她们》 田中禾作家出版社 79 《可可西里狼》 杜光辉作家出版社 80 《茶道无道》 廖 琪 花城出版社 81 《大清商埠》(3卷) 祝春亭 82 《我是我的神》(上下) 邓一光 北京出版社83 《锁 沙》 郭严隶 四川文艺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84 《富 矿》 叶 炜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85 《租 界》 高仲泰 中西书局 86 《长街行》(上下)王小鹰 上海文艺出版社 87 《客过亭》 叶 辛 《中国作家》 88 《生死遗忘》 王周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 89 《天知道》 朱 辉 《钟 山》 凤凰出版社 90 《八月狂想曲》 徐 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1 《天·藏》 宁 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2 《玄 武》 凸 凹 江苏文艺出版社 93 《秉德女人》 孙惠芬湖南文艺出版社 94 《老 滩》 周建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95 《寂静的鸭绿江》 李燕子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96 《最后的巫歌》 方 棋 作家出版社 97 《涨 停》 狼牙瘦龙 华文出版社 98 《足球门》 张 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99 《乡村物语》 安 琪 河南文艺出版社 100 《双手合十》 赵德发 《中国作家》 江苏文艺出版社 101 《河父海母》 李玉文《十月·长篇小说》重庆出版社 102 《湘绣女》 薛媛媛人民文学出版社 103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贺晓彤 湖南文艺出版社 104 《大地芬芳》 陶少鸿人民文学出版社 105 《棋 殇》 王从地 宁夏人民出版社 106 《农 历》 郭文斌 上海文艺出版社 107 《对面是何人》 张 欣 上海文艺出版社108 《苍 黄》 王跃文 江苏人民出版社109 《风和日丽》 艾 伟 《收 获》 作家出版社 110 《龙 窑》 浦 子 湖南文艺出版社 111 《初 婚》 吴克敬 西安出版社 112 《紫青稞》 尼玛潘多 作家出版社 113 《当家的男人》 周喜俊百花文艺出版社 114 《如归旅店》 李 浩 金城出版社 115 《坼 裂》 歌 兑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16 《填四川》 王 雨 重庆出版社 117 《风尘误——朱熹和严蕊》 刘湘如 上海远东出版社 118 《间岛铁骑》 李幼谦安徽人民出版社 119 《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冯开平 安徽文艺出版社 120 《康家村纪事》 高 晖 辽海出版社 121 《茶道青红》 成 一 作家出版社 122 《母系氏家》 李骏虎陕西人民出版社 123 《巅峰对决》 钟道新 钟小骏 湖南文艺出版社124 《犹大开花》 杜 禅 华夏出版社125 《推 拿》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26 《无土时代》 赵本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27 《农民帝国》 蒋子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作家》 128 《韩熙载夜宴》 吴 蔚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29 《孔雀胆》 吴 蔚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130 《因为女人》 阎 真 《当 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1 《伏 藏》 杨志军 《当 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2 《刺猬歌》 张 炜 《当 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3 《信用河》 任会来中国商务出版社 134 《村庄秘史》 王青伟湖南人民出版社
135 《大平原》 高建群 《十 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36 《秦尼巴克》 傅查新昌沈阳出版社 137 《金 山》 张 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38 《生命树》 红 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39 《遍地月光》 刘庆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40 《口袋里的美国》张仁译 津子围 中国社会出版社 141 《车头爹 车厢娘》 刘 华 长江文艺出版社 142 《红翻天》 温燕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43 《八大山人》(上下)孙海浪 江西教育出版社 144 《回 家》 张慧敏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45 《九号干休所》 凌行正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46 《康巴方式》 江洋才让《钟山·长篇小说》
青海人民出版社 147 《水边书》 徐则臣《钟 山》
上海文艺出版社 148 《赤脚医生万泉和》范小青 人民文学出版社 149 《黑 白》 储福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0 《城》 薛 冰 陕西人民出版社 151 《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查 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2 《超低空滑翔》 张学东上海文艺出版社
153 《金石记》 马玉琛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4 《深度问责》 普 今 李 朵 文化艺术出版社 155 《大盛魁商号》(3卷) 邓九刚 中国画报出版社 156 《草原外史》 江 浩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57 《狗 祭》 里 快 《十 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58 《疼痛难忍》 水 土 群众出版社 159 《黄钟不弃》 卢国成作家出版社 160 《养 女》 陈 勇 阳光出版社161 《软脚鹞》 赵广奕宁夏人民出版社162 《北方佳人》 凌 力 北京出版社 163 《朱 雀》 葛 亮 《作 家》 作家出版社 164 《皇粮钟》 秦 岭 百花文艺出版社 165 《绿松石》 郎顿·班觉(著) 次多 郎顿· 罗布次仁(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 166 《饥饿百年》 罗伟章重庆出版社 167 《所有的》 黄蓓佳江苏文艺出版社 168 《苏珊的微笑》 叶兆言江苏文艺出版社 169 《彼 岸》 於梨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170 《突 围》 丁 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71 《全金属青春》 王 凯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72 《流芳记》 李 亚 作家出版社 173 《成 长》 王海鸰 新浪网
作家出版社 174 《遍地狼烟》 菜刀姓李 李晓敏 新浪网
江苏文艺出版社 175 《青 果》 顾 坚 新浪网
昆仑出版社 176 《从呼吸到呻吟》郑彦英 起点中文网
文化艺术出版社 177 《国家脊梁》 关中土起点中文网
花山文艺出版社 178 《办公室风声》 宋丽晅起点中文网
时代文艺出版社 179 《刀子嘴与金凤凰》荣三惠 中文在线网
河南文艺出版社180 《巴山舞者》(网络书名)
《巴山旧事》 曹宗国 现在网
长江文艺出版社 王安忆的 好象没有
3. 求李野默播讲的关仁山的长篇小说《天高地厚》MP3!感谢!
我有,已经下载了,在电脑里,给我你的EMAIL,好传给你!
4. 关仁山《唐山大地震》这本书为什么要篡改唐山大地震的史实
这本书为什么要篡改唐山大地震的史实?
(对小说《唐山大地震》的评论)金域蓝湾,(老陶转帖)
花29块8买这本书我一万个不情愿。因为我知道这不仅是一堆烂杂碎,还写满了谎言。
这是一本新出版的小说《唐山大地震》。可能就因为这几个字当今很能赚钱,所以作者不怕和已有的作品重名。
一个常识:小说可以虚构。写小说,凭着作者聪明的脑袋把故事编造得多么离奇都可以。但是另一个常识也告诉我们,重大历史事件不容篡改,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字形式,包括小说。因为某事件只要有了真实的具体的界定,那么虚构的程度也就有了严格的限定。不然文学创作就会变成胡说八道。这就如同什么样的大作家也不能通过小说告诉别人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欧洲人建造的,卢沟桥事变不是日本人挑起的,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那个人不是毛泽东,十年动乱与四人帮无关……
由此我们得知,小说借用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虽然可以演绎出无数个虚构的故事,但固有的历史事实不容改变。
“唐山大地震”就是一个固定的历史事实。一座城市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瞬间夷为平地,瞬间死亡242769人,伤残164851人,72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4202人成为孤儿。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灾难,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而唐山大地震的另一个更让人们惊愕的事实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前,在国务院有关文件的指引下,已经有很多的地震工作者跟踪着这个地震,预测着这个地震,并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预报了这个毁灭性地震即将来临的时间和地点。但是直到震魔狞笑着一步步逼近,就要降临人间,那些人拼命地奔走呼号都快急疯了的时候,原国家地震局却始终保持着令人惊讶的“理智、冷静和淡漠”,拒不发出警示,直到唐山大地震发生……
事后,以原局长刘英勇、副局长查志远和地震分析预报室主任梅世蓉为代表的原国家地震局,欺上瞒下,统一口径,竟宣称唐山大地震“是个突发性的地震,这种地震呢,它是没有任何前兆的,因此是不可预测的,也不可预防的。”此后,“突如其来”就成了唐山大地震的专用名词。不仅如此,自唐山大地震之后,“地震不可预测”论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控了地震工作。周恩来总理关于“群测群防”的方略遭全盘否定。
以上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新出版的“唐山大地震”这本书里,关于震前的真实史实却被彻底的颠倒了,改写了!
请看《唐山大地震》小说的第一章第一页第一句的开篇描写:
国家地震总局的会议室里人很多,但极静,静得沉重。
沉重的宁静被布帘轻轻拉开的声音撕裂。
随着白色布帘拉开,一幅巨大的国家地质总图呈现在人们眼前。
总局局长张勇站到图前:“目前京、津、唐等地正处于地震活动的高潮阶段,预计在今年可能发生五至六级甚至更大的地震,尤其是唐山近期出现的异常现象更值得我们关注。虽然目前京、津两地还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临震现象,但从地震前兆的空间分布来看,在唐山与朝阳之间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周海光……”
总局最年轻的专家周海光答应一声站起来。
“总局决定派你去唐山支持地震预报工作,有困难吗?”张勇目不转睛地盯着周海光。
“干我们这行就是解决困难的,没有困难要我们干什么?”周海光显得信心十足。
“好,你到那里以后,一定要抓好分析和防震工作,有什么问题要及时向局里和唐山市政府请示汇报。”张勇显然对周海光的回答很满意,也对于自己的决定很满意。
“是。”周海光答应一声坐下。在座所有专家的目光几乎都有意无意地向周海光投来,很明显,这种异乎寻常的任命说明着这个年轻人在总局领导心目中的位置。
国家地震局派人来唐山担任地震台台长,跟踪唐山大地震,这不是明显地篡改历史又是什么?唐山大地震前哪有这回事?
书中还不厌其烦地为原国家地震局(国家地震总局)局长上光抹粉,描述其如何坚持原则,如何对唐山地震预防预测尽心尽责。在周海光被误解,职务被唐山一个不学无术的坏人所取代,主人公希望离开唐山,调回北京时,书中这样描述了这个国家局的局长。
张局长说:“你这是逃避责任,唐山的问题还很复杂,只要总局一天不解除警报,你就必须留在唐山。”
“局长,我留在唐山还怎么工作?别人怎么能信任我?”海光为自己申辩。
张局长说:“你对自己要有信心,科学是以事实说话的。”
“局长,我还是想……”
不等周光海说完,张局长就打断了他的话:“你还是想回来,是吗?你回来也可以,有两项工作供你选择,一个是看大门,一个是扫厕所。你如果同意,我马上下调令。”
由于人们没有相信国家地震局派来的周光海的预言,唐山大地震在没有预防的情况下发生了。在惨烈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该书仍然不忘借局长大人之口,对原地震局来了个“你尽了心了”的安慰和总结。以此提示人们不能责怪他们,抱怨他们,怨恨他们。书中这样写道:
张勇来到唐山,到唐山便来看周光海,光海还在二五五医院的护理棚里。
……
“局长,这次地震唐山伤亡惨重,地裂缝穿过路南区,主要裂缝沿东北延伸,宽三十米,长十六公里,一路穿过民房、围墙和沟渠,原来在地面上的农研所、东新街小学、地委党校、唐山十中、二十九中都消失了,一座工业城市在短短几秒钟后就变成一片废墟,我是有责任的。”周海光话语沉痛。
“海光,你不要自责,你尽心了。”张勇说。
……
唐山大地震漏报的事实早已铁证如山,小说还要这样编造,这显然有失做人的道德,著书立说的道德。
借用唐山大地震的背景,可以虚构出无数个故事。这很正常。但是不能浑水摸鱼。因为唐山大地震本身已经是一个固定的史实,决不可以虚构。虚构了,改写了,就有篡改的嫌疑。唐山只有一个,唐山大地震只有一个,当时的情景只有一个。作为唐山和唐山大地震,它是唯一的。如果你的书名不叫“唐山”大地震,把“唐山”换成别的诸如“燕山市”、“渤海市”等虚构的名字,包括诸如“二五五医院”等现实真实的名字,随你怎么写,无论怎样暗示这就是唐山,就是唐山大地震也无所谓。因为人们知道这是文学作品,是虚构的故事,一千年,一万年,人们也不会把它当做真实的历史看待。但是,如果你公然说这就是“唐山”,这就是“唐山大地震”,其中诸如“国家地震局”“二五五医院”“唐山市委”“唐山市政府”,都确定无疑指的就是真实的现实,那就不能乱说。乱说就是扯谎,就是编篡。它的危害性就在于若干年后,这些假的就会堂而皇之地以假乱真,冒充史实。一些没有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年轻人,外地人,外国人,读了这本书,或者看了以这本书拍摄的影视作品,就会以为唐山大地震就是这个样子。因为你说得明明白白:这就是唐山!所以,这种以假代真的做法客气点说是无知,不客气说是一种故意!
反过来说,假设认定这样写符合文学创作规范,那么 “唐山大地震”前前后后的史实就会变得五花八门。抗震功臣可以写成坏蛋,坏蛋也可以变成功臣,文学还有什么道德良心?
这本书为什么要刻意篡改历史?是受命之作还是利令智昏?但相信每个唐山人都不会接受这种胡编乱造。因为这样说话就是诓骗24万在天之灵,就是欺负唐山全体人民,就是丧良心!
地震已经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近来却还有那么多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为了一点点金钱利欲,凭着自己的强势,在大家的伤口上撒盐。说什么被地震砸死的人“纵做鬼也幸福”。而所有这些当中最恶劣的,莫过于小说《唐山大地震》。因为它在隐瞒真相的同时又篡改历史,在装扮同情的同时又把罪恶粉饰成仁慈和功德。这种不齿于文学的“作品”只能丢进地沟。
其实,很多人在糟蹋历史的同时,也糟蹋了自己。他们收获了金钱,贱卖了自己,丢掉的是人们对其原有的爱戴和尊重。
唐山大地震是上世纪如此重大的一个事件。历史的真实是任何人也掩盖不了的。纵观古今中外,一切篡改历史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不得人心的
5. 傣族的民俗民风
(一) 饮食.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之癖好, 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 然后晒干存放, 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 便酸味十足, 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 而食糯米, 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 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 嚼至满口流涎, 犹如喷血.
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 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 饭也熟了.竹筒饭特别清香.
(二) 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 凡翠竹围绕, 绿树成荫的处所, 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 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 可以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 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 赶摆.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 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 特别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
(四) 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 (清明节后7 天) 开始为傣历新年, 为期3~5 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 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 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接着大家便互相泼水, 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 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 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
民族概况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之为“摆夷”。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历史悠久,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区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六十九年,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带着音乐师和魔术家来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奉献乐章,表演新颖的技艺。博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还被封为“汉大都尉”,从而和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元代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区设置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尉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继续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
6. 民风民俗的资料
陕西的风俗有
生日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做寿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送五福
永嘉楠溪江两岸有送五福祝寿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绣上五只蝙蝠,以蝠谐福,称为“五福拜寿”、五幅系指长寿、富有、康宁、积德、善终。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做百日
做百日是西安关中地区习俗,分为新生儿百日和亡人百日。新生儿百日是为时满百天的婴儿举行庆贺祝福的礼仪,也叫庆百日。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在此之前,蒙丧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时间,每七日祭吊一次。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