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人物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人物评价

发布时间:2022-03-05 11:43:14

『壹』 列夫·托尔斯泰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点评

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9月9日(阳历8月27日)生于图拉省晓金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漫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贰』 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评价

对于瓦·布尔加科夫来说,为托尔斯泰这位精神大师做私人秘书,陪伴他度过一生中最后一段时光,无疑是一件荣幸的事情。作为一个崇拜者,布尔加科夫控制住了内心的狂热,以极其冷静的态度来描述大师的生活,他的这部日记不仅是研究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和心态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一部难得的文学作品。

布尔加科夫在记录大师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自我心灵的追问和对时代的审视。一种思想可以造就一种生存方式。托尔斯泰是一个对人类充满疑问的人,他的学说不仅对当时的统治者构成了威胁,而且也让更多的人对眼前的生活产生疑问。托尔斯泰是矛盾的,他的作品和言说后面隐含着莫大的精神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虽然没有放弃对人生、文学、宗教的求解,但是他经常不加思索地否定自己以前的结论。大师的犹豫和徘徊是沉重的,他的言辞富有象征性,他的精神脚印深深地刻在思想者心中。布尔加科夫有机会接受托尔斯泰的教诲,亲耳聆听他对世界的品头论足,如果布尔加科夫仅仅是记录下了这些零零碎碎的语句的话,那么,这本《列·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就不会如此揪心,就只能是一些未经本人审阅的原始记录了。布尔加科夫不愿做简单化的处理,大师的声音只有通过个性化的意义阐释才会具有穿透力。人们已经听够了匍匐者的千人一声了,他们的赞美一文不值。

晚年的托尔斯泰是很难被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的,大师不仅无法模仿,而且也难以记录,所以,布尔加科夫对托尔斯泰的凝视是一种心灵感应,也是一种精神体验——“我从一旁望着他那被灯光照亮的蓬松、洁净、灰白的胡须和一张严肃的面孔”。但是,托尔斯泰身上所发出的圣堂的、袈裟的、圣饼的气息并没有让布尔加科夫失去自我,反而加深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托尔斯泰从来都没有掩饰自我,他宁愿把自己置于痛苦中燃烧,也不愿享有一种虚幻的安宁。谎言有着形形色色的外套,而真诚的心灵是相通的。

晚年的托尔斯泰没有中止思考和发问,正如布尔加科夫所感受到的:“他一定在考虑还有什么事。”晚年的托尔斯泰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处境的不正常和虚伪,他的出走富有象征意味,给人留下了很大的阐释余地。对大师的任何阐释都不能穷尽大师丰富的精神内涵。后来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人能够绕开托尔斯泰话题,正如梅列日柯夫斯基所说:“在他的神秘主义深处,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力量。”布尔加科夫无意破坏这种神秘的氛围,他陪托尔斯泰骑马散步,却经常失散,这样的事情在猎奇的叙述者那里肯定会小题大做,而布尔加科夫却一笔带过,他没有强行介入托尔斯泰的生活。他更多的是在听大师高谈阔论,甚至他的自言自语也能够听到,这些细枝末节的谈话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珍贵啊!出乎我们的意料,布尔加科夫没有把与托尔斯泰相处的那段日子当作一种了不起的炫耀,他把崇拜和热爱转化为默契的精神交流,布尔加科夫这样写道:“我们谈得很投机,至于谈话的内容,很难,也不想描绘出来,那就让这次谈话成为永久的秘密吧。”

布尔加科夫在写这些日记的时候已经从仰视状态中摆脱了出来,他目睹了托尔斯泰晚年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包括他的健康状况、家庭纠纷、人际交往等等。布尔加科夫讨厌那些围绕在托尔斯泰周围的那些“尽说些无意义的话”的攀谈者以及那些无聊的写信者。托尔斯泰的内心矛盾在情感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托尔斯泰说爱情即是堕落的时候,他的夫人与其发生了冲突,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的精神失常与托尔斯泰的心理裂变构成了一种浓烈的精神氛围,一种充满张力的语境,使内心的真实集中暴露出来。身处其中的布尔加科夫分明是在经受一种考验,在诗意与世俗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布尔加科夫竭力保留一份清晰的记忆,正如他所表白的:“我并没有任何虚幻形象,有的是对列夫·尼古拉耶维奇道德上的无懈可击和纯洁无暇所怀抱的深刻信念。”布尔加科夫的文字有一种文学青年独有的清纯气息,他甚至连托尔斯泰对蚂蚁沿树杆爬上爬下的新鲜感受也描写得无比细腻。托尔斯泰晚年与人的交谈是情绪与思想的交融,当他感叹“体力劳动——多么美啊”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社会底层进行一针见血的分析。他喜怒无常却目光犀利,批判性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一位想结婚但没有钱的乡村小学教师在遭到上司的拒绝后,向托尔斯泰求援,托尔斯泰由此发现了民间正在出现的一类“对一切都不满的人”。他并不同情这些虚伪的弱者。

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是意义浓缩的一段时光,大师仿佛有许多事情要交待,罗曼·罗兰有这样一种感觉,“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托尔斯泰传》),这给布尔加科夫提供了对话的机会。读《列·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这本书,我们感受不到有人在居高临下、指手画脚,日记向我们展示的是精神大师的平常生活,在随和与平淡中孕育着思想的种子。

『叁』 怎么评价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十九世纪极为著名的作家,带领着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因为自身独特的社会经历和思想感悟感受到了沙俄政府和教会的黑暗性,在有了如此深刻的认知之后,他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作品,广为流传,比如《复活》《战争与和平》《教育的果实》等等。而其在文学上的创作特性可以归纳为:一是人物塑造上的丰满;二是故事结构上的宏观;三是思想主旨上的深邃。
一、人物塑造上的丰满

托尔斯泰对于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力图打破单一二元的人物塑造,而让每个人物表现出纠结对立的性格,这些性格在故事发展中相互冲突,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让情节与人物相互交融,充满吸引力,同时也揭示出了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三、思想主旨上的深邃

托尔斯泰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有着敏锐的洞察,他没有因为自身的贵族身份而远离人群,被蒙蔽双眼,他意识到了当时俄国的落后,感知到巨大变化的即将发生。他痛斥当时的专制制度,厌恶自身的贵族阶级,希望能够让俄国、让人民从这种不幸的社会中解脱出来。

『肆』 列夫托尔斯泰人物简介

感谢您的邀请,以下是我对此问题作出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主人公正是列夫托尔斯泰本人的童年真实写照。他的童年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失去光彩,反而被几个兄弟的欢声笑语所占据。他和几个兄弟每天无忧无虑地玩耍,尽管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也很少挨骂,他看到的都是人性美好的一面。因此,从这可以得知,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伍』 跪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介绍!!

<<复活>>
小说中的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女主人公玛丝洛娃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个象水晶一般纯洁的姑娘,她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她对聂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一种少女朦胧的初恋,但这种感情不久就被贵族少爷糟蹋了。二.她怀孕后被驱逐出贵族之家,历尽人间沧桑,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往下滚,最后滚进火坑,过了七年非人的生活。三.但苦难还没有到头,她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押上审判台。尽管历尽了苦难,饱尝了辛酸,卡秋莎·玛丝洛娃并没有丧失可贵的人性。她始终是那样善良,那样厚道。即使在地狱一般的牢房里,她还是时时关心别人,帮助难友。她看到孩子饥饿的目光,自己也不能坦然进餐。聂赫留朵夫残酷地毁了她的一生,她恨聂赫留朵夫,但一旦发现后者确有真诚的悔改之意,她还是从心底里饶恕了他,并为聂赫留朵夫日后的生活着想,拒绝了他的求婚。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

『陆』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及主要人物请一一列举

复活 安娜卡列琳娜

『柒』 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物评价

11月20日,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逝世95周年的日子。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从自己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秘密出走。途中,他不幸患上了肺炎。10天后,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孤独的一生。 “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是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世袭伯爵。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境殷实,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师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学习。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在高加索地区参加了沙俄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出版4卷本选集的1864年,托尔斯泰已经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研究“心灵辩证法”的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军旅生活的《袭击》、《伐木》等,以及描绘战争条件下军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3篇,体现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寻求道德思想为主题的《哥萨克》等。尽管托尔斯泰个人认为上述这些作品不过是“小试牛刀”,但事实上仅凭此就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话,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在作品中,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为维护农民利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有一些困惑的时候。生活停顿下来了,仿佛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或该做些什么;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实现平民化的夙愿,他第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列宁这样剖析到:“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雅斯纳亚-波良纳 雅斯纳亚-波良纳,俄语意思为“明媚的林中空地”,位于距离俄首都莫斯科以南约200公里的图拉市。托尔斯泰曾经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俄罗斯就不可能给我这种感觉;如果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我也许会对祖国有更清醒的认识,但却不可能如此热爱她。”这里被人们称为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自从托尔斯泰1910年安息于此后,他的庄园就没有一天真正地平静过。百年来,俄罗斯以及世界各地的读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个文化圣地,期望亲身感受文学巨匠的气息。 庄园占地380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里边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光苹果园就有30多公顷。在这里,托尔斯泰前后度过了60年,他那无比浩瀚、无比丰厚的作品、他的理想与学说无不与这座庄园息息相关。进得庄园,左侧是被托尔斯泰称为“静穆而华丽”的池塘:童年,小列夫和小伙伴在池中游泳、钓鱼;晚年,老托尔斯泰曾足登冰鞋在池面上疾驰、舒展筋骨。 在造型毫不奢华的故居内,布局、陈设以及2万多册藏书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就是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至今,他的书架上还保留着几本孔子和老子等中国先哲作品的俄文版译著。餐厅内、客厅里,人们仿佛还揣测着托翁与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妻子从恩爱到争吵的场景。托尔斯泰1862年与御医、八品文官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后,曾经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妻子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还为他誊抄手稿,仅《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遍。晚年的妻子却对丈夫的“败家”举动痛心疾首,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自己的产业。由于担心托尔斯泰日记中有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发表后让自己蒙受羞辱,索菲亚甚至以服毒和投河来要挟丈夫。 像光芒四射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散发着无穷魅力一样,托尔斯泰的墓冢也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说是坟墓,其实外表看起来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前面没有墓碑,更无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的这个名字都见不到。如果不是在接近墓冢附近写了一个“肃静”的俄文牌子,还有“土堆”前的束束鲜花,根本就没有人会以为这里长眠着一位文学巨匠和深邃思想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充满感情地赞许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

『捌』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人物介绍

《复活》的主要人物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

1、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2、玛丝洛娃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

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然而,我们却看到作者在寻求玛丝洛娃“复活”的过程中,逐步接近了托尔斯泰过去所否定和厌恶的“革命者”。

(8)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人物评价扩展阅读:

《复活》的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

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玖』 名人传里的列夫托尔斯泰人物形象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
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後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後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裏米亚战争爆发後,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後,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後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裏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後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屍》,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裏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淩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麽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著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後》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甯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阅读全文

与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人物评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韩娱小说女主sunny 浏览:31
神农都市小说 浏览:922
男主成为魔帝重生都市的小说 浏览:15
童林传有声小说百度 浏览:298
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小说46 浏览:241
言情小说中狗血的情节有哪些 浏览:380
中考阅读小说题目 浏览:741
短篇束缚调教性奴小说全集 浏览:872
女主一言不合就炫富小说 浏览:252
初恋逆转系统快穿小说 浏览:385
重生修真小说完结排行 浏览:477
养成抢夺小说现代 浏览:356
他是娇病灰姑娘短篇小说 浏览:651
男主和女儿肉小说全文阅读全文 浏览:1000
近十年50部最受欢迎网络小说排行榜 浏览:152
天涯十大小说排行榜百度云 浏览:576
修真小说最强排行榜 浏览:808
如何购买小说霸道总裁求抱抱 浏览:437
蜜秘花园小说免费阅读答案 浏览:845
写做爱的小说网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