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哲理小说的代表人物
用安·兰德最为简短的语言概括,“客观主义”内涵有如下本质:
1、形而上学:客观现实;
2、认识论:理性;
3、伦理学:私利;
4、政治:资本主义。其思想轨迹可以表述如下:客观现实是绝对的本质,要认识它唯有依靠理性,因此人的生存只能依靠自己的头脑,人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人生而具有追求私利的权利,理性的自私是一种美德。 《生而为人》的主题是,个人对抗国家,个人生命的至高价值不容极权国家剥夺,因为个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个故事发生在前苏联。《颂歌》是对人类自我意义的重申,小说虚构了一个反面乌托邦性质的未来集权主义世界,“我”从人类语言中消失后代之以“我们”,人们用“他们”指代他人,这也是个反抗极权制集体主义的故事。《源泉》,其主题也是个人主义对抗集体主义,人得以成立乃是因为个体的独立意志和创造精神。《阿特拉斯耸耸肩》(阿特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被宙斯降罪用双肩支撑苍天的擎天神)是安·兰德的最重要作品,其主题是:人类生存中思想的作用。假设人类的思想开始罢工了——像阿特拉斯这种以痛苦和折磨为报酬、将世界扛在肩上的人都罢工了——思想者的罢工将会给世界带来何种后果:阿特拉斯耸耸肩,地球将震颤不止。该小说充分证明了安·兰德的哲学精神:理性的利己主义的道德性。她用小说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哲学框架。
安·兰德说过,“我的哲学,实质上就是这样一种概念:人是一种英雄的存在,将自己的幸福当作他人生的道德目的。创造性的成就是他最高尚的行动,理性是他惟一的绝对标准。”她的小说在前,哲学论著(《客观主义认识论概论》、《致新知识分子》、《自私的美德》、《资本主义:未知的理想》)在后,它们构成一种为完成作家创造“客观主义”哲学体系的互文性写作。《致新知识分子》这本书是理解安·兰德哲学的一个线索和一份概要。换句话说,其哲学精神已隐含在这些小说片断中,而她的哲学论著不过是其哲学体系更为具体的展开和更为系统化的界定、阐明。 安·兰德先是个哲理小说家,然后演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家。 被国内引进的还有安·兰德文集《理性的声音》,主要包括她的评论和她开始于1961年在波士顿福特会堂论坛的年度演讲,内容涉及哲学、文化和政治,均属“客观主义”思想评述性文字。书中还附有安·兰德精神继承者伦纳德·佩可夫撰写的五篇文章,属“客观主义”思想再阐释。
鉴于安·兰德是个从前苏联流亡美国的知识分子,为人的思想和自由而奋斗,构成了她终生的生命激情。但在美国知识界,她却是个并不受欢迎的人物,对相对主义者来说她是反动的,而保守主义者又攻击她激进,共产党诋毁她赞成资本主义,而教会又不能容忍她是个无神论者。福特会堂论坛对她的邀请,被看做是美国知识界为维护思想自由的难得的公平例证。而她一年一度的演讲,则被《纽约时报》称之为“客观主义的复活节”。一年一度,安·兰德的“粉丝”们从全美各地(后来是全世界各地)向波士顿汇集,美国普罗大众视她为新思想的源泉。
在演讲中,安·兰德继续指责美国在知识上的破产(摧毁理性)以及文化价值的丧失(对人的仇恨),并不遗余力地开出“客观主义”的药方。她发起的乃是对当代美国的文化反击战,目的是捍卫美国开国元勋们关于人通过理性获得幸福的个人主义哲学基础,亦即美国资本主义基础,也就是安·兰德所说的“自私的美德”。
当安·兰德就阿波罗登月事件、越战问题、教育、医疗乃至玛丽莲·梦露之死发表评论时,其思想辐射因及时介入社会情状而显得更具现实批判力。早在50年代,就有她的学生替她创立了传播“客观主义”哲学的专门学院,结果大受欢迎,分支机构遍及整个美国。安·兰德著书立说、设馆授徒、大会演讲、介入式批评、专栏写作乃至频频参与电视“脱口秀”节目,最终把自己塑造成明星式的公共知识分子。
1962年,安·兰德每周一次为《洛杉矶时报》撰写专栏文章。这些文章在她逝世后结集为《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这也是中国读者首次接触她的思想。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推出的书,因缺乏对作者必要的介绍,显然被读者错过了。专栏文章尽管就当时的新闻和文化事件发言,但安·兰德以史学家的视角,尽可能地发掘出事件超越时间性的基本原理。
专栏以《什么是客观主义》开篇。作者写到,在兰登书屋为《阿特拉斯耸耸肩》举行的推介会上,一位图书销售人员问她能不能用单腿站立的工夫把她的哲学本质讲清楚。安·兰德做到了——这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客观主义”四个本质,她的哲学的简明宣言。在《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一文中,安·兰德再次祭出个人主义的路标,抨击极权主义/集体主义“是野蛮人的原则”。这是一篇有关理性/私利的辩护词。
B. 列举中外文学史上经典人物5个,形象、姓名、出自哪部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谁知道谢谢了
《飘》里面的女主角郝思嘉,她是一位敢做敢当,勇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女性,她敢爱敢恨甚至于为了得到爱情她有点不择手段,她的人生是坎坷的但她又是一个乐观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她的信念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会抛弃一切不好又踏着全新的步伐去奋斗.
保尔·柯察金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自己的生活所描画出来的完美的青年革命战士的形象,“勇敢,相信自己的力量,并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精神,曾经教育了无数的中国革命青年。
哈姆雷特(又作哈姆莱特)Prince Hamlet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主角—— 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孙悟空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的人物之一。孙悟空,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僧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
C. 历史小说的代表人物
(其中凹读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
贾平凹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并非书香门第,家中世代是农民。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另外,他的《延川城》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被选入北京景山学校《语文》第9册课本内。
D. 文学典型的典型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同时又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这是对典型理论的重大贡献。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其实,关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并非自马克思恩格斯开始。除黑格尔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他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自然主义者左拉 (emilezola,1840~1902)也论述过“环境”,并且提出:“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
然而,启蒙主义者所理解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黑格尔所说的环境,是由绝对理念转化而来的一般世界情况和具体的自然环境;自然主义者所说的环境,主要是从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眼光所看到的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和地理条件。他们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者,因而既不能揭示环境的本质,也不能正确地阐明人物与环境的真正关系。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从对社会关系即现实关系的描写和揭示中,才能更好地描写人,揭示人的性格实质。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主张“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而恩格斯这里提出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正与他们的一贯主张相统一。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所谓“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这种“总情势”往往不是直接的、公开呈现的,而是一种隐匿的、潜伏的客观存在,只有到了社会矛盾激化的阶段才会明朗。因此作家能否抓住它并且如实地表现出来,才最见其功力。它直接牵涉到一位作家的思想水平和洞察生活的能力。
小说《城市姑娘》成书后不久,伦敦东头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这说明哈克奈斯的环境描写不够真实,或者说仅具有某些表面的真实,而没有看到真正的现实关系。就在哈克奈斯深入伦敦东头和写小说期间,那里一定潜伏着和涌动着某些革命的潜流,由于哈克奈斯仅能以人道主义的同情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眼光观察生活,自然捕捉不到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和时代的脉搏,因此她笔下的环境描写也失去了典型性,连带着她的主人公也就不那么典型了。
显然,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强调的是环境所应当具有的更为本质的联系,而不在于像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仅关注环境的表面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典型环境的描写只能有一种模式、一种风貌。由于上述“现实关系总情势”的隐匿性,而它所联系的生活现象又无比丰富,所以作家完全有可能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场面和场景,加工成独特的典型环境。而且,每个时代的现实关系,都是通过个别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体现出来的。
比如辛亥革命时期的现实关系,可以在广州反映出来,也可以在北京反映出来,可以通过市民生活环境反映出来,也可以如鲁迅那样通过中国南方农村的一个村庄反映出来。这自然会表现为地域文化的不同、人文习俗的不同和自然风光的不同,因此具体环境描写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个别特殊的,典型环境也是“个性”鲜明的,也是特定的“这一个”,是富有特征性的个别性与概括性的有机统一。任何公式化、概念化的描写,都不算是典型环境。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设想在阿Q的典型环境里,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造成阿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简单地说,没有地主们举起的“哭丧棒”,阿Q就不会挨打,也不会在心里骂道:“儿子打老子。”一句话,若没有环绕着阿Q的未庄社会,没有阿Q与上述人物的不平等压迫关系,阿Q的性格特征也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典型人物。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因此,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人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小多读诗书,才思聪慧,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亲,礼教的约束相对少点,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之后,贾府所需要的却是宝钗那样的女性,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造成了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
林黛玉《葬花词》中写道: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便是她与环境矛盾的诗意写照。在这个黑暗王国里,她唯——的知己便是贾宝玉,唯一的温馨和希望来自那被黑暗王国包围着的爱情。虽然在爱情的天国里,他们可以互道衷肠,驰骋叛逆的梦想,但不利的环境又使她敏感的神经常常产生种种不祥预感,再加上寄人篱下的凄苦与孤独,她便常常“临风落泪,对景伤情”。这样丰富而又痛苦的精神生活,也只能给她留下一副“弱不禁风’’的躯壳。林黛玉从内蕴到外形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的。然而,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优秀文学作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
《水浒传》的作者更是深谙这一规律的,许多不愿造反的英雄,总是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最典型的是林冲,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对宋乒朝非常忠诚,要这样的人造反是不容易的。小说在前后五回里,通过“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而被一步一步地逼上梁山,使他由宋王朝的忠臣,变成了造反的英雄,这充分显示了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例如阿Q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受人欺凌的。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往酒店的柜台上一甩,地位便立刻改观:昔日被视为“伤风败俗’’的阿Q,这时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赵太爷一家深夜静候的客人。特别是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大叫道:“造反了!’’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社会的现实关系,不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就连昔日八面威风的赵太爷,也“怯怯的迎着低声”称他“老Q……”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的反作用。这种现象特别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通过人物的努力可以把法庭变成讲台(如高尔基《母亲》),把监狱变成战场(如《红岩》),可以改变穷山恶水,可以带来周围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甚至推动历史的前进。
总之,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包含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 文学直观自身、认识生活的主要形式。它是写实型作品的最高的美学追求和理想的范型模式,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之一。
E. 文学名著中有《》中的(人物),他们都是铁公鸡的典型代表
文学名著中有《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的 阿巴贡 《 欧也妮葛朗台》的葛朗台 ,《死魂灵》的泼留希金他们都是铁公鸡的典型代表
)
F.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有哪些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坎。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大加责骂并把她赶走。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3、孔乙己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4、阿长
阿长,汉族人,186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大门,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是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她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5、闰土
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同时,《闰土》也是青年影视演员秦一铭所创作的一首歌曲的名字。闰土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
G.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
福尔摩斯,夏洛克,孔乙己,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阿Q,白娘子,乔峰,韦小宝,杨过,郭靖,张无忌,令狐冲,林黛玉,贾宝玉……SO MANY
H. 推荐10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人物
1、祥林嫂-鲁迅《祝福》
2、骆驼祥子-老舍《骆驼祥子》
3、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尼·葛朗台》
4、泼留希金-雨果《死魂灵》
5、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7、林道静-杨沫《青春之歌》
8、杨子荣-曲波《林海雪原》
9、周朴园-曹禺《雷雨》
10、觉新-巴金《家》
I. 中国小说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
五六十年代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革命情绪空前高涨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红色小说”。用行话概括,就是“三红一创,三青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再加上写于40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就是“红色文学经典”了。
这些小说塑造的人物有着革命超人的理想,形象有时过于高大全。不过,这些作品所宣扬的舍弃自我、为理想社会和全体人民幸福而献身的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利益的战斗。尤其在“文革”期间,人们的娱乐只剩“八个样板戏”。书中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伟大的英雄式的爱情,仍然让人神往。
在此阶段,国人能接触到的外国小说很少。不过,苏联当时也有相应的一批“红色文学”问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乎人手一册,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