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陈洁的人物履历
1971.11--1972.10 温州市机床电器厂职工
1972.10--1985.04 温州糖果厂人保科办事员
1985.04--1985.12 鹿城区委组织部秘书
1985.12--1989.06 鹿城区洪殿街道党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1983.09-1986.07 温州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大专脱产学习)
1989.06--1993.04 鹿城区海坦街道党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1988.09-1992.07)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本科函授学习)
1993.04--1997.04 鹿城区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区政协法制委副主任(1993.09明确为主任科员)
1997.04--1998.07 鹿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
1998.07--2001.06 鹿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正科级)
2001.06--2003.03 鹿城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2003.03-- 鹿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3.04-2005.09 北大法学院函授本科、学士学位、2003.04-2006.04 香港公开大学刑法学硕士学位)
B. 陈洁 写作教授 答案
写作教授》写活了一个非常富有个性的老年知识分子形象。在这1500字里面,作家要全力加以突出描写的、甚至不惜用夸张的手法来加以突出描写的,是可逸先生的"迂"这样一个性格特点,陈洁抓住这一性格特征,一共选择了5个非常生动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他的"迂"的不同形态。第一个是写他的外表特征,叙述人用了非常简洁的语言来叙述他的肖像,肖像勾勒往往成为小说作品写人的第一步。从这个肖像当中我们看到他长得又高又瘦,而且背又很驼,一年四季都戴着一副老式的圆框眼镜。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在校园里夹着一沓书驼着背远远地向我们走来,这就是可逸先生的服饰肖像。通过肖像我们看到,他的外表特征也体现了他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外表形象的"迂"的特征。第二个材料是他上课的特征。他上课时也有与别人不同的方,他常常要在50分钟的时间里面首先拿出10分钟痛骂别人的文章。这一段材料作者选得非常好,她使用了概括材料和具体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把可逸先生上课的特点作了非常富有情趣的叙述。我们看到,他常常是这样开始骂人的,说人家的文章写得"惨不忍睹,一派胡言",这样的话语几乎成了他每一次上课之前的开场院白,这是一种概括性的材料。讲了这一个材料,就使我们想到他的每一堂课的头10分钟是如何骂人的,使我们知道了他所有上课时的情景,所以说是概括性材料。叙述了这个材料之后,马上加进一个细节,他上课激动时常常会用手帕擤鼻涕,有一次拿出的却是一双臭袜子。这是一个具体的细节。把概括的材料与具体的细节相结合就成了她的第二个情节单元里面给我们传达的:可逸先生批改学生的作业非常认真,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这样的老师在我们今天是非常难得了。第四个情节写可逸先生待客。他接待客人是什么样方式呢?不管谁来了,他都要亲自下厨房,煮一大盆面条放上两个鸡蛋,亲自端到人家面前,看着人家吃下去,也不管人家是否吃过饭,也不管来的是男同事还是女学生,一律都是这样用面条加两个鸡蛋待客。这是一种非常真诚的"迂",这样一种待人接物的"迂"体现了他生活方式的质朴。最后一个材料选的是他的"洗澡事件",洗澡事件成了这篇作品最精彩的、最核心的一个细节单元。它充分体现了可逸先生的性格特征。这是他职业上的聪明才华与他"马大哈"式的生活方式相混合的事件,他动用了自己的职业技能为自己狡辩--使用假言判断与归谬法推理把人家驳得哑口无言。他这么聪明的人却一只脚穿自己的鞋子,另一只脚穿儿子的鞋子,这一种聪明的"迂"体现的是他生活方式的落伍。看来,这篇小说总共选取了五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叙述材料,作者并列地写出了可逸先生不同侧面的"迂"的性格特征。每一个材料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不相同的,而且每一个材料都具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区别。不管作者在选材和用材上多么精心,有一条,陈洁所选的每一个材料的核心都是在体现可逸先生的"迂"这样一种底蕴,这等于说作者是围绕着一个性格元素写出了他的不同形态的特点,这就相当于抓住了一点连续用五个材料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渲染,不断地描写,不断地夸张,力争把这一个点写透,这就是微型小说写人的一个高招。从我们前面分析的陈洁所选的材料来看,有一个特点--作者在写作上选的是非常精粹的材料。这五个材料,我们用三个定语来修饰它:是很新颖、很独特、很典型的材料。假如我们要在短小的篇幅里面写活一个人,选择这样既新颖、又独特、又典型的材料,这是最起码的一道工序。一方面,这五个材料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因为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听人说过的一个老教师的生活细节,他的这种"迂"的性格,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很少听说过;另一方面,她又让我们觉得这五个材料非常地独特,从他的外表到上课,到改作业,到待客方式,到洗澡事件,这一些行为只有可逸先生才做得出来,其他的老师都做不出来,所以说她选的材料非常独特。还有,这有,这些材料同时又非常典型,非常好地概括了可逸先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看完这几个材料之后,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可逸先生全部的为人和他性格的全部特征,看到这一点我们就联想到他的一生,联想到形成他这种"迂"的性格的生活环境。所以,从我们前面的这些分析来看,要想写活人物,这些写人细节的精选和提炼是非常关键的。一般说来,一篇短小的作品只能容纳3-5个叙述材料,在这3-5个叙述里面,我们一定要挑选最精彩、最独特、最典型的来安排,因为它的篇幅太宝贵了。假如在这么宝贵的篇幅里面,选择的是描写人物的一般性材料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在短小的篇幅里面写活一个人物。
这篇作品的叙述方式和传达方式比较灵活,作者力争制造一种情味盎然的可读性。这种对材料的使用,也非常值得我们欣赏。我们看到的可逸先生的外貌描述一反常规,不像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接触到的很多对人物外貌从头到脚的描写,从眼睛写到耳朵,又写到鼻子。作者完全抛开了这些老一套的写法,采用叙述人"我"与假定读者"你"这样一种交互式叙述来完成对可逸先生非常富有个性的形象勾勒。我们可以再读一下--"可逸先生是中文系资格最老的写作教师,这你可以从他的样子上看出来",这里出现了"你",这个"你"是作者假定的读者,叙述人说:"远远地,在图书馆的林荫道上,或者月亮湖的水杉林间,一个戴一圆副眼镜、腋下夹着几本的瘦高个孤独地向你走来,那么他必定是可逸先生了。"这样的叙述,以"我"和"你"的对话来展开的叙述,它体现了叙述人非常幽默的活泼的个性,也使一些非常冗长的肖像描写转化为快速的叙述,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法。
第二个材料,讲到可逸先生上课的情景,使用了概括性材料与具体性材料相结合的手法,这使得在材料的艺术传达过程中,一方面让我们全面地把握可逸先生的整个上课的情景,另一方面又非常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可逸先生某次上课时候的可笑行为。概括性材料与具体性材料相结合时就构成了第二个情节单元写人细节的生动性和概括性。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材料。这是作品的高潮,叙述人开头就说:"有一次我为了教学计划的事去找可逸先生,他的儿子说他洗澡去了。估计马上就可回来。""我"足足等了他两个多小时才等到他,原来了出了一个洗澡事件。他一到家门口就不断嚷:"岂有此理!欺人太甚!"过了一会儿,"我"才好不容易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前面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到这个地方就非常巧妙地变成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原来,可逸先生洗澡时,一只脚穿着自己的皮鞋另一只脚穿着他儿子的皮鞋。"这样一件事都是第三人称叙述者讲述的洗澡事件,这种巧妙的叙述视角的转换达到了什么样的叙述效果呢?一方面,它仍然让读者感到叙述的亲切和材料的真实,因为她讲的是"我"亲眼看到的可逸先生的事。但是,另一方面,这样一件事情并不是"我"能到澡堂去把它的头头尾尾都全部掌握清楚的,作者必须改为第三人称才能把她没看到的洗澡事件加以详细地叙述。作者的这样一种改换让读者全面了解了事件的真相,以此为前提,我们才能把握可逸先生的这种聪明的"迂"与可笑的"迂"凝为一体的性格特点。因此,这两种叙述视角互补充构造为一个叙述段,在这样一个自然段里面有一个我们一般人往往不留意的叙述转角。两种叙述视角巧妙地转换使两种叙述方式的长短互相补充,于是,叙述材料得到了充分地使用
C. 陈洁的人物简介
科室:浙江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胃镜/结肠镜 的临床应用和儿童肠胃疾病的诊治
医生简介:
陈洁,女,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1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疗学士,1992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4年赴美国Johns Hopkins 大学进修一年,200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消化学组组长。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PEDIATRICS中文版、国际儿科学杂志(原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中华中西医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
D. 陈洁如的人物生平
陈洁如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之前的夫人,也是继原配毛福梅和侧室姚冶诚之后的又一伴侣。蒋介石于1922年和陈洁如结婚,1927年离婚,前后共同生活了6年。有一种说法认为陈洁如原籍苏州,自幼居住上海,受过中等教育,会讲俄语,当过小学教员,做过护士,又在长三堂子当过高级艺妓。其家世无从稽考,但从当艺妓一事可以推测家境定有难处,或很贫穷,或先是有钱人家,后家道中落。长三堂子属于高级妓院,堂规很严,对姑娘们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相貌漂亮,而且须懂得款待花钱的阔少,还要掌握点弹拉演唱的技艺,即色艺双全。陈洁如高高的身材,大眼睛,高鼻梁,面目清秀,为人谦和,又擅长琴棋,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在妓院姑娘中也是比较红的。
据《陈洁如回忆录》记载:陈洁如原籍镇海,通称宁波,乳名阿凤,她父亲是一位纸商,经营很多地产手工艺品;母亲来自苏州,姓吴。陈洁如的母亲对她的性教育较早,让她当心男人,保持处女的贞操。陈洁如对母亲的话谨记在心,因此,说她是妓女的说法不成立。过去都认为,本世纪20年代初的蒋介石尚未发迹,只是浪迹江湖。赚钱之余,逛逛长三堂子,寻求声色之娱,填补身心空虚。在那里,邂逅陈洁如。这种说法看来根据也不足。据《陈洁如回忆录》说,蒋介石遇到陈洁如是在张静江家中。因为陈洁如的好友朱逸民嫁给张静江做续弦,陈洁如常常去看望她。1919年暑假的一天,孙中山和蒋介石、戴季陶看望张静江,在张府陈洁如首次遇到蒋介石。陈洁如当时才13岁。蒋介石对陈洁如很感兴趣,在张家大门口等着陈洁如并要陈的地址以便去看望她。陈洁如故意说错自己的地址,但蒋是个有心计的人,居然找到了陈的家。在陈洁如母亲的干预下,蒋介石没能和陈洁如交上朋友。也许是对自己14岁初婚的联想,蒋介石竟对陈一见钟情,一次在张家狭路相逢,蒋介石逼着陈洁如表态。陈终于答应和蒋约会,但第一次约会蒋把陈带到一家包好的旅馆房间,陈十分恐惧,夺门逃走。此后蒋不断给陈打电话使她心神不宁。蒋介石向陈洁如明释妻妾情况,发誓永不负心。蒋介石又说:“我定将用我的鲜血,为你写下一张永爱不休的誓书。”陈洁如害怕得连声大叫:“请将那把刀放下!我相信你,只要你放下刀!”就这样,陈洁如向蒋介石交出自己的一颗心。
陈洁如母亲认为她应当尽到为母的职责,依循正常仪式,完成陈洁如的婚礼大事,于是先举行订婚仪式,由蒋陈两家交换礼物,另在精美的红帖上填写订婚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其他项目。这就使蒋介石和陈洁如合为一体,不能改悔。订婚翌日他们坐在南京路一家巧克力店中吃点心,蒋介石对陈洁如说:“陈凤是你的乳名,应当只供你母亲使用。依照中国礼节,乳名是不宜给朋友叫的。因此,我已为你选了一个新名字,我想它恰合你的性格。这个名字是‘洁如’,意思是‘如同纯洁’或‘如同未受世间污染’。在我看来,你真是纯洁无瑕的。你喜欢它吗?看这里!”他即打开一个纸包,取出他自己的一帧照片,照片上将“陈洁如”三字显著地写在他自己的左侧。
蒋陈的结婚典礼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的大宴客厅内举行。当年这里是举办正式结婚典礼的最常用场所之一。蒋陈的婚礼是半西半中式的。蒋介石送给陈洁如的礼物是一张明信片大小的柯达照相机,陈洁如送给他的是一只Waltham牌金质怀表,带有金链。陈洁如没有采用白缎或红缎,而采用了镶金银花的淡粉色的结婚礼服;头发上戴着珍珠头饰。蒋介石穿一身深蓝色长袍,外罩黑缎马褂。宽敞的婚礼大厅里挂着镶有彩龙的大幅红绸喜幛,显得喜气洋洋。大厅入口处横悬着四盏很大的红灯笼。大厅屋顶上也悬垂很多大型的绘花纱灯,而屋顶中央还有一具色彩绚丽的装饰用“翠鸟”(Kingfisterbird)大吊灯。厅内到处摆设很多盆鲜花和绿色的棕榈。据陈洁如回忆说:“婚礼仪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结婚证书上用印,以确认这种现代式中国婚姻;这仪式要在大厅一端的一大礼桌旁举行。第二部分是在对面另一端的供案前,象征式地祭拜天地祖宗。午夜到了,这场婚礼喜事终于结束,大家已该休息了。陈洁如坐在房中,没有说话。蒋介石过去亲手锁了房门,然后就将她抱在怀中,她身中的血似乎一下咚咚作响起来。她能感觉到心脏在重重地敲击她的胸口。她站在那里,就像一条贴附在墙上的藤枝。她眼睛半闭着,毫不设防地等他。他以一种快乐的口气,向她低声说:“你已是我亲爱的妻子了,世界上惟一的爱人!噢,亲爱的!除你之外,我永远不会爱上别的女人。这是我郑重的承诺。”
婚后第三天,蒋介石和陈洁如依照中国传统,去拜望陈洁如母亲,带着一批礼物。下午3时半左右,抵达了溪口。下轿时,陈洁如看见在一座很大的老式房屋的门前,立着位略矮的温雅妇人,蒋介石忙向她介绍说,她就是原配毛福梅。陈洁如见过她,快快梳洗一下,换上较为正式的服装,去祭拜仪式。1922年,正当蒋、陈在溪口度蜜月的时候,蒋介石接到孙中山要他速返广州的电报。陈洁如含泪向毛福梅道别,和蒋介石乘船去上海。在上海,陈洁如第一次见到蒋经国。因此,蒋经国称陈洁如为“上海妈妈”。蒋经国十多岁和蒋纬国一起到上海,先后就读于万竹小学和浦东中学,陈洁如对蒋经国特别钟爱,视同己出。蒋纬国有时也去陈氏住处,称她为“庶母”。在这以后的几年中,每逢蒋介石从广州回到家乡时,总是带着陈洁如。她同时以秘书的身份,随侍左右。毛福梅以不变应万变,对陈洁如也十分礼让。陈洁如是个知书识礼的人,对毛福梅很尊敬,对孩子也很疼爱,不时买些衣物玩具馈送。于是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位陈家姆妈。1923年2月18日,蒋介石接到孙中山从香港发来任命他为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的函件,于4月20日抵广州,同年8月14日,蒋介石率团去苏联访问,蒋本来极力劝陈陪他去,因陈拒绝去苏联,蒋只好写信倾诉衷情。蒋回国后回奉化写出访报告,翌年就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时,蒋、陈才有一个安定的家。毛氏和姚氏都在冷宫,而陈洁如独享夫人的风光。早在蒋、陈打得火热之际,蒋“在国父宅中”,认识了宋美龄,得陇望蜀,心猿意马,见异思迁,当时早有人责蒋“好色”。用中国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蒋介石的行为不仅确乎为道学先生所鄙夷,也为普通老百姓所不齿。
然而,蒋为宋倾倒,并非因姿色迷人那么简单。蒋、宋联姻的原因,蒋介石主要出于政治的动机。蒋介石为了达到稳住陈洁如,不让她干扰自己大事的苦心,在1926年的夏季曾在孔祥熙宅安排“鸽子宴”请陈洁如和宋家姐妹见面,由宋霭龄吹风,试图让宋美龄取代陈洁如的地位。1926年当蒋介石在南昌再度陷入困境之时,宋霭龄为了孔宋利益,向蒋再次献计娶宋美龄为妻,以争取西方支援。蒋只好将这桩政治婚姻告诉陈洁如,陈洁如差点昏过去,一时说不出话。蒋花言巧语让陈出洋进修5年,回来再说,否则,蒋以死相胁。在蒋的花言巧语下,陈洁如只好表示退让。陈洁如和蒋介石破裂,是1927年8月,蒋东渡日本前夕。8月1日晨,蒋单独来到陈洁如母亲家,以作告别。蒋让陈与张静江女儿一起坐船去美国。陈洁如开始不答应,蒋苦苦恳求,以5年为限。蒋介石说:“洁如,你必须远去美国,这是宋霭龄的条件之一。洁如,我明知这样做是过分了,但你如留在上海,这个全盘交易就会告吹。你还不了解我的苦心吗?”在陈洁如母亲的斡旋下,蒋介石发誓以5年为限,必定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否则天打雷劈,放逐海外,永不回来。就这样,蒋介石为了政治目的,下定决心,和陈洁如一刀两断,好和宋美龄结为夫妻。蒋陈婚姻,只有6年时间,大部分岁月在南方的广州度过。他们的关系开始于上海,亦结束于上海。
1927年8月19日,陈洁如在张静江女儿黛瑞莎和海伦陪同下,乘杰克逊总统号轮船去美国。船到日本神户时,日报还登“蒋夫人搭轮赴美”的新闻。但当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无线电广播了上海各报刊载的《蒋中正启事》:“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函质疑者,因未及启蒙复,特此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在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二子孙,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特此奉复。”陈洁如听后如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几次要跳海,均被护送者劝阻。陈洁如到美国后,许多记者一度尾随,企图挖掘新闻,陈洁如一行以“无可奉告”搪塞。陈洁如与蒋介石离婚后,杜月笙曾送她一笔巨款。因此,她出国后,物质生活不成问题。她完全可以走一般女人的道路,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在国外安安稳稳地过上家庭主妇的生活,然而,陈洁如没有走这条路。此后,她终身未再嫁人,以全副精力深造,留美5年多,苦修英文、养蜂和园艺,并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陈洁如和蒋介石没有生育。有一次何香凝与陈洁如同去广州平民医院,遇到一位萧姓侨眷产妇,她前八胎均为女孩,这次第九胎又生女婴,便打算送人。何、陈看到那婴儿后均极喜爱。其后陈洁如征得蒋介石同意,就抱回家来了,取名“陪陪”,既与英语“婴儿”同音,又希望她能带来一个弟弟做陪伴。“陪陪”后来由蒋介石取名瑶光,蒋介石、陈洁如离婚后,瑶光随其养母改姓陈。1933年,陈洁如回到上海。赴美时,陈洁如把养女交给母亲抚养。重回上海,对她来说,会勾起对心酸的往事的联想,但亲人在这里,她还是回来了。她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她给蒋介石写过几封信,蒋介石批给她5万元钱。
陈去美国,瑶光在外祖母抚育下长大成人。抗战爆发,她还不满20岁,就嫁给一个姓安的朝鲜人,生育两子。安后来不知去向。瑶光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国民党第三方面军主任秘书胡静如的夫人周安琪系瑶光女友,对她母子处境深表同情。由周安琪介绍,1946年瑶光与该军少将参谋兼《改造日报》社社长陆久之结婚,生有一女。陈洁如很赏识这个女婿,特将珍藏多年的一块蒋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苏联顾问鲍罗廷赠给蒋的金壳怀表送给陆久之为见面礼。1971年,陈洁如在香港病故,陈瑶光获准携女儿赴港奔丧,从此定居香港。1983年9月,适逢陈瑶光60诞辰,陆久之赴港探亲。妻子劝他留下,他没有同意,只住两个月便不告而别,悄悄地返回上海。陆久之现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市政协委员、老年旅游公司董事长。此外,还与国内外进步人士创办了《海外侨胞》,担任总监之职。
毫无疑问,没有宋美龄的介入,陈、蒋婚变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有人说,蒋介石向宋美龄寻求爱情,实际也是向她争取政治支援。蒋介石实际上对前妻陈洁如感情颇深,直至与宋美龄结婚很久以后;但为了政治的需要,他抛弃了她。据美国席格勒夫所著的《宋家王朝》一书指出,宋美龄不满蒋介石继续与其前妻陈洁如来往,愤而于1944年6月偕大姐宋霭龄、外甥孔令杰等人避居巴西。书中写道:重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蒋介石婚变的消息。大家都认为,蒋介石已经另结新欢,因此他和夫人的关系———最低程度———呈现紧张的局面。无风不起浪,这件传闻是空穴来风。一般来说,像这种有关政治领导人私生活的闲言闲语,并不被认为关于政治报道的范围,但这次则是一个例外,因为故事主角是中国的独裁者,而且他和太太娘家的关系又是那么重要,蒋宋两家的关系,已经因蒋介石和宋子文的不睦而疏远。如果天性高傲严肃的蒋夫人公开与丈夫决裂,整个王朝就会分崩离析,将对中国海内外产生严重的影响。即使婚变的消息流传到国外,这也是迟早的事,也将严重打击蒋介石伉俪的声望。蒋夫人只是叫蒋介石为“那个男人”。
有一天,蒋夫人进蒋介石的房间,发现床下有一双高跟鞋,就丢到窗外,击中一名侍卫的脑袋……有一次,蒋介石连续四天不接见访客,因为在一次吵架中,他被夫人用花瓶打中头部,青一块紫一块地不成模样……不管怎样,大部分观察家却相信,权力对宋家太重要了;所以他们会尽一切力量去防止公开决裂,她会咽下她的高傲,忍气吞声。这些传言是空穴来风。原来绯闻中神秘“陈小姐”就是陈洁如。陈自美返国后一直在上海隐居。抗战爆发,上海被日军占领。一天陈洁如在街上偶然遇到已做了汉奸的汪精卫太太陈璧君。陈洁如为摆脱其拉她出任伪职的纠缠,只身秘密离开上海,辗转到了战时陪都重庆,被蒋介石安排在盟兄吴忠信的家里,蒋经常去探望而旧情复燃。由此看来,蒋介石对陈洁如从未绝情,他们的婚姻只是由于政治需要而中断。
上海解放后,陈洁如被邀为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1961年,陈洁如获得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去香港定居,改名“陈璐”。蒋经国闻悉后,特为她在九龙窝打老道买了一套宽敞的豪华公寓,赠给“上海姆妈”作为养老的安乐窝。1962年,蒋介石75岁时,曾派戴季陶之子戴安国秘密送一封亲笔信给陈洁如,信中说:“曩昔风雨同舟的日子里,所受照拂,未尝须臾去怀。”1967年,她在唐德刚教授与蒋介石的英文教师李时敏的协助下,完成自传稿,纽约一家出版公司有意出版。但蒋家出钱收买,该书未得问世。1971年2月21日陈洁如在香港寓所中风去世,享年65岁。临终前她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中道出了心中长期的积郁:“30多年来,我的委屈惟君知之,然而为了保持君等国家荣誉,我一直忍受着最大的自我牺牲……”陈的骨灰被送回美国安葬,异乡孤茔,正和她生前一样,无人关心,在寂寞中来,亦在寂寞中去。2002年秋。陈洁如养女陈瑶光迁徙母亲的棂榇安葬在上海福寿园。
E. 陈洁的人物评价
广东潮剧院副院长、一团团长张怡凰评价道:“作为戏曲演员,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声、色、艺,我认为陈洁这个演员具备有这三方面,还有一个更难得的是肯下功夫,有上进心。能得奖取决于她两个条件,一个是有这种功夫,长水袖现在很多人用,但要舞得她这么好,这么干净,收放这么自如就还没有;另外一点是她的做,懂得去塑造人物表演,能淋漓尽致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出来,声情并茂,这种表演我觉得已经达到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能够在众多演员的较量中脱颖而出,能够在如此高级别的比赛中获得金奖,这对陈洁来说是经过多年来的辛勤耕耘后收获的一次成果,付出后获得的一次回报,也是对她一次莫大的鼓励。她表示,今后将扬自己所长,被自己所短,争取在潮剧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在整个潮个潮剧界中,陈洁是一名为数不多的90后演员,这么年轻就已经取得如此佳绩,潮剧界的专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都寄予了很高期望,认为她如果能继续努力下去,将来肯定前途无限量。广东潮剧院副院长、一团团长张怡凰:“我也希望她能够再接再厉,精益求精,戒骄戒躁,继续努力,继续下苦功夫,不断向专家和老师们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表演艺术,相信她将来会成为潮剧界非常耀眼的明星。”
F. 夜色阑珊的意思是什么
夜色阑珊的意思是:天快亮了。"阑珊"意为"将尽",所以"夜色阑珊"表明天就快亮了。
拼音:yè sè lán shān
阑珊
词义:将尽;衰落:春意~,意兴~
出处:唐·白居易《咏怀》诗:“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释义:等到了暮年才落魄的回到家乡,对于作诗和饮酒逐渐没有兴趣了。
阑珊的近义词:衰退
衰退
拼音: shuāi tuì
释义:
1、(身体、精神、意志、能力等)趋向衰弱:记忆力~。
2、(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衰落:经济~。
出自:巴金 《随想录》十:“何况记忆力衰退,读者来信看后一放就忘,有时找起来就很困难。”
例句:
1、衰退时,房屋空置率上升,租金收入停滞不前或下降,融资也更为昂贵,并且不易获得展期。
2、身体虽然垮了,但革命意志并没有衰退。
G. 陈洁轩是哪本小说的人物
《梦传tfboys》
H. 人教版小学英语人物陈洁的父母的图片
spend half of it; and as to your giving them
I. 该如何评论陈洁的《莫尼卡》
《莫尼卡》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也和现实生活发生了错位。她想进入知识分子圈内,也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知识分子圈内,但是,她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职业悲剧性地注定了她不可能真正地进入知识分子生活圈中。她的主观和客观发生了脱节,她的真正悲剧就在于开始的时候意识不到这种脱节和错位,导致了她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陷入痛苦的生活境地。与《万元先生》的主人公始终不能给自己定位不同,莫尼卡在生活的重大挫折面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悲剧根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这里,陈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物思想发生了变化的故事。前面的《写作教授》、《洋学者》、《万元先生》里的主人公,他们在作品开头出场时就具有这样一种富有个性的性格特征,而到了作品结尾,他们仍然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作家全力以赴地是要精选若干个细节材料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写透这个性格元素。陈洁这一系列校园小说惟独《莫尼卡》写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转变。这种转变包含了一种深刻的生活哲理和思想底蕴。我们每个读者都会在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变化中发现,"角色定位"是生活快乐的基本前提这样一条生活准则。
因为要讲述一个人和思想性格发生转折的故事,表现人物的生活事件对于叙述一个人物思想性格没有变化的故事来说,则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丰富和复杂必然要增加叙述的篇幅。我们看到这篇作品篇幅反而比《写作教授》等作品更短。原因是作者将所有的生活事件--无论是概括叙述还是具体叙述的--全都化为第一人称的讲述。
莫尼卡收拾房间很利索--这是概述的材料,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法当然恰当,而莫尼卡叙述者"我"的同事讨论文学的场面--这本来是场面描写的好机会,但作者跨越了常规,不用细致的描写而改用目前这种粗略的叙述。她不分段,一口气将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全用自己的话来转述。有时他连人物对话时的引号都拿掉,使人物对话的具体内容也变为了叙述。在第三、四个情节中,讲述了莫尼卡的恋爱心理和受骗过程,这些比较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和比较复杂的事件过程,陈洁作了同样的艺术处理。这种艺术处理优势有二:一是它有效地浓缩了小说篇幅;二是容易创造一个有个性的叙述人形象。这种个性化、幽默化的叙述语言也变成了一个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文本。
J. 夜色阑珊意思
"阑珊"意为"将尽",
所以"夜色阑珊"指天快亮了.
但现在很多人把它当做"华灯初上"之意,我认为这是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人们见怪不怪,很多人也不知道"阑珊"的本义.
但语言是发展着的.比如说:"呼之欲出"这个成语原义是"文学作品或画中人物刻画很生动,好像一叫他就会从画里跑出来一样",但由于近些年媒体等错用字面义,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加了一条释义:"(政策等)随着呼声呼吁而出台".
绕了一圈,还是觉得本义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