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是一个穷困、地位低微的人。(2分)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1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1分)
小题: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3分)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2分)
小题: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因为人们对“假酒”习惯,表明“假”“骗”文化深重,而酒馆是社会的缩影。(3分)小说对当今存在“假”、“失真”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盛行的“假酒”、“假文凭”等现象,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也习以为常了。故此,这篇小说针砭时弊,发人深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3分)
3. 《酒 婆》----冯骥才阅读答案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炮打灯”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酒,穷人们喝了它,可以在劳碌了一天之后,缓解疲劳,忘记烦恼,洒脱放纵一番。
B.“直落”“好像倒进酒桶”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酒婆喝酒之急;”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则表明酒力并不长久。
C.老板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这表现人们只图喝了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状态。
D.酒婆死了,老板知道祸根在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内疚,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头脑发热,诚实了一次反而害了酒婆。
E.小说着力塑造了以酒婆为代表的一群下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个争”的深刻主题。
2.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
4.“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5.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再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1. B C
2. 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是一个穷困、地位低微的人。而喝完就走,从不赊帐,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3. 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
4. (1)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2)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5. 用人们对“假酒”的习惯,表明“假”“骗”文化之深重。酒馆是社会的缩影。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
4. 还记得那个“捐款20亿的中国首善”吗遭人唾骂后,结局如何
人的本性中决无行善或作恶的所谓坚定不移的决心,除非在断头台上。——纳·霍桑
有人低调做慈善,有人高调做慈善,不论目的为何,他们都是在帮人,大家也都理解。高调的就是中国首善陈光标,他的行为经常会超出大家的常识。中国刚刚提出光盘行动的时候,他为了做榜样,直接就吃员工的剩菜剩饭,而且看着他的办公室就只有一件小屋子,全部都符合节俭的要求,很多人觉得他实在作秀。他为家乡捐款修路,不计较钱,路修完了他直接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又被当作是一场高调的作秀,可是就算是秀他也是做了实事。不过他太过张扬的个性为他招惹了太多非议,尤其是他经常晒现金的行为,让人觉得他太过招摇。
人就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人看到的是带字的一面,有人看到的是带花的一面,可是如果同时看到两面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枚硬币有问题。一个慈善家被人看到了不光彩的一面,仿佛慈善的一面就被遮盖了,一切都变得不光彩了。不管出于愧疚也好,为了炫耀也好,为了给自己塑造形象也好,做过的好事受过的帮助,都不应该被抹杀掉,我们不是武则天一块无字碑可以代表了她一生功过相抵,犯错要受罚,做好事就要夸奖,还是功是功过是过得好。
5. 俗世奇人酒婆赏析春
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一个爱喝酒的老婆婆,她又丑又穷,但是每天她都去一个小酒馆里买一种特别有冲劲的酒喝,她从来不赊账,每天从酒馆里出来都是晕晕倒倒的,可是每当她经过路口时都奇迹般地醒过来。
原因是因为酒馆的老板在买酒时总是在酒里掺上水,使酒没有劲了,可是有一天老板的妻子突然给老板生了个孩子,老板非常高兴,所以打算以后不在酒里掺水了,而第二天酒婆喝了之后反而被车撞了。
赏析
从酒婆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卑微的人,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通过对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酒馆是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文中写人们最爱瞧酒婆的醉态以及酒婆的死,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社会中“假”“骗”文化的深重,揭露了一种习惯虚假却反而无从适应“真实”的社会心理。现实生活中,作假行骗情况比较严重,如学术作假,广告作假,经商作假等等,我们期待诚信的回归,我们更期待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5)小说首善结局扩展阅读:
酒婆改编的短片
动画短片《酒婆》改编自冯骥才先生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之三《酒婆》这一章。因为这个毕业作品,所以拜读了原著,喜笑怒骂皆文章,小故事,大道理,寓说教于故事中,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在大师笔小成为如此妙文,厉害,真是厉害。
这篇原著是篇现实主义作品,对理解的角度来说,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小说的主题思想。经过改编,影片的主题确定下来,便是那人与人之间的善的缺失——实“首善”也。这样的剧本选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旧社会天津卫,首善街经营着最下一等的小酒馆。酒馆没有幌子、招牌和座位,柜台不卖菜,单单就摆一缸酒。条件简陋,自然而然光顾这里的也只是扛活拉车这类卖苦力的底层人民。
要说这家店的酒可真给劲,它用山芋干酿造,喝下去之后酒劲儿“噔”地顶上脑门,因此得名“炮打灯”。但是老板大赚昧心钱,事先往坛子里兑水,所以酒劲来得快去得也快。
有一位老太太人称酒婆,号称小酒馆里的头号酒鬼,她每天来店里畅饮一杯,晃晃悠悠回家转,刚好过马路时候酒劲也过去了,从来没出过事故。直到有一天,老板良心发现,决定不再往酒里兑水,意外发生了……
本片根据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则故事改编。
6. 酒婆读后感400字
揭露了一种社会性的习惯虚假,这使人们反而无从适应“真实” 。从前老板在卖假酒时,人们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说出来,反而,首善街上的人们都是欣赏“酒婆”醉酒的“好手”。他们习惯了这样的欺骗,当人与人生活在虚伪的世界里,他们变得麻木。害死酒婆的罪魁祸首,便是那人与人之间的善的缺失——实“首善”也。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习惯了虚伪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酒婆,喝着掺了水的假酒,依然不出声,而且带着享受,或许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豁达,活得自我,而酒馆老板也心安理得,而当酒婆因为喝了真酒而丧命之后,酒馆老板反而内心忐忑,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匪夷所思的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是不是我们已经带了一种对真的抵抗,一旦我们面对了真善,反而不知所措了。
7. 鲁迅《示众》
鲁迅在《示众》里所要表达的深刻寓意在于,中国人常常经历死亡,但始终未能真正地关注死亡,
解析: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小说《示众》简析
转载
作者陈林群
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钱理群、王得后两位先生的启发,他们认为:“《示众》是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二者的一种契合,……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①我非常赞同两位先生的论述,但仔细推敲后疑问依然不少。
其一,《示众》收入鲁迅小说集《彷徨》,写于1925年3月18日。除了《故事新编》,大部分“对《示众》进行生发与展开”的小说,都写于《示众》之前。那么,鲁迅为何还要特地写这篇以“示众”为唯一内容并以此命名的小说?
其二,单看《示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给读者的最初印象都是单薄和浅白。几乎没有情节,更没有主角。主题单一,结构单调,手法简单。所描写的也不过是“几乎无事的悲剧”②,甚至连悲剧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那么,鲁迅为何如此看重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示众》这篇小说究竟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有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其三,“示众”显然是鲁迅关注最长久、研究最深透的问题,是他最重要、最深刻的思想之一。但仅有思想的深刻性与重要性,不足以构成一篇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的小说。思想对艺术的损害,正是某些批评者对鲁迅作品的诘难。那么,这篇小说除了思想的深刻,是否还具备艺术的魅力?鲁迅先生“这样”而非像其他小说“那样”处理“示众”题材,是否有艺术的考虑?这种艺术的考虑最终是否与思想的深刻性完美结合,从而使《示众》本身而非仅仅是“示众”题材成为独具一格?换言之,《示众》艺术上的独特性究竟在哪里?
一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先从“幻灯事件”说起。尽管现在有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无端怀疑“幻灯事件”的真实性,但从鲁迅弃医从文、毕生致力于国民性批判、贯穿一生描写“示众”意象可知,“幻灯事件”——也就是“示众”事件——不仅具有生活真实性,更具有精神的真实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童年创伤是一切精神疾患的根本病因,“幻灯事件”正是鲁迅终生难忘的早年心灵“创伤”。这创伤使他毕生致力于国民性批判与传统文化批判,传统文化正是导致种种国民劣根性的根源,而国民劣根性在各种类型的“示众”中表现得最具体、充分;他对中国文化的主要贡献是“立人”思想,而“立人”思想正是反抗“示众”的:不做看客才有可能成为新人,有了新人,民族才有希望。
“示众”这一意象对于鲁迅一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我们可以把《示众》这篇小说看作是“幻灯事件”的文学版,两者有着一目了然的相关性,也正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基本切入点。因此毫不奇怪,“示众”正是鲁迅最早的三篇著名小说共有的中心意象:《狂人日记》中狂人被邻人好奇地观看,连赵家的狗,也看了狂人两眼,甚至连小孩子,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众人取笑围观的对象,他一出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药》中革命者夏瑜被杀时,一堆看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华老栓与他儿子的悲剧,也一样不缺乏热心的看客。鲁迅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对看客的描绘与批判,在创作时间长达13年,直至他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故事新编》中,也还有许多“示众”场景的描写:《理水》中的夏禹,《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铸剑》中复仇者与暴君的尸骨……都成了看客可以饱看的材料。鲁迅把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看客,称之为“无物之阵”,他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的眼光足以把不幸者“看”死,足以消解先驱者的奋斗,而他们也在“铁屋子”里奄奄一息地苟活着,还以为世界是个大舞台,正有许多好戏可看。正基于此,鲁迅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把看客现象反复地“再示众”于读者面前,为的是唤醒麻木的看客。然而,鲁迅毕生的努力甚至都未使自己避免被“示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鲁迅写下《死》这篇散文,其中有几条不算正式遗嘱的遗言:“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③鲁迅痛恨看客,也痛恨被看。为了让看客们无戏可看,他刻意地不要被纪念,而要人忘记他。令人感到滑稽与荒诞的是,痛恨并终生批判“示众”现象的鲁迅,居然也无法避免被“示众”的命运,这才是悲剧性的根本所在。
虽然鲁迅在诸多小说中已经着力写过很多“示众”场景,但那些场景都有上下文,不是主要情节,因而“示众”容易被上下文冲淡、遮蔽,甚至被读者理解成是悲剧之果,而非悲剧之因。正如我们读《阿Q正传》,往往会认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阿Q枉死,却不知鲁迅想要表达的恰恰相反,正是像阿Q这样愚昧麻木除了生存只剩下观看的国民才导致辛亥革命无法彻底,即使把他们发动起来,革命也一样变型走样。而没有上下文的《示众》则把“示众”从有上下文的场景提升到没有上下文的“原型”的高度,“示众”因而成为一切悲剧的因。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示众》是鲁迅小说创作的纲,是原型,是象征,其他小说对《示众》的生发与展开就形成了“目”,是《示众》原型与象征的具体化、形象化,是《示众》这棵树的枝与叶。没有《示众》的高度象征,其余小说的生发与展开就显得零散,不醒目,难以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欲引起读者的重视,证明了鲁迅自己对这一可能是中国特有而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顽疾的高度重视。我认为这是鲁迅创作《示众》的思想动因。
鲁迅先生为何把“示众”视为最严重的国民性顽疾而反复描写这一意象?从小说《示众》来看,描写的无非是一些日常生活场景:马路上默默前奔的车夫,无精打采地叫卖包子的胖孩子。忽然来了巡警与犯人,引来了一群围观者,最终恢复原样。这顶多是一幕“阳光底下无新事”的普通场景,连“幻灯事件”中的砍头场面也没有,鲁迅为何痛心疾首地称之为“悲剧”?鲁迅曾经为悲剧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④《示众》里的看客,也许正是热心观看无数祥林嫂死去的那伙人,在一生的看客生涯中,他们看着很多人痛苦不幸甚至死去,依然像阿Q一样大叫“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临到自己示众游街将被砍头还不醒悟,依然为了满足看客而叫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经典台词。在这出双重的悲剧中,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正是“被示众者”与“看示众者” 的生命。革命党夏瑜被专制者无情镇压,其实只是表层的悲剧;看客们热心冷血地观看革命党被杀,才是更深层的悲剧——后者其实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但这毕竟是较为戏剧性的,不可能天天上演的,最深层的普遍性悲剧在于,当看客们没有什么可看时,他们也千方百计地找寻着观看的材料,就像《示众》结尾,热闹过去了,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这是更日常的更普遍的情形,鲁迅因而绝望道:“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⑤其沉痛决不亚于前者,因为有如此国民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然而,看客古已有之,于今未绝。鲁迅笔下首善之区西城马路上的这一幕,不断在上演,只不过看的形式更花样百出,途径更多,不出家门就可看到各种奇闻轶事。这正是鲁迅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出的我们生活的基本形态与内容:看/被看,也即:看示众/被示众。以小说这种艺术化的形式高度概括出人类的性格如阿 Q,我们姑妄称之为典型人物⑥,高度概括出人类而不是个体的生活本质,大概就可称之为原型。因此,我认为《示众》是一篇象征小说,它在思想内涵上对生活本质的揭示,在艺术上对象征的运用,达到了完美结合的程度,具有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开放性。
二
一般来说,能称之为原型的都是可以作生发与展开的,而且,用来塑造原型的艺术方法,只有象征。当然,是整体象征,而非象征手法,且象征也有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
先说整体象征与象征手法的不同。《狂人日记》里关于中国历史是“吃人”的说法,《长明灯》里的疯子“他”要熄灭长明灯的描写等,都属象征手法。象征手法一定是局部的,不是整体的。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整体象征,这种象征贯穿整篇小说,象征也从局部的艺术手法上升到了一种整体构思。因此,象征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整体象征则是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到《示众》,我们看不到诸如“吃人”之类明显的象征手法,整篇小说基本写实,因而也看不出《变形记》式的整体象征,为何我称它是象征小说?
前面已说过,整体象征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来作比较。《等待戈多》表面上与《示众》非常相似,描写了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等待戈多的过程。但是,戈多到底是什么?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为什么要等待戈多?他们最终等到了没有?剧本都没有交待。因此,它不是写实的,而是表现主义的。剧本中人物的言行不像写实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具有可理解的现实意义,却有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能看懂他们说什么做什么,却不知意义何在。《等待戈多》正是通过貌似现实生活的细节来象征生活的荒诞,其文本本身也是荒诞的。《示众》却用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的荒诞性,同样达到了象征的目的,其文本却是易懂的,并不荒诞。
那么,两者同为整体象征作品,为何面貌迥异?众所周知,象征有两个层次构成:象征意象与象征寓意。凡象征作品均只出现象征意象,而不出现象征寓意,因为象征作品正是要以一个简单的原型达到最大限度放射寓意的目的。但象征意象出现的面目可以有多种,比如《等待戈多》的象征意象是以对现实进行了夸张、变形后的面目出现的,这种变形夸张又不如《变形记》中人变成甲虫那么直接、明显,故使人误以为是写实。《示众》却是以未经变形的现实本来面目出现的,因而一目了然,却也使人误以为不是象征。而我之所以把它视作象征小说,除了以上所述,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现实主义的写实,必须有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交待事情起因、过程与结局,这些《示众》中全没有。而象征的写实没有曲折的情节,它提供的仅仅是一些元素性的细节,标志性的特征,如《示众》这篇小说,没有主角,人物都无名无姓,但有标志性的生理特征:胖、秃、老、粗、猫脸、椭圆脸等等;所述事情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示众”,也就是看与被看,“看”便是一个元素性的细节。其间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一个简单的动作“看”。鲁迅借他漫画式的笔、深厚的白描功夫,为我们画出了看客的众生相及他们的心理。他们都只有一些抽象的人形,而无具体的血肉,更无来历,也无结局。因而,这些人物形象是高度抽象化的。 “示众” 事件虽然描写得很具体、细节很充实,但也不具备故事性,只是一幕场景。此外,人物面目不清,事情无有因果,常常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写作手法,而很多现代主义作品正是象征作品。
第二,从鲁迅其他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鲁迅压制不住的哀与怒,而从《示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作者的主观情绪,如果说我们也会感受到鲁迅的主观情绪,那是因为我们通过其他作品已经充分了解了鲁迅的思想倾向。这样不动声色地客观描绘,在鲁迅这样一个诗人气质强烈、易动怒上火的作家来说,是不多见的。不动声色地叙事正是象征作品的一个标志。
第三,象征作品的寓意具有多义性、开放性,其高度抽象的形象与细节可以具体化为不同的文本和生活。我们从《等待戈多》剧本中仅获知“等待”,等待是什么?等待什么?为什么等待?等待的结果是什么?读者完全可以自由联想:生活的本质是否就是等待——等待升官,等待发财,等待爱情,等待奇迹,等待死去?等等。《示众》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它所生发出来的种种不同的“示众”故事及现实生活中:祥林嫂被当作玩物般观赏是一种示众,革命者夏瑜被杀是一种示众,阿Q看杀革命党是一种示众,阿Q被砍头前的“示众”是典型的示众,人类操控动物互斗让人观斗,现代人从各种媒体上看明星政客们亮相示众,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电视里看直播的战争进程,战争也示众于我们面前。“示众”原本特指“游街示众”,“斩首示众”,是一种惩罚,而鲁迅对原义进行了生发,使种种毫无意义的看与被看都变成了“示众”的内涵。
因此,小说《示众》无论就其人物描画(描画而非塑造,是因为塑造需要丰满的血肉,描画只需要几根线条),还是事件描述,都抽去了写实作品所要求的丰富性、具体性,只剩下些元素性、标志性的形象轮廓与基本动作。“示众”仅仅是一种生活现象,是生活的一个片断,而这片断经过鲁迅先生的描绘,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从古到今以至将来,人们生活在“无事”的无聊中,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它的象征意义便是《圣经·传道书》中一句话:阳光底下无新事。因为无新事,人们才起劲地找事来看,于是“看与被看”就成了无聊者的生活本质。在这里,鲁迅原先对封建专制几千年下国人生活的悲怒,已经上升到对人类生活本身的绝望。鲁迅是个悲观主义者,而历史与现实使他的悲观更变成了绝望,因此生出这样的感叹:“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难道所谓国民性者,真是这样地难于改变的么?倘如此,将来的命运便大略可想了,也还是一句烂熟的话:古已有之。”⑦鲁迅发出这种感叹的时候,正是在写《示众》的前两个月,这篇小说可视作鲁迅先生“绝望的抗争”的表现。
《示众》所描写的虽然是人类有史以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瞬间,是我们生活的一块切片,而它所涵盖所辐射的却是整个中国历史。它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式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实质上的悲剧性与荒诞性。这就是整体象征的穿透力与辐射力——它使我们逃无所逃,在劫难逃。就像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人生困境,“看与被看”也是这样一个有关生活、生命意义的人生困境与难题。我们谁也免不了看与被看,免不了被笼罩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示众》把这道终极性的人生难题丢在读者面前,无法回避。这也便是《示众》的价值——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bbs/2006/1018/09196604.html
8. 阅读下面作品酒婆冯骥才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
小题1:是一个贫困、地位低微,嗜酒却老实本分,非常可怜的小人物。 【分析】(1)从外貌,拿钱的动作,“没有人知道她叫什么”等,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贫困、地位低微的人。(2)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老实本分。(3)她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小人物。 小题2: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 【分析】这道题实际是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文中细腻地刻画了酒婆的外貌,让读者明确了酒婆的身份地位。她醉后
9. 中国首善曹德旺想娶红颜知己,妻子有什么反应呢
玻璃大王曹德旺大家都听说过,他不仅是大企业家,还是大慈善家。 他的福耀玻璃集团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他从来不收受贿赂,还坚持行善捐款。 如今,他们夫妻二人仍然携手走在世界的巅峰,经过岁月的洗礼,两人的感情愈发真挚,愿他们永远幸福。
10. 高中生非常迷茫,只要对人生有点感悟的都来帮帮我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多少人都问过自己千遍万遍。 我的理解是:找到皮囊之下的真真正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灵魂,并将它延续下去。
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漫无目的,不明其意义,但不是照样为了牛奶面包奔波下去,为了终将消逝的肉体奔波忙碌。没有思想的人就是为了这具躯体而忙碌。有思想的人就可以在这忙碌之中找到自己的灵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父母赐予我们生命,世俗的生活教会我们成长;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为生命,为自己的灵魂。
人的终点就是一死,谁也逃不过一死,但生命的终结并不是灵魂的终结,人不只是一副皮囊而已,所以人们才聚集在一起,发明语言和文字,彼此慰藉,分享经验与心得,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生活。所以人生又是创造与传承。你的人生就是你父母人生的延续。你的生命是你的父母赐予你的,他们在决定生你养你的那一刻起,就对你充满着期待,在你的身上倾注心血,总结自己的经验,照顾你,教育你,培养你做成一个有用的人,聪明的人,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他们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你才有机会体尝生活中的痛苦,失望,忧伤,或是幸福,快乐,温暖。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所以人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得从前人的身上汲取精神,延续他们的灵魂,然后直面自己的心,再将自己最最珍贵的东西分享给他人,后人,奉献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物质可以创造但终将消逝,唯有精神可以传承。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思考,也都有不一样的生活。世界很大,但每个人都是很渺小的个体,生活中还有很多未曾言明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去接受,发现这些秘密:死亡,孤独,痛苦和爱……同样的我也认为“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东西,排除一切虚情假意的真正的爱。所以保持自己对生命,对生活最深沉的爱,寻找自己的灵魂,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与渴望,让真正的自己永久地延续下去,就是人生的意义。
推荐你看的书《我与地坛》 电影《生命之树》 努力学习的意义在于得到知识,这样你才能更好的领悟生命的真谛。
与小说首善结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笠穿越小说
发布:2025-01-12 14:59:21
浏览: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