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依据哪部小说改编而成
楼上说错了,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以隋末唐初的野史为主,我记得一直写到安史之乱才结束,和我们熟知的隋唐英雄完全不同.
而描写隋唐英雄的古典小说很杂,最具权威的是《说唐》,小说以秦邛临潼山救李渊开头,玄武门之变结束,描写隋朝末年秦邛,罗成,单雄信,程咬金等豪杰瓦岗起义,对抗暴隋,最后辅佐李世民南征北战,成就贞观盛世的故事。
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就是参考了《说唐》和一些隋唐评书再加以改编而成的。
2. 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为什么都那么短命呢
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强大的两个朝代,强汉盛唐由此而来,巧合的是这两个强大的王朝都分别是在两个极其短命的秦朝和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秦朝存在十五年,隋朝久一点,存在了三十一年。有句话说的好,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用来形容这几个朝代的关系很贴切。那么为何同样强大的秦朝和隋朝都那么短命呢?
其实秦汉和隋唐本就是应该联系在一起的,汉唐的强大是必然的,因为秦朝和隋朝一样强大。
3. 穿越诸天万界。有胡歌版神话,隋唐英雄传位面等!主角姓秦,还有条狗,能吃世界本源。
小说名字就“三千世界任我闯”
4. 秦隋元都比较短命,为何紧随其后的汉唐明长期稳定
首先秦隋元都是社会矛盾的聚集地,其次秦隋元总是在创新制度的试验品。而紧随其后的汉唐明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对外的统治方针都做了调整。
其中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在推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矛盾。所以他们就成了制度的牺牲品。但是后朝吸收了他们前朝所创立下来的这些制度。也可以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朝努力做下来的,这些成果还没到实现。如果就因为矛盾过多,结束了。然后后朝把这些做了一下改良,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就推进的发展。头的想法开通还是好的,但奈何困难太大压力太强。然后朝结合了优良的地方。稍作改良就成为了自己的,然后为自己所用。
5. 秦隋两朝也有圣明的君王,为何却如此短命呢
首先跟第一代皇帝没有太大的关系,并且这两个朝代的第一代皇帝在我国帝王历史上是那种少有的雄才伟略之辈,要不然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朝代,造成这种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第二代的统治者太作。
并且在科举这一方面他也接过了隋文帝手中的接力棒,大力的发展科举制度,让那些穷苦出生的孩子也有机会去朝廷当中做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开创贞观之治,就是因为沾了隋炀帝杨广的光,如果杨广当时的施政方法再柔弱一点,不那么急功近利,我想隋朝绝对不会只存活两代。
6. 关于秦朝和隋朝的问题!!急啊!!
秦朝与汉朝在于法制
秦朝始于北方游牧,言威而不言法(这个多了解一下游牧民族与田耕汉族的差别自个思考),是故商鞅变法以厉法求于法制求与强制的威望,汉朝消除厉法,是以汉民以法求存,只要国家安定,法制不至于朝令夕改,但变着法玩是很实际的,不后来还有招安一说嘛。秦朝后面历代都有,游牧服于悍勇,你强大,你就是爷,杀了我,我也服你,你弱,你就完蛋,而汉人,则以天下苍生为借口,万事说成为了大伙的的安生,有口饭吃,李世民不是有那么一说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游牧要反,是因为他比你强,是竟争,成王败寇,输了咋整都成,注重威望,汉人反是为了"大伙的活路",是"义举",输了那也是英雄,如项羽,注重安民,但汉朝终究继承了秦朝的法制,以灵活着用来发扬光大
隋朝与唐朝在于治国
隋朝过于专制,过于君主说了算,你想做明君,那你一个人劳累去吧,就算你英明,我又没有参与讨论,反正也没有我的功,提不起兴趣,你坏,我也不操心,反正都晓得你专制,后世不会说我是庸臣,反正我也不出名,也没人会记得我,我才不尽忠,不以天下为已任了,当然我不是说个个如此,但大气候如例,细节不和我强辨了,我只是给个思路,唐朝之兴都在于礼贤下士,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大家都明白,有哪些名臣,但两朝都有明君都有治国之学,有不错的政绩,只是后者在于开明,知道自人再能,也只是一只巴掌。不如用别人来得爽,做好事也不由着自个的性子来,否则费力还不讨好,如“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那真是一个人的力挽狂澜啦,只可惜光想着修河了,不把无产阶级当回事,看看李世民他们,感觉上他们功绩牛牛,细看怎么都光在吆喝啊,都是别人拿主意,他来定,失了一个魏征说没了面镜子,我看是少了一个给自个争功分的长工,所以这是唐朝对建立政绩改革的地方,参考一下隋朝明君建立政绩的方式,比一下优劣,继承和发扬之说就出来了。
后世的朝臣论政都比隋朝要轻松得多,也许在于有杜魏之人的美誉,当然这个不始于唐朝,春秋战国时就有这样的现象了,商鞅不是有明君替他撑着,他也活不了那么久。
具体的治国细节,如官制等都只是治国中的一部分,看自已如何文笔归纳了。
7. 请大家帮忙找一本历史书,书的作者是台湾人。主要讲述了中国秦朝到隋朝的历史!非常感谢
你好 推荐一些我读过的 真的很受益
1中国人史纲
作者: 柏杨
作者简介 · · · · · ·
台湾著名作家、人文大师。1920年出生于河南辉县,1949年去台湾,1950年代开始创作,1960年开始用笔名柏杨写作杂文。往事如烟,其人一生多灾多劫,从过军,坐过牢,数度企图自杀,曾经几乎被枪决……“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日本作家黄文雄语)。
柏杨一生著述丰富,《丑陋的中国人》广泛流传华人世界,一时洛阳纸贵;《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这部成书于监狱之中的《中国人史纲》,则被列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一直热销不衰。
2国史大纲
作者: 钱穆
作者简介 · · · · · ·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十三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3国史十六讲
作者简介 · · · · · ·
樊树志,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
代表著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年)、《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年)。其中,《晚明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8. 秦隋两代的二世皇帝换人的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历史不能假设。比如撞车事件,十几辆车连环相撞,随便一辆车改变时间或速度,引发撞的范围截然不同,但撞的结果不可避免。也就是说,换了人当皇帝,可能引发的概率性事件成千上万,有人的不同、事的不同。但时势造英雄,乱世中达致的大一统,其领导者虽强,却未必适合守成,短期内覆灭是不可避免的。秦以前是春秋战国,隋以前是南北朝,都是长期分裂的末期,分久必合,在人们渴望和平统一的大趋势下,必须有一个武力最强者才能实现平天下的愿望,靠智谋怀仁,显然不行。一旦进入大一统,继续靠强力镇压又不合时宜,此时需要怀仁、发展生产力,文的一套才吃得开。但靠武力称强的旧统治者,必然弱于文治,加上大一统初期总是缺乏前车可鉴,根基难牢,迅速被推翻的宿命,几乎是跑不掉的了。所以说,换了人,可延续的还是旧的血脉旧的治世理念,或者会拖长一点点,更短也可能,都无法确定,但短命绝对是不可逆转的。汉唐的领导者,都是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理念,容易摒弃错误的管治,正因有了短命前朝的参照和警醒,才能延续大一统的百年盛世。时势就是时势,只有顺应它的人才能成功,否则都是短期行为,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