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生到大唐成了王九龄孙子的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作者:七月初三,已完结。唐贞观年,现代人刘衡穿越附身太宗三子汉王李恪。当时,上有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前有权臣长孙无忌,后有孝子晋王李治。且看刘衡如何回唐改命,神断天下,兵锋所指,扬我国威。
㈡ 好的穿越重生类小说
《穿越女主一心搞事业》
别人穿越,不是躺赢就是金手指大开,有各路神仙男主男配鼎力相助。
而萧晚之穿越,却一头扎进了风波诡异血雨腥风的夺嫡之中……
㈢ 找好看的重生或穿越的武侠小说
我有个压缩包全是穿越文,要的话留个邮箱给我哦。
㈣ 主角出了车祸重生到唐朝成了李世民的三儿子吴王李格的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作者:七月初三,已完结。
唐贞观年,现代人刘衡穿越附身太宗三子汉王回李答恪。当时,上有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前有权臣长孙无忌,后有孝子晋王李治。且看刘衡如何回唐改命,神断天下,兵锋所指,扬我国威。
㈤ 有没有朱高煦的重生小说
朱高煦(1385-1426年),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母亲为文皇后徐氏。洪武十八年生于北平燕王府,二十八年受封高阳郡王。永乐二年封为汉王。永乐十四年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宣宗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宣宗亲征讨伐,高煦出降。宣宗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后朱高煦及诸子相继被处死。
其实这个人很倒霉的,一辈子都想当皇帝,不过,从他爷爷,爸爸,再到侄子,就是没有他的份。
㈥ 有穿越或重生类的武侠小说吗男主的
1。《绾青丝》这个事很多很多人推荐了的,果然情节离奇,满好看的。
2。《穿越与反穿越》经典的搞笑穿越小说,身体穿越型。
3。《多多益善》也是经典搞笑文,亲情爱情友情都有很温馨。
4。《我的灵魂在古代》满有名气的也是出书了,很多穿越文都有它的影子,值得一看。
5。《寻找前世之旅》也很好看,值得回味的。
6。《我是美女蛇》我昨天看完的,搞笑的,女主穿越成一条蛇了,嘿嘿。
7《芙蓉成长记》女主从小时候开始写啊。。。未完。等得我着急,确实好看。
还有《梦回大清》《梦回大清系列》《独步天下》《凤霸天下》《绾青丝》《第一皇妃》《步步井心》《寻找前世之旅》《二世花》《寻龙计》《潇然梦》《红颜乱》
这些是我非常喜欢文章,希望你也能喜欢。
《高手寂寞》:谈到武侠类网游就不得不说的经典
《覆雨剑》:和《高手寂寞》比较类似的一本书,里面武功的设定很有作者自己的看法
《踏破虚空》:武侠类的精品,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成长,里面的世界就如同一个真实的世界,看的时候会深深的投入进去,情节也算的上是扣人心弦,可惜有点烂尾,但至少没有太监
《网游之侠义天下》:主角在里面是大侠,这本属于传统的那种网游武侠,也就是通过做任务来学习厉害的功夫,但是这类中的上品,感觉作者比较喜欢黄易,里面最厉害的功夫全是黄易笔下的
《太虚神话》:前面非常好看,主角拜师于何其道,算是比较偏门的,但写的情节合理好看,可惜写到后面就有点脱离武侠了,至少我不喜欢
《数据侠客行》:算是武侠网游中的数据流写法,但就像楼上说的那样只推荐看前面网游部分,至少我不喜欢后面
《网游之风尘江湖》:才写完的一步网游,在武功描写上没什么新意,但算是近来少有的还能看的书了,里面全是金庸的情节算是该书的特点
《正前方》:佳作,但随时有太监的危险,里面把武侠与武将结合在一起,还参照了三国群英传的设定,而且文笔幽默,好书啊好书
《暗箭宗师》:武侠类神作之一,但请注意该书以太监,千万不要看
《网游之金庸群侠传》:武侠网游鼻祖
《超级玩家》:差点忘了这本神作,在里面主角是一个万分精明的人,不看其他就看主角做任务时那不同一般的思考方式就能被深深的吸引了
《独闯天涯》:很搞笑的一部网游武侠小说
《我的超级异能》:不错
尼罗河之鹰》《天狼之眼》《法老王》作者:水心沙
古埃及系列三部曲,穿越文中的经典之作,但一定要多看两遍,才会发现越来越经典,因为水心沙的文伏笔很多,跳跃性大。我看第一遍时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现在该套小说是我纸书版的珍藏。
经典程度:★★★★★
《梦回大清》上部 作者:金子
事实上我是上、下全看完了的,这里仅列出上部,因为上部实在是清穿文的经典之作,我宁愿漠视下部,就当那是别人写的吧。
经典程度:★★★★☆
《交错时光的爱恋》作者:席娟
读大学的时候就看的,这可以算是第一批穿越文吧!90年代读大学爱看小说的女生要是没看过这篇文就太难以形容了。
经典程度:★★★☆
《清风吹散往事如烟灭》作者:楚湘云
穿清文,八爷党的必修经典课。连载中,我追了半年多,并且是和《梦回大清》的下部一起追的,和《梦》下部的罗嗦阴谋比较起来,凸现了这文的清新自然。看了这篇文,《步步惊心》和《瑶华》就显得差多了。
经典程度:★★★☆
《巧婢奇缘》作者:几境尘
穿越+魔法,女主超强,超可爱,文笔轻松活泼搞笑,心思巧妙,就是男主太单薄了些,是篇休闲好文。
经典程度:★★★☆
《我的灵魂在古代》 作者:半个灵魂
主角:冷落(骆泠霜)、骆绝尘、灵亦轩 ┃ 配角:骆炜森、慕容非凡、东方钰 ┃
本书已经出版第一部,网络版有父女兄妹不论的关系,纸书版改成义兄妹,排除了不伦对文章不但没有影响,而且让我觉得更好看了。文笔轻快活泼,写到悲剧的时候也一点不含糊。从情节设计来看绝对可以写出三本,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大坑啊!今天写到骆绝尘要魔化而心痛放弃女主这一章就不好看了,借口太滥了,建议作者修改一下。
经典程度:★★★☆
《穿越与反穿越》 作者:妖舟
作品风格:轻喜剧 “别人都是不小心穿了,我赵敏敏则是处心积虑的想穿!怎么穿?前期准备后期工作我样样做足,不信你不穿!我赵敏敏可不是死躺着做梦的类型,有梦想就要去实践!行动派的新时代女性参见!!”
看完该文,我决定以后等My Baby 长大了,要是她不好好学习提高完善自己,我绝对不灌输什么“不好好读书以后没好工作”之类的思想,我决定:努力培养她穿越的兴趣!
经典程度:★★★
《梦幻王朝》作者:秋风清
男主穿越,作者也是男的,有黄易的味道,但文笔要比《寻秦记》细腻一些。不过男作者写感情戏嘛,可就怎么都比不上金子寥寥几笔那么老辣了。连载中,要有蹲坑的准备。
经典程度:★★★
《寻秦记》作者:黄易
写到刚才方发现差点把这本给忘了,前几年看书的时候没觉得有多经典,虽然全部啃完了,等拍出电视剧来才发现真是经典啊!男主穿越,作者男,一男N女。建议男读者可以看书,女同胞嘛,还是看碟好了。
经典程度:★★★★
《大赵风云录》虽未全本,但作者十分强大,70多万正文,书写的也不错,可以值得一看
《黄粱三国》老书了,全本了!
《精武门》最近写完了,前期都非常好看。。。
《洗冤新录》不错的穿越小说,讲法医
《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重生类的架空历史!全本之作!
《狗运战神》老书一本,经典的YY恶搞全本小说
《我成为康熙以后的YY王朝》全本架空类
《转世汉王》这本起点封推的也不错
㈦ 穿越大秦小说,求一本穿越小说,男主穿越大秦,辅佐秦始皇统一七国
大秦帝师
作者:殷扬 【内容简介】 秦始皇决心奋六世之余烈,发动统一战争,扫平山东六国,历经十年征战,秦始皇终于实现了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雄心壮志。 明星企业的营运官周冲意外地来到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因缘际会,成了秦始皇的帝师,名震天下。在他的辅佐之下,秦始皇要如何才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秦始皇还会再造秦陵、阿房宫、长城,还会再焚书坑儒?在一代帝师周冲的辅佐下,大秦帝国将走向何方? PS:秦始皇是一个很富争议的历史人物,在后人眼里骂名多过英名,从而掩盖了秦朝很多可贵之处:秦国 *** 的高效率、清廉程度、健全的法制体系、崇尚法治的精神、赏罚分明奖的惩制度都不是后世所能比拟,人才的招揽与使用更是独树一帜,秦军强悍的战斗力后世王朝难以并肩。更可贵的是秦始皇本人对新事物的欣赏和把握与运用能力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看过几本:
《 大秦霸业》胡亥,秦始皇已死 《铁血大秦》 扶苏秦始皇未死 《大秦帝国风云录》 赢宝鼎 战国末期至秦始皇崩,二世皇帝登基 《 强秦》李原 大泽乡起义之后 《 我是秦二世》 胡亥 秦始皇已死 《 楚汉争鼎》项庄 垓下之战 ok,没有了起点中文网的,不过不知为什么下架了!网页搜
武侠之召唤猛将 作者 黄金老五 秦朝的背景,华夏猛将的侵袭。雪女在月下独舞,一舞倾城,赵飞燕流云飞袖,绝世倾城。雪女和赵飞燕斗舞,谁更胜一筹?弄玉在雀阁中奏曲,百鸟环绕,蔡文姬素手拨弄,绕梁三日,弄玉和蔡文姬比琴,谁略逊 *** ?骊姬在七国中最美,倾国城城,貂蝉四大美女之一,闭月羞花,骊姬和貂蝉比美,谁是天下第一?四大美女,秦淮八艳、女帝武曌······百美环绕。赵高阴毒?贾诩笑了,我“毒士”的名号送给你可好。张良算无遗策,刘伯温来了,咱哥俩比比?少羽战斗力非人,不怕,咱有李元霸。韩信统兵无敌,多多益善,没有办法,只能让岳飞和他较量较量了。盖聂剑法无人敌,别... ... (本故事及人物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男主角穿越到秦朝当了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叫铁血大秦,没看过你说的到了秦朝当秦二世,《秦始皇大传》、《失落的帝国》、《秦二世胡亥》、《大秦史话》这些看看,有没有你要找的
大秦霸业巨难看,建议不要看了 铁血大秦很好,很强大! 秦三世,灭秦,大话秦始皇,大秦帝国风云录,战国红颜,大秦帝师……刺秦 寻秦记》寻秦记之战龙返秦 秦三世 寻秦之寻情 逍遥寻秦传 寻秦记里的修真 寻秦记之风流天下大话秦始皇,残唐重生李世民重生之宋武大帝,铁血大秦,大汉之帝国再起。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我的地盘在元末,北地为王,我成为康熙以后的YY王朝 残唐重生李世民,皇帝行,重振南唐,重生之傲视三国,机械皇帝 科幻的 佛皇帝 讲雍正的,帝王业,异世明皇。
春秋:《纨绔霸王闯春秋》《东周末年有战国》《大赵风云录》《墨香风韵》
一二部比较好 第二部作者在历史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秦朝:《大秦帝师》《铁血大秦》《天意》这三部都是好书!都要看看 不过与历史最近的是天意 讲的是兵仙韩信的一生 虽然是一个科幻小说 不过实在是很贴近历史的真相的! 想当初我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立刻去翻了史记 这么些年过去之后这部小说对我的影响就是秦末汉初的历史我都了解的干干净净 呵呵 汉朝:《吕汉》《转世汉王》《大汉帝国风云录》《转世汉王》 三国:《三国厚黑传》据说一边看一边狂笑!《无奈三国》《三国求生记》《郭家新传》《三国清》《商业三国》三国的文一向是最多的 因为武将多么 给你传的都是我看过觉得不错的 晋隋:《华夏立国传》这部的历史性很强 其历史本也就是不为人熟悉的 《江山美色》《大隋风云》《隋末逐鹿记》 大唐:《武唐攻略》历史性要好一些吧 除了自己的命运别人都没改 《残唐重生李世民》《牧唐》《幻之盛唐》 《重振大唐》这个据说是变相的史书 五代十国:《北唐》《黄沙百战穿金甲》《帝王心术》 大宋:《高衙内新传》《新宋风流》《宋风》 明朝:《明歌》《明帝》《重回明朝当皇帝》《靖难天下》 清朝:《水煮清王朝》《迷失在康熙末年》《发迹》《大清帝国》《回到清末》 《十龙夺嫡》最后这个很好看!作者还在一天两更中 快完结了 我每天都追~~ 我知道的出名的和看过的都在这里了 不过从晋隋到明我就看过《华夏立国传》《武唐攻略》 不怎么喜欢这段历史吧 我最喜欢是秦末时期 恩 喜欢秦始皇 扶苏 韩信和赵云 所以有关他们的书都看遍了 尤其是韩信的 !看了《天意》之后对韩信的一生简直就了解透了。《大秦帝师》里其实基本上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秦始皇,历史中说秦始皇为暴君,但是实际上他很多的做法远称不上为一个暴君所为!史记的记载据说因为是汉朝避嫌,可能还有司马迁自己的个人观点才导致如此。对于清朝的历史想必其实大家都很了解 清穿小说满天飞!电视剧也层出不穷!呵呵 不过十龙夺嫡确实很好看 就说这么多了 去看小说~(≥▽≤)/~啦啦啦 我正在看《纨绔霸王闯春秋 小说(46)一本(9)
㈧ 主角穿越成汉王朱高煦的小说
主角穿越成汉王朱高煦的小说是《大明风华:我变成了朱高煦》。
小说一开始男主穿越到了大明风华的世界,没想到还附身成了汉王朱高煦!紧接着就是太子位被抢?还得被做成烤肉虚辩?不慌,我有幸兄誉郑运轮盘系统。
当历史上的烤肉王爷摇身一变,拥有领先近千年的庞大知识,还有系统奖励的各种黑科技时: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对不起,我的目光早已经聚焦在世界版图上。
小说精彩章节:
“王爷,找到一支弩箭!”一名锦衣卫双手递上一物。朱高煦接了过来,在孙若微两人面前晃了晃说道。“这下物证也有了,怎么,还不打算开口吗?”“王爷,这,这这,老夫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啊。”孙寅还在做最后的挣扎。
“禀告王爷,这支弩箭,是因为小人家乡本就有尚武之风,平时喜好射箭摔跤,家父生意又忙,这次来京城,我也就一并带了过来,至于王爷说的什么景清,王爷,你,你可莫要污蔑我母亲清白!”孙若微见孙寅这般,急中生智,连忙辩解道。
“单凭这支弩箭,我就可以把你父女拿了,丢进锦衣卫诏狱里审问,你不害怕吗?”朱高煦见两人还心存侥幸,冷声说道。
“我知道,我这支弩箭惹了羡颂大祸,我爹刚刚才说,京城出了刺杀皇帝的案子,王爷,你要是觉得我们有嫌疑,你查我们便是。”孙若微以退为进,一脸委屈的看着朱高煦。
㈨ 隋唐英雄如意重生文
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是隋唐之类的电视剧的常客,但史书中对她的饥高记载实际上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此并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分别被赏给杨素、贺若弼等人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烂扒尺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前朝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13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㈩ 求好看的重生类(或穿越)类小说!
去看下《极品家丁》
比较搞笑,情节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