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集。快快快!在线等
个人推荐“三言二拍”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为《古今小说》,全称《全像古今小说》。后重印改名为《喻世明言》,以与“三言”其他作品书名相配。全书40卷,每卷1篇,共计40篇。它和《通言》、《恒言》一样,为宋元明话本小说。
《喻世明言》中故事产生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例如“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少数为明朝拟话本,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另外有些是明人对宋元旧作的改编加工,例如“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等。由于产生年代不同,因此在内容、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又因为属于同一个小说发展系统,其题材也都和城市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各篇之间还有很多共通之处。其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谴责了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羊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等则歌颂了不计生死利害而忠于友情的精神;而“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杨八老越国奇逢”则触及了异族入侵、权臣误国等现实政治题材。《喻世明言》还收录和改编了一些历史传奇故事,例如“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此外,《喻世明言》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情义等,展现了当其时的社会百态。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完成于天启四年(1624),收录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40篇。一般认为,这些作品都经过编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前人笔记小说。
《警世通言》内容丰富,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诏生死冤家》,反映妇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钱赠平少》、《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及反映爱情生活的《乐小舍生觅偶》等作品。
总体而言,《警世通言》的题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其三,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从各个角度呈现了当时生活中的社会百态。
《醒世恒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笔记集。该书收录了宋、元以来话本、拟话本40篇,风格各异,这些故事,有来源于史传的,也有出于历代笔记、小说的,而最多最根本的源头,则直接来自民间传说的故事,来自社会的实际生活。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的愿望。其内容丰富,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抑扬封建官吏,暴露吏治黑暗的;有讴歌行侠仗义,谴责忘恩负义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充满情趣。
该书40篇故事中,宋、元旧作比前“二言”少,约占六分之一左右,确认为宋元旧作的有《小水湾天狐贻书》、《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金海陵纵欲亡身》、《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篇。其中《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两篇作品在整个宋元话本中都是上乘之作。其余绝大部分是明人话本和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共有短篇小说40篇,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如商人由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贰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内心刻划细致入微,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历来评价甚高。
《二刻拍案惊奇》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二刻拍案惊奇》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概括地说,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二、表现封建官吏的思想行为;三、表现商人生活。
个人觉得看你对哪个比较感兴趣,选择一本读一读,会受益匪浅。
㈡ 中国古代小说《婴宁》故事梗概,要白话文的故事梗概,谢谢了!急!!!!!!!!!!!!!
聊斋中的婴宁是一位狐仙和鬼魂所生的孤女,为了能将母亲的骨骸与其所爱之人的骨头结合起来,婴宁采用计策进入了王家。王子服本是一位一心想考取科举的小书生,就因为在一次郊游遇见了婴宁。
王子服被婴宁的一个笑迷得神魂颠倒,回家以后就茶不思饭不想地思念婴宁,将婴宁给她的花一直把玩,在这之后王子服逐渐犯起了相思病,友人听说了这件事还曾好意寻找婴宁,但无果。王子服便自己出门找寻婴宁。
处于婴宁的算计中,王子服经过的院落中恰巧发出婴宁的笑声。婴宁就这样巧妙地以王子服姨母的女儿的身份嫁入到王家。婴宁过门后,也一度爱笑,有一日婴宁的笑引来后院公子欲对其不轨。
这时的婴宁使用了自己的法术,杀了这个不懂礼貌、想冒犯她的登徒子,为此婴宁的身份也就曝光,但婴宁的目的很直白,就是将其母的骨骸与其父合葬。
王子服的痴情感动了单纯善良的婴宁,美丽的婴宁以德报怨放下仇恨与王子服好好在一起生活,婚后两人育有一子,毫无疑问地,这个孩子也是非常可爱的,遗传了母亲婴宁的爱笑。
《婴宁》创作背景: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空前盛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从历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转向了现实社会 。
蒲松龄生在明清易代的乱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于记述神仙鬼怪等奇闻异事,他把黑暗的现实社会与坎坷的个人遭遇造成的“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融入了作品中。
收集民间传说、以野史佚闻为创作素材,同时融入自己的个性创造加工,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将已有篇章结集为《聊斋志异》。
《婴宁》以清初的山东地区为创作背景,在民间崇信灵异动物的基础上,蒲松龄以文学的手法对民俗进行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通过对神仙鬼怪常态性的民情风习作原生态的描写,对中国旧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中的落后、迂腐、畸形以至病态的一面进行了批判性的展示和抨击。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