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穿越重生 >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理解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2-02-11 22:46:35

1.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1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1
)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2
)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3
)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4
)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5
)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6
)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7
)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国古代小说有如下特点:

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这是古代小说吸收民间口语、继承古代散文的传统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点。


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叙述是表述小说生活内容的一种方式。

3
、简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
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
中小手工业者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繁荣情况,以及小手工业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的具体情景。

⑵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主要有两类。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
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
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
莺》。

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也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
逢仙女》,另一类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的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4
、在确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范围时,应该考虑的三个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着意于刻画人物形象;

⑵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

⑶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在艺术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传文学和寓言故事对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它们都不是小说本身,它们和小
说文体的异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说都重视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说理,而小说则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现
作者的思想倾向。

⑵史传文学和小说都重视叙事和人物描写,但史传文学要符合史实,不容夸饰、虚构,而小说则离不开夸
饰和虚构。

6
、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1)
传奇的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市美特征,
这是古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标志。

(2)
在内容上,由志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⑶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这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

7
、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的基本特点:

⑴创作目的与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

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的。

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关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⑸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和
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2. 谈谈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的“诗性文化”产生于“亚细亚的古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未经彻底分化的“早熟”状态,其主要特征为:(一)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二)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三)“礼乐文化”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具有着艺术的特征。(四)“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五)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上述特征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传统文化,而且对当今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性,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特征。说到中华民族,人们常用“诗性民族”、“泛美文化”等概念加以概括,然而这些习而不察、用而不知、语焉未详的概念背后究竟有多少根据呢?对于它们的理解是否有助于我们的文化反思呢?笔者在《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中曾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做过一番简单的比较,认为由于“古典的古代”与“亚细亚的古代”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使得西方人在进入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分裂得比较彻底,从而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也将感性和理性分裂的比较彻底;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保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天然联系和原始情感,从而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也更多地保持了感性和理性相互渗透的原初状态。表现在文化结构上,西方人以相互对立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方面有体育,在理性方面有科学;而中国古代既没有奥林匹克式的体育传统,也没有毕达哥拉斯学派似的科学精神。相反的,在中国的文化结构中,艺术和技术则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无论艺术还是技术,都既非单纯的感性,也非纯粹的理性,而是将二者统一在一起的。这不仅符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而且也为“诗性民族”、“泛美文化”等课题的研究廓清了一些障碍(详见拙作《多为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艺术产品、文化产品、行为方式、信仰方式、语言特征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并在进一步反思我们自近代以来在艺术和美学方面所走过的弯路。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其次,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不仅是因为诗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而且也由于以诗为灵魂的艺术精神影响和左右着艺术之外的文化产品。在感性活动方面,中国的体育并不以开发人的肉体极限为目的,也从来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宣泄中强调理性的制约,在肉体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较量。中国的武术不同于西方的拳击,它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巧妙、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秀腿之中创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最能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不是足球,而是太极拳,它不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肉体迷狂,而是强调身与心的统一、气与力的和谐。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强项大都带有艺术的成分,如体操、跳水、技巧之类,而在足球、田径等单纯感性较量、张扬肉体迷狂的项目中,我们则常常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

3. 谈谈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 600字左右

写作思路:可以写一下中国古代小说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详细地描述一下,最后阐述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等等。

正文:

中国古典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同时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经典的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代表作。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中国古代小说辉煌灿烂,但是它的出现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无到有,历经千年,达到鼎盛...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4. 请分别论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艺术结构方面的特点

古典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首先,《红楼梦》从生活的情理出发,用多种化统一的原则,塑造了许多性格复杂和生活中的一样丰富多彩的真的艺术生命。其次,《红楼梦》在总体结构,具体情节展开,人物塑造等方面广泛地应用了对此手法,并将它上升为一种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的艺术手段。再次,《红楼梦》尽管是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但它的艺术独创却并非叙事艺术手段所能涵盖。它是我国抒情传统与叙事的完美结合,在叙事中显示浓烈的诗化倾向。它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叙事的抒情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意境的营造,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
首先,《三国演义》虽然在创作很大程度地依据了有关三国的历史文献,但却能不受史实的限制,根据表现人物和设计情节的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艺术虚构,从而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三国演义》刻划人物,选取许多典型的事件,将人物置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示性格,并注意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段来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再次,小说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成,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条理清楚,主次分别,有声有色。此外,《三国演义》在吸引史传语言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又适当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水浒传》的艺术特点:
首先,《水浒传》最被人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将想象中的英雄所应具有的勇和力、传奇式的本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又精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可亲。(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既以高度夸张的情节来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汉的豪气,使读者产生对英雄的仰慕;同时又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本身的行动以及人物间的映衬。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使读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也富有特色,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说话”的语言艺术,在运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锤炼,使语言具有了非常准确、生动、通俗而又洗炼的特色。最后,《水浒传》的结构也很有特点,是以单线发展的方式来构架情节的。
《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1)《西游记》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人生活作基础,这就使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魔法都是显得和谐自然,从而构成了《西游记》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2)小说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塑造了一群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形象(3)小说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基调,富于喜剧色彩(4)书中语言活泼跳跃,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并以方言俗谚。人物语言也富于个性化,较好地烘托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5)小说的结构,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

5. 什么是中国式的叙事方式

中国式叙事在风格和方法上体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中国叙事以各部分非同质性、非同位性,以及部分之间存在的联结性或对比性的关系,形成结构张力;二是以视角的流动贯通,形成整体性思维特点;三是依靠对话和行动,并借助有意味的表象的选择,在暗示和联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时间结构,说话情景的贡献在于以连续的现场感来控制叙事时所延续的时间。这是说作家企图浓缩并定位时间的流动,不论故事有多长,至少在表面上必须让读者有种在一定时间内嘎然而止的完整感。事实上,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文体的结构被认为是‘间隙’的与西方18及19世纪小说具有‘连贯结构’的特质对照。虽然在最基本的层面而言,中西方的叙事文体均是以前后连续的时序出现,中国古典小说却经常避免将各事件顺序发展,而喜好将各事件重叠,或将事件与非事件并叙,以强调它们之间平等的重要性,也因此反映了人生同时存在的经验。

中国古典的叙事文体与中国哲学一般,将存在以不断流动、变化、往复的方式构思。-。但是强电连续流动的‘整体性’使得中国古典叙事文体去除了明显的方向感而产生了一种‘静止’的印象.想中把意义蕴含于其间。这些都与我们的民族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中西方的叙事风格有较大的差异。如在时间顺序的排列上,中国的习惯是"年、月、日",而西方的习惯是"日、月、年"。不同的顺序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这说明中西方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及特质也不相同。中国人的思维是统观性的,以大观小;而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性的,以小观大。由此也影响了中西方的叙事文学,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时间和运作方式。西方的叙事重倒叙,从一人一事开始,倒叙着介绍原因,必要时再加以补叙。而中国的叙事则重寓叙,即寓言式的叙事,冥冥中一切都有定数,用大时空来包容小时空。当然中国也有采用倒叙、补叙法的作品,好的编年体史书都采用此种方式,原因是为了不至于让时间将事件切割得太过零碎。叙事的开头关系着全局,中国文学习惯用大时空、大价值来定位。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这精髓已融入了你的血液中,让你习而不察。再比如说到结构主义,西方讲求的是结构之技,而在中国讲求的是结构之道,意在笔先。中国的结构有自己的智慧,结构一词先是动词,后是带有动词性的名词。结构具有动态性,是人与天地之道的契约。结构之技受结构之道的解释和制约。
中国叙事是自有格局,自有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大文化叙事模式。西方的叙事理论,尤其是以形式和结构的“数学化”分析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叙事学,不太适合中国传统的叙事经验,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是诗而不是小说和戏剧,此外则是散文(包括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散文)。第二,中国的叙事艺术若以西方的范式看,其出现是非常晚的,像某些论者所指出的:“中国的叙事艺术传统似乎比许多民族尤其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源头的西方传统要弱得多。在中国,成熟的叙事艺术如史诗式的长篇叙事文学、具有完整情节的戏剧都出现得很晚……事实上,中国早期的叙事传统是以更加理性、更加实用的“史”的形式发展的,因而作为想象和虚构的艺术的叙事文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了。”“中国的叙事艺术真正有了重大发展的时期是宋元以后的近古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自元杂剧以来走向成熟的戏剧叙事和元末明初从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第三,中国传统的叙事正是一种大叙事,它应该在“人猿相揖别”时就产生了,它是中国民族讲述经验、生产意义、生产民族个体和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6. 先锋小说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和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为艺术探索的先锋,先锋小说尽可能地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表现力,其独特的叙事策略是其创作技巧的灵魂,如格非的“叙事空缺”、余华单纯的叙事结构和内心化的叙事方式及超时空的创作结构等,先锋小说的不断改变是艺术探索精神的体现,这种探索将是永不停息的,这种探索必将是化腐朽为神奇。

先锋是永远存在的,这包括那些有先锋意识的人。个体写作无论是主流或者是边缘,都是可以具有先锋意识与先锋姿态的,因为在艺术上从来不会有一个人满足现状,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地对自身的极限进行挑战。这种挑战姿态、探索的精神便是先锋。{1}先锋小说正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现象。作为艺术探索的先锋,先锋小说尽可能地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表现力。先锋小说的创作是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因此,我们一切的文学艺术创造永远都需要新的技术和方法。因为先锋技巧可以激活我们当下与未来的文学和艺术的创作,而且凡是伟大杰出的作品,都会部分地使用先锋技巧。
先锋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是其创作技巧的灵魂,彰显出先锋小说扣人心弦的艺术创作手法。如格非的“叙事空缺”、余华单纯的叙事结构和内心化的叙事方式及超时空的创作结构等。回顾和总结这些具有代表意义先锋作家的艺术探索和创作技巧仍然对我们具有积极的意义。

格非小说的“叙事空缺”

任何作家的写作,无论是先锋的,还是传统的,都不会是一些空洞的观念和语言法则,它一定包含着作家对此时此地的生活细节的警觉。正如格非所说的:“作家要维持住读者的兴趣和耐心,必须依赖各种技巧。比如,在故事发生的过程中,长篇小说作家往往会设法‘延缓’故事高潮的来临,而当代作家并不是用此方式,而是让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地发生,也就是说通过一个次要情节引出一个主要情节。”{2}
空缺作为格非叙事中常用的手段,它表达的是格非对生存状态的一种理解。借助空缺,格非不仅使自己的小说完成了一种对于现代生活的描绘与揭示――当今是一个破碎的、矛盾的、不完整的世界,生活空缺无所不在,空缺是我们生存的一种真实写照。我们试图填充却往往适得其反,就像《迷舟》中警卫员试图枪杀萧来使故事完整,却留给人们一个永久的、不可弥补的空缺。其次,在格非的许多小说中,都涉及到历史现实与叙述话语的偏离与错落。格非似乎对人在许多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角色动机,事件的偶然性和潜在关联,以及所有这些内容在叙述中的面貌充满兴趣。用典雅的语言句式,在小说中构成一场场有意无意的探寻,历史在这里以一种芜杂的面貌出现,而探寻过程总是缺少结果或谜底。

余华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内心化的叙事方式

余华小说抛却了语言和结构的繁复,故事情节的雕琢,而强调对苦难命题的追问,对主人公本身的关切,还有真实的心灵细节。应该说,叙事结构的先锋性就体现在他突破了原有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尾”的脉络,对“高潮”作了极其淡化的处理。比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结构上就显得非常的单纯,始终是两个人和一个家庭以不断重复的情节方式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叙事结构的简单化还被运用于《活着》。整个小说的时间跨度几乎覆盖了百年的中国历史,但余华对历史事件着墨不多,而只以福贵的一生作为叙事主线,使读者更关注于人物“活着”的受难方式和过程。叙事的“重复”与传统作品相比,也是一大特点,这也是叙事方式的先锋性。除了“重复”这一特殊的工具外,内心化的叙事方式也是余华惯用的心理叙事手法,即它不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临摹他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一系列外在言行撕开人物隐秘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与上述两部作品相比,叙事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种叙述视角的自由更替上。其一是孙光林的有限视角,这个视角通过“我”站在现在的时间维度上,进行过去经历的复述,它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部分。其二是一个隐蔽的全知视角,当“我”无法进行现场性的叙述时,这个全知视角便悄无声息地站了出来,完成对整个事件的补充和情节的推动。正是由于“我”是整个小说的主要叙述者,而且“我”通过回忆方式叙述故事,呈现出断裂性和碎片化。我认为,这样又使得回忆显得十分真实,具有张力。这样,叙述虽然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但是叙述线条仍然简单和清晰。此外,这也是余华从他所钟爱的古典音乐中汲取的养分。这些重复的情节就像音乐中的旋律和织体,在重复中形成了对叙述主题的一次次强化,一次次升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尽管每一次卖血的理由不一样,但是卖血过程却惊人一致――从卖血前的喝水到贿赂血头,到卖血后去胜利饭店吃猪肝喝黄酒,这种具有某种强烈的仪式化特征的情节重复,不仅使许三观的卖血价值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也使整个小说的悲情力量获得了不断的提升,凸现了中国底层平民在拯救苦难过程中,在寻求生存意愿中所展示出来的非凡勇气和韧性品质。就像《活着》中的福贵,一双儿女和妻子的死亡情节的重复,像一把刀一点一点在剐他的心,而余华偏偏就是通过重复来加强福贵的伤痛和悲情,将世事的残酷一点一点地展现给人们看。还是谈《许三观卖血记》{3},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受难的主题同样也是通过内心化叙事方式来表达的。在孙光林幼小的心灵之中,核心表现形态就是恐惧和战栗。小说一开始就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状态:“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上。……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嘶哑的声音在当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颤抖不已。”小说开篇,就用内心化的叙事把孙光林推向了恐惧和绝望的深渊。他无力把握,但又必须把握,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无法从亲情和友情中获得保护的力量,只有在一次次的战栗中走向孤独,又在孤独中陷入更深的战栗。

超时空的创作结构,时间就是一切

小说是历时性的,小说内环境时间也是历时性的推移。小说家开始写故事,伴随一切元素前进,最后把故事写完。读者也是一个小说的开始阅读,视觉与思考都是历时性地进展。可见小说是随着时间的惯性开始的。时间是小说的秘密武器,并且在小说中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4}对小说的时空问题,争论由来已久。因为小说面前首先要处身于两种时空关系:一是艺术家所面对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时空关系,另一个是由艺术家所制造的主观化的时空关系。我们知道的是小说叙事一开始其实就是对现实时空的扭曲,因为小说不可能对现实时空进行事无巨细的概括。余华对于时间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在那里,时间固有的意义被取消。十年前的往事可以排列在五年前的往事之后,然后再引出六年前的往事。同样这三件往事,在另一种环境时间里再度回想时,它们又将重新组合,从而展示其新的含义。这种结构的小说主要表现在余华的《在细雨中呐喊》以及《世事如烟》、《往事一种》、《献给少女杨柳》等文章中。余华意识到了时间作为结构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意识到传统小说中时间也一样起着结构的作用,所以他将时间结构又赋予了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命运”。所以他认为世界赋予了人与自然的命运。人的命运、房屋街道和树木河流等都在世界设定的时间之河中,也就在一种设定的命运中,无法回头无法更改,一切都若即若离,这体现了时间在世界的结构,这是规律。于是我们在余华的作品里看到了时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被一种冥冥中的命运意识牵引。小说的阅读就在这种牵引中进行着。
文学艺术的技巧有先锋和后卫之分,同时某一技巧的变化发展也同样表现出先锋与后卫。先锋成熟的创作手法,如反讽、变形、迷宫、元叙述都是经历了复杂的技术变化才作为先锋手段的。先锋小说的写作必定会有一套先锋策略,一套反常规的技巧,因为没有反常规的技巧便达不到先锋的目的。先锋小说的发展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最要害的是其孜孜不倦地与自己为敌,如果不能坚持随时改变自己,那么他的先锋本质一定会受到怀疑。因此,对自我的否定和完善,促成了先锋小说不断对先锋艺术技巧的探索,这种探索是永不停息的。

7.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

4、长篇小说的题材,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教材21页第4段)。 5七、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1、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水浒传》一百零八人

8. 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一、《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神秘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显示出高雅的诗人小说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精品。《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形式,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又那样的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它不象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的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深度;人生无可回

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整部小说象一首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的长诗,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二、《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开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为主线,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这个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的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这样全书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甄士隐联系着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贾雨村一头联系着甄士隐,一头联系着贾府,他们两人升沉好坏,出世入世两相对照,甄贾二宝玉两相映衬,使作品呈现出亦真亦假的变化,使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叠影相加,形成一体,对全书作出理性的阐释。青埂峰下的顽石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又回到青埂峰下,完成了天地契合的严密的完整的总体结构。

三、《红楼梦》的叙事方式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由说书发展而来,因此,说书人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到了《红楼梦》虽然还残留了说书人叙事的痕迹,但作者与叙述者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事人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既便于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又便于作者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和构思来创造不同的叙述人,有利于体现作家的个人风格,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人物个性化的目的。

《红楼梦》开头部分叙述石头的来历,是一个叙述人;作品的主体部分,即石头所记之事,是由石头作叙述人。石头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它幻化的宝玉是作品的主人公,但宝

玉游太虚幻境时,又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者。由于叙述人的变化,产生了自人观人,又自天

观人的视角双重性,石头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形成了人间写真的基本情调;而石头之外的叙述者和游太虚幻境的贾宝玉,又从天上看人间,世间的男女一生下来就难以摆脱封建的人生规范和礼仪制度,终于演出了封建叛逆者和封建维护者的双重悲剧,既是“树倒”,也是“猢狲散”。这种叙事方式是与全书所要描写的理想悲剧、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的主旨一致的。

《红楼梦》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通过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

——齐裕火昆. .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10.

《红楼梦》作为一部融写实与写意、现实与神话、诗情与哲理于一炉的伟大小说,其叙事的时空建构既深深扎根于现实世界,又大胆超越了具体现实;既以经验世界与外部世界为基础,又延伸到超验世界、梦幻世界与心理世界。

一、以大观小:以无限的尘外时空关照有限的尘世时空;

二、以虚涵实;以虚化的背景时空容涵实在的具体时空;

——李庆信.论《红楼梦》的叙事时空建构[J].社会科学研究.1994,(3):85—91.

所有属于叙事艺术的作品都有一个叙事人。……这就意味着,对于叙事艺术来说,叙事人从来就不是作者,无论人们知道与否,叙事人只是一个作者创造并接受了的角色。

——[德国]沃尔夫冈·凯瑟.《谁是小说叙事人?》[A].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11.

在话本小说中,由说书人充当叙述者,小说的故事由说书人直接讲述给拟想听众(看官),说书人充当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对事件进行干预和控制,以后的拟话本和章回体小说,大都遵循这一模式。这一体制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和普及起过作用,也出现过一批优秀作品。但这种程式化的模式制约着作家进行个性化的书写,也不利于中国小说形式向高层次发展,因此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是必然的。与说书人叙事的直接交流相比,叙述者叙事在作者与叙述接收者之间增加了一个叙述者作为中间环节,保持了一定的审美距离,叙述者的存在避免了作者的直接介入,也更有利于叙事本身的艺术化。它们两者之间的对比大致如下:

说书人叙事:说书人(叙述者)(作者)———拟想听众(看官)

叙述者叙事: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叙述接收者———隐含读者———读者

——张军.《金瓶梅》与《红楼梦》叙事方式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所谓叙述者无非是作者在文本中的心灵投影,或者他故弄玄虚的一种叙事谋略。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抽身出来,指派一个虚构的发言人,一个在术语上称为叙述者(narrator)行为者。但是,叙述者并非持续不断地讲述。一旦在本文中出现直接引语,叙述者就暂时地将这一功用转给一个角色。

——[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

《红楼梦》中的叙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思维模式:“弄引法”或“由远及近、由小至大”的叙事手法体现了类推的思维模式,总纲式的预述体现了重整体的思维模式,正反叙事逻辑体现了阴阳的思维模式,“缀段式”意合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形象思维的模式。

——张同胜.试论《红楼梦》的叙事思维模式[J].红楼梦学刊.2007,(1).

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遗憾的是他没有展开阐释,但我们可以意会到:“打破”是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是主动冲破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束缚,但并不意味着它与传统的决裂。相反,更重要的则是如何认识创新?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理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七仙女正传有声小说阅 浏览:799
重生现实娱乐圈小说单女主 浏览:788
主人公渡劫的小说九转 浏览:257
韩娱小说女主sunny 浏览:31
神农都市小说 浏览:922
男主成为魔帝重生都市的小说 浏览:15
童林传有声小说百度 浏览:298
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小说46 浏览:241
言情小说中狗血的情节有哪些 浏览:380
中考阅读小说题目 浏览:741
短篇束缚调教性奴小说全集 浏览:872
女主一言不合就炫富小说 浏览:252
初恋逆转系统快穿小说 浏览:385
重生修真小说完结排行 浏览:477
养成抢夺小说现代 浏览:356
他是娇病灰姑娘短篇小说 浏览:651
男主和女儿肉小说全文阅读全文 浏览:1000
近十年50部最受欢迎网络小说排行榜 浏览:152
天涯十大小说排行榜百度云 浏览:576
修真小说最强排行榜 浏览: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