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夏志清著《三国演义》一文的全文(英文和中文)赛珍珠的 中国小说(中英文都要)
一、英文:
1.赛珍珠著《中国小说》,1939年分别由纽约约翰戴伊出社及伦敦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1974年由纽约哈斯克尔豪斯出版社再版。
此书是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讲演,着重论述了作为民间文学的小说特点,分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及《红楼梦》三部小说的特点。
2.菲茨杰拉德著《成为颠覆力量的中国小说》,载《明镜季刊》第10期(1951年,259—266页。)
研究《三国》与《水浒》两部小说,认为这两部小说有社会批评的作用,成为旧中国社会中的一种颠覆力量。
3.克伦普著《平话与三国志的早期史》,载《美国东方学会会志》71(1951年249—256页)。
4.鲁尔曼著《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收入阿瑟·赖特编辑的《儒家学派》一书(141—176页),此书196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又收入赖特编辑的《儒学与中国文化》一书(122—157页),此书1964年由纽约文学协会出版。
本文分析了中国通俗小说中将、相、书生等各种英雄人物类型,并分析了这些人物所反映的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道德等情况。
5.哈南著《中国小说与戏剧的发展》,收入雷蒙德·道森编辑的《中国遗产》一书(115一143页),此书1964年由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论述了中国小说从口头文学直到二十世纪的发展历史, 着重论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游传》、《金瓶梅》、 《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的形成,并论述中国戏曲里取材于小说的各种人物典型。
6.夏志清著《三国演义》一文,收入其所著《中国古典小说评介》一书(37一74页),此书1968年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杜出版。
此书是对六部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包括有关史料、书目、小说作者介绍、对传统小说结构、风格、人物、、情节、主题的分析等。
7.波特·爱德华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诸葛亮与蜀汉》,1968年发表于芝加哥大学。
本文主要研究历史上的诸葛亮,同时概要地论述了小说的演进、小说的历史背景以及小说对历史人物的观点,并专节分析了《赤壁之战》。
8.杨联升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作为三国演义来源的三国志》, 1971年发表于斯但福大学。
9.多列泽罗瓦——维林格罗瓦,米列娜著《评李福清(中国讲史与民间传统的关系:三国演义口头的与书籍的异体)》。载CHNOPERL Papers,第4期(1974年,53一58页)。
10.柳存仁著《罗贯中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一文,收入《保罗·德米维尔先生汉学文集》一书第二卷(231一296页),此书1974年由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
11.克罗尔,保尔·威廉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曹操的肖像:人与虚构的故事),1976年发表于安阿伯密执安大学。
本文论述了曹操作为官员,诗人,戏剧人物的情况,分析了曹操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形象,并分析了《三国演义》 的特点。
12.罗所,戈登·维克托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戏剧角色关羽:两部元代戏剧的评论》,1976年发表于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
13.王靖字著《中国传统小说的意义与生命力的循环》一文,收入捷克汉学家普什克教授著《中国文学史研究》一书(275一 301页),此书1976年由巴黎高等中国学研究学院出版。
14.杨联升撰写《罗贯中》辞条,收入卡林顿·古德里奇等编辑的《明代传记辞典》(1368一1644)一书卷1(978一980页), 此书1976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15.杨联升著《三国演义研究》,即将在美国出版。
本书着重研究《三国演义》的主题、人物塑造、版本考证等, 并评价了《三国》这部历史小说的优缺点。
16.杨联升著《毛宗岗》,此书即将由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出版,列入特怀恩人物传记丛书。
17.李培德著《三国与水浒的叙事体模式》一文,收入普安迪编辑的《中国叙事体文学评论集》,此197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文着重论述《三国》及《水浒》的结构。
18.杨联升、李培德等合编的《中国古典小说》,1981年由伦敦豪尔公司出版。
此书提供国外翻译,研究《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资料。
二、俄文
1.谢玛诺夫评介巴拿休克俄译本《三国》一文,载《外国文学》6月号,1955年(199一204页)。
2.丘布科评介巴拿休克俄译本《三国》一文,载《旗》8月号, 1955年(202一203页)。
3.基多维奇译评《曹操诗作》,载《星》第8号1973年193页。
4.李福清著《中国叙事文学的历史发展问题》196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
5.李福清著《中国讲史与民间传统的关系:三国演义口头的与书籍的异体》。
三、日文
1.奥野信太郎著《论三国志演义》,载中央公论社五十四卷九号,诏和十三年(1938)。
2.荒井瑞雄著《关于毛声山》,载汉学会杂志八卷一号,昭和十五年(1940)。
3.小川环树著《毛声山评本与李笠翁评本》,载神田博士还历纪念书志学论集,昭和三十二年(1957 ) 11月, (615一623页)。
4.志田不动鹰著《释三国演义》,载研究(文学篇)二三。 1961年2月(1一16页)。
5.高桥繁树著《三国杂剧与三国平话》①——“虎牢关三战吕布”,载中国古典研究19,1973年6月(119一133页)。
6.高桥繁树著《三国平话与三国杂剧》②——“连环计的虚构”,载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1974年10月(287—407页)。
7.芦田孝昭著《三国平话的结构与文体》,载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1974年10月(409—427页)。
8.中钵雅量著《三国演义的表现手法》,载爱知教育大学研究报告(人文、社会科学)23,1974年4月(29—43页)。
9.立间详介著《关于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载桥论丛78—3,1977年9月(1一16页)。
四、朝文
1.丁范镇著《枕中记研究——特别与三国遗事传说故事一关联》,载大东文化研究2,1966年6月(111—142页)。
2.李庆善著《三国志演义中的英雄群像》,载汉阳大学校创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69年5月(9—25页)。
3.金时俊著《三国演义考》,载汉城大学校教养课程部论文集(人文·社会科学篇.)1,1969年5月(144一164页)。
4.李庆善著《三国志演义对韩国文学的影响》,载论文集(汉阳大学校)5,1971年7月(9—50页)。
附、港台版
1.王止峻著《谈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载醒狮6—8,1968年8月(20页)。
2.柳存仁著《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8—1,1976年12月(169—232页)。
3.柳存仁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1967年香港龙门书局出版
:①原载《小说月报》二十卷十号(1929年),先后收入郑氏《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1版)及《郑振铎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②参见张颖、陈速:《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载《明清小说研究》第5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6月);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③何满子:《在评价〈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以前》,载《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
④丘振声:《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生命力》,载《文学评论》1985年第1期。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见注③。
⑤黄钧:《欲与天公试比高——诸葛亮形象史外部研究浅议》,载《〈三国演义〉与荆州》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⑥傅继馥:《〈三国〉人物是类型化典型的光辉范本》,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
⑦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第3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⑧详见拙作《〈三国〉人物数更多》,载1984年6月23日《四川日报》。
⑨详见拙作《〈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人物》,载199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收入拙著《三国漫谈》(巴蜀书社1995年2月第1版)、《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⑩小川环树:《中国小说史研究》,日本岩波书店1968年。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原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8卷第1期,亦收入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马兰安:《〈花关索说唱词话〉与〈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探索》,原载1985年欧洲《通报》;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原载日本《集刊东洋学》第61号;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毛宗岗本的成书过程》,原载《集刊东洋学》第61号;上田望:《〈三国志演义〉版本试论——关于通俗小说版本演变的考察》,原载日本《东洋文化》第71号。以上文章的中文译文均收入周兆新主编之《三国演义丛考》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