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小说下载阅读器以及小说写作助手的问题小说写作助手怎么存稿为什么我关掉页面再打开写上去的东西还
向你推荐一款码字软件,小黑屋强制码字软件,这个软件具有自动保存的,所以你关掉页面再打开的时候,写的东西还有
❷ 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名词解释
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杂谈
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作者大多为创造社的成员,他们在留学日本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间正风靡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写的《鼠灾》、《未央》等表现身边生活的小说,初具“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但“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还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
郁达夫说,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转’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如果,读一下郁达夫传记,郁达夫的经历,和他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大致一致。如《沉沦》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城,14岁和哥哥到日本留学。和郁达夫本身的经历基本是一致的。
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没有社会上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所以,创造社这种自叙转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身边小说。这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具有密切关系的。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是灵与肉的冲突。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
这种抒情性,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那么,这里就需要对他的自叙转的文学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自叙转,并不是记录自我外部经历。而是凸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在郁达夫那里,文学就是心灵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写实外部世界。
“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作家既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功一个有力的作家。修养什么呢?就是他一己的体验。”
这种抒情性,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五四时期,创造社是浪漫主义的,而文学研究会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主张写内心世界,崇拜自我,灵感。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
一是主观性;
二回到自然;
三回到中世纪。
❸ 问题小说的冰心
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冰心
我只想把我所看到听到的种种问题,用小说的形式写了出来。
--冰心:《从“五四”到“四五”》
五四运动,这个奔腾澎湃的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潮。正是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思想,把一代敏感的、正直的青年知识分子,卷出了家门和校门,使他们走进了社会。而当他们走进了社会活动的旋涡,他们就必然会用年轻的头脑,来观察、审视社会的痼疾和问题,并开始思考着、探索着改变社会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十九岁的女大学生冰心,这时已经长成为一个温柔、沉静的大姑娘,她有着小巧玲珑的身材,一张丰满的鹅蛋脸,一双细长的、明亮的丹凤眼里,射出聪慧的、探究的光芒。
有多少问题摆在这位女大学生的面前,困惑着她的心,又引动着她的思索,诱发着她的感慨啊:外国列强的侵略;军阀混战;贫富悬殊;封建制度、封建家庭对青年的压迫和摧残;妇女问题;家庭问题;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等等,等等。真是内忧外患,无所不包。 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冰心小说
3、冰心的思想中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分》将教授与屠夫的孩子从同一个产院的婴室“分”道扬镳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作者思想中开始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
家庭问题一直是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关注的问题。但是,家庭悲剧并不只是限于夫妻之间,它有时也发生在父与子这两代人中间,而当家庭矛盾是以两代人的冲突表现出来的时候,家庭问题就与青年问题交织在一起了。冰心有个非常开明而且非常爱她的父亲,在她自己的家庭里,借用一个当代的名词,决不存在着“代沟”。但是,“五四”时代的青年,能够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幸运儿,是很少的,大部分的青年爱国学生,都会受到封建家庭的限制和压迫。 《斯人独憔悴》冰心十分同情和理解家庭处境不佳的同时代人,她想代替这些人说几句心里话,所以,她在写完了《两个家庭》之后,又写了一篇名为《斯人独憔悴》的小说,发表在1919年10月7日至11日的《晨报》上。她在这篇小说里,写了两个爱国、进步的青年学生颖铭和颖石兄弟,与他们的专横暴虐的汉奸父亲之间的冲突,这个代表着封建保守势力的父亲太凶狠专制了,颖铭、颖石兄弟只与他交锋了一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从热血的青年无可奈何地后退到了封建军阀的顺民,虽然苦闷、“憔悴”,但也无法可想了。这种青年一代向老年一代妥协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女儿和父亲之间,结果恐怕就要更惨了。
秋风秋雨愁煞人有多少有理想、有抱负、有聪明才智的年轻姑娘,被封建家庭,用包办婚姻这条绳索,毁灭了前途,甚至毁灭了生命。只要有年轻姑娘的地方,就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冰心生活在一个尊重女儿、爱护女儿的民主化的家庭里,不会遇见这类问题,但是,许多发生在同辈女孩儿身上的类似的悲剧,却使冰心触目惊心。她很同情遭到这种命运袭击的女性,在她写的短篇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里,就写了三个年轻的女性,她们是同窗好友,都有相似的理想和抱负,但是一个过早地病逝,另一个名叫英云的,本是一个道德、学问都极其卓越的姑娘,志向很远大,性格很清高,接受了“五四”时期的新思潮的影响,很想在青年时代为国为民做一点事情。她又长得极美,有一种超群旷世的风度,所以深得女同学们的喜爱。但是,在她高中毕业的前一年,正当她幻想着要继续深造,好好研究一些高深的学问,以便将来更好地试试身手,为社会服务,并用此正大光明的手段,来赢得人们的敬重的时候,她的见识浅薄的父母,却执意地把她许配给了她的表兄作妻室,因为她的姨父--她未来的公公,是个司令,家里极其阔绰,英云的父母便以为女儿的终身有托,将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所以根本不征求她本人的意见,就把她许配出去了。不料英云却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性,她对那种官僚家庭很看不起,对那种成天用打牌、听戏、赴宴会等等打发光阴的生活方式十分反感,对那种婢媪成群,车马呼拥的气派,一点儿也不羡慕,觉得过这样的日子比囚徒生活还要难受。 但是最使冰心同情的,恐怕还是那些学有专长却报国无门的青年知识分子们。他们到英美等国去留学,学成后都兴冲冲地回到祖国,想干一番事业。但是,他们发展实业的种种计划,都不约而同地被官僚机构碾成了粉末。上面的总长不停地更换,技术干部如果在人事上没有后台,就会变成宗派倾轧的牺牲品。国家的这种现状,好比一瓢瓢冷水,相继泼洒到他们赤热的心头,使得他们的心逐渐地变为死灰。这种现象引起了冰心的注意和深思,她为此而写出了《去国》这篇小说,发表在1919年11月22日至26日的《晨报》上。有的留学生看了她的《去国》,立刻给发表这篇作品的《晨报》,写来了题为《读冰心女士的〈去国〉的感言》的文章,文章倾诉了他的所感,所见,所闻,都如小说中的人物英士一样,有着类似的感慨和苦闷。正因为这篇《去国》提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所以该文作者十分痛切地说道:“对于这篇《去国》,我决不敢当它是一篇小说,我以为它简直是研究人才问题的一个引子。”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❹ 冰心问题小说有哪些
第1-2册:《书剑恩仇录》——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锋芒之作。创作年代:1955年历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第3-4册:《碧血剑》(附录:袁崇焕评传)创作年代:1956年历史背景: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或顺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首发连载杂志:香港商报第5-8册:《射雕英雄传》(附录:成吉思汗家族、关于“全真教”)——《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并称“射雕三步曲”,有前后联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异(分别是儒侠、道侠、佛侠),是“侠之大者”的诠释作。此为“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创作年代:1957年—1959年历史背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首发连载杂志:香港商报第9-12册:《神雕侠侣》——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创作年代:1959年—1961年历史背景:南宋理宗绍定五年或六年—开庆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13册:《雪山飞狐》——《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是金庸现实主义最强的小说创作年代:1959年历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鸳鸯刀》——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清中前期约公元1644年—1796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白马啸西风》——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清初顺治年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14-15册:《飞狐外传》——《雪山飞狐》前传创作年代:1960年—1961年历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首发连载杂志:武侠与历史第16-19册:《倚天屠龙记》——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263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20册:《连城诀》——强烈批判社会私欲、贪婪、无情的一面,同时也从屈指可数的几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现友谊、爱情、济人、宽容。创作年代:1963年历史背景:明前中期根据当时府县设置,还有宝藏年代推算首发连载杂志:东南亚周刊第21-25册:《天龙八部》——倪匡曾代写其中约五万字,后修订了大部分。该篇是金庸哲学、内涵、人性、情节等的巅峰之作,亦是对“人”、“谐”、“侠”的统一性巨著。创作年代:1963年—1966年历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26-27册:《侠客行》——小说主人公无明确名字,以“石破天”代称。该篇对人生寓言性与舐犊之情描写最甚,亲情性最强。创作年代:1965年历史背景:清初首发连载杂志:明报《越女剑》(附录:三十三剑客图)——《越女剑》写于《鹿鼎记》连载中途短篇小说,因此金庸最后一部小说是《鹿鼎记》而非《越女剑》。出版时附在《侠客行》之后。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是金庸历史感最强的小说。创作年代:1970年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时期约公元前473年—前463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28-31册:《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对斗争的哀叹。创作年代:1967年历史背景:明朝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32-36册:《鹿鼎记》(附录:康熙朝的机密奏折)——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创立“反武侠”情节,武侠史首次以诙谐、反讽、批判观写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创作年代:1969年—1972年历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附:其中《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说中没有指出明确年代(表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这几部小说年代是从一些细节推断的。
❺ 什么是问题小说它的定义是什么
书中宣扬消极的人生观,或有太过于注重感官的性描写、暴力
❻ 名词解释:问题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专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属、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❼ 什么是问题小说它的定义是什么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问题小说”最早指的是“五四”前后为探讨某专种社会问题而属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后来随着文学的发展,建国初年体现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传统,反映在工作生活中所碰到问题的作品也被称为“问题小说”,如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
“十年浩劫”后,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这类作品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如刘心武的《班主任》,戴厚英的《人啊,人》等。
所以说,“问题小说”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很广的,而且它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将得到不断的深化,我们不能随便将其定义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现象。
❽ 问题小说的概念
一般来说,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的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
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象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着问号。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❾ 创作“问题小说”的作家
冰心是问题小说作家
❿ 冰心“问题小说”的局限性
纵览冰心的“问题小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点局限性:一是问题单调、清浅。前者指广度后者指深度。虽然“问题小说”家们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涉猎,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仍是有所侧重的,对某些敏感问题注意得多些,对某些问题则注意得少些。这一情况从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的统计中可以见出。他将21年第二季度的百来篇小说分为六类:描写男女恋爱的、描写农民生活的、描写城市劳动者生活的、描写家庭生活的、描写学校生活的、描写一般社会生活的,它们所属的篇数分别是:七十篇以上、八篇、三篇、九篇、五篇、二十篇左右。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描写男女恋爱的最多,占了半数以上,描写城市劳动者生活的最少,只有三篇。这一方面说明青年作家们对劳动者生活的隔膜,另一方面则是个性解放滑入个人主义轨道所致。尽管描写男女恋爱和家庭问题的小说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并不说明这类小说达到了怎样的深度。相反,由于不注意社会根源的剖析和时代背景的展示,这些小说普遍表现出清浅弊病。例如《庄鸿的姊姊》中,作者一连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不明白为什么中交票要跌落?教育费为什么要拖欠?女子为什么就不必受教育?”这三个问题都触及到了当时敏感的社会现象,但作者仅对这些社会不合理现象起了一些“感慨”,对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作者并未作出任何剖析甚至暗示。这是她这些小说往往止于“印象式的感悟”,缺乏必要深度的主要原因。
二是与过分注重思想观念的宣泄相随而来的对小说技巧的某些忽视。在处理人物与事件时,她习惯于采用叙述式的手法,虽然题材是现实的,但一经她处理,就变成了一种主观性的东西。她急于把自己的思想加在笔下的人物上,不是让人物自然流露自己的思想,这使人物失去了自己,仅仅是作者笔下一个傀儡,既扁又平。正如成仿吾在《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一文中所指出的:她的作品一个共通的大缺点,就是“都有几分被抽象的记述胀坏了模样”,作者认为这是她“偏重想象而不重观察的结果。”这也是当时许多“问题小说”家共有的毛病。当然冰心的文学语言是非常出色的,她善于融文言入白话,形成一种非常典雅流丽的文风,阿英称之为“冰心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问题小说”能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她流光溢彩的文笔。所以阿英说:“青年的读者,有不受鲁迅影响的,可是,不受冰心影响的,那是很少。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鲁迅远超过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