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集作者 > 抗战小说作者

抗战小说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30 06:38:05

㈠ 推荐几本抗战的小说

《抗日之抄铁血远征军》作者:骠骑
在布满尘封的记忆中,在历史遗忘的角落里还回响着66年前的枪声,为了争夺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路,在茫茫丛林之中,在缅甸的崇山峻岭中曾经躺下了中国远征军官兵十余万具骸骨。
这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军队第一次踏出国门迎战强敌,英勇无畏的中国军人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重新打开了国际生命线,粉碎了日军双面合击灭亡中国的战略意图,打开了通往东京的胜利道路。
战争不可能没有遗憾,为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全力将所有遗憾全部弥补!重造远征军在战缅

㈡ 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生死场》、《八月的乡村》、《没有祖国的孩子》、《白杨礼赞》、《第一击》、《法西斯细菌》。

1、《生死场》

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该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似散漫,实则别有匠心在。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立意十分深刻,后来流行的、也为作者所追认的所谓”批判科学至上主义“主题说,至多只是剧本的浅层意义;在剧本初演之日所写的《代跋之一》里的说明,应该是更接近于创作的初衷的:剧作家要把剧本的主人公写成“悲剧的英雄”。

抗日文学作品的产生:

1、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抗战文学,是进步的文学、战斗的文学、反抗的文学。它为中华民族八年抗战史留下了史诗般的画卷。

2、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作家们在抗战期间“颠沛流离,耕耘不辍;乐观斗争,矢志不移”,“誓把豪情寄山水,权将余力写肝肠”,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展示了对生命的重新体验。

㈢ 经典抗战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我国抗战小说兴盛,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排行榜,先来说说我的。

排名第一《亮剑》,作者都梁

战神将军李云龙,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战功卓著。亮剑精神就是我们的军魂,纵然敌众我寡,纵然深陷重围,我们也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排名第十《一寸山河一寸血》,作者关河五十州

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前十,其实顺序也不一定是这样,但前十名就是他们,你心目中的抗战小说前十呢?

㈣ 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孙犁:小说《风云初纪》
沙汀:著有《困兽记》、《奇异的旅程》等多部专小说和小说集。
老舍:抗战属后期创作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矛盾:《第一阶段故事》、《腐蚀》……
巴金:《寒夜》、《憩园》,艾芜的《故乡》、《山野》
张天翼:《华威先生》,
姚雪垠:《重逢》、《戎马恋》,
张恨水:《魍魉世界》、《大江东去》,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艾青:抗战诗人的杰出代表,《黎明的通知》、《反法西斯》、《向太阳》《给战斗者》、《抗战诗抄》、《赶车传》

㈤ 民国抗战的军事小说有哪些

《驻马太行侧》和《重生之红星传奇》

㈥ 给推荐几个全本的抗日小说

5本好看的抗战烽火军事小说:《抗战雄心》垫底,第一本堪称神作

大家好,我是“小新谈影视”,相信现在很多网友们都比较偏爱看网络小说了,可是小说看多了,慢慢就开始书荒了!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5本好看的抗战烽火军事小说:《抗战雄心》垫底,第一本堪称神作

第一本:《山狼》作者:瀚海如风
简介:山河破碎,烽烟四起。望神州,大好男儿,振臂高呼!誓死不当亡国奴,杀尽倭寇方罢休!出生在白山黑水间,自幼丧父。进过讲武堂,留学过东洋。赵世勋一路从东北到长城,从太原再到这血染的中条山之中。他背负着国恨家仇,从尸山血海中一次次的幸存,确血热血犹在!他和当时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共赴国难的热血男儿一样,只有一个信念!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第二本:《太行智将》作者:赵聿宸
简介:一本有逼格的抗战小说。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村官,牺牲在暴雨抢险之中,重生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在最好的年纪他选择了投身疆场,为国家而战。从此,抗日战场上第二战区之中出现了一位堪称传奇的团长。

第三本:《飞龙吟天》作者:东旭鹰
简介:东北军士兵孟飞龙与郭吟天经历了两次历史事件之后,因为人生信仰与风格不同,孟飞龙前往延安加入红军,郭吟天则跟随蒋介石留在国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人在不同抗战部队中都有优异表现。为了加强对日伪的打击,八路军总部授权孟飞龙成立飞龙小队,而军统授权郭吟天成立吟天小队。两队经历了抗战时期诸多著名战役,并时而合作共同抵抗敌人,最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胜利。

第四本:《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你》作者:血与火的人生
简介:因为父亲被日本人杀害,他和日寇有了家仇,因为目睹了日寇的残暴,他和日寇有了国恨!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燕赵儿女誓与侵略者抗争到底!

第五本:《抗战雄心》作者:烈阳化海
简介:龙战于野、泣血山河,饥餐渴饮日寇血!现代特种兵狙击手穿越到抗战时期!在战场上率领部队与日寇展开殊死血战!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游击战,每一处都展现出中华民族过人的智慧和凝聚力。战火纷飞的年代痛快的蹂躏日寇!扬我国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㈦ 求抗日的小说

荷花淀 ,《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红岩》、《红日》、《红旗谱》、《小兵张嘎》、《阿庆嫂》、《红灯记》、《敌后武工队》

㈧ 抗战时期时作家的名字有哪些

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群
20世纪的30年代、4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群“东北作家”,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四运动的爆发,同时也宣告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之内,题材以反映城市(都市)的工人、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生活为主,也有写乡镇或农村的农民、流氓无产阶级、中小地主生活的。影响较广泛的作品有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夏衍的《包身工》,叶紫的《丰收》等等。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往往只是作为一些事件的背景处理,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对列强都一味妥协,不敢也不肯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文学艺术则施加压力,不让有暴露、控诉的机会。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9.18事变,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忙于镇压此起彼伏的工农革命斗争,忙于“剿共”,对日寇采取不抵抗主义,东北四省随之先后沦陷,中国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急遽而剧烈的变化,文学界掀起了救亡的巨浪,有识之士都感觉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呼吁团结起来,以笔为武器,共同战斗。

而东北四省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先后集中到了哈尔滨,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东北四省与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达数千里,从帝俄时代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对哈尔滨这个都市一直有潜在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很显著。因此,哈尔滨虽然不存在苏联的租界,但仍有相对的特殊性。在日本、伪满洲国统治之初,哈尔滨的政治空气比起沈阳、长春、齐齐哈尔等城市仍旧要稍稍宽松一些。当然,也只是相对而言。

当时,哈尔滨有一家《国际协报》,文艺副刊名《国际公园》,刘军(萧军)、刘莉(白朗)、悄吟(萧红)等人都在这个副刊上发表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无法对日本军国主义、伪满统治进行公开的暴露和鞭挞。

萧军、萧红、白朗、李辉英、端木蕻良等作家分别在北平、上海等地的《文学》、《中流》、《光明》、《文学季刊》、《文学杂志》以及综合性大型刊物《国闻周报》、《东方杂志》的文艺栏发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其题材则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的东北四省人民群众英勇抗日的事迹,可歌可泣,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震撼。也有一些散文,怀念故乡的白山黑水,怀念故乡的父老乡亲以及坚持在那里作殊死战斗的游击健儿,也充满了激情,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1936年,生活书店已经在国民党的严密控制之下,负责人邹韬奋也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但仍旧负起抗战文学的重任,收集当时影响最为显著的东北作家的一批短篇小说,出版了单行本。包括罗烽《第七个坑》、舒群《战地》、李辉英《参事官下乡》、黑丁《九月的沈阳》、穆木天《江村之夜》、白朗《沦落前后》、宇飞《土龙山》和陈凝秋《在路线上》等八篇。因为当时文学家已经普遍地称他们为东北作家,因此这个单行本就取名《东北作家近集》。当然,由于这本书的畅销,东北作家这一称谓也更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群所熟知了。

东北作家当然不仅仅写短篇,也写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萧军写了《八月的乡村》,萧红写了《生死场》,这两部作品的产生和出版问世,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励和具体帮助。另一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了长篇《科尔沁草原》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1936年7月1日,也就是东北作家在文坛陆续发表、出版了许多作品,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之际,鲁迅、茅盾、巴金、聂绀弩、曹禺等77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在现在当民族危亡……最后关头,一只残酷的魔手扼住我们的咽喉……”宣称:“……加紧我们从事文艺以来就早已开始了的争取民族自由的工作……”这宣告刊发在《现实文学》第一期上。在署名的77人之中,杨晦、穆木天年龄较长,很早就离开东北而到了北平、上海等地从事文学评论或翻译创作,而到上海不久的萧军、萧红也在其中,可见东北作家在抗战文学队伍中的力量和影响。

芦沟桥畔的枪炮声,揭开了七七全民抗战的序幕,战火在全国蔓延开来,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投入了抗战活动,东北作家的题材也不再仅仅写东北的抗日斗争,他们写了各条抗日战线的动人事迹,也对解放区的见闻作了生动的报导。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学界对“东北作家”这个称谓就用得比较少了。但是,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确是最早投身抗战文学的一个群体,发生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正因为如此,1940年9月,《大公报》副刊出版了《九一八纪念特刊》,发表了一批纪念文章,并报导了东北作家创作的近况。一共列出39位,原名单如下:

风露、马上、姚奔、辛代、金人、骆滨基、雷加、塞克、师田手、萧军、舒群、萧红、端木蕻良、杨朔、白朗、罗烽、孙陵、李辉英、黑丁、丘琴、张石光、张郁廉、铁弦、宇飞、王语今、高寒、齐同、穆木天、高兰、罗荪、关吉罡、辛劳、邹绿芷、李葳、杨晦、金肇野、林珏、赵洵、李雷、丰原。

1944年9月17日,也就是9.18事件十三周年前夕,我在《大公报》副刊《文艺》发表《东北作家论》,论述了三个问题:

一、中国的抗战文艺决不是到芦沟桥畔响起全民抗战的枪炮声才开始的,从9.18事变那一天起,就翻开了第一页。东北作家有切身的家破人亡的感受,深切怀念、悼念故乡被压迫、杀害的父老兄弟姐妹,他们早就用战斗的笔对日伪的暴行进行血泪的控诉,对白山黑水间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好儿女组成义勇军作热烈的歌颂。对《第七个坑》等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等长篇小说的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

二、从9.18到芦沟桥畔响起全民抗战枪声的六年之间,东北作家流亡到关内之后,生活和工作都存在着莫大的困难,人民群众对之当然很钦佩。鲁迅首先伸出热情的手,为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别有用心的人却在向他们施放冷箭,甚至指责他们不应该到北平、上海来,甚至把矛头对准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恶毒攻击。鲁迅写了《三月的租界》一文,予以迎头痛击,大快人心。

三、作为一种称谓,“东北作家”应该如何界定?可否有广义、狭义之分?这也牵涉到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广义的则包括9.18之前以及全民抗战爆发后出现的东北作家,包括原籍不在东北,但9.18前后在东北生活、工作,而且也写了一些反映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的作品。这广义、狭义还牵涉到作品的类别,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那是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当然作者属于东北作家,但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如搞翻译的,他们的论著、译著并不显示东北的抗日战争的真相,然而他们确是东北人,能不能称为东北作家?这也是一个问题。

这篇《东北作家论》最大的缺点是政治上的原则错误,原来的意思谈到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当然不可能很直截了当提出,而不得不转弯抹角地讲。然而,这样也不行,通不过检查,这一句话被篡改成替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而多方辩护的话了。还有一些小的问题谈得也不是太清楚。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事隔60多年之后,写了《东北作家与全民抗战》一文,发表于《河北师大学报》2004年1月(27卷1期)。此文比较全面地分“东北作家群体的出现”、“对文坛的冲击与震动”、“全民抗战与东北作家”三部分,谈了东北作家在抗战八年中的活动情况,或在延安或在重庆等地的创作成果。

文章在结束时,说到刚建国时,有许多东北作家被派往他们阔别已久的故乡,担任了文化教育方面的领导干部。对1940年《大公报》副刊所披露的包括39人的东北作家的名单作了几点补正,但也只用了三言两语,十分简单。指明于黑丁(黑丁)、杨朔分别为山东之即墨、蓬莱人。曾翻译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金人为河北南宫人,高寒是云南文山人。孔罗荪是上海人,曾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主编过文艺副刊《蓓蕾》。因此,他们都不能说是东北作家。



狭义的东北作家,也就是9.18到全民抗战的爆发、全民抗战时期,活跃在文学战线上原籍东北的作家究竟有多少人?是哪几位?我根据1940年《大公报》所开列的39人的名单,作了多方面的资料的收集、查询、核实,初步按出生年代的先后,排列如下:

杨晦(杨兴楝)(1899—1983),辽宁辽阳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3年在北平《晨报》副刊发表四幕剧《来客》。1925年与冯至等组织沉钟社,创办《沉钟》。以后有较长时间从事大专学校教职。建国后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多年。译作有《悲多汶传》(罗曼·罗兰原著)、《雅典人舌满》(莎士比亚原著)等。

穆木天(穆敬熙)(1900—1971),吉林伊通人。创造社成员。1923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国文学。曾一度在吉林大学执教。初以诗歌创作为主,后来主要翻译巴尔札克、纪德等人作品,翻译出版了巴尔札克的《欧贞尼·葛郎代》、《从妹贝德》、《从兄蓬斯》、《二诗人》等,并著有《法国文学史》。

萧军(刘军、田军、刘鸿霖)(1907—1988),辽宁义县人,一说辽宁锦县人。曾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宪兵教练处为学员。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得到鲁迅的赏识而被编入《奴隶丛书》出版。抗战期间,曾两次到过延安,写了不少杂文,也曾被批判。其他长篇小说有《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等。晚年从事戏曲创作与文物研究。

罗烽(傅乃奇)(1909—1991),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哈尔滨呼海铁路传习所。随即参加中国共产党,1933年起负责领导北满(地下)文艺运动。1945年至上海,参加左联,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中篇小说《归来》,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作了血泪控诉。1941年去延安,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主席。以后一直担任党政部门的文教工作领导职务。

高兰(郭德浩)(1909—1987),黑龙江爱辉人。1928年入燕京大学国文系攻读,抗战爆发,与光未然、冯乃超等提倡诗歌朗诵运动。主要著作有《高兰朗诵诗集》、《高兰朗诵诗新辑》、《高兰朗诵诗选》等。建国后,在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大学等校任教。

萧红(悄吟、张乃莹)(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先后在哈尔滨、北京读中学。成名作为《生死场》,受到鲁迅的关注,帮助出版。《呼兰河传》则是她在大后方回忆故乡自然风貌与乡亲的纪实。她还写过一些回忆鲁迅、许广平的著作。曾与萧军、端木蕻良先后共同生活过。后在坎坷中死于肺病。

李辉英(李连萃)(1911—1991),吉林永吉人。青少年时代就到了上海,毕业于中国公学中文系。长篇小说《万宝山》取材东北人民反抗日寇暴行的悲壮事迹,影响颇广。抗战胜利后,回东北历任东北大学诸校教授。1950年去香港,此后即一直在香港任大学教授。

辛劳(陈晶秋、陈中敏)(1911—1945),黑龙江呼伦人。9.18事变后,流亡上海,1935年开始创作,在《太白》发表《索伦人》,以后陆续在《文学大众》、《创作》、《时代文艺》、《光明》等刊物发表小说与散文。其力作为抒情长诗《捧血者》,充满战斗激情,冯雪峰、聂绀弩、邱东平对之均有较高评价。

师田手(田质成、田凤章)(1911—1995),吉林扶余人。9.18事变流亡关内,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联,主要负责组织工作。抗战后期在解放区、重庆发表作品,大多发表于《抗战文艺》与《大公报》副刊《战线》。建国后曾任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出版作品以小说集与诗集为主。

白朗(刘莉、刘东兰)(1912—1994),辽宁沈阳人。曾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主编文艺副刊,从事小说、散文创作,1935年流亡上海。抗战时期,在山西写了一批控诉日军暴行的作品,1941年在延安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出版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长篇小说等共20种左右。

端木蕻良(曹京平)(1912—1996),辽宁昌图人。9.18之前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进入清华大学时参加了左联。1933年、1935年先后写作出版《科尔沁草原》、《大地的海》等长篇小说,《遥远的风砂》、《鹭鸶湖的忧郁》等短篇小说,显示出独特的文采与才华。建国后写作重点比较集中在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与改编。

舒群(李书棠、李旭东)(1913—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1931年参加东北的抗日义勇军,1935年来上海,参加了左联。1936年在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没有祖国的孩子》,影响甚广。1940年在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教员、系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东北解放后,曾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秘书长。

铁弦(张铁弦)(1913—1984),吉林人。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35年开始文学生涯。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作品有诗集《天蓝色的信封》、《康庄大道》等,翻译《在特鲁厄尔前线》等书。

邹绿芷(邹尚录)(1914—1986),辽宁辽阳人。抗日战争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读书,战后即去延安陕北公学,后去重庆,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任教导主任。建国后在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工作,曾任《儿童时代》社社长。翻译了不少西方著名诗人的作品,汇编成《骑驰》。还译了聂鲁达的诗集《流亡者》和美国、墨西哥、丹麦的一些小说集。

丘琴(邓天佑)(1915—),黑龙江宾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平东北大学。抗战时期在重庆任中苏友好协会秘书。建国后在对外文委、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翻译苏联诗作甚多,出版了《苏联诗选》、《吉洪诺夫诗选》、《马雅柯夫斯基诗选》等十余种。

雷加(刘涤、刘天达)(1915—),辽宁丹东人。9.18事变后流亡关内,曾两次去延安。抗战初期在《文艺战线》、《文艺阵地》等刊物发表《鸭绿江》等短篇小说。曾在延安抗大学习。1945年在东北担任工业部门的管理工作。“文革”后任北京文联秘书长。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集《潜力》,共分《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列》和《蓝色的青枫林》三部,是分别依次出版的。

骆滨基(张璞君)(1917—1994),吉林珲春人。9.18事变时,他还是个少年。抗战那年,他开始文学创作,崭露头角。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取材爱国青年刘强参加大森林中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的艰苦斗争,生活气息极浓。其他小说作品甚多,曾遭国民党政府逮捕,经多方营救而幸免于难。

姚奔(姚正基)(1919—1993),吉林扶余人。抗战期间在重庆复旦大学读书,1941年与邹荻帆、曾卓等人组诗垦地社,编辑《诗垦地》丛刊《黎明的林子》等多辑出版。胜利后在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工作。建国后曾任《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编辑,其后即潜心编纂《英汉大词典》十五年之久。创作、翻译诗集均有多种。

以上这18位生平事迹与作品都有多种材料可以作证,称之为东北作家,在籍贯上、时间界定上都没有什么疑问。当然,还可能有新的材料发现,这个名单当即予以补充。



东北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客观的存在,是客观的历史存在,而且这一称谓,早已约定俗成,见于报刊,出版了《东北作家近集》。这也是客观的历史存在。

我认为一位作家是否被列入东北作家行列,与他的成就高下无关,不过说明有关籍贯的一些问题罢了。当然,到了抗战胜利,沦陷于日寇的东北四省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新出现的东北作家自然也没有可能、没有必要再给予一种地区上的桂冠,称之为东北作家了。

但是,我仍要作一补充,当年《大公报》披露的包括39位作家在内的名单,仅仅是看到这些作家写了有关东北题材,或作了有关东北的呼吁这一类文学作品而编排的,而从事古典文学或文学理论的专家、学者不一定写过这一类文章,因此,没有被排入这一行列的,也有好几位:

高亨(高仙翘)(1900— ),吉林双阳人。初入吉林省第一师范攻读,1925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梁启超、王国维的研究生。后一度回吉林执教,抗战后历任武汉大学等高校教授。从事古代文史哲的考证、诠释,其代表作为《老子正诂》。

姜书阁(1907— ),辽宁凤城人,满族。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系,以后一直在大专院校执教。古典文学论著有《诗学广论》、《陈龙川词笺注》。

傅庚生(1910—1984),辽宁沈阳人。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东北大学、华西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对杜甫诗有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杜甫诗论》、《杜诗析疑》等。

蔡天心(蔡国政)(1915—1983),辽宁沈阳人。1935年在山东大学攻读,抗战后在成都四川大学继续学业。青年时代著中篇小说《东北之谷》,刊载于上海出版之《文丛》月刊(1937年第6期)。建国后,陆续有理论文章与创作发表。

㈨ 抗战小说排行榜

抗战小说:劲草好汉拔

抗战英雄传

抗战风云

抗战秘录

抗战先锋

抗战岁月

抗战武侠

这几本还不错,在17K可以直接下载txt的

阅读全文

与抗战小说作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主人公杜小圆 浏览:626
主人公叫牛耿的小说 浏览:745
小说主角是罗志 浏览:820
僵尸少爷小说阅读 浏览:577
都市香艳医类小说 浏览:377
穿越小说女主角一穿越就怀孕 浏览:676
k之同人小说 浏览:340
很感动的现代小说 浏览:762
萧辰都市小说 浏览:623
小说主角的名字是韩宇 浏览:817
小说女主穿越成小女孩推荐 浏览:155
农家女小说txt 浏览:993
重生小说主人公姓叶妻子姓莫 浏览:735
秦始皇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129
超级母舰小说txt网盘 浏览:561
北京故事番外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841
第十二夜有声小说 浏览:253
只想让你知道短篇小说 浏览:134
校园小说人物身份介绍 浏览:576
关于帝王的言情小说大全 浏览: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