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网络小说与文学作家们写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写作方式、语言风格以其结构等都略有不同,网文更注重读者的感受。那些所谓的文学作家们却自顾自言自语,追求什么"深刻的文学理论价值"。说白了,后者的作品属于他们圈内人的自娱自乐,根本就没有读者捧场。他们早已脱离了读者,成了几个人的游戏而已。
⑵ 写小说的一些基本要领是什么
1.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2.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大小,分成长篇小说(十几万字以上),中篇小说(三四万到十几万),短篇小说(三四万字)和微型小说.
按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纪实小说等.
3.小说的特征
①不受时空和真人真事的限制,借助虚构和想象,综合地利用各种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③全面展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④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二,短篇小说
1.短篇小说的定义
短篇小说是一种人物,情节比较单纯,场景具体,篇幅短小的小说.
短篇小说以反映人生的横截面为其显著的特点,而与长,中篇小说明显地区别开来.它多选取生活中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或侧面作为描写对象,情节单一,场面集中,着重刻画一两个人物.
2.短篇小说的特点
①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短篇小说情节单一,内容单纯,篇幅较短,因此它不能展开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和人物,情节关系.
但短篇小说却能以小见大,在较短的篇幅中展示深刻的思想内含."在巍峨灿烂的巨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短篇小说也依然有着存在的充足的权利.不但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篮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眩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栏,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因此那些终于为人所注重了.""只倾刻间,而仍可借一斑而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三闲集
⑶ 新小说派作家的具体理论观点有哪些
新小说派作家的具体理论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罗伯·格里耶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质世界,应把人与物区分开来,不在作品中表达道德判断和思想感情。萨洛特主张小说的主要目的是透过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表现“潜在真实”。但该派作家都认为,小说不应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不应按因果律和时间顺序去写一个从头到尾的完整故事。因此在新小说中,人物被看作与周围物质世界同等的描写对象。情节具有“不确定性”,以表现生活现象的无逻辑混乱状态,没有贯穿始终的清晰线索。语言上则采用不带感情色彩和修饰性的词汇,以求“像摄像机一样”准确客观地描写事物的真实面貌。
⑷ 如何写小说,需要学习哪些理论知识
基本上,现在的写来手都是想写就写自了,很少有科班出身的。努力是一定的,但没什么教材可学,再说每个写手自己发展的方向也不一样,文风是教不出来的。或者楼主可以去天使领域看看,是个写作班的论坛,很多写手在那里交流写文,互相改。应该是写文改文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了,网络天使领域,第一个结果应该就是。不过天使以青春向的杂志和出版方向为主,网文的话写的人不多,要写网文的话可能要再找找地方了,杂志和出版方向的,天使是个很好的选择。
⑸ 关于小说理论、写作的书籍都有哪些
推荐还是作家的写的,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艾柯的《悠游小说林》、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个人对他的小说无感)……另外可以看下《巴黎评论》系列、帕慕克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等
⑹ 小说《家》
家》是巴金先生1932年写成的,是一部揭露封建社会本质的小说。 巴金先生曾说过,他偏爱《雾、雨、电》,可是我最喜欢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家》里的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小河的静与柔,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我们不但熟悉而且好象置身其中,领略着风景的优美。并且有很多东西,直到今天,好象都附着在我们的长辈身上。我读这本书是很有感想的。书中的很多东西我认为从我们现在的家庭中都能表现出来。 书中主人公觉慧是一个有新思想在的一代社会青年,他对这个家庭的爱憎是明显的。他是这个家庭的叛逆分子,也是社会的叛徒,他有着家中其他人没有的新思想,但是我还是认为他没有主见,没有胆量,只能一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他不能引导家中的人一起反抗,最后只选择了逃避。《家》给予这一个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故事,这一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还没有完全变革过来,特别是偏远的地区,男尊女卑,指腹为婚还是非常多的。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完全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中拾取自己的哀欢。 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有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先生也是,《家》是为纪念大哥而写的,在他知道大哥去世的消息后,就放下了自己原来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因此《家》也是一部情味最重、生活味最浓的小说,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之一。巴金先生对哥哥的爱从书中看得一清二楚,书中朴实的亲情以及纯洁的爱情不得不使我为之流下一行行泪水。 巴金先生1951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巴金先生一切的作品中都洋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而是自然的呼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正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⑺ 写小说的基础
一般初学者写小说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
1、写作准备:
(1)在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2)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
(3)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 多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 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初学写作者就是要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 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2、小说素材:
熟悉人物,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 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有独特性。
(3)有一定的思想 内涵。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个要素出发,扬弃那些琐屑的流水帐,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渗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3、认真选材:
你所写的题材必须能成为艺术品的作品,无论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 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填成一篇作品,以创作丰富自乐。写小说,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丝钉,尤其是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
⑻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二、金圣叹小说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对水浒思想情感内容的评价
同他的复杂的思想一样,金圣叹的情感世界也值得探究。评点中时而哀伤时而得意,主体性色彩鲜明,展现出生动而丰富的个人形象。艺术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便是“爱”,在金圣叹看来,爱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不计代价的付出。而且“爱的给予是人的自身心理的必须,是自我的展现,它与索取爱之回报不是一条线上反向运动的过程。”这里的爱不仅仅指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泛指相知相契的所有情感,包括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等。《水浒传》第六十一回,金圣叹对燕青给予卢俊义的无私无悔的爱进行了论议:
“夫我之知人,是我之生平一片之心也,非将以`为好也其人而为我所知,是必其人自有其人之异常耳,而非有所赖于我也。若我知人,而望人亦知我,我将以知为之钓乎必人知我,而后我乃知人,我将以知为之报与夫钓之与报,是皆市井之道以市井之道,施于相知之间,此无党自好者之所不为也。”
爱的过程中,对付出和所得太在意,难免心里不能平衡。在金圣叹看来,爱不是期望得到回报而付出的一种情感,他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给予的必须,并不对受给予者产生要求。他不能认同这种对爱之平衡的追求,认为那是一种受市井文化污染的等价交换。也许正是因为金圣叹和其友人感情笃深,所以男人之间的那种因理解和尊重而产生的不图回报的爱,才被金圣叹如此用心地品味和感叹。
(二)金圣叹小说观念
金圣叹将《水浒传》、《西厢一记》与早己被主流文化认可的《庄子》、《离骚》、《史记》及杜诗并称为“六才子书”,至此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终于并列汇集。这一做法无疑用更为正面而有力的方式将小说打入人们的视野,为之后深入探讨小说内部规律,繁荣小说创作,提高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形成了条。应该说,“从小说观念的发展历史来看,金圣叹是小说文体自觉的旗帜。这面旗帜上最醒目的两行大字是`事为文料'与`性格'。”
(三)小说艺术技巧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列出《水浒传》不容忽略的十五种文法,从小说的结构安排、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角度详细阐释了该作“非他书所曾有”的写作技巧。而结合这些技巧对叙事的作用,同类相并后大致可分为五组。其中,倒插法和夹叙法可看作一组,都是通过特殊的叙述顺序,引起读者的注意。倒插法与倒叙法有所不同,前者是将与情节有关的之后的某个重要人物或情节先行提示,而后者是将事件的结果先呈现而后交代情节发展的过程。金圣叹举出的例子之一是王婆。她在迷惑潘金莲、撮合其与西门庆的不正当关系以及鸿杀武大郎等事件中都占据着穿针引线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而草蛇灰线法和大落墨法划为一组,分别以一暗一明的叙述方式来交代情节的发展。草蛇灰线法是“作者通过在其作品中反复而又不露痕迹地使用某一关键的意象或象征,成功达到某种和协和效果”屹。绵针泥刺法与背面傅粉法分为一组,都是通过对比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绵针泥刺法举出的两例的主角都是宋江,是金圣叹对宋江抱有成见的例证。弄引法和獭尾法,一个可看作情节的前奏,一个可看作是尾声。正犯法和略犯法,两者区别不大,都是作者故意选取相似的话题来写,却能“犯中求避”。正犯相似度更高,场景、情节都几乎相同,如金圣叹所举的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极不省法和极省法,两者都是作文中结构安排的基本技巧。前者所描述的是重要情节重要人物,所以需要层层铺写,细细交代。而欲合故纵法、横云断山法和莺胶续弦法则是对小说情节设置上更高层次的要求。金圣叹在《读第五刁`子书》中总结的一些创作技巧,很大程度上对之后的小说创作与批评产生了引导性、决定性的影响,是文学自觉的重要产物。
(4)审美心理
鉴赏中的情感交融过程,是读者和作品间直接作用的结果,也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间接作用的结果,即“共鸣”。金圣叹对鉴赏的主观性有着明确的认识,在判别《西厢记》是否为淫书的论断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耳。”《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之二》
金圣叹有自己的一套鉴赏理论。他重视悬念叙事,偏爱惊险情节所产生的刺激的艺术效果。第三十六回回评对宋江发配江州府一路的遭遇议论道“节节生奇,层层追险。节节生奇,奇不尽不止层层追险,险不绝必追。真令读者到此心路都休,目光尽灭,有死之心,无生之望也。”
⑼ 法国新小说理论著作
萨洛特的“对话与潜对话”初探──法国新小说理论研究之一田兆耀 李辰民 【摘要】: 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的“对话与潜对话”,是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心理分析学说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新小说理论。其内涵主要包括:反对传统的对话方式,充满先锋色彩的内心独白,强调内心独白的前奏,发掘潜对话的多维功能。这一理论对丰富和发展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重新认识西方现代入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 苏州大学文学院!215006 苏州大学文学院!215006 【关键词】 : 对话 潜对话 小说理论 【分类号】: I561 【DOI】: CNKI:SUN:SZDX.0.1998-01-019 【正文快照】: 法兰西文学素有心理描写的优秀传统,也是意识小说的故乡。本世纪以降,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直觉本能的重视,对“心理时间”概念的确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真实现的确认,对潜意识的发掘,引起了世界性的文学革命,它们比上个世纪的“三大发现”
⑽ 新写实小说的理论界定
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论界定,最早也是由《钟山》杂志社完成的。在1989年第3期该刊的“卷首语”中 ,编者对什么是新写实小说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但是,不同批评家对“新写实”特征的描述并太不一致,还有一些批评家坚持认为不必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作勉强的理论界定。
由于新写实小说的提出只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而且还受着批评家和文学杂志“炒作”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新写实小说家身份的界定也就存在一些问题。被归人到这一名目之下的作家非常广泛,包括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建,等等,几乎包括了“寻根文学”以后文坛上最活跃的一批作家,其中的苏童、叶兆言还常常被评论家放到先锋小说家名单中,他们一些被看成是新写实的小说,有时还被当作先锋小说的代表性文本。还有一些作家,对自己被列在“新写实小说家”名下也不以为然。但不管怎么说,被比较一致认定“新写实小说家”身份的至少包括方方、池莉、刘震云和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