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寻找一本解读金庸小说人物爱情的书
《爱情这江湖——解读金庸笔下的爱情》、《落花人独立:金庸的情侠江湖》、《金庸小说里的爱情,你都读懂了吗?》、《纪念金庸书评爱情系列》等,都是解读金庸小说人物爱情的书,感觉还都不错。
『贰』 怎么解读金庸小说中周伯通这个人
周伯通是一个毫无心机、生性单纯而又幽默风趣的人物,还是一个快乐而自由的人,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大抵是一般读者心中最可爱的人物,这个人,到了九十多岁,还要养蜜蜂。不通世务,天真得和儿童一样,所以外号人称“老顽童”。然而,天真如儿童,决非一个人的优点,一个人如果到身体长大之后,智力、兴趣还停留在儿童阶段,他天生是个乐天派,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他深得道家养生要旨,长寿有道,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他继承了师兄王重阳的“中神通”地位,得“中顽童”之号,与南僧(原为南帝)一灯大师、北侠郭靖,东邪黄药师、西狂杨过并称“新五绝”,同时他被其他四绝推举为“新五绝”之首。但他从不拘小节,与晚辈郭靖结拜为了兄弟。
在小说中,周伯通往往作为推动事件发展的人物出现,每当周伯通出场,往往会营造出几分活泼欢畅的气息,从而使读者获得极大的阅读快感。周伯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却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之中,把欢乐与吉祥带给了他人。
在功夫上,他应该是天下第一,很多时候他和别人打架都不用九阴真经上的和左右互搏术,要用上,估计没人能胜过他。另外,在第三次的华山论剑中,功夫已经不是唯一的标准。周伯通心性和功夫都无人可及,他得第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绝是什么,不仅仅是武功高强,不过论武功,周伯通是高手,而且是武迷!
“不问江湖事,安心行我路。”一生无牵无挂、无名无利!人生在世,当然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在他的眼里,人生如戏,而且还是场大游戏,但是无论落魄或者逍遥,却也都无改他真正内心里的平静修远和知足长乐。他是桃花源式的人物,理想的人物,没有牵绊,这也只是作者金庸先生的美好愿望。
『叁』 求:金庸所有小说中所有有含义的名字!
程灵素——来自两本医书《灵柩》,《素问》
李秋水——《庄子》
任盈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王语嫣——笑语嫣然,忘了出自哪儿了
还有一个无涯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无涯子老前辈那样多才,也当得起这两个字了。视天下英雄为无物,来去如疾风,气势吞鲸鲵,一份豪情气慨从名字中就能看得出。又如雪山派的白自在,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最后成了个自大狂,与其姓名,妙合得有趣。“左冷禅”也是寓性格、行事于姓名,这是一个处心积虑一心要吞并异已称霸江湖的家伙。单从姓名看,就给以冷僻阴险的印象,这位左兄本已入左道,却又参的是“冷禅”,如果说野狐禅让人觉得滑稽,那这冷禅便使人起鸡皮疙瘩了。
金庸作品中还有一类人物的名字,具有丰富的字面意,象一个个符号,解读起来如饮甘醇,不得不佩服作者精深的文化素养。无一例外地,这些名字的文化含义也与人物本身的性格相符,从而使人物形象显得丰满清晰。
“穆念慈”是一个典型。她是杨康父亲杨铁心的养女,在一场比武招亲中,与杨康结下一世情缘,此后,不管杨康多么奸恶,不管别人怎么劝解,这个外柔内刚满腹心事的女子一心只念着杨康,生也好死也好,只认为自己是杨康的人。对杨康念念不能忘怀——正应了她的名字:念慈。“念慈在慈”是一句古语,源自《尚书.大禹谟》:“帝念,念慈在慈”。这本是说大禹非常怀念 陶,慈便指陶。穆姑娘念慈,念的则是杨康。单从字面上看,“念慈”是个温柔、善良、
慈和的人,事实也是这样,穆姑娘确是善良温柔,不仅要感化杨康,还因悉心照料两个受了伤的叫花子而蒙洪七公传授了三招掌法。
与穆念慈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木婉清。婉清源于《诗经》中的《有美一人》,是一个男子对山涧溪水旁的女子的吟咏:“有美一人,婉兮清扬”。诗中描写的女子,美丽清冷高洁,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木婉清在《天龙八部》中的出现,正贴合这种意境,她自幼长在山中,不见外人,到大理万劫谷来寻仇,也以一块黑布蒙上了面孔,而且她与段誉的相识相交,也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对段誉而言,自是“有美一人,婉兮清扬”。
武当七侠的老六殷梨亭的名字,起得也极具文采。史载张三丰原有七个弟子,中有殷利亨一人,这个名字源于“元亨利贞”,是俗得极具市井商业气息的小市民名字,金庸因字换型,因型造意,变成极有诗意的“梨亭”,山亭立,梨树傍,清峻潇洒的意境呼之欲出。
在金庸笔下,名字不仅是供辩认的符号,除本身带有一定的文化意韵外,也与全书的笔调意境融为一体。遣词造句,行文布局自不待论,人物名字也起得如此考究与全书浑然一体,在中国小说史上,金庸堪称第一人。
在金庸的人物名字中,有的堪称神来之笔,极可玩味。如不同作品中的同被称做“妖女”的三个女孩子,青青、盈盈、素素,同样的聪明、任性、泼辣,也同样能在《古诗十九首》中找到出处:“盈盈楼上女”、“青青河畔草”,“纤纤出素手”,虽然金庸未必参考了《古诗十九首》创造出这三个名字,但三个同样称谓、同样性格的女孩子的芳名,同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也颇值玩味。
郭靖和杨康的名字,来之当时的国难家仇,杨过这个名字,则源于杨康的一生之误,因而字改之。金庸是如何想起姓杨名过字改之的?原来,南宋时期(与杨过同时代),有个大词人叫刘过,他的字便是改之,史载刘过也是个慷慨仗义的人,与辛弃疾友善,由刘过刘改之到杨过杨改之,神迹无痕。
另一个看是信手而起的名字叫鸠摩智,这个吐蕃国的大国师佛法精深,庄严宝相,武功深不可测,人又极聪明,不枉叫了一个”智“。这名字起得也是十分有讲求的。东晋时有个高僧叫鸠摩罗什,是印度人,在龟兹弘法,后定居凉州十八年,被东晋政府迎入长安后,封为国师,他翻译了大量佛经,被称做“中国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的“罗什”,是龟兹语,意为“智者”,“鸠摩罗什”完全译成汉文,便是“鸠摩智”。
象杨过与鸠摩智这类名字,既普通,又自然,其中的文采意蕴,藏而不露,正所谓大智若愚——无大智,又焉能如此若愚?
王语嫣这个名字来自“笑语嫣然”,看似平淡无奇,可这是修订过的文字,在最初发表时,王语嫣还叫“王玉燕”,从“玉燕”这个庸俗脂粉的面目到“语嫣”这个凌波仙子的境界,同音又不同字,便能看出金庸的匠心。
由人物名字到人物性格,进而再到全书的意境,如此浑然天成,不能说不是作家的潇洒,更是作家的智慧
『肆』 金庸小说介绍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查家为当地望族,历史上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韦小宝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双儿、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金庸本意为“卅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http://ke..com/view/2619.htm
『伍』 金庸小说的创作时间顺序
《书剑恩仇录》(1955年)、《碧血剑》(1956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雪山飞狐》(1959年)、《神雕侠侣》(1959年)、《飞狐外传》(1960年)。
《鸳鸯刀》(1961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记》(1969年)、《越女剑》(短篇小说)(1970年)。
1、《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这部小说从1963年开始创作,历时4年完成。前后共有三版,并在2005年第三版中经历6稿修订,结局改动较大。
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
书名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天龙八部》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及游戏。小说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于2005年入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
2、《侠客行》
《侠客行》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1965年首次连载于《东南亚周刊》。
《侠客行》主要叙述一个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经历。该书有许多耐人寻思之处,潜隐着许多“玄机”,体现着金庸对于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体验。
3、《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于1967年开始创作并连载于《明报》,1969年完成。小说通过叙述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的经历,反映了武林各派争霸夺权的历程。
作者没有设置时代背景,“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国人独特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出对斗争的哀叹,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波谲云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可感。
4、《鹿鼎记》
《鹿鼎记》是香港作家金庸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这部小说创作于1969年-1972年间,背景设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
讲述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韦小宝,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事。
塑造了一个与传统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并借这个形象讽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迂腐顽固的思想,表现了民族统一的思想。
5、《越女剑》
《越女剑》是作家金庸创作的短篇武侠小说,发表于1970年1月《明报晚报》上。
小说写越女阿青剑术精妙,被范蠡引荐到宫中教授士兵,最终帮助了越王勾践雪耻复仇。阿青暗暗爱上了范蠡,而范蠡早与西施有白头之约。阿青见到西施的美貌后,不忍伤害,飘然离去。
小说借助历史上的传说和事实,不但抒发了历史情怀,还表现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国之仇与个人的爱结合在一起,使小说增加了厚重感和无限的余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庸小说
『陆』 为什么说金庸的写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侠小说作家
早年看了一集张纪中拍的《神雕侠侣》,看到金轮法王把郭襄绑在高台之上,而后面对着下面的郭靖大声喊道:“郭靖,你若投降,我就放了你的令爱。”
看到这里,我差点笑了出来,众所周知,“令爱”指的就是“你的女儿”,前面再加上“你的”两个字,岂不是画蛇添足了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演员甚至导演对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以至于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更谈不上对原创作品的了解了。
金庸小说之所以影响面如此巨大,是因为他能做到雅俗共赏,说它雅俗共赏,是因为金先生的小说在形式上是武侠小说,而实际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小说中文戏的份量相当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金庸的小说除了出神入化,异想天开的武功吸引人外,值得人们欣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人物对白,金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对白所用语言是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语言。雅者能从中感受到美的意境。俗者亦能看明白其中的意思。我们古人所用之语言比较深奥,大多现代人不易读懂,可是如果说白话文,虽然大家都能明白,但不符合古人的身份,给人的感觉也不真实,同时也难产生美好的意境,而张纪中的《神雕侠侣》人物对白所用语言完全是白话文,可谓俗不可耐,失去美感。已经完全脱离金庸小说的表现手法。
金庸小说中爱情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这也是它吸引读者的一大看点,但是你在他的小说中看不到琼瑶小说中的那种卿卿我我,缠缠绵绵,可谓清丽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张纪中把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导成了琼瑶小说中的那种爱情模式,自然差了一个档次。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说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说过:他的一十四部小说中的所有人物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黄蓉的机智聪慧,临危不乱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动人心,但在该剧中,当黄蓉看到女儿被金轮法王绑在高台上处境危险时,竟然哭着喊着一个人连滚带爬地往前冲去,张导演的意图可能想表现黄蓉爱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却忽略了一点:黄蓉不是一般的村妇,这是一个智慧超群颇有乃父之风的巾帼英雄。其智慧不在诸葛武候之下。即便是再着急也不会做出那种举动的。
黄药师的诗酒逍遥,亦正亦邪,千山独行,云龙偶现,铸就了一位不受任何拘束的真正的潇洒之士。他的不怒自威无论走到那里都是焦点,他不会给任何人当陪衬,我想问张大导演一句:你的那位东邪符合这个标准吗?恐怕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吧?
老顽童天性顽皮,是个真正的顽童,他和黄药师在性格中有一点相似,那就是率性而行,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装出来的,可别演成个四不象噢!
乔峰英气逼人,一身乞丐服亦遮不住他的英雄气慨。无论出现在什么场合,人们的目光都会情不自禁地集中在他身上。
王语嫣不但容貌美丽,她的气质和声音更是独特,段誉一开始就被她的声音给迷住的。
小龙女在古墓中长大,恬淡自然,没有大喜大悲,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再大的伤心事她也只是皱皱眉,落几滴眼泪而已,再大的喜事她也不会过份地欢笑。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变。
杨过的桀傲不驯,是天性使然,流露于眼角眉梢。
张纪中拍的几部金庸剧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几乎没有一个完全成功的,也有人会说金庸小说写的太过细腻,不易拍成影视剧,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君不见古天乐,黄日华,李若彤等人演的多么逼真啊!与小说中的人物多么贴近。那么张纪中为什么拍出的东西不能让观众满意呢?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文化底蕴太低,对金庸的小说又不认真阅读研究,只在形式上下功夫,不注重细节,当然还有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一些原因。所以才屡战屡败。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读者那么多,又有一些文化机构拿来研究,充分说明他的小说除了有华丽的外表外,还有丰富的内涵。有一大部分人喜欢看它的华丽的外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呢?
『柒』 如何评价金庸先生的小说
作者:曹正文 《鸳鸯刀》是金庸小说中别具面目的艺术作品,它以趣动人。在这幅“江湖谐趣图”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汉,个个妙趣横生。武侠小说中文字之调侃,非《鸳鸯刀》特有。但同篇皆有喜剧的色彩,这在武侠小说中实属罕见。 《鸳鸯刀》的缺陷是:表现“武”与“侠”的场面不够淋漓尽致,情节中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感染力稍逊,结尾又落入“大团圆”的窠臼。 作者:曹正文 《神雕侠侣》的主题是一个“情”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说明金庸小说除了表现传统武侠小说“忠奸”、“恩仇”的主题外又有了新的变化。金庸塑造了社会叛逆杨过与任情而为的小龙女(这是武侠世界中的两个艺术典型),并通过杨过与郭靖的矛盾冲突,去表现社会与人的本性不可调和。就主题而言,《神雕侠侣》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但我因为,在《射雕》三部曲中,它还排在最末。它既没有写出《射雕英雄传》中气势宏伟的场面,其人物典型也不如《倚天屠龙记》那么丰富多彩。 它的弱点还在于写几次战争都有点松散,其中的主角杨过与小龙女,也不十分可爱。书中的配角如郭靖、黄蓉,失去了他们在《射雕英雄传》中的魅力。 令人难忘的郭襄又出场太晚。只有她姐姐郭芙尚不失为成功的艺术典型,虽然她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女人。 作者:曹正文 《鹿鼎记》是金庸小说的封笔之作,也是武侠小说中的“四不像”作品。倪匡称它为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应为武侠小说中的极品,又断言称得上是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在金庸小说中,理所当然排名第一。 持倪匡兄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不少,但也有不少武侠小说爱好者对此持截然相反的观点。据我(指曹正文)所知,有人(包括武侠小说研究者)至今未读完《鹿鼎记》,理由是读不下去。 一部小说能引出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至今说明《鹿鼎记》的长处与缺陷是明显存在的。 文学是人学。《鹿鼎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大胆的创新与突破。韦小宝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他的机智、油滑以及无赖的本色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从妓院走向宫廷的无赖(完全不懂武功),居然成为武侠小说中的第一主角,这是金庸的一大创新。 金庸以韦小宝作突破其实是要突破武侠小说的传统格局,并深化武侠小说的主题。《鹿鼎记》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夺宝的旧模式,通过壮阔的画面与多彩的人物个性,运用调侃的语言,去表现中国“国民的悲剧”与“文化的悲剧”。这种立意是相当成功的。 但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是否真的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我以为大可商榷。 《鹿鼎记》至少有三个弱点:第一,结构松散。故事情节缺少一个整体的框架。 第二,太少武侠味。除了海大富与太后比武一节极为精彩,其他武打如同儿戏。 第三,全书中缺少一个可爱的正面艺术典型。 从我个人爱好来说,我不喜欢被美化的小人(韦小宝)与被美化的皇帝(康熙)。 金庸从写好皇帝起笔(《书剑恩仇录》),又以写好皇帝收笔(《鹿鼎记》)。这是他写武侠小说的一大失败。
求采纳
『捌』 金庸作品全集的作者简介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一九二四年生。曾任报社记者、编辑、电影公司编剧、导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十五部,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新领域,广受当代读者欢迎,至今已蔚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并兴起海内外金学研究风气。曾获颁众多荣衔,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英国政府O.B.E 勋衔及法国最高荣誉“艺术与文学高级骑士勋章”和“骑士勋位”荣誉勋章,剑桥大学、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校荣誉院士,北京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台北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名誉教授,并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等公职。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广州、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四地出版,并有英、法、意大利、希腊、日、韩、泰、越、印尼等多种译文。
『玖』 武侠小说作者金庸简介。
金庸,原名查良镛,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拾』 我想知道金庸小说的作者的个人资料,请知道的朋友告诉我!!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陈家洛同乡),家世显赫,先祖为"维民所止"(雍正无头)事件的查嗣庭,而历代皆出进士举人,在此环境之下,一代宗师诞生了!
1924 出生在浙江海宁老家.
1942 就读中央政校法律系.
1944 转读东吴大学法律系.
1945 毕业.
1946 担任 < 东南日报 > 记者.
1949 担任 < 大公报 > 编译.
1951 担任 < 新晚报 > 编辑.
1952 担任 < 长城影业 > 编剧及导演.(年代应该有误?)
1953 开始根据小时候听到的家乡故事,著手 < 书剑江山 > .
1955 发表 < 书 > ,广受嘱目,顿时金梁齐名.
1956 发表 < 璧雪剑 > ,香港人手一册.
1957 发表 < 射雕英雄传 > ,声名达到顶峰.时年34岁.
1959 创 < 明报 > ,金庸"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传为一时美谈.
1969 在报上连载 < 鹿鼎记 > ,一改写作风格.
1972 9月 < 鹿 > 连载完结. < 鹿 > 超越了 < 射 >的成就,金庸由传说进入神话,金正式封笔.
10月 开始全面修改所有著作.
1973 蒋经国公开表示喜欢看 < 射 > .
1994 来台湾.
1996 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