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集作者 > 作者越剧戏迷的小说

作者越剧戏迷的小说

发布时间:2021-10-04 07:40:50

⑴ 越剧戏迷中常提到的贝贝是谁啊望大家赐教

陈辉玲 女,一级演员。浙江海宁人,1965年5月14日出生。1977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越剧班学戏,工小旦、花旦,主教老师为张兰珠、陈天贶。1983年毕业后分配进浙江越剧二团。因在首届省小百花会演中饰《风雪摆渡》中的小姑娘获优秀小百花奖,被入选浙江省小百花集训班,后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她宗吕(瑞英)派,唱腔富有韵味,表演很有灵气,加上功底扎实,很快成为令人注目的演员。在《陆游与唐琬》中饰唐琬获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在《西厢记》中饰红娘,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表演奖、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五届浙江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在1994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中参演《茅威涛艺术专场》获银奖;后又获浙江省第三届“戏剧名星奖”;在《寒情》中饰夏韵获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1998年演出《一生爱好是天然——陈辉玲越剧表演艺术专场》,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另饰九斤姑娘等角,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曾随团多次赴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并赴泰国、新加坡、美国、日本、西欧多国访问演出。

⑵ 业余的越剧的戏迷怎能才和专业的演员唱腔相近

小生:尹派、范派、徐派、陆派、毕派,现较为常见。另外还有竺(水招)派,快失传了。。
花旦:袁派、傅派、吕派、王派、金派、戚派,现较为常见,还有个张(云霞)派,传人何赛飞,她不唱越剧很多年了,张派等于失传。
老生:常见的是张(桂凤)派,和徐(天红)派,另外还有吴小楼啦,商派(商芳臣)等。
老旦:周派(周宝奎),金派(金艳芳)
小丑:张派(张小巧)

⑶ 怎么加入越剧戏迷群

qq吗?在查找里搜索关键字“越剧”然后选一个加入,等群主审核...

⑷ 有没有关于越剧的文章,提供一下

谁翻乐府旧谣
文/苏枕书
喜欢越剧,因为爱那份温柔缠绵轻灵动人。眼波流转,水袖轻扬,云步轻点,温柔喟叹。山水清秀的江南孕育了越剧的诗情画意。沪剧太芜杂,黄梅戏忒土,扬剧过于烟尘气,至于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更与灵动无缘。越剧的桃红柳绿痴男怨女雨恨云愁风月无边,最是熨帖人心思。《红楼梦》,《西厢记》,《陆游与唐婉》,《追鱼》,《碧玉簪》……一提便牵扯出一段情愫。花心思雪肚肠,惟有越剧消受得起。

恋上越剧的人必是痴情者。轻吟浅唱间,宝玉黛玉眉眼深情,鲤鱼精一往情深,唐婉凄哀的眼神钻碎人心,山伯英台翩翩化蝶……越剧在情上作文章,看天地看前后,唱不离一个情字。江山功名如烟尘,哪抵得过孟丽君一声娇嗔。仙道神力本无妄,哪替得了断桥相会西湖泛舟。翠绸青衫里,啼不尽青山隐隐绿水幽幽。

越剧的唱腔以婉约轻灵为主,那是西窗竹影烟波画船,是流水落花燕语呢喃,是寒塘鹤影冷月诗魂。越剧的服饰婉丽秀气,软烟罗香云纱碎花云绸豆绿水缎,盈盈一握小蛮腰。原先多为女串生角,眉眼姿丽的女子,将小生演得那般风流俊朗。越剧,只能浸在婉转花香润在朦胧烟雨里。细碎的唱词,温静的底蕴,缓缓吟轻轻唱。

在我们的小镇上,不少老人喜欢越剧。闲来无事,就一起聚在镇子的小桥畔,或者穿堂风而过的弄躺里,猫儿蜷在脚旁,岁月静好,他们沉浸在古老的旋律里。

我祖母亦欢喜听越剧。老家青瓦白墙的院子里,老广播刺刺拉拉放一段甜糯婉转的越剧,栀子花正开着,润润的小雨下得没有尽头。祖母在走廊里绣古老的花样,一面轻轻哼唱。日子就在这绵长的唱腔里拉扯得很长,宛如祖母手里的丝线。

看《可凡倾听》一期节目:红楼梦圆。越剧名家徐玉兰王文娟老师来了。二人年事已高,却皆精神矍铄。二老言语间是软糯的越腔。当年拍摄越剧电影《红楼梦》的琐事细细想慢慢谈,台下大批戏迷缓缓想悠悠忆。人人脸上都有韶光飞逝的沧桑与积淀,旧梦重回的温馨与陶醉。也只有越剧,容养着这份天长地久细水长流。

记得浙江小百花艺术团曾经赴台演出,场场爆满,多少人拭着眼角沉浸在那旋律与腔调里。演出结束后,一个八十多岁的台湾老太太,到后台去,颤抖着声音唱: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
老太太说,这些年啊,就盼着这乡音……

在场者无不动容。

有一段时间,越剧如旗袍、国画等传统艺术一样不景气,剧团四处奔波亦收效甚微。小百花艺术团于是走过了不为人知的坎坷波折。陶慧敏、何赛飞等优秀的越剧演员纷纷转型。俊女子茅威涛领小百花艰苦创业寻求发展。小百花二十岁生日,终于迎来了越剧的春天,姹紫嫣红秀色满园。茅茅组织了小百花会员,大家一起参加“告别二十年”大型越剧表演会。会员们每人都领到一枚小小的徽章,是一朵花,凝结了深爱与痴情,执著与坚守。大家将徽章别在胸口,都泪光闪烁。茅茅在表演会上罗衫广袖,对那泪水浸染歌声渗透的舞台深深拜,深深拜。

谁翻乐府旧谣,恰心事随风飘。

⑸ 这个人是谁

看来我也是答不上来,很像一个人。

⑹ 我是一名16岁的越剧戏迷,唱花旦,想找年龄相近的越剧业余小生录一些折子戏,共同进步!一定要有足够热...

你好,我也是16岁,我喜欢小生,经常听尹派。但家里原因只能当越迷,假期里有时间聊聊。。。857439927是我QQ,加的时候备注一下。

⑺ 越剧戏迷常提的白马是谁啊

王君安,女,越剧尹派小生,著名越剧大师尹桂芳得意弟子。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文华奖得主。

二十五年前,一个从越韵悠悠的嵊县剡溪边来到芳华越剧团学员班的小女孩,因其天资出众得以被当时享有盛誉的越剧一代宗师、芳华团和尹派的创始人尹桂芳先生慧眼选中,极其幸运地成为了尹先生亲授技艺的关门弟子。其时,王君安年不过11岁,在太先生大量的口传心授以及精心施教下,14岁的王君安以扎实的基本功底、清新纯朴又十分稳重的表演风格担纲主演了尹派名剧《盘妻索妻》和新编历史剧《滕玉公主》。1986年,尹桂芳先生请出合作多年的作曲家连波和《庐山恋》的导演黄祖模共同为她最得意的小弟子、年仅16岁的王君安排演了全本《红楼梦》,该剧在上海连演30天,场场爆满,“小尹桂芳”之名不胫而走,轰动越剧界。此后,成为芳华团台柱的王君安陆续主演了《沙漠王子》、《何文秀》、《天雨花》、《秦楼月》等经典名剧,艺术造诣日益精进,1994年凭借《玉蜻蜓》荣获文华大奖,以纯正儒雅、以情动人的流派风格,确立了她在尹派小生中与赵志刚、茅威涛、肖雅鼎足四立的地位。

1996年,王君安告别了越剧舞台赴美留学。在此后的十年里,她的恩师尹桂芳先生、培养她的芳华越剧团和许许多多对尹派艺术流连不舍的戏迷们痴痴地守候着、期待着她的归来。2006年十月,芳华建团六十周年的庆典演出上又重现王君安的身影。虽然她只是献演了经典老剧《盘妻索妻》中的两出折子戏“洞房”“荷亭”,却足以让久违了纯正尹派韵味的人们欣喜若狂、如痴如醉。全国甚至从美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各地赶来观看演出的戏迷们举着“君安盼君归”的灯牌声声呼唤她能重新回归到越剧舞台,为尹派艺术的传承固本正源。

2007年1月底,由尹派优秀传人携手策划的纪念恩师尹桂芳的系列演出在上海、浙江隆重举行,王君安在尹派演唱会中以先生亲授的《盘妻索妻》两折缅怀恩师,更以一场拿手大戏《玉蜻蜓》回报众多戏迷的痴候与厚爱。人们惊喜地发现,阔别舞台已经十年的王君安,其表演依旧曲曲动听、行行俨然,再现了尹派艺术醇厚质朴、声腔入情的精髓。

借着这次王君安在央视戏曲频道录制《名段欣赏》的机会,她将走进北京大学,和来自各大学府的年轻戏曲爱好者“唱谈”尹派艺术,共话江南越剧的魅力所在。王君安从小跟在尹先生身边学艺、也是尹先生倾注心血最多培养的一位嫡传弟子,可说是博大精深的传统越剧艺术的受益人。她的科班生涯、师承体系和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经验,以及十年的海外留学经历,使她对尹派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心得。同时,她也带来了首张CD专辑《尹韵风流-纪念恩师尹桂芳》,将在现场演唱数段韵味纯正的经典尹派代表作,并和学子们对话探讨传统艺术的传承之路。

⑻ 文学戏剧有哪些,作者是谁

1.昆曲

张继青

张继青,原名张忆青,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39年1月生,上海市人,汉族。1960年毕业于江苏苏州昆曲继字辈科班。现任江苏艺术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她1952年从艺,工闺门旦、初习苏剧,曾得到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教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良好基础。1958年以后开始专工昆曲,又得到昆曲名家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的传授。历任江苏省苏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主要演员、名誉院长。她的戏路较宽,正旦、五旦、六旦演来均得心应手,表演风格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吐字归音圆润可赏。在四十余年的舞台演艺生涯中,曾塑造多个舞台艺术形象,广获好评,有《朱买臣休妻》中崔氏、《牡丹亭》中杜丽娘、《渔家区》中邬飞霞、《长生殿》中杨玉环、《白蛇传》中白娘子、《窦娥冤》中窦娥、《关汉卿》中珠廉秀、《蝴蝶梦》中田氏以及《跃鲤记·芦林》中庞氏、《西游记·认子》中殷氏等,尤以“三梦”而著称,即《痴梦》、《惊梦》、《寻梦》。1984年以全票而名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1993年获江苏戏剧紫金奖荣誉奖,同年获日本安之纪念基金首届基金奖,1994年获第十届全国戏曲电视剧加加杯评比演员特别奖,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授予长期潜心昆剧事业成绩显著的艺术家。曾多次应邀赴意大利、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韩国、芬兰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演出,在国际文化界享有较高名望与盛誉。

2.汪世瑜

汪世瑜,浙江京昆艺术剧院院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之殊荣者。他十四岁人剧团学艺,师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工小生。他巾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见长,经四十余年舞台磨炼,蜚声海内外,获“昆曲巾生魁首”之盛誉。汪世瑜是浙江戏剧界的代表人物,对浙江京昆艺术的保存、继承传播和发展倾往了无数心血。同时还为浙江各戏曲剧种培养了一批著名演员。他著有《汪世瑜谈艺录》一书,还曾多次赴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泰国等地演出、讲学,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现为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文联委员、文化部昆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昆曲研究会常务理事。

3.京剧:
张火丁

程派青衣张火丁,1971年生于吉林白城,自幼酷爱京剧。15岁时弃评改京,独闯京城求艺,启蒙老师王兰香。1986年考入天津戏曲学校京剧科,工青衣。1989年毕业后考人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1990年起向著名程派教师李文敏学习程派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1993年,张火丁正式拜师程派传人赵荣深,成为关门弟子;得其真传,她先后向赵荣琛学习了程派名剧《荒山泪》、《锁麟囊》、《文姬归汉》、《红鬃烈马》和《春闺梦》等戏,又系统学习了程腔的咬字、发音、行腔及表演上的要领,受益匪浅。
张火丁天赋极佳,学戏扎实,悟性好,深得程派艺术的精髓,艺术功力大长,台上颇有光彩,她主演的《锁麟囊》,行腔低回婉转,起伏跌宕,节奏鲜明,独具程腔的魅力;其表演身段丰富多彩,处处传神。受到内外行的一致赞赏。
1995年,张火丁调人中国京剧院,先后塑造了《北国红菇娘》之杨贵珍人火醒神州》之珍妃,《绝路问苍天》之祥林嫂等形象,受到好评。1996年被中国京剧基金会评为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
1999年底,她举办个人专场演出,全面展现其艺术才能,获得成功。年轻的张火丁唱、念、做、舞颇具大家凤范,其表演突出了程派庄美、纯正、深沉、凝重、幽远的个性。张火丁是程派传人中的佼佼者。

4.梅派:
李胜素

梅派再传弟子当中,河北籍演员李胜素的扮相秀丽动人、音色圆润优美、行腔舒展自然,颇得梅派神韵,擅演剧目有《廉锦枫》、《白蛇传》、《孟丽君》、《贵妃醉酒》、《凤还巢》等。不仅在内地菊坛叫响,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到欢迎。李胜素13岁开始学戏,在河北省艺校教师齐兰秋的教导下,悉心学习青衣、花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邯郸市京剧团,由于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家乡观众的好评。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在表演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学戏就崇拜梅派戏大方和深厚内涵的李胜素,于1988年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都是梅老师一遍一遍亲自教,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李胜素渐渐把握了梅派内在的神韵与内涵,经常随老师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更奠定了李胜素扎实的表演功力。1991年李胜素调到山西省京剧院成为主演,任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曾在全国中青年京剧电视大奖赛获得最佳表演奖,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继承传统戏的同时,李胜素和老师一起大胆进行创新,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老戏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李胜素还不倦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三年学习,她系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专业理论。除了在新戏《弹剑记》、《满江红》中任主角,李胜素还在火爆京城的京剧版《宰相刘罗锅》中扮演三格格。刚刚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的李胜素演出很多,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戏迷很喜欢梅派艺术,《红线盗盒》、《霸王别姬》《宇宙锋》、《贵妃醉酒》都是很叫好的戏。

5.评剧:
筱白玉霜

京剧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谭派。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评剧:流行于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刘毓中、刘箴俗。

晋剧:也叫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主要演员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张德成、贾培之、周慕莲、阳友鹤、陈书航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区。历代著名演员有李文茂、邝新华、马师曾、红线女等。

汉剧:也称汉调,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著名演员有陈伯华、吴天保等。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著名女演员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创造。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

⑼ 妈妈是越剧戏迷,求越剧名家名段,有的朋友请将文件上传到知道。

资源很多,下载下来一一上传不方便,给你网盘地址,直接进去下载即可,下载要注意可能有重复资源

⑽ 寻找爱好越剧的戏迷朋友

上师大应该有自己的戏曲社的吧。。。。你可以去他们学校问问啊。。。这样找戏迷方便多了。。另外有一个上海越剧迷的群,弄越轩,你也可以去群里找附近的戏迷朋友,37103312群号码

阅读全文

与作者越剧戏迷的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18小说网和嫂子同居的日子 浏览:609
后宫青春文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431
青春小说人物独白 浏览:672
穿越玄幻女完结好看的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824
兄弟同爱一女主的小说 浏览:119
重生怪物之类的小说 浏览:387
北枝寒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910
穿越小说女主是金发 浏览:153
带着龙之戒穿越小说苏落 浏览:155
电脑什么写小说好 浏览:881
都市娱乐后宫TXT小说下载 浏览:173
网络小说播音员推荐 浏览:539
最新长篇有声小说排行榜完结版 浏览:558
穿越小说女主角青蓠 浏览:888
重生之韩棋斫染小说 浏览:880
沈琦夜墨轩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广告沈 浏览:271
霸气公主玩转校园小说 浏览:201
不识人心自作孽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759
萝莉口小说全集 浏览:852
小胖梨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