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一文的赏析!!!!!!!!
冰心是在“五四”精神召唤下最早开始创作活动的一位女作家。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汹涌浪潮和要民主、要进步的时代精神,给冰心巨大的冲击,激发了她的热情,陶冶了她的性灵,使她有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一同时代与之俱来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是她早期作品思想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她的“问题小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指描写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小说。冰心的“问题小说”,严格说来是指冰心1927年之前写的小说。这些小说都是冰心参加“五四”运动之后,有所感,有所思,随手写下来的。它反映了青年在新旧思想交替时代所遇到的种种苦闷,如报国无门、家庭婚姻、妇女地位,兵士生活等问题。《斯人独憔悴》便是她的“问题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篇小说通过青年学生颖铭、颖石兄弟与父亲化卿的矛盾,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野蛮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心声。小说写于1919年10月,所反映的也正是前此不久爆发的震撼人心的“五四”运动。主人公颖铭兄弟的遭遇很快引起了当时众多青年学生的共鸣,因而小说发表三个月以后,就上演了根据它改编的话剧,这不仅仅是一个初登文坛的女学生的殊荣,更说明了小说反映问题的社会性。
从艺术的角度上看,这篇小说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化卿。在小说中,化卿完全是以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身份出现的,但却丝毫没有概念化的痕迹,小说对此人表现得很巧妙。首先,作者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小说开头写颖石在回家的列车上凭窗而立,“神色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而且“火车渐渐的走近天津”他的神色“也渐渐的沉寂”,这里人物神情的描写一方面表明颖石为国事担忧,但更主要的是以此说明随着火车的渐近家园,他内心的压力便逐渐加重,暗示了颖石之父——化卿在他心中的威势。颖石来到家门前,小说着意交代“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楣上的电灯明如白昼,兵丁倚枪而立,这便告诉读者化卿的身份和地位之显赫,而远远传来的房中打牌的喧闹声,又可以说明化卿之流在国难当头之时,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看到颖石,姐姐颖贞的问话和欲言又止的神情暗示了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这一切交代从多方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为人物的出场做足了准备。
接下来,小说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作者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上直接表现化卿的思想性格。收到校长的来信,他知道儿子参加了爱国运动,对此他先是冷笑,进而称爱国学生是“血气之徒”,是“犯上作乱”。当颖石据理分辩,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作者用摔在地上的茶杯花瓶的一声炸裂,打断了颖石的剖白;接着写化卿的“脸都气黄了”。这种“气”一是摆老子的威严,气儿子竟“索性和我辩驳起来了”,“眼里没有父亲了”;更主要的是气颖石剖白的内容。在他看来,中国的国土被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是理所应当,日本人既已答应与中国“共同管理”,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因而学生的一番行动便是“以怨报德”。这就将一个“道貌岸然,卖国求荣,寡廉鲜耻”的形象活现了出来。
化卿不仅仅在思想上卑劣无耻,在行动上还是帝国主义和反动的封建统治的帮凶。为使儿子束手就范,规规矩矩,他把他们软禁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剥夺其行动自由。不仅如此,还禁锢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精神。他亲自动手搜查他们的书籍,并撕毁各种杂志和印刷品,“登时满院里纸花乱飞”,简直是一副丧心病狂的架势。更有甚者,最后竟然实行经济制裁,南京学堂通知开学,他不给儿子学费,还断然宣布:“不必去了,现在这风潮还没有平息,将来还要捣乱……先做几年事,定一定性子。”
小说通过这一系列情节的描述,塑造出了化卿这一有血有肉的丰满艺术形象。他仇视新思想,仇视新事物,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竭尽全力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将儿子们的爱国行动看成是以怨报德,就是儿子穿一双白鞋也被认为是“无父无君”的证据。在他眼里,儿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是他的附属品,对他应该言听计从。他时刻摆老子的威严架势,对颖石那种凶神恶煞的态度就是明证。对儿子如此,对待下人则更无好脸色,轻则喝斥,重则打骂。
小说中的化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统治阶级化表人物。在“五四”时期,这类思想顽固,生活腐化的封建卫道者,比比皆是,因而作者塑造这样的一个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冰心不愿写剑拔弩张的激烈场面,因而对化卿的粗暴,专横表现得仍比较含蓄,体现了冰心小说委婉的特色。
与化卿的耀武扬威相对,小说中的两位正面主人公则显得软弱无力。作者采用对比的方式,一方面突出了化卿的粗暴、专横,一方面也反衬出颖铭兄弟的怯弱无奈。这两位兄弟虽怀有一腔爱国热情,但在封建专制化身的父亲面前,则处处表现得被动、软弱,颖石刚一见到化卿就显得“木强不灵”,进而在父亲摔花瓶的威吓之下“手足都吓得冰冷”,退到屋角;颖铭一听说父亲生了气,也只得放下进步工作,赶紧回到家中;看到父亲残忍地撕毁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空气的印刷品和杂志,他们无可奈何,只有搬来姐姐颖贞去救援;对父亲的软禁,他们丝毫不加反抗,而是一个读唐诗,浇花种竹,“索性连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起来”,一个也只能唉声叹气地写些不敢留着的白话文章,发泄心中的郁闷;最后,当化卿剥夺了他们继续求学的机会,他们也只有蒙头大睡或凄惶地低吟“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一任自己“憔悴”下去。
虽说小说没能像对化卿的塑造那样,从多侧面展示颖铭兄弟的性格,使人物缺少丰富而深刻的内含,但小说仍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的精神面貌。他们既有爱国热情,但又缺少彻底奋争的力量和勇气,因而他们不能像巴金笔下的觉民、觉慧那样,毅然挣脱家的禁锢,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因而往往热情有余而行动不足,且一旦面临强大的阻力,便束手无策。正由于小说揭示了封建恶势力的强大、顽固,反映了爱国精神的被摧残、扼杀,才使它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㈡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作者和出处
这两句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出自他的《梦李白二首·其二》。
原诗如下: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你说江湖风波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赏析: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知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因梦而得《梦立白》二首。
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㈢ 斯人独憔悴的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人。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后并入燕京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同时创作散文和诗歌。后结集为《繁星》、《春水》。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
㈣ 谁知到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加上解析更好!
斯人独憔悴
一个黄昏,一片极目无际茸茸的青草,映着半天的晚霞,恰如一幅图画。忽然一缕黑烟
,津浦路的晚车,从地平线边蜿蜒而来。
头等车上,凭窗立着一个少年。年纪约有十七八岁。学生打扮,眉目很英秀,只是神色
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他注目望着这一片平原,却不像是看玩景色,
一会儿微微的叹口气,猛然将手中拿着的一张印刷品,撕得粉碎,扬在窗外,口中微吟道:
“安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
站在背后的刘贵,轻轻的说道:“二少爷,窗口风大,不要尽着站在那里!”他回头一
看,便坐了下去,脸上仍显着极其无聊。刘贵递过一张报纸来,他摇一摇头,却仍旧站起来
,凭在窗口。
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火车渐渐的走近天津,这二少爷的颜色,也渐渐的沉寂。车到了
站,刘贵跟着下了车,走出站外,便有一辆汽车,等着他们。呜呜的响声,又送他们到家了。
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楣上的电灯,照耀得明如白昼。两个兵丁,倚着枪站在灯下
,看见二少爷来了,赶紧立正。他略一点头,一直走了进去。
客厅里边有打牌说笑的声音,五六个仆役,出来进去的伺候着。二少爷从门外经过的时
候,他们都笑着请了安,他却皱着眉,摇一摇头,不叫他们声响,悄悄的走进里院去。
他姊姊颖贞,正在自己屋里灯下看书。东厢房里,也有妇女们打牌喧笑的声音。
他走进颖贞屋里,颖贞听见帘子响,回过头来,一看,连忙站起来,说:“颖石,你回
来了,颖铭呢?”颖石说:“铭哥被我们学校的干事部留下了,因为他是个重要的人物。”
颖贞皱眉道:“你见过父亲没有?”颖石道:“没有,父亲打着牌,我没敢惊动。”颖贞似
乎要说什么,看着他弟弟的脸,却又咽住。
这时化卿先生从外面进来,叫道:“颖贞,他们回来了么?”
颖贞连忙应道:“石弟回来了,在屋里呢。”一面把颖石推出去。颖石慌忙走出廊外,
迎着父亲,请了一个木强不灵的安。
化卿看了颖石一眼,问:“你哥哥呢?”颖石吞吞吐吐的答应道:“铭哥病了,不能回
来,在医院里住着呢。”化卿咄的一声道:“胡说!你们在南京做了什么代表了,难道我不
晓得!”
颖石也不敢做声,跟着父亲进来。化卿一面坐下,一面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掷给颖石
道:“你自己看罢!”颖石两手颤动着,拿起信来。原来是他们校长给他父亲的信,说他们
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父亲叫他们
回来,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有碍情面,等等的话。颖石看完了,低着头也不言
语。化卿冷笑说:“还有什么可辩的么?”颖石道:“这是校长他自己误会,其实没有什么
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
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
的后援。这并不是作奸犯科……”化卿道:“你瞒得过我,却瞒不过校长,他同我是老朋友
,并且你们去的时候,我还托他照应,他自然得告诉我的。
我只恨你们不学好,离了我的眼,便将我所嘱咐的话,忘在九霄云外,和那些血气之徒
,连在一起,便想犯上作乱,我真不愿意有这样伟人英雄的儿子!”颖石听着,急得脸都红
了,眼泪在眼圈里乱转,过一会子说:“父亲不要误会!我们的同学,也不是血气之徒,不
过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然都有一分热肠。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
一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至于说我们要做英雄伟人,这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学生们,在外面运动的多着呢,他们的才干,胜过我们百倍,就是
有伟人英雄的头衔,也轮不到……”这时颖石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
去。颖贞看见她兄弟热血喷薄,改了常态,话语渐渐的激烈起来,恐怕要惹父亲的盛怒,十
分的担心着急,便对他使个眼色……
忽然一声桌子响,茶杯花瓶都摔在地下,跌得粉碎。化卿先生脸都气黄了,站了起来,
喝道:“好!好!率性和我辩驳起来了!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
颖贞惊呆了。颖石退到屋角,手足都吓得冰冷。厢房里的姨娘们,听见化卿声色俱厉,
都搁下牌,站在廊外,悄悄的听着。
化卿道:“你们是国民一分子,难道政府里面,都是外国人?若没有学生出来爱国,恐
怕中国早就灭亡了!照此说来,亏得我有你们两个爱国的儿子,否则我竟是民国的罪人了!”
颖贞看父亲气到这个地步,慢慢地走过来,想解劝一两句。化卿又说道:“要论到青岛
的事情,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中立国的地位,论理应该归与他们。况
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现在我们政府里一切的用款,那一项不
是和他们借来的?像这样缓急相通的朋友,难道便可以随随便便的得罪了?眼看着这交情便
要被你们闹糟了,日本兵来的时候,横竖你们也只是后退,仍是政府去承当。你这会儿也不
言语了,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理不合理?是不是以怨报德?是不是不顾大局?”颖
石低着头,眼泪又滚了下来。
化卿便一叠连声叫刘贵,刘贵慌忙答应着,垂着手站在帘外。化卿骂道:“无用的东西
!我叫你去接他们,为何只接回一个来?难道他的话可听,我的话不可听么?”刘贵也不敢
答应。化卿又说:“明天早车你再走一遭,你告诉大少爷说,要是再不回来,就永远不必回
家了。”刘贵应了几声“是”,慢慢的退了出去。
四姨娘走了进来,笑着说:“二少爷年纪小,老爷也不必和他生气了,外头还有客坐着
呢。”一面又问颖石说:“少爷穿得这样单薄,不觉得冷么?”化卿便上下打量了颖石一番
,冷笑说:“率性连白鞋白帽,都穿戴起来,这便是‘无父无君’的证据了!”
一个仆人进来说:“王老爷要回去了。”化卿方站起走出,姨娘们也慢慢的自去打牌,
屋里又只剩姊弟二人。
颖贞叹了一口气,叫:“张妈,将地下打扫了,再吩咐厨房开一桌饭来,二少爷还没有
吃饭呢。”张妈在外面答应着。
颖石摇手说:“不用了。”一面说:“哥哥真个在医院里,这一两天恐怕还不能回来。
”颖贞道:“你刚才不是说被干事部留下么?”颖石说:“这不过是一半的缘由,上礼拜六
他们那一队出去演讲,被军队围住,一定不叫开讲。哥哥上去和他们讲理,说得慷慨激昂。
听的人愈聚愈多,都大呼拍手。那排长恼羞成怒,拿着枪头的刺刀,向哥哥的手臂上扎了一
下,当下……哥哥……便昏倒了。那时……”颖石说到这里,已经哭得哽咽难言。颖贞也哭
了,便说:“唉,是真……”颖石哭着应道:“可不是真的么?”
明天一清早,刘贵就到里院问道:“张姐,你问问大小姐有什么话吩咐没有。我要走了
。”张妈进去回了,颖贞隔着玻璃窗说:“你告诉大少爷,千万快快的回来,也千万不要穿
白帆布鞋子,省得老爷又要动气。”
两天以后,颖铭也回来了,穿着白官纱衫,青纱马褂,脚底下是白袜子,青缎鞋,戴着
一顶小帽,更显得面色惨白。进院的时候,姊姊和弟弟,都坐在廊子上,逗小狗儿玩。颖石
看见哥哥这样打扮着回来,不禁好笑,又觉得十分伤心,含着眼泪,站起来点一点头。颖铭
反微微的惨笑。姊姊也没说什么,只往东厢房努一努嘴。颖铭会意,便伸了一伸舌头,笑了
一笑,恭恭敬敬的进去。
化卿正卧在床上吞云吐雾,四姨娘坐在一旁,陪着说话。
颖铭进去了,化卿连正眼也不看,仍旧不住的抽烟。颖铭不敢言语,只垂手站在一旁,
等到化卿慢慢的坐起来,方才过去请了安。化卿道:“你也肯回来了么?我以为你是‘国尔
忘家’的了!”颖铭红了脸道:“孩儿实在是病着,不然……”化卿冷笑了几声,方要说话
。四姨娘正在那里烧烟,看见化卿颜色又变了,便连忙坐起来,说:“得了!前两天就为着
什么‘青岛’‘白岛’的事,和二少爷生气,把小姐屋里的东西都摔了,自己还气得头痛两
天,今天才好了,又来找事。他两个都已经回来了,就算了,何必又生这多余的气?”一面
又回头对颖铭说:“大少爷,你先出去歇歇罢,我已经吩咐厨房里,替你预备下饭了。”化
卿听了四姨娘一篇的话,便也不再说什么,就从四姨娘手里,接过烟枪来,一面卧下。颖铭
看见他父亲的怒气,已经被四姨娘压了下去,便悄悄的退了出来,径到颖贞屋里。
颖贞问道:“铭弟,你的伤好了么?”颖铭望了一望窗外,便卷起袖子来,臂上的绷带
裹得很厚,也隐隐的现出血迹。颖贞满心的不忍,便道:“快放下来罢!省得招了风要肿起
来。”
颖石问:“哥哥,现在还痛不痛?”颖铭一面放下袖子,一面笑道:“我要是怕痛,当
初也不肯出去了!”颖贞问道:“现在你们干事部里的情形怎么样?你的缺有人替了么?”
颖铭道:
“刘贵来了,告诉我父亲和石弟生气的光景,以及父亲和你吩咐我的话,我哪里还敢逗
留,赶紧收拾了回来。他们原是再三的不肯,我只得将家里的情形告诉了,他们也只得放我
走。
至于他们进行的手续,也都和别的学校大同小异的。”颖石道:
“你还算侥幸,只可怜我当了先锋,冒冒失失的正碰在气头上。
那天晚上的光景,真是……从我有生以来,也没有捱过这样的骂!唉,处在这样黑暗的
家庭,还有什么可说的,中国空生了我这个人了。”说着便滴下泪来。颖贞道:“都是你们
校长给送了信,否则也不至于被父亲知道。其实我在学校里,也办了不少的事。不过在父亲
面前,总是附和他的意见,父亲便拿我当做好人,因此也不拦阻我去上学。”说到此处,颖
铭不禁好笑。
颖铭的行李到了,化卿便亲自出来逐样的翻检,看见书籍堆里有好几束的印刷品,并各
种的杂志;化卿略一过目,便都撕了,登时满院里纸花乱飞。颖铭颖石在窗内看见,也不敢
出来,只急得悄悄的跺脚,低声对颖贞说:“姊姊!你出去救一救罢!”颖贞便出来,对化
卿陪笑说:“不用父亲费力了,等我来检看罢。天都黑了,你老人家眼花,回头把讲义也撕
了,岂不可惜。”一面便弯腰去检点,化卿才慢慢的走开。
他们弟兄二人,仍旧住在当初的小院里,度那百无聊赖的光阴。书房里虽然也垒着满满
的书,却都是制艺、策论和古文、唐诗等等。所看的报纸,也只有《公言报》一种,连消遣
的材料都没有了。至于学校里朋友的交际和通信,是一律在禁止之列。颖石生性本来是活泼
的,加以这些日子,在学校内很是自由,忽然关在家内,便觉得非常的不惯,背地里咳声叹
气。闷来便拿起笔乱写些白话文章,写完又不敢留着,便又自己撕了,撕了又写,天天这样
。颖铭是一个沉默的人,也不显出失意的样子,每天临几张字帖,读几遍唐诗,自己在小院
子里,浇花种竹,率性连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起来。有时他们也和几个姨娘一处打牌,但
是他们所最以为快乐的事情,便是和姊姊颖贞,三人在一块儿,谈话解闷。
化卿的气,也渐渐的平了,看见他们三人,这些日子,倒是很循规蹈矩的,心中便也喜
欢;无形中便把限制的条件,松了一点。
有一天,颖铭替父亲去应酬一个饭局,回来便悄悄的对颖贞说:“姊姊,今天我在道上
,遇见我们学校干事部里的几个同学,都骑着自行车,带着几卷的印刷品,在街上走。我奇
怪他们为何都来到天津,想是请愿团中也有他们,当下也不及打个招呼,汽车便走过去了。
”颖石听了便说:“他们为什么不来这里,告诉我们一点学校里的消息?想是以为我们现在
不热心了,便不理我们了,唉,真是委屈!”说着觉得十分激切。颖贞微笑道:“这事我却
不赞成。”颖石便问道:“为什么不赞成?”颖贞道:“外交内政的问题,先不必说。看他
们请愿的条件,哪一条是办得到的?就是都办得到,政府也决然不肯应许,恐怕启学生干政
之渐。这样日久天长的做下去,不过多住几回警察厅,并且两方面都用柔软的办法,回数多
了,也都觉得无意思,不但没有结果,也不能下台。我劝你们秋季上学以后,还是做一点切
实的事情,颖铭,你看怎样?”颖铭点一点头,也不说什么。颖石本来没有成见,便也赞成
兄姊的意思。
一个礼拜以后,南京学堂来了一封公函,报告开学的日期。弟兄二人,都喜欢得吃不下
饭去,都催着颖贞去和父亲要了学费,便好动身。颖贞去说时,化卿却道:“不必去了,现
在这风潮还没有平息,将来还要捣乱。我已经把他两个人都补了办事员,先做几年事,定一
定性子。求学一节,日后再议罢!”颖贞呆了一呆,便说:“他们的学问和阅历,都还不够
办事的资格,倘若……”化卿摇头道:“不要紧的,哪里便用得着他们去办事?就是办事上
有一差二错,有我在还怕什么!”颖贞知道难以进言,坐了一会,便出来了。
走到院子里,心中很是游移不决,恐怕他们听见了,一定要难受。正要转身进来,只见
刘贵在院门口,探了一探头,便走近前说:“大少爷说,叫我看小姐出来了,便请过那院去
。”
颖贞只得过来。颖石迎着姊姊,伸手道:“钞票呢?”颖贞微微的笑了一笑,一面走进
屋里坐下,慢慢的一五一十都告诉了。兄弟二人听完了,都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颖
石忍不住哭倒在床上道:“难道我们连求学的希望都绝了么?”颖铭眼圈也红了,便站起来
,在屋里走了几转,仍旧坐下。颖贞也想不出什么安慰的话来,坐了半天,便默默的出来,
心中非常的难过,只得自己在屋里弹琴散闷。等到黄昏,还不见他们出来,便悄悄的走到他
们院里,从窗外往里看时,颖石蒙着头,在床上躺着,想是睡着了。颖铭斜倚在一张藤椅上
,手里拿着一本唐诗“心不在焉”的只管往下吟哦。到了“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
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似乎有了感触,便来回的念了几遍。颖贞便不进去,自己又悄悄的回来,走到小院的门
口,还听见颖铭低徊欲绝的吟道:
“……满京华,斯人独憔伴!”
收入小说集《去国》
㈤ 冰心小说 斯人独憔悴
冰心是在“五四”精神召唤下最早开始创作活动的一位女作家。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汹涌浪潮和要民主、要进步的时代精神,给冰心巨大的冲击,激发了她的热情,陶冶了她的性灵,使她有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一同时代与之俱来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是她早期作品思想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她的“问题小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指描写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小说。冰心的“问题小说”,严格说来是指冰心1927年之前写的小说。这些小说都是冰心参加“五四”运动之后,有所感,有所思,随手写下来的。它反映了青年在新旧思想交替时代所遇到的种种苦闷,如报国无门、家庭婚姻、妇女地位,兵士生活等问题。《斯人独憔悴》便是她的“问题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篇小说通过青年学生颖铭、颖石兄弟与父亲化卿的矛盾,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野蛮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心声。小说写于1919年10月,所反映的也正是前此不久爆发的震撼人心的“五四”运动。主人公颖铭兄弟的遭遇很快引起了当时众多青年学生的共鸣,因而小说发表三个月以后,就上演了根据它改编的话剧,这不仅仅是一个初登文坛的女学生的殊荣,更说明了小说反映问题的社会性。
从艺术的角度上看,这篇小说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化卿。在小说中,化卿完全是以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身份出现的,但却丝毫没有概念化的痕迹,小说对此人表现得很巧妙。首先,作者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小说开头写颖石在回家的列车上凭窗而立,“神色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而且“火车渐渐的走近天津”他的神色“也渐渐的沉寂”,这里人物神情的描写一方面表明颖石为国事担忧,但更主要的是以此说明随着火车的渐近家园,他内心的压力便逐渐加重,暗示了颖石之父——化卿在他心中的威势。颖石来到家门前,小说着意交代“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楣上的电灯明如白昼,兵丁倚枪而立,这便告诉读者化卿的身份和地位之显赫,而远远传来的房中打牌的喧闹声,又可以说明化卿之流在国难当头之时,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看到颖石,姐姐颖贞的问话和欲言又止的神情暗示了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这一切交代从多方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为人物的出场做足了准备。
接下来,小说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作者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上直接表现化卿的思想性格。收到校长的来信,他知道儿子参加了爱国运动,对此他先是冷笑,进而称爱国学生是“血气之徒”,是“犯上作乱”。当颖石据理分辩,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作者用摔在地上的茶杯花瓶的一声炸裂,打断了颖石的剖白;接着写化卿的“脸都气黄了”。这种“气”一是摆老子的威严,气儿子竟“索性和我辩驳起来了”,“眼里没有父亲了”;更主要的是气颖石剖白的内容。在他看来,中国的国土被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是理所应当,日本人既已答应与中国“共同管理”,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因而学生的一番行动便是“以怨报德”。这就将一个“道貌岸然,卖国求荣,寡廉鲜耻”的形象活现了出来。
化卿不仅仅在思想上卑劣无耻,在行动上还是帝国主义和反动的封建统治的帮凶。为使儿子束手就范,规规矩矩,他把他们软禁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剥夺其行动自由。不仅如此,还禁锢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精神。他亲自动手搜查他们的书籍,并撕毁各种杂志和印刷品,“登时满院里纸花乱飞”,简直是一副丧心病狂的架势。更有甚者,最后竟然实行经济制裁,南京学堂通知开学,他不给儿子学费,还断然宣布:“不必去了,现在这风潮还没有平息,将来还要捣乱……先做几年事,定一定性子。”
小说通过这一系列情节的描述,塑造出了化卿这一有血有肉的丰满艺术形象。他仇视新思想,仇视新事物,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竭尽全力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将儿子们的爱国行动看成是以怨报德,就是儿子穿一双白鞋也被认为是“无父无君”的证据。在他眼里,儿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是他的附属品,对他应该言听计从。他时刻摆老子的威严架势,对颖石那种凶神恶煞的态度就是明证。对儿子如此,对待下人则更无好脸色,轻则喝斥,重则打骂。
小说中的化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统治阶级化表人物。在“五四”时期,这类思想顽固,生活腐化的封建卫道者,比比皆是,因而作者塑造这样的一个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冰心不愿写剑拔弩张的激烈场面,因而对化卿的粗暴,专横表现得仍比较含蓄,体现了冰心小说委婉的特色。
与化卿的耀武扬威相对,小说中的两位正面主人公则显得软弱无力。作者采用对比的方式,一方面突出了化卿的粗暴、专横,一方面也反衬出颖铭兄弟的怯弱无奈。这两位兄弟虽怀有一腔爱国热情,但在封建专制化身的父亲面前,则处处表现得被动、软弱,颖石刚一见到化卿就显得“木强不灵”,进而在父亲摔花瓶的威吓之下“手足都吓得冰冷”,退到屋角;颖铭一听说父亲生了气,也只得放下进步工作,赶紧回到家中;看到父亲残忍地撕毁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空气的印刷品和杂志,他们无可奈何,只有搬来姐姐颖贞去救援;对父亲的软禁,他们丝毫不加反抗,而是一个读唐诗,浇花种竹,“索性连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起来”,一个也只能唉声叹气地写些不敢留着的白话文章,发泄心中的郁闷;最后,当化卿剥夺了他们继续求学的机会,他们也只有蒙头大睡或凄惶地低吟“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一任自己“憔悴”下去。
虽说小说没能像对化卿的塑造那样,从多侧面展示颖铭兄弟的性格,使人物缺少丰富而深刻的内含,但小说仍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的精神面貌。他们既有爱国热情,但又缺少彻底奋争的力量和勇气,因而他们不能像巴金笔下的觉民、觉慧那样,毅然挣脱家的禁锢,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因而往往热情有余而行动不足,且一旦面临强大的阻力,便束手无策。正由于小说揭示了封建恶势力的强大、顽固,反映了爱国精神的被摧残、扼杀,才使它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2011-8-9 20:14:57
㈥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是谁写的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㈦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的小说
两个家庭
斯人独慌悴
秋雨秋风愁煞人
去国
离家的一年
冬儿姑娘
相片
西风
小桔灯
空巢
冰心经典作品: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现代才女作家文丛
作者:冰心 著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1 ISBN:7801156404 字数:360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定价:24.8 元当当价:12.4 元节省:12.40 元钻石vip价:12.40 元
目录
散文
闲情
往事(一)
往事(二)
新年试笔
寄小读者
再寄小读者
我的母亲
我的教师
我的奶娘
我的同班
我的同学
我的学生
我的房东
默庐试笔
力构小窗随笔
丢不掉的珍宝
樱花赞
我的祖父
我的父亲
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
我的故乡
诗歌
繁星
春水
纸船
乡愁
杂感
谈巴金的《随想录》
我请求
我呜咽着重新看完《国殇》
开卷有益
谈孟子和民主
世纪印象
小说
两个家庭
斯人独慌悴
秋雨秋风愁煞人
去国
离家的一年
冬儿姑娘
相片
西风
小桔灯
空巢
㈧ 斯人独憔悴是长篇小说吗
是短篇小说。冰心作。
这篇小说通过青年学生颖铭、颖石兄弟与父亲化卿的矛盾,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野蛮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心声。小说写于1919年10月,所反映的也正是前此不久爆发的震撼人心的“五四”运动。主人公颖铭兄弟的遭遇很快引起了当时众多青年学生的共鸣,因而小说发表三个月以后,就上演了根据它改编的话剧,这不仅仅是一个初登文坛的女学生的殊荣,更说明了小说反映问题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