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我认为李鸿章是能臣
许劭评价曹操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几乎成了曹操的判词,棺未盖,论已定。然而,《三国演义》给国人印象过于深刻,以致后人忘了“能臣”的评语,只记得“奸雄”的断语,到现在,戏台上的曹操还是白脸奸狡的脸谱。但抛开《三国演义》的刻意丑化,曹操实在是不世出的能人,晓畅军事,深谙权谋,扫荡群雄,结束了董卓之后北方诸侯割据混乱的局面,刘备、孙权不过是偏居一隅,联合起来也只为抵御曹操以自保,赤壁一役胜得实属侥幸。惨败之后的曹操之后用兵愈加谨慎,矫枉过正,占汉中之后,没有一鼓作气,给了刘备可乘之机,否则蜀汉政权可能根本就没机会存在于历史中了。
清末,李鸿章也常为人诟病,小时候读到的课本、历史读物里,李鸿章都是以卖国贼面目出现的。无能贪腐,丧权辱国,坏事做尽。仿佛满清,乃至整个中国,都因李鸿章、慈禧几个奸佞当道,才落到国运不振,惨遭欺凌。想中国那时有四万万同胞,为何偏偏是李鸿章大权在握,掌握这个庞大国家的命脉?难道是天灭中华不成?
梁启超说:“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这是比较客观的看法。李鸿章不过是一群昏聩官僚中较为明白一点的人,然而,还是逃不脱时代的局限,体制的束缚。整体性的朽败不是一个能臣修修补补所能挽回,李鸿章的权谋固然延缓了满清沉没的速度,但该来的还是要来。权谋再高超,终究只是“术”,浩浩汤汤无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才是“大道”。
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谁评论谁的
许劭评论曹操
许劭
名士。有知人之名。曹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❸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 200字小传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刻画成了一个“千古奸雄”,给人的印象正如毛宗岗评本所说的“三绝” 中的“奸绝”:在他的身上集中了狡猾诡诈、阴险毒辣、两面三刀、假仁假义、损人利己、专横残暴等“奸”的特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残暴和狡诈。他杀死“ 北海六年,甚得民心”的孔融,甚至还杀死了一代名医华佗。他一方面用残暴的手段消灭异己,另一方面用狡诈的方法来开脱自己的罪责。韩馥被他杀死,他对其子表示“悔之无及”,令“三公之礼葬之”。他杀陈宫的时候还“起身泣而送之”。他逼死袁绍、徐母后,大摇大摆地哭墓。残暴和狡诈紧密结合,显示了《三国演义》中,这个“千古奸雄”的独特性格。
但其实,曹操并非董卓那种头脑简单,嗜杀成性的暴君。虽然一心要铲除异己,但他十分明确地把握着“ 当杀则杀,不当杀则不杀”的原则,从不一意孤行。他偏偏不杀辱骂了他的陈琳、张松等,即使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刘备两次落到他手里,他也并不加以杀害,理由是:“不可杀一人以失天之心。”这让我们看到了曹操志存高远,心怀天下的英雄本色。
曹操的“狡诈”有时恰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谋董贼孟德献刀” 就表现了他的智和勇,他人都在哭国泣己,唯他抚掌大笑:“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动卓否?”,于是有了“孟德献刀”,当杀董卓事未成时,他并非因此乱了阵脚,而随机应变,此“智”虽非大智,却因此保住了性命。这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眼光放的更长远,不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富有政治谋略,故能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最终兼并其他诸侯,成就一番大业。
另外,在他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时,他非常注意笼络人心、寻求同盟,以扩充自身的实力。在诸侯会讨董卓时,只有他不计较官职出身,对刘关张三人报以信任,显示了他慧眼识英雄的独到眼光。当他的羽翼已经足够丰满的时候,他仍不急于登上皇帝的宝座,自称原做“周文王”,把最后一着棋,留给他的儿子,再次显示出了他的目光长远。作为一个统治者,他身上所体现的种种品质,在现在扔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借鉴。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总是放大了《三国》中曹操的过,而却忽视了他对整个历史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应为他的功平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他永存的雄心壮志,如果没有曹操,谁将一霸中原?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当之无愧的英雄!
❹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曹操死缠来打求来的评价吗
曹操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当然是因为他自身实力过硬,所以这个评价并不是他求来的。曹操身材魁梧,武功好文采也好,他还有诸多事迹让人钦佩,所以这个评价曹操他是当之无愧受得起的。
曹操有很多的英雄事迹,比如说曹操煮酒论英雄就可以看出他的聪明之处。当时刘备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投奔了他,曹操当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而当他有了刘备的投奔势力后变得更大,当时还得以生擒了吕布,当然这一切最大的功劳自然应该归之于刘备。所以,曹操对刘备那可真是好生相待。
后来曹操进攻了徐州,刘备抵挡不住,只好放弃了徐州,后来在曹玄的介绍下,他去找当时很著名的许劭对他进行评论。许劭见他对自己很不满意很害怕他会伤害到自己,所以随口评论了一句,曹操听完他的评论,非常的开心。在这些非常多的英雄事迹中可以看出其实曹操得到这个评论完全是当之无愧的,没有谁比他更适合得到这个评价了。
❺ 乱世之枭雄 治世之能臣
乱世不是形容曹操
而是说古代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候社会动荡是叫做“乱世”
两种解释,第一种: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么就是一个能干的大臣;如果是在战乱之年,就是一个独霸一方的枭雄。
第二中:治理国家,就是能臣;危害国家,就是枭雄。
关键看说话的前后语境。说曹操的话,个人偏向第二种解释。
❻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枭雄啊)
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既下射犬,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唯才是举,曹操最得人心的政策)
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
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竖子,不足与谋 !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机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非典,吾命休矣 (若不是典韦,我命挂矣)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赤壁失败之后)
孤有何罪,若天下无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刘孙不亡,为何我亡.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曹操评袁绍)
操曰:城中可有妓女乎?
❼ 许邵评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在《三国演义》的哪一章啊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
“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原话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裴松之的注解。与演义中略有不同。你去看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之真假曹操,有详解。
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议论文1000字
骁悍雄杰之人,或说雄长,魁首,多指强横而有实力之人格,“枭”是一种凶猛的鸟,引申为勇猛难制服,不遵人道,鸟是飞的,所以不走寻常路。
枭雄的意思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狡诈不可信任的人物,而是指有独立意志,不易受蛊惑与教化的人格。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是以鸟为图腾的王朝,并且甲骨文确立于商朝,所以,在中华文明的缘启时代,对鸟的崇拜和观察是文明的元素之一,枭雄说的就是一种模仿鸟性态的人格,果断迅猛,准确短急,不受道路局限,不法古,不囿今。善于维护羽翼。枭雄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早期是褒义词,周朝之后,有时含贬义色彩。
世传凶狡,早擅枭雄,太息剑门,志吞井络。-《晋书·李特载记论》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❾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谁说的、语出何典
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论曹操的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那也就是说曹操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