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红与黑的作者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文学应“艺术的反映当代生活”,反对因循守旧。。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❷ 《红与黑》的作者究竟是谁
斯丹达尔笔 名: 司汤达
出生年月:1783年-1842年
国 籍:法国
斯丹达尔
斯丹达尔(1783—1842),原名享利·贝尔,法国作家,生于格勒诺布尔一律师家庭。崇拜拿破仑,青年时期曾三次随拿破仑大军远征。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避居意大利,着手写《拿破仑传》。因支持烧炭党人的民族解放斗争,1821年被迫离开米兰,返回巴黎,出版心理分析著作《论爱情》(1822)和倡导现实主义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30年发表名著《红与黑》,这部小说标志着法国及欧洲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开端。七月革命后被任命为驻意大利一小城的领事,直到逝世,期间写有反映复辟时期意大利生活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1839)、一些中短篇小说和一部揭露七月王朝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未完成,死后出版)。
斯丹达尔是法国19世纪上半期最早全面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主张严格按照现实本来的面貌进行创作,崇尚写“真实,严酷的真实”。他善于描写政治斗争及社会问题,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重视细腻的心理分析,强调环境与性格的关系。在风格上,他力求写得明白易懂,表达准确,文字简练。他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斯丹达尔的笔名就是司汤达。福楼拜不是《红与黑》的作者。他是《包法利夫人》的作者。
❸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
司汤达(1783年抄-1842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1839)。
❹ 《红与黑》的作者是谁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❺ 《红与黑》的作者是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 内容简介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
在欧洲文学史上,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1783~1842)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学习本节应充分认识司汤达对欧洲文学的贡献及《红与黑》的重要成就和意义。 司汤达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783年到1799年,司汤达是在法国东部格勒诺布勒市度过的。这时他在外祖父的启蒙思想和中心学校革新派教师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进步世界观的基础。 1799年到1814年司汤达先后两次追随过拿破仑,其间一度脱离军队在巴黎读书。这个时期的知识积累和阅历为作家的创作活动作了准备。 在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司汤达因厌恶复辟势力而侨居米兰。1821年因与烧炭党人交往被逐回巴黎。这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重要作品有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著名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和代表作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1年到1842年,在七月王朝统治时期,司汤达出任驻教皇辖下的小城奇维塔维基亚的法国领事,直到去世。这时他仍以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著名长篇小说《帕尔玛修道院》和未完成的长篇杰作《吕西安·娄凡》。 司汤达是法国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在著名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最先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在文学创作方面,司汤达实践了自己的理论,率先探索19世纪文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创作了《红与黑》、《帕尔玛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等杰作。司汤达善于从政治角度分析现实,深刻地描写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和神圣同盟统治下的欧洲的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❻ 红与黑的作者及其国籍
法国作家司汤达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❼ 〈红与黑〉的作者是,突然忘了
《红与黑》
Le Rouge et le Noir (The Red and the Black) ,1830 by Stendhal (Marie-Henri Beyle, 1783 – 1842) .《红与黑》,司汤达1830年著 (司汤达原名玛利亚-亨利-贝尔, 1783-1842)《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之一。
❽ 红与黑的作者是谁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❾ 《红与黑》作者的简介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司汤达从1817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名为《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后来收在文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的文章。此后,他转入小说创作。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9年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红与黑》于1829年动笔,1830年脱稿。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在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逝世时,他手头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汤达是以长篇小说名世的。他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传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然而,他的短篇小说也写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译为《卡斯特罗修道院长》)等,写得生动传神,脍炙人口,堪称世界短篇小说花园里的奇葩。它们与梅里美的《马特奥•法尔戈纳》、《塔芒戈》、巴尔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标志着法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其中《往事连篇》(直译为《一个意大利绅士的回忆》)、《箱子与鬼》《米娜•德•旺格尔》、《媚药》、《菲利贝》等五篇译自法国瑟伊出版社的《司汤达小说选》,其余八篇译自法国伽里玛出版社的《意大利轶事》。
❿ 《红与黑》内容简介和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
在欧洲文学史上,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1783~1842)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学习本节应充分认识司汤达对欧洲文学的贡献及《红与黑》的重要成就和意义。 司汤达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783年到1799年,司汤达是在法国东部格勒诺布勒市度过的。这时他在外祖父的启蒙思想和中心学校革新派教师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进步世界观的基础。 1799年到1814年司汤达先后两次追随过拿破仑,其间一度脱离军队在巴黎读书。这个时期的知识积累和阅历为作家的创作活动作了准备。 在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司汤达因厌恶复辟势力而侨居米兰。1821年因与烧炭党人交往被逐回巴黎。这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重要作品有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著名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和代表作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1年到1842年,在七月王朝统治时期,司汤达出任驻教皇辖下的小城奇维塔维基亚的法国领事,直到去世。这时他仍以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著名长篇小说《帕尔玛修道院》和未完成的长篇杰作《吕西安·娄凡》。 司汤达是法国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在著名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最先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在文学创作方面,司汤达实践了自己的理论,率先探索19世纪文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创作了《红与黑》、《帕尔玛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等杰作。司汤达善于从政治角度分析现实,深刻地描写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和神圣同盟统治下的欧洲的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