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红楼梦》读后感--刘婷
[《红楼梦》读后感--刘婷]第一次读红楼是完全没有看出黛玉对宝玉有多爱,甚至连最简单的立场都没有分清楚,《红楼梦》读后感--刘婷。非但没有一个我喜欢的角色,反而对每一个人都讨厌到不行,尤其是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耍小性子实在是让我心烦。但读过第二遍竟感觉宝黛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深情,对那些小人的心思是多么鄙夷。《红楼梦》本来只叫做石头记。红楼梦只是小说第五回中十二支曲子的名称,而这十二支曲子则概括了十二钗的身世经历。所谓的红楼就是富家闺阁,顾名思义,红楼梦就是富家闺阁中的一场美梦。此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也写了大观园儿女的悲惨命运和四大家族的衰落。读曹雪芹书的谁不记得金玉二字?作者也说了他"作的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金"自然指宝玉无疑,但这"玉"却是争论不休,大部分名家认为是黛玉,也有几个认为是宝钗,在此我还是支持前者的看法。那宝钗不过是个牡丹,"人间富贵之花",和黛玉这个"美玉无暇"的仙沾不上边。再者说作者真正中意的还是林妹妹,宝姑娘根本不入作者的眼,怎么可能把她当作主心骨来写呢?学文的没有谁不知道曹雪芹只写了红楼的前八十回,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很可悲的是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批判,写的走了形。但又没有谁能写的更适合凑上局,咱们也只得批判着看。先说说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本来是黛玉先到的贾府,人家和宝玉可有着"木石前盟",所以第一次见宝玉就互相对上了眼,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他们的感情不能算作一见钟情,而是前世累积下来的,能是你一个薛宝钗就插的了足的么?话说这爱情啊都是让人悲喜纠结的,二人自见面后自然多了不少乐趣,但黛玉的小性和多疑也制造了很多不爽快,不过跟兄弟间不打不相识有点类似,他们的闹腾不但没有破坏他们的感情,反而是日益加深,自从这林妹妹来了之后宝玉这魂还真就是守不了舍了,把林妹妹的门槛都快踏平了。不多时那宝姐姐出场了,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女儿自然是个大家闺秀,长得不赖,行为得体,最牛的是会讨好不同的人。一来的气场就跟黛玉不同,黛玉是一步一步都小心翼翼的,毕竟是外婆家,自己孤零零的,得处处小心才是。薛大姑娘是全家总动员,她有什么好怕,自然是大大方方的,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众姐妹自是欢喜。她的出场也引起了黛玉的担心,她一直以来都是孤僻自己做自己的事,才不在乎这个宝姐姐有多讨人喜欢,她害怕的是宝玉,万一也讨了他的喜欢可怎么办?而这宝玉呢,素来是爱跟女孩搅在一块,如今来了个大美女自然是兴冲冲跑去看了。在他看得入神时突然注意到了身后的黛玉,立刻感觉到了什么,牵起黛玉的手去跟宝钗问好,这无疑有种告诉黛玉:"即使现在来了个又有人气又有脸蛋的美女,但我喜欢的还是你,你要相信我"的感觉。同时也是告诉这个新来的大姐"看到没,咱已名草有主了,所以我们以后就是只是好朋友了",可见宝玉还是很了解黛玉的,他知道她会多心。日后的生活中这三人更是矛盾多多。但宝钗给我的感觉就像个幕后黑手,明明很多矛盾都因她而起,她却淡定的很,宝黛二人闹开了锅,她依然没事人一样冷眼旁观,还不时出来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她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强人,贾府上下无人不夸,连那些下人都被她骗得团团转,对她是赞不绝口,对于上层则直接是收买了王夫人的心,那叫一个懂事啊,大家闺秀的风范展现的是淋漓尽致。说她到底喜不喜欢宝玉,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她千方百计笼络王夫人无非是想让这个虚伪的娘们把她当做最佳儿媳人选。这是日后宝黛爱情悲剧的第一个坎。如果你认为人家就这点本事可就大错特错了,她不仅正面攻击也从侧面扇风点火,花袭人就是她的忠实粉丝,绝对是拥钗反黛,所以黛玉的战线是极其清冷的,也就有了临死而那么悲的结局了。但很可惜的是不管宝姐姐耍了多少心机,痴情的宝哥哥眼里都始终只有黛玉一个,只能告诉宝钗一句:感情是勉强不来的。至于宝黛二人的才气自然是伯仲之间了,作诗是各赢一局,二人所做之诗也都透露二人的心性、追求和结局的不同。黛玉对官场生活可谓是厌恶至极,这就是宝玉深爱黛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他们两个都是那个时代的反叛者,走的不是寻常路,都不是世故的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好,而宝钗则完全相反,人家是牡丹呀,富贵之花,当然是向往那种大富大贵的生活,作为名门闺秀她刻守妇道,本来这次来京的目的就是去参加选秀的,不过喜欢上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宝玉怎么办呢?好好调教他一番才是,就总是苦口婆心的劝宝玉你要好好读书啊,将来当个官给家里争面子啊…说白了还不是为了她自己,她越是这样越疏远了她和宝玉的距离,婆婆妈妈的,让宝玉烦到不行,直接翻脸,把她和黛玉比一比:你看人家黛玉怎么不说你这样的混帐话?所以难怪我喜欢她嘛!请你以后不要说行不行呢?自是不欢而散。那黛玉呢自她来了之后没少吃醋,明明知道宝玉的心思全部在自己身上,还是忍不住多疑起来。稍有个风吹草动就开始不爽了,先给宝玉几天脸色瞧瞧,误会闹大的时候就是整体以泪洗面啊,也难怪,她此次投胎的目的就是"还泪",如果不三天一小哭两天一大哭的话,这泪是还不清的。最惨的一次是扛着小锄头去葬花,搞了一首《葬花吟》,那叫一个悲啊,"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听得宝玉是心寒寒。当然她的《葬花吟》也暗示了日后的命运"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沟渠",写出了她日后宁死不受垢辱的心情。那究竟是谁扼杀了宝黛的爱情?是高鹗笔下的凤姐和贾母么?我显然不能赞同。要说在曹雪芹笔下那贾母对黛玉是极尽宠爱,她尤其疼爱黛玉的母亲,现在她死了,黛玉来投奔自己她怎么可能不好好疼爱呢?让她住好吃好,甚至把自己的贴身丫头都送给她使唤了。再说贾母虽是这个封建家庭的老大,但是她是一个完全的享乐主意者,她才不会闲着无聊去捣弄宝黛的爱情呢。一个是她最宠的孙子,一个是她疼爱的外孙女,她有什么动机去拆散他俩呢?相反,她是支持的。这就说到了凤姐,她跟宝钗差不多,也喜欢讨上层领导的好,她是贾母眼下的红人,所以她会极力的去讨好贾母,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刘婷》。她早看出贾母对待宝黛的心意,所以她也就自然大力支持宝黛的恋爱。她早就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过以后把她嫁给了宝玉看她还这不这样胡闹。她和贾母两人都看好宝黛爱情,怎么到高鹗笔下就变了呢?真正的凶手是贾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他们是什么?不就是那个封建时代的代表么?黛玉的反叛性格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她只能孤芳自赏。那贾政夫妇自然想要宝钗这样的大家闺秀做儿媳,而且又是门当户对。那个林黛玉算什么?不过是个没爹没娘寄他篱下的病鬼,更可恶的是她非但不劝宝玉读书,还策反,贾政对她能喜欢么?就指着这个独生子光大门楣呢!那贾元春是宫里的贵妃,固然知道功名利禄才是正道,怎么可能同意弟弟娶林黛玉那样的丫头呢?探亲回宫后立刻通过送礼表明自己的想法,她送给了宝玉和宝钗相同的东西,而给黛玉的却和众姐妹一样…那个赵姨娘则完全是被薛宝钗收买了,她对谁都看不顺眼,唯独对薛宝钗唯唯诺诺,足见这薛大姑娘神通广大。在那么多阻力之下黛玉只得落得个凄凉而死。一个掉包记直接送了她的命,也怪她把爱情看做了她生命的全部,她看不到她生命的其它价值。说说这个贾宝玉,他就是个正儿八经的情种,在读者眼中有见一个爱一个的嫌疑。他的周围就是主仆不分了,跟丫鬟们亲亲我我,也难怪丫鬟们都不怕他。他这么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一见女人便觉清爽,一见男人就觉恶心",幸好他自己还是个男人。但不管怎么样他真正爱的只有一个林妹妹,不然当紫鹃骗他说林妹妹要回家时他也就不会给气傻了;不然当他的玉丢了魂丢了之后知道是林妹妹嫁给自己就不会神清气爽了;不然当他知道黛玉含恨而死的时候就不会遁入空门了。他对黛玉的是大爱,对别人充其量是暧昧罢。本来他是想所有的女孩心中都有他,包括家里的戏子他都不觉得她们身份低微,都愿意去接近,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就没有等级差别。但是当他看到那个戏子在雨中痴情的画"蔷"字时他突然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不可能都把心思放他身上,那是他的价值观第一次受到冲击。那他到底喜不喜欢宝钗呢?我觉得是没有,他对宝钗是远而观之,当他看到宝钗白胖的胳膊时怎么想"这要是长在黛玉的身上兴许还能摸一摸,但是长在她身上."而且后来他上学时再忙都要到黛玉处报个到,黛玉开玩笑说"怎么不到你宝姐姐处道个别?"宝玉只是向黛玉吐吐舌头,在他心里那个冷美人只能是姐姐。通观全书绝对是没有一处写到宝钗笑过,隐藏的深的人都不会通过面目表情让别人知道他的心情,这样的女人在宝玉心里自然没有像黛玉那样直爽的好。或许从某种角度说宝玉比起宝钗更喜欢湘云。他和湘云有一个麒麟相配之说。湘云和黛玉有着某种相似,都是孤儿,因此其实她们两个人在这方面心境应该是相似的,只是黛玉是悲观主义者,而她是豪爽乐观的。另一方面她和黛玉说话都特别直,不过可惜的是她觉得黛玉小性,专挑别人的刺,因此在情感上和她疏远更喜欢和宝姐姐搅在一块。在文学界一直存在着胭脂斋这个女人,据说她和曹雪芹的关系非常亲近,她可能是看过曹雪芹所作《红楼梦》全稿的唯一一个人,只可惜后来原稿失传了。而在全书中胭脂斋被认为是的湘云的原形,并且在曹雪芹的著作中最后和宝玉在一起的可能就是湘云。黛玉死后宝玉出家在途中看见了在船上的湘云,然后他们就生活在了一块。当然这只是可能,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了宝玉对湘云这个人的感情是不浅的。当然作为大家庭里的公子哥,宝玉从小被宠溺到大自然有娇气,在学堂里就凭借大家族子弟的身份闹事了,还结交戏子结果被人找到家里让他老爸丢了脸,他老爸向来看他不爽,在加上他那个下贱的弟弟说他强奸未遂把金钏逼得投井了,他遭到了贾政第一次猛打,丢了半条命。最后还是贾老太太出场才算了了事,所以从某种角度说他的私生活是有点乱的。最后想说的就是宝玉身边的一大群女人。最出名的是那金陵十二钗。在一种意义上说并不止十二个女子,书中所提有正、副、又副、三副、四副共六十人。我们所说的只是比较熟悉的十二人。而她们的命运主要通过十二钗曲来说。十二钗有某些共同特点,一、她们都是有才、有见识的;二、她们遭遇都是不幸的。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薄命司"包括了全部的十二钗,这就说明了一切有才识的女子在封建社会里都是不幸的;三、她们会有一些反抗性,同时也有缺点;四是她们有胜于男人的地方。这点主要是通过宝玉的见解行为来表示;五、她们不以身份分美恶。《红楼梦》不但反对男尊女卑,即同样的妇女也不以阶层身份而美恶。而十二钗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黛玉宝钗二人。至于她们二人前文多少有提及了。书中描写的诸女子以黛玉为中心,以宝钗为敌体。在书中多处表面写宝钗要比黛玉好看,性格也比黛玉好很多,很明显黛玉是孤立的,但果真如此么?作者主要想说的宝玉吧,所以黛玉的好都是通过他来表现的,众人的看法就无关紧要了。但文学界也不乏另一种说法,就是为宝钗正声,说她对宝玉根本没意思,自从听到了和尚的金玉良缘之说就刻意与宝玉保持距离,并且她的行为只是符合那个时代大家闺秀的严格要求而已,并没有什么做作的地方。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母莱特,对此我不做争辩。再说说元迎叹惜四春,她们的名字取于谐音"原应叹息",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宫里的贵妃。因为她回家探亲而盖了省亲别院,即后来所谓的大观园。她这次回来都觉得庭院建的过于奢侈了,揭示了日后贾府衰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回宫后不久她就因病去世了,她的离开捎来的是权贵幻灭的虚无。正所谓"虎兕相逢大梦归";迎春则是这个大家庭的牺牲品。她被当作还债而嫁给了孙姓的畜生。这个王八蛋不仅在外面公然沾花若草,在家里更是虐妻,打骂随自己高兴,在他眼里这个女人不过是贾家用来抵钱的一个东西,可怜的迎春早早被折磨致死。"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探春与众女子不同,她虽为庶出,而且是人见人厌的赵姨娘,但她的品性丝毫没有受她们影响,她是唯一一个具有男子政治头脑的女子,只可惜她生不逢时,没有施展报复的舞台。最后被当做替代远嫁,表面上风风光光,只是与家人从此远隔;惜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孤僻又冷漠,受妙玉的影响一直想要出家做尼姑,贾家败落了终究只达成所愿。不过正是因为她这样的性格才促使她成为贾家衰落之后唯一一个逃脱者;王熙凤固然是大家都熟悉是角色,不用多做评论。她最适合的形容就是"出色的变色龙",贾母面前是个乖巧懂事能力强的女人;下人面前是母老虎,但是最后的结局也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命",落得个一无所有的悲惨结局。大观园以元春的死亡为标志轰然崩塌,但是为了让宝玉完成最后的使命,高鹗笔下的宝玉迫于压力开始了仕途的追求,尽管他心不甘情不愿。最后的结果也是他获得了一定的功名,这就说明宝玉他不是没有能力当官而是真的没兴趣,最后他觉得对得起家里的人来,就悄悄的跟着一个和尚游历去了,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与生自来的自由.MSN()〔《红楼梦》读后感--刘婷〕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