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卡夫卡写的《变形记》的社会例子
【摘 要】卡夫卡的《变形记》被普遍认为是一则关于当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寓言。它通过人变成大甲虫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的悲剧,展现了现代人在绝望的生活中不断挣扎的精神状态。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到虫的变形正是一个充满了异化现象的时代在小人物身上的缩影。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异化现象
《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叙述了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用客观冰冷的语调和简短明了的句子,使人变成了甲虫这样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可怕的事情变得平常,又使这种平常显得更加可怕。在卡夫卡看来,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卡夫卡的一种世界观。这种异化,有社会的异化,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还有作为人自身的异化。
一、社会对人的异化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紧张激烈的生存竞争,过细的社会分工,使很多人精神畸形乃至崩溃。生存的压力,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荒谬将人异化为没有感情的社会工具,只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在社会的不断运转下像个小齿轮一样不停地奔波劳碌。
在《变形记》中,“公司、老板、秘书主任”是主人公格里高尔和社会之间的纽带,当他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后,他想到了他的工作:“我的天哪!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格里高尔极其厌恶自己的工作,他甚至觉得“也许被开除了倒更好些”,“要不是为了父母而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了,我就会跑到老板跟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只要等我赚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格里高尔虽然不满于现实社会和工作,但他又无力改变什么,他明白在没有赚到足够的钱还清债务之前他是没有自由的。所以当秘书主任来到他家时,他说道:“我马上就穿上衣服,包好样品就走……出差是很辛苦的,但我不出差就没法活……我要为我的父母和妹妹操心。我处境困难,但是我也会重新摆脱困境的。……请您在公司里帮我美言几句。”他虽然不愿意继续这种恼人的、累人的差使,但是他同时也害怕失去这份工作,即使变成了甲虫,也不忘向秘书主任诉苦,请求对方能够考虑到他的家庭、工作的实际困难,并且执着的表明自己还可以继续工作。格里高尔纵使再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能与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彻底决裂,更无法挣脱家庭责任的束缚,于是陷入了矛盾、痛苦彷徨之中。
格里高尔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摆脱纯粹的金钱的重负,改变自己的家庭艰辛的生存境况,赚钱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这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十分普遍的生存状况,现代人的个性已经淹没在社会的物质竞争之中。人变得依赖物质,转而成为物质的奴隶,人与社会的关系变成了“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这与使工业革命产生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驰,社会将人异化了。
二、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变形记》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在格里高尔的家人对待他的巨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格里高尔非常爱自己的家人,当他变成虫子之后,在黑夜里,他仍然感到一种莫大的自豪,他的父母和妹妹在如此漂亮的住宅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都是他为他们创造的。而且,家人取钱时,都怀着对格里高尔的感激之情,这让格里高尔非常开心。当格里高尔能挣钱养家糊口时,他能受到父母的夸奖以及妹妹的尊敬。可当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之后,家庭经济每况愈下,家人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糟糕。
最初,他第一次以甲虫的面貌出现在家人面前时,母亲惊吓得倒在地上;父亲握紧拳头,仿佛要打格里高尔,继而双手遮着眼睛哭泣起来。之后两个星期里,父母鼓不起勇气进他的房间,只有天真的妹妹给他送来了牛奶和面包,也给他送来了唯一的安慰。母亲虽惦记着可怜的儿子,坚决要求看看儿子,可当她见到“那一团棕色的东西”时,还没理会到她看见的就是格里高尔,就高喊着倒在沙发上。妹妹迁怒于他,对他又是挥拳又是瞪眼。父亲以为他做了什么凶狠的事情,板着严峻的脸急忙朝格里高尔冲来,抓起一袋苹果就往格里高尔身上砸。一只苹果就这样狠狠地打中了格里高尔的背,并且深深地陷了进去,以致他六神无主地瘫倒在地上一个月不能行动。多亏了母亲的阻拦,他才避免受到进一步的打击。“父亲的严惩,使格里高尔身受重伤,那只苹果没有取下来,一直留在身上,以致引起伤口周围发炎。”在一天晚上,格里高尔顺着妹妹那优美的小提琴声爬出了灰暗的寝室,来到众人汇聚的地方,家里的房客们早已厌倦了他妹妹的演奏,唯一能够善解琴意的倒是格里高尔这个大甲虫。格里高尔本打算去保护妹妹,不让艺术遭粗俗亵渎,但却吓走了房客,这惹怒了全家。虽然格里高尔恐惧的头在颤抖,也丝毫没有得到亲人们的怜悯。妹妹根本不能理解格里高尔的一片爱心,直道:“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我们照料他、容忍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谁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他一定得走!……这是唯一的办法。父亲,你们一定要抛开这个念头,认为这就是格里高尔。我们好久以来都这么相信,这就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跟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地走开。这样我虽然没有了哥哥,可是我们就能生活下去,并且会尊敬地纪念他。可现在呢?这个东西把我们害得好苦,赶走了我们的房客,显然想独霸所有的房间,让我们都睡到沟壑里去。”这时的格里高尔在他的家人看来已经不是家庭成员了,而是他们一切苦难的来源。格里高尔虽然住在亲人们的隔壁,“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然而却孤苦无依,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三点离开了人世。格里高尔的家人在得知他死了之后,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格里高尔干扁的尸体被他们送进了垃圾堆。一家人经历了格里高尔变形所引发的痛苦之后,享受着格里高尔死后的喜悦,他们愉快的做了一次乡下旅行,在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满温暖的阳光”,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
格里高尔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在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中,维护家庭正常的并不是亲人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人一旦失去了谋生的能力和手段,不能继续获取金钱,就犹如无用的甲虫,被人讨厌,遭到抛弃。亲情本应该是最无私最纯净的情感,但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仍旧变得冷漠和自私,以最残忍的方式让人心生绝望。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企图以人的声音与他人交流思想,进而得到他们的谅解,从而不被视作异类而遭受鄙视和唾弃。然而,他失败了,他的外形是甲虫,因此他的一片“人”心无法被他人理解和接受。他渴望他人的理解,而这种渴望却导致他彻底被抛弃乃至形体毁灭。这让我们看到了西方现代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因无法沟通造成的孤独、冷漠与悲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由隔膜造成的孤独,使得人与人之间互相视为异类,从而导致了人的异化。
三、人自身的异化
格里高尔面对家人对自己的冷漠无情,始终保持着善良的心态,还责怪自己现在不能工作,无法养活家人,不能让妹妹上音乐学院。在看到全家人为了生活而忙碌时,他难过,他甚至还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过着正常的生活。他处处为家人着想,也非常渴望亲情,但是亲情给予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伤害。格里高尔的性格也像甲虫一样,昼伏夜出又令人生厌,任人践踏而又不伤害人类,甚至连自卫的能力都没有,他无疑是弱者的典型。在当代社会里,很多人被异化而不自知,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之后才认识到这个问题,当他越来越失去人性而趋于虫性的时候,内心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权利,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让家人承认他的身份。格里高尔作为人时有内在品质要求和外在责任的矛盾,当他变成虫之后,没有了外在责任的牵绊,他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他的本质要求和自我价值。然而这时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了,他的所作所为只会遭人厌弃,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现状,于是“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自己把自己消灭掉了。
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环境创造了人,人必须在环境中生存,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和谐共处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就势必会导致和谐的崩溃,更何况双方都出现了问题,这就使得格里高尔的异化成为了一种必然,而非偶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例如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是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的,它们操纵着人,把人变成了物质的奴隶,并最终把人变成了“非人”。格里高尔的死亡是必然的,借助死亡,他割断了自己与异化社会的最后一丝联系,保持了作为一个人最本质的特征。
卡夫卡通过描写格里高尔由人变成虫之后的经历,反映了异化现象丛生的现实社会的残忍与悲哀,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抗争都摆脱不了外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最终只能归于灭亡的观念。这也是卡夫卡孤立而绝望的人性论和对一切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的体现。以痛苦走向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我们通过卡夫卡的描绘,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这个时代的真像。这个时代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有钱,而是急剧的两极分化;这个时代人们流离失所不是没有房屋,而是没有充满爱的家;这个时代人们痛苦不是经济不发达,而是生命的尊严得不到尊重;这个时代人们迷茫不是没有事情可做,而是信仰的缺失让人觉得做什么都依旧空虚。拒绝变形,我们要谨守本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成为一个有自我的人。
② 请问 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小说里最典型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夸张,想象
③ 变形记作者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④ 像卡夫卡变形记那样的小说都有哪些
表现主义文学中,小说这一块儿,代表人物能够列举出来的不多。卡夫卡是个开创者,也是一个巅峰。除了《变形记》,卡夫卡的短片中,比较有名的还有《饥饿艺术家》。其他的短篇,还有很多,但是都更加艰涩,且篇幅精干,很难理解。
卡夫卡的长篇,我个人最喜欢的两本是:《审判》和《城堡》。后者没有写完~前者则从头到尾都很精彩。
另外有一些不是特别有名,但曾经也风光一时的表现主义小说作家还有:德布林和韦尔弗;前者代表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后者《穆萨·达的四十天》。
其实,表现主义在戏剧方面也特别有意思。名声在外的有包含表现主义内涵,以荒诞派戏剧手法创作的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批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也特别有意思。
其他的我暂时想不起了~更多的知识可以到维基网络上查来看看~卡夫卡很了不起的!哈哈~
⑤ 文学史上,有四部《变形记》,其中写人变成甲虫遭遇的那一部 的作者是:
弗兰兹·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5)变形记写小说扩展阅读:
人物经历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1917年创作《中国长城修建时》。继续写作《乡村医生》里的短篇小说。7月与费莉丝再度订婚。8月首次出现肺病症状,9月4日确诊患肺结核。
1922年1月,去斯宾德勒米勒,2月返回布拉格,3月15日朗读《城堡》第一章。5月与密莱娜最后一次交谈。7月因病辞职。继续写作《城堡》。
⑥ 变形记的作者是谁
变形记的作者是弗兰兹·卡夫卡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
《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⑦ 几本《变形记》的作者分别是谁
1、《变形记》(德语Die Verwandlung,英语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2、奥维德的《变形记》3、亦舒的《变形记》4、阿普列尤斯的《变形记》5、王小波的《变形记》
⑧ 有没有小说主角写变形计写麦田守望者写活着,一部起点的网络小说写一个人重生了写的第一部小说是活着
文艺界奇葩》
作者:肉都督
标签:抄书流、文青
介绍:作者入梦到地球经典文学里面的角色中,或听旁白阐述这个故事,或真实的体验故事里面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以自传的形式写出这本书。抄的第一部活着第二部变形记
⑨ 有没有小说写的是变形记的,一部分是变形记也行。
文娱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