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了解……作家……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作者简介: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磨坊文札》以都德故乡普罗旺斯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苦恼和不幸,抒发作者对家乡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怀恋之情。《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发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写过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等。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磨坊书简》是一本优美的小书。远离巴黎的喧闹浮华,在美丽的普罗斯旺乡间,作者用谦卑而静默的心灵感受着这块土地上的一切:纯朴、美丽、贫困、忧伤……。下面是《磨坊书简》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们的四周,群星依然静静地运行着,驯服得宛如一个庞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象着群星中的一颗星星,它是最美丽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来到这儿枕着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当西北风或北风刮得不太厉害的时候,我就置身于几乎与海水相平
的两堆岩石之间,与海鸥、河鸟、海燕为伍。在那里,我几乎整天都沉溺在一种因凝望大海而产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沉默状态中。你是否理解这种神秘的灵魂的陶醉?一个人无须思考,也无须幻想。你的整个心灵都同你分离了,它在飞翔,它在扩散。仿佛就是潜水的海鸥,是阳光下荡漾于两堆巨浪之间的泡沫,是渐渐远去的巨轮上的一缕白烟,是挂着红色风帆的采集珊瑚的小船,是一粒水珠,是一抹烟雾,万物俱在,唯独没有自己……”
都德(1840~1897)
Daudet,Alphonse
法国作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历史学家艾尔莱斯特·都德的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1860年进莫尔尼公爵办公室工作,有机会回到南方及阿尔及利亚等地游历。短篇小说颇有成就,最有名的是《磨坊文札》与《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写过 12 部长篇小说 ,以《 小东西》、《达拉斯贡的达达兰》和《萨福》等最为出色。都德是左拉自然主义的信徒,也写过《富豪》、《努马·卢梅斯当》和《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不过他的作品以讽刺和怜悯的笔调为主,不像左拉的小说那样大刀阔斧、气势磅礴。42岁起患神经官能症,在后15年中带病坚持创作。
都德的作品带有他的出生地普罗旺斯地区的特色。其中《磨坊文札》根据他自己的所见所闻叙述了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小东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尤其是第一部主人公埃赛特在法国南方的经历更是如此。因为写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所以格外真实动人。
《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是一部漫画式的小说。主人公达达兰是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庸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便胡思乱想要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对世界之大毫无印象,到阿尔及利亚猎狮,结果把毛驴当成狮子,又上了骗子的当,打死了一只修道院驯养的瞎眼狮,结果大吃官司,出尽洋相又赔光钱财,好不容易回到故乡,却被家乡人当成英雄来欢迎。达达兰因此成了夸夸其谈、一事无成的庸人的典型。都德利用这部小说善意地讽刺了法国南方小城的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刻画了南方人爱慕虚荣、浮夸怠惰的性格。
生平
左拉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一名意大利工程师。左拉的童年是在普罗旺斯的艾克斯度过的,后来就读于波旁学院。18岁那年左拉返回巴黎,并开始在圣路易学校学习。左拉曾经从事过几年低级牧师的工作,后来他开始为一份报纸撰写文学评论。从一开始,左拉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拿破仑三世的厌恶,认为他以第二共和国为跳板行使帝国独裁。
左拉小说中有超过一半被他汇编成作品系列《卢贡-马卡尔家族》,这些小说在情节、人物上亦存在连续性和相关性(类似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一系列的小说都以法兰西第二帝国治下的大家族“卢贡-马卡尔家族”为叙事中心,通过对五代人生活的叙写,探索遗传因素对暴力、酗酒、卖淫等行为的影响。在这一大家族的两个分支中,“卢贡”家的人行为比较端正,受人尊敬,而“马卡尔”家则声名狼借。
左拉和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从童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都是至交,但是当左拉在他的小说《杰作》中虚构了塞尚以及画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时,两人断交。
1898年1月13日左拉在巴黎的日报《曙光》上发表《我控诉》,这篇小说使他遭遇了自己作家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挫折,甚至危及了他的生命。《曙光》的所有者埃尔奈·沃冈和乔治·克里蒙梭认为这篇极富争议性的小说不啻于写给总统菲利斯·弗尔的一封公开信。在这篇文章中,左拉指责法国政府的反犹太政策,以及制造著名的“德莱弗斯案件”。2月7日,政府以诽谤罪为名将左拉告上法庭;2月23日,法庭宣判左拉有罪。左拉被迫逃往英国。左拉声称,自己和因莫须有的“间谍罪”而入狱的犹太船长德莱弗斯的两起案件的判决结果都是误判。
1902年9月28日,左拉因煤气中毒在巴黎的寓所与世长辞。其死因一直受到后人的揣测,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认为是其政敌谋杀的结果。10月5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数千名敬慕者护送其灵柩到蒙马特公墓。1908年6月6日,左拉的骨灰移至先贤祠。
[编辑]
左拉与自然主义思潮
[编辑]
自然主义的诞生
19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标榜“科学性”成为一种时尚,“让科学进入文学领域”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
1857年,哲学家泰纳在《批评和历史论文集》中首先为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下了定义,即以来观察,用科学方法描写生活。左拉接受了泰纳的美学理论。他还阅读了法国医生吕卡斯的《自然遗传的哲学和生理学论著》、勒图尔诺医生的《情欲生理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生物、遗传学著作,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然主义的文学主张。
左拉认为,现代文学应该抛弃“理想的香膏”和“罗曼蒂克的糖汁”,以科学为指导,保持绝对的客观和中立,实录现实世界的真相。只有这样,文学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主张小说家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搜集大量资料,而且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实验的方法,把人物放到各种环境中去实验,以便考察情感在自然法则决定下的活动规律。在这样观点的决定下,左拉认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服从某种决定论,而环境、遗传对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苔蕾斯·拉甘》是左拉根据自己的美学主张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一对通奸的男女遭受幽灵折磨的故事并最终自杀的故事为线索,着力渲染机体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自然主义文学另一代表人物龚古尔曾如此评价:“对悔恨作了一次杰出的病理解剖。”
[编辑]
《卢贡-马卡尔家族》
左拉受到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迪,早在1868年便酝酿写一部多卷本巨著,对第二帝国时代的一个家族进行“科学”研究,阐明遗传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和社会环境对该家族成员的身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再通过各种风俗和事件的细枝末节展现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871年至1893年,20部小说相继问世,这就是著名的鸿篇巨制《卢贡-马卡尔家族》。这些小说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约1200个人物活跃其中,血缘关系是联系主要人物的纽带。这部小说以卢贡-马卡尔家族前后五代人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宛然一套第二帝国社会的网络全书,题材之广泛,几乎涉及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到大量法国上流社会、工商金融界的黑暗与腐败。其中杰出的作品包括《娜娜》、《小酒店》、《萌芽》等。在作品中,左拉流露出对工人阶层的同情。其中《萌芽》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重视的表现煤矿工人的生活,体现了作家对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思潮的同情。
综合来看,构成《卢贡-马卡尔家族》的20部小说在艺术成就上是参差不齐的。左拉把文学创作和科学实验等同起来,不免忽略了文学创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左拉第一次将自然科学和医学引入文学表现领域,极大的拓展了文学的内涵和技巧的丰富性。
[编辑]
其他作品
继《卢贡-马卡尔家族》之后,左拉又创作了小说三部曲《三城记》:《鲁尔德》、《罗马》和《巴黎》。这三部小说是左拉对宗教的一次彻底的清算,表现了作家对天主教会的憎恶,提出只有摈弃宗教、提倡科学才是解救人类之道。
在流亡时期,左拉又着手创作系列小说《四福音书》,以救世主的口吻赞美为未来社会奠定基础的四大美德,表达他对科学的信仰。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繁殖》,歌颂家庭和多子多孙之福;《劳动》,反映通过重组劳动来改变社会的乌托邦思想倾向;《真理》,是对德莱弗斯案件的影射;以及未完成的《正义》,表达让公平和正义住在人类的思想。这一系列小说表现出左拉晚年乐观的创作思想。
[编辑]
主要作品
《卢贡-马卡尔家族》
小酒店
娜娜
巴斯卡医生
萌芽
人面兽心
金钱
崩溃
土地
《三城记》
鲁尔德
罗马
巴黎
《四福音书》
繁殖
劳动
真理 (死后出版)
正义 (未完成)
左拉,1840年4月12日生于工程师家庭。其父是移居法国的意大利工程师,在左拉7岁时病死。其母是法国人。1859年,左拉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失败,其后两年,备尝失业辛酸,也因此体验了劳苦大众的生活,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条件。1862年进阿歇特出版社工作。1864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出版,次年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克洛德的忏悔》,因内容淫秽,引起警方注意,翌年被迫辞职。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19世纪社会变革促使现实主义作家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左拉把这种现实主义手法提高到更新的阶段。他强调资料考证和客观描写,从科学的哲学观点去全面解释人生,从纯物质的角度去看待人的行为与表现。1867年,左拉首次把他这种科学理论付诸实践,发表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说《黛莱丝-拉甘》,翌年又写了另一部科学实证小说《玛德莱纳-菲拉》。1871年开始发表长篇连续性小说《鲁贡玛卡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第一部《鲁贡玛卡家族的命运》。随后,每年出版一部。 1877年,第七部研究酗酒后果的《小酒店》问世,左拉一举成名,从此踏上成功之路。接着,他又用16年时间写完余下的13部,其中重要的有《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从某种意义上看,《鲁贡玛卡家族》是拿破仑三世上台到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在色当失败这段时期法国生活各个方面的写照。继《鲁贡玛卡家族》之后,左拉又写了两部短篇系列小说《三城市》和《四福音书》。
左拉笃信科学,是科学决定论者,认为自然主义是法国生活中固有的因素。他自称他的方法来源于19世纪生理学家贝尔纳的论著《实验医学研究导言》,左拉在他的论文《实验小说论》中说,作家可以在虚构的人物身上证明在实验室新获得的结论。他相信,人性完全决定于遗传,缺点和恶痹是家族中某一成员在宫能上患有疾病的结果,这种疾病代代相传。一旦弄清楚了原因,便可以用医疗与教育相结合的办法予以克服,从而使人性臻于完善。这就是贯穿于《鲁贡玛卡家族》中的主要观点。在轰动一时的犹太血统的法国军官德雷福斯被诬向德国出卖军事机密的案件中,左拉于1898年1月挺身而出,在《震旦报》发表公开信,开头一句是“我控诉”,他揭露法国总参谋部陷害德雪福斯的阴谋,结果以诽谤罪被判徒刑,只好逃往英国,次年6月才回到法国。在流亡期间开始写《四福音书》:《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调》(1903)、《正义》(未完成)。左拉在巴黎死于煤气中毒(有说他为政敌所害,但终因无根据而作罢)。死后举行公祭,遗体移置先贤词。左拉生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作品被具有保守思想的公众视为淫书,尤其是1887年他的作品《土地》出版时,更遭到舆论的非难,终其一生,未能进入法兰西学院。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此后他一直住在鲁昂,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 1857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随后他又创作了《萨朗宝》(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诺曼底卢昂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福楼拜在中学时就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早期习作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1840年,他赴巴黎求学,攻读法律,期间结识雨果。1843年放弃法律,专心文学。1846年,回卢昂,结识女诗人路易丝·柯莱,随后有近十年的交往。定居卢昂期间,他埋头写作,偶尔拜会文艺界朋友,直到生命最后时刻。晚年,他曾悉心指导莫泊桑写作。
1857年,福楼拜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但作品受到当局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毁谤宗教。此后,他一度转入古代题材创作,于1862年发表长篇小说《萨朗波》。但187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情感教育》,仍然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小说在揭露个人悲剧的社会因素方面,与《包法利夫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他还写有《圣·安东的诱惑》(1874)、未完稿的《布瓦尔和佩居谢》、剧本《竞选人》(1874)和短篇小说集《三故事》(1877)等。小说集中的《一颗简单的心》,出色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是他短篇中的杰作。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同时,他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在艺术风格上,福楼拜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还是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又说:“表达愈是接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贰』 阿尔及利亚的第一位法语女作家是谁
让·昂鲁什的妹妹马格丽特·塔奥·昂鲁什(1913—)是阿尔及利亚的第一位法语女作家,著有小说《黑风信子》(1947)和自传体小说《铃鼓街》(1960)。她还整理、翻译了卡比利亚山区的民间故事《神奇的种子》(1966)。
『叁』 外国名著有哪些作者是哪个国家叫什么名字主人公是谁(最少3部)谢谢!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雨果的重要长篇小说.主人公让·瓦尔让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狱均遭失败,十九年后才获释.后来,他受福来主教感化,重新做人,改名马德兰,开设工厂,成了富翁,还当上市长.他答应奄奄一息的女工芳汀的托付,将她寄养在德纳迪埃德小酒店里的私生女柯赛特领回,抚养成人.柯赛特长大后,在公园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里于斯,两人一见钟情.这时爆发了一场共和党人的起义,英雄们视死如归.让·瓦尔让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里于斯救出,成全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但自己却一度受到误解,抑郁成疾,最后在柯赛特和马里于斯的怀里与世长辞.
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是法国著名的通俗历史小说家,本书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法老号”大副堂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并帮助他成功越狱.堂泰斯找到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开始了报答恩人、惩罚仇人的计划……
远大前程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一部经久不衰的代表作.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抚养,受雇于贵族郝薇香,并且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拉,一心想成为“上等人”.他小时侯无意搭救的一名逃犯在国外发财致富,为报答救命之恩,送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正当匹普满怀希望之际,艾丝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遗产充公,匹普的“远大前程”转眼化为泡影.整部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呼之欲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漂亮朋友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本书是他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的下级军官杜洛瓦来到巴黎,进入报馆当编辑,他依仗自己漂亮的外貌和取悦女人的手段,专门勾引上流社会的女子,并以此为跳板,走上飞黄腾达的道路.最后他拐走了报馆老板的女儿,迫使老板把女儿嫁给他,自己成为该报的总编辑.小说结尾还暗示他即将当上参议员和内阁部长,前程还远大着呢.
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其中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精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肆』 《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这部书,它的作者是谁
《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这本书的作者是阿西娅·吉巴尔,她是阿尔及利亚的一名法语女作家,她陆续出版了十多部小说,而这些小说被翻译成各个语言版本。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欢。有很多人都喜欢读他的小说,所以她也就成为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她是法兰西学院首位阿尔及利亚院士。所以说《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这本小说的作者阿西娅·吉巴尔是思想比较深刻和前进的。而且她的小说写的真的很好。
『伍』 非洲最著名的作家、诗人是哪几位
有被称为埃及的“莫泊桑”的就是迈哈木德·台木尔。
第一个非洲黑人作家是奥娄达赫·伊基亚诺,是18世纪的人。
还有尼日利亚作家沃雷·索因卡,是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72岁。被称为“非洲最伟大的作家”。
非洲著名的诗人有很多。
Sangge’er
桑戈尔,L.S.
L□opold S□dar Senghor (1906~ )
塞内加尔诗人、文艺理论家、政治家。生于达喀尔
南部若亚尔镇一商人家庭。在达喀尔上中学。1933年在
巴黎大学取得教师的资格,1934年获文学士学位。1935
年后在法国任中学教师。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应征入伍,1940年 6月在前线被德军俘虏。1944年获释,
回到巴黎继续教学,同时参加政治活动。1945年为立宪
会议议员,1960年当选为塞内加尔共和国总统。他在组
织黑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方面起过显著的作用。1980年
底辞去总统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1934年,桑戈尔和圭亚那的莱昂·达马和马提尼克
的艾梅·塞泽尔在巴黎创办《黑人大学生》杂志,提倡
“黑人性”文艺。1948年,编辑出版《黑人和马尔加什
法语新诗选》。他的诗集有《阴影之歌》(1945)、《黑
色的祭品》(1948)、《埃塞俄比亚诗集》(1956)、《夜
歌集》(1961)和《热带雨季的信札》(1972)。他的诗继
承非洲古老的文化传统,富于哲理性,内容大多描写非洲
淳朴的人情风俗,歌颂非洲的历史传统和英雄人物,表
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殖民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呼
吁非洲人民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斗争。
在文艺理论方面,桑戈尔著有论文集《自由一集:
黑人性和人道主义》(1964),阐述“黑人性”学说,介
绍非洲的文学艺术。此外,还有政论集《自由二集:民
族和社会主义的非洲道路》(1971)。
Mamoli
马默里,M.
Mouloud Mammeri (1917~ )
阿尔及利亚作家。生于大卡比利亚地区的陶里尔特
—米蒙,在拉巴特上中学,后至阿尔及尔、巴黎进修,获
文学士学位。1939年应征入伍,1944年参加意大利、法
国、德国的战役,然后回阿尔及利亚任教。1957年被迫
逃往摩洛哥。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回国,在阿尔及
尔大学教授文学。他是阿尔及利亚作家协会的负责人之
一。他曾翻译卡比利亚山区柏柏尔语民间诗人西·莫杭
的诗集,著有剧本《焚风》和电影剧本《燃烧的村庄》
等。他的长篇小说《被遗忘的山丘》(1952)、《公证人
睡着了》(1955)和《鸦片和大棒》(1965),反映了阿尔
及利亚历史上 3个重要阶段。《被遗忘的山丘》以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卡比利亚贫穷落后的农村为背景,写在
殖民主义制度下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种族
之间的纷争。《公证人睡着了》反映阿尔及利亚知识分
子参与民族解放斗争的觉醒过程。《鸦片和大棒》则直
接描写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起义,人物众多,场面壮
阔,表现了人民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Shabi
沙比,A.Q.
Ab□l Q□sim ash-Sh□b□ (1909~1934)
突尼斯诗人。生于托泽尔市郊。他的父亲曾任伊斯
兰教法院法官。沙比从小受阿拉伯传统教育,1921年入
突尼斯市宰敦伊斯兰学院,1927年入突尼斯政法学院,
1930年毕业。曾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沙比受“旅美派”
文学特别是纪伯伦的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大多为
牧歌式的抒情诗,洋溢着热爱自由、追求解放的感情。
他在长诗《生的意志》中写道:“人民一旦要求生存,命
运就必须满足他的要求。黑夜必将逝去,镣铐一定粉碎。
”这些名句曾经在阿拉伯各国传诵一时。他的诗多用简
明的韵律,通俗、流畅。阿拉伯文学界赞誉他是“突尼
斯民族之光”。沙比其他诗作还有《在爱神殿堂的祈祷》
(1931)、《再生的早晨》(1933)、《巨人之歌》即《普
罗米修斯在歌唱》(1933)、《致全世界的暴君》(1934)
等。
Mofuluo
莫福洛,T.
Thomas Mofolo (1877~1948)
用索托语写作的非洲作家。生于巴苏陀兰(今莱索
托)。自幼受殖民主义教会学校教育,笃信基督教,曾在
教会主办的印刷所当校对。1906年在一个白人牧师的鼓
励下,写了充满宗教热情的小说《东方旅行者》。1910
年发表小说《皮特森村》,宣扬基督教道德观。1911年
前后写成历史小说《沙卡》,长期遭到教会的冷遇,直
到1925年才经删节出版。作者被认为南部非洲用民族语
言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家。
Shaka
沙卡
Chaka
19世纪初非洲祖鲁族著名的酋长和军事领袖,曾在
南部非洲今南非共和国纳塔尔境内建立王国,其军事才
能和英勇战绩为黑非洲人民所传颂,成为许多非洲作家
创作中讴歌的英雄人物。迄今为止以他为主人公的文艺
作品不下几十种,著名的有莱索托托马斯·莫福洛的长
篇小说《沙卡》,塞内加尔莱·桑戈尔的长诗《沙卡》,
马里塞杜·巴迪昂的剧本《沙卡之死》,几内亚尼亚奈
的剧本《沙卡》以及祖鲁族诗人维拉卡泽、作家德赫洛
莫兄弟分别写成的同名诗篇、剧本和历史小说
『陆』 非洲诗人有哪些
行者 搜集整理
[共33位]
--------------------------------------------------------------------------------
Shabi
沙比,A.Q.
Ab□l Q□sim ash-Sh□b□ (1909~1934)
突尼斯诗人。生于托泽尔市郊。他的父亲曾任伊斯
兰教法院法官。沙比从小受阿拉伯传统教育,1921年入
突尼斯市宰敦伊斯兰学院,1927年入突尼斯政法学院,
1930年毕业。曾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沙比受“旅美派”
文学特别是纪伯伦的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大多为
牧歌式的抒情诗,洋溢着热爱自由、追求解放的感情。
他在长诗《生的意志》中写道:“人民一旦要求生存,命
运就必须满足他的要求。黑夜必将逝去,镣铐一定粉碎。
”这些名句曾经在阿拉伯各国传诵一时。他的诗多用简
明的韵律,通俗、流畅。阿拉伯文学界赞誉他是“突尼
斯民族之光”。沙比其他诗作还有《在爱神殿堂的祈祷》
(1931)、《再生的早晨》(1933)、《巨人之歌》即《普
罗米修斯在歌唱》(1933)、《致全世界的暴君》(1934)
等。
(程静芬)
--------------------------------------------------------------------------------
Mamoli
马默里,M.
Mouloud Mammeri (1917~ )
阿尔及利亚作家。生于大卡比利亚地区的陶里尔特
—米蒙,在拉巴特上中学,后至阿尔及尔、巴黎进修,获
文学士学位。1939年应征入伍,1944年参加意大利、法
国、德国的战役,然后回阿尔及利亚任教。1957年被迫
逃往摩洛哥。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回国,在阿尔及
尔大学教授文学。他是阿尔及利亚作家协会的负责人之
一。他曾翻译卡比利亚山区柏柏尔语民间诗人西·莫杭
的诗集,著有剧本《焚风》和电影剧本《燃烧的村庄》
等。他的长篇小说《被遗忘的山丘》(1952)、《公证人
睡着了》(1955)和《鸦片和大棒》(1965),反映了阿尔
及利亚历史上 3个重要阶段。《被遗忘的山丘》以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卡比利亚贫穷落后的农村为背景,写在
殖民主义制度下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种族
之间的纷争。《公证人睡着了》反映阿尔及利亚知识分
子参与民族解放斗争的觉醒过程。《鸦片和大棒》则直
接描写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起义,人物众多,场面壮
阔,表现了人民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金志平)
--------------------------------------------------------------------------------
Dibu
狄布,M.
Mohammed Dib (1920~ )
阿尔及利亚作家。生于特莱姆森城。家境贫苦。曾
做过小学教师、会计、织地毯工人、铁路工人和新闻记
者。 他的长篇小说 《阿尔及利亚》三部曲包括《大房
子》(1952)、《火灾》(1954)和《织布机》(1957),描
写城市贫民、山村雇农、产业工人的贫苦生活以及他们
反对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斗争,基本上概括了1939年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夕至1942年美军在北非登陆这段时期阿尔
及利亚的历史。1955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在咖啡店里》,
收入 7篇作品,其中有些人物和情节同《大房子》相关
联。1959年被殖民主义者驱逐出阿尔及利亚,在法国滨
海阿尔卑斯省的穆然城居留 5年,曾发表小说《非洲的
夏天》,反映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此外还出版诗
集《守护的影子》。60年代曾试图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某
些手法进行创作,小说《记得大海的人》(1962)、《在
荒凉的岸边奔走》(1964)等即有隐喻和梦幻的笔法,主
题模糊,难以理解。后舍弃了这种创作方法。从70年代
开始,着手创作反映当前阿尔及利亚社会的新三部曲,已
发表的有《巴巴里地区的神》(1971)和《打猎的能手》
(1973),描写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发生的变化。到1977年
为止,他发表了12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3部诗集
和2部儿童故事。他的作品曾6次获奖,其中较重要的有
作者:秋水共长 1位粉丝 2005-5-4 14:22 回复此发言
2 非洲诗人简介
1966年的阿尔及利亚作家协会奖和1971年的诗歌学院奖。
(金志平)
--------------------------------------------------------------------------------
Xiabani
夏巴尼,R.
Robert Shaaban (1909~1962)
斯瓦希里语诗人、小说家、语言学家。生于坦桑尼
亚坦噶市附近农民家庭。信奉伊斯兰教。他创作了二十
几部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寓言,并整理了一些
古代的史诗。他的代表作有《随笔与诗歌》(1959)、诗
集《非洲人之歌》(1956)以及自传《我的生活和五十岁
以后》(1961)。他以质朴简练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民疾
苦的关切和对祖国、对非洲的热爱,谴责殖民主义的压
迫与欺凌,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夏巴尼的小说影响较大的有《可信国》(1951)和
《农夫乌图波拉》(1956)。前者以象征手法描写天国的
人们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控诉,要求伸张正义和法制,借
以抨击殖民主义的残暴统治与愚民政策;后者写主人公
与两个女子的恋爱,反映了民族独立运动影响下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可喜的变化。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宿命论的观
点。
(周国勇)
--------------------------------------------------------------------------------
Mofuluo
莫福洛,T.
Thomas Mofolo (1877~1948)
用索托语写作的非洲作家。生于巴苏陀兰(今莱索
托)。自幼受殖民主义教会学校教育,笃信基督教,曾在
教会主办的印刷所当校对。1906年在一个白人牧师的鼓
励下,写了充满宗教热情的小说《东方旅行者》。1910
年发表小说《皮特森村》,宣扬基督教道德观。1911年
前后写成历史小说《沙卡》,长期遭到教会的冷遇,直
到1925年才经删节出版。作者被认为南部非洲用民族语
言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家。
(邵殿生)
--------------------------------------------------------------------------------
Aqibei
阿契贝,C.
Chinua Achebe (1930~ )
尼日利亚作家。生于尼日利亚东部伊博族。毕业于
伊巴丹大学,最初从事对外广播工作,1966年起专事写作。
1962年开始主编《非洲作家丛书》,1971年创办尼日利
亚《奥基凯》杂志。他的主要作品有以尼日利亚伊博族
人民独立前后的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瓦解》(1958)、
《动荡》(1960)、《神箭》(1964)和《人民公仆》
(1966)。《瓦解》和《神箭》写英殖民主义入侵前后伊
博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动荡》描写独立前一个颇有
抱负的青年,在殖民地资本主义化的城市中的堕落。《人
民公仆》嘲讽独立后自诩人民之子和人民公仆的尼日利
亚政客。 他还著有诗集《当心啊, 我的心灵的兄弟》
(1971),短篇小说集《战地姑娘及其他》(1971),儿童
故事《契克过河》(1966)和论文集《创世日的黎明》
(1975)。
(邵殿生)
--------------------------------------------------------------------------------
Suoyinka
索因卡,W.
Wole Soyinka (1934~ )
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出生于尼日利亚西部约鲁
巴族一知识分子家庭。在伊巴丹大学求学时开始写诗,
后到英国利兹大学攻读文学,毕业后在伦敦皇家宫廷剧
院从事戏剧工作。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回国,开始用
英语演出西非现代剧,把西方戏剧艺术和非洲传统的音
乐、舞蹈、哑剧等结合在一起。早期代表作有《沼泽地
居民》(1958)、《雄狮和宝石》(1959)、《裘罗教士的
磨难》(1960)等。前一出以抒情笔调倾诉沼泽地农民的
苦难,后两出是风趣幽默的讽刺喜剧。独立后,他的创
作格调日趋复杂隐晦,有些作品被西方评论家称为贝克
特式的荒诞派佳作。这个阶段的作品有主题明显、颇受
欢迎的《孔其的收获》(1965),也有表现手法荒诞费解
作者:秋水共长 1位粉丝 2005-5-4 14:22 回复此发言
3 非洲诗人简介
的《路》(1965)和《疯子和专家》(1970)。后两部作品
剧情荒诞不经,穿插一些影射时事的场面和议论,是对
当代尼日利亚社会和非洲现实的隐晦曲折的嘲讽。
(邵殿生)
--------------------------------------------------------------------------------
Enguji
恩古吉
Ngugi wa Thiong’o (1938~ )
肯尼亚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乌干达马凯雷雷大
学和英国利兹大学。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孩子别
哭》(1964)、《一河之隔》(1965)、《一粒麦种》
(1967)、《血的花瓣》(1977)和剧本《黑隐士》(1962)。
《一河之隔》写独立前吉库尤族两个敌对部落的一对青
年男女的恋爱悲剧。《孩子别哭》和《一粒麦种》都以
肯尼亚独立运动为背景,前者写一个农民家庭在民族斗
争中的悲惨遭遇,后者写各种人物在这场斗争中的不同
表现。《血的花瓣》是新殖民主义势力控制下肯尼亚社
会的写照。《黑隐士》向新独立的东非国家知识分子提
出了新课题:是继续隐居、脱离群众,还是克服种族矛
盾、宗教矛盾等阻碍,团结群众,投身于国家的建设。
(邵殿生)
--------------------------------------------------------------------------------
『柒』 阿尔及利亚作家穆鲁·费拉翁有哪些代表作
阿尔及利亚作家穆鲁·费拉翁(1913—1962)著有3部小说:《穷人的儿子》(1950)、《土地与鲜血》(1953)和《上坡路》(1957),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卡比利亚山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习俗,特别是《上坡路》,描绘了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悲惨生活。
『捌』 作家塞万提斯简介。
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塞万提斯,他的一生经历,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险生涯。他生于16世纪的西班牙,那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被逐回北非,西班牙从地域到宗教都得到统一。在西班牙王廷的资助下,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海洋冒险促进了殖民主义的兴盛,对美洲的掠夺刺激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城市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西班牙拥有一千多艘船航行在世界各地,成为称霸欧洲的强大封建帝国。但是西班牙的强盛极为短暂,专制君主腓力普二世对外发动多次失败的战争,既耗尽了国库的资产,也使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国内,封建贵族与僧侣还保持着特权,各种苛损杂税繁多,使得贫富分配不均的现象更为突出,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尽管专制王权与天主教会勾结在一起,利用宗教裁判所镇压一切进步思想与人民的反抗,但人文主义思想仍然得到传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 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父亲是一个跑江湖的外科医生。因为生活艰难,塞万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随父亲到处东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马德里。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使他仅受过中学教育。 23岁时他到了意大利,当了红衣主教胡利奥的家臣。一年后不肯安于现状的性格又驱使他参加了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准备对抗来犯的土耳其人。他参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战,这次战斗中,西班牙为首的联合舰队的二十四艘战舰重创了土耳其人的舰队。带病坚守岗位的塞万提斯在激烈的战斗中负了三处伤,以至被截去了左手,此后即有“勒班多的独臂人”之称。经过了四年出生入死的军旅生涯后,他带着基督教联军统帅胡安与西西里总督给西班牙国王的推荐信踏上返国的归途。 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盗船,他被掳到阿尔及利亚。由于这两封推荐信的关系,土耳其人把他当成重要人物,准备勒索巨额赎金。做了奴隶的塞万提斯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却均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勇气与胆识却得到俘虏们的信任与爱戴,就连奴役他们的土耳其人也为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1580年亲友们终于筹资把他赎回,这时他已经34岁了。 以一个英雄的身份回国的塞万提斯,并没有得到腓力普国王的重视,终日为生活奔忙。他一面著书一面在政府里当小职员,曾干过军需官、税吏,接触过农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公干。他不止一次被捕下狱,原因是不能缴上该收的税款,也有的却是遭受无妄之灾。就连他那不朽的《堂吉诃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监狱里构思和写作的。1616年他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塞万提斯十分爱好文学,在生活窘迫的时候,卖文是他养活妻儿老小的唯一途径。他用文学语言给一个又一个商人、一种又一种商品做广告。他写过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数目的抒情诗、讽刺诗,但大多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他亦曾应剧院邀请写过三四十个剧本,但上映后并未取得预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泰亚》(第一部),虽然作者自己很满意,但也未引起文坛的注意。塞万提斯50余岁开始了《堂吉诃德》的写作。《堂吉诃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书中堂吉诃德在游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抨击教会的专横,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从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学中的两个典型形象。 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风行全国,一年之内竟再版了六次。这部小说虽然未能使塞万提斯摆脱贫困,却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荣誉。书中对时弊的讽刺与无情嘲笑遭到封建贵族与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憎恨。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伪造的续篇,站在教会与贵族的立场上,肆意歪曲、丑化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并对塞万提斯本人进行了恶毒的诽谤与攻击。塞万提斯为了抵制伪书的恶劣影响,赶写了《堂吉诃德》第二部,于1615年推出。该书几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老少皆宜且寓意深刻。欧洲一些著名文学评论家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于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优秀短篇小说的《惩恶扬善故事集》,其中有曲折的爱情故事,有社会风俗的描写,也有一些哲学议论。书中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以及西班牙下层民众生活的贫困,肯定人性与个性自由,对社会的不公正发出了愤怒的抗议。这些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短篇在西班牙文艺复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著名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2~1615)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拉·曼却》共2卷,主要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柯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札作侍从,3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扶弱锄强的骑士业绩。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作疯子遣送回家。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近700个,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揭露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小说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堂吉诃德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这两个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朴实无华的生活真实,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本书堪称经典,但是最好不要带着那么严肃的眼光去看,因为这本书在出版后一大段时间内属于地摊读物,他的价值也曾被认为仅仅是“逗笑”(塞万提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当时人语),不管曾经遭过什么评价,这本书确实很逗笑,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都忍不住想笑。这本书言语轻松活泼,似乎每一句话都是信手拈来而又很贴切,但不是那么精确,甚至情节的前后衔接都很随便,以至于出现不少漏洞,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书的吸引力,这本书有一种来自民间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朴的乡下人扎堆开玩笑,就能感受到这种暖和的,自然的活力来。 作者塞万提斯正是这种社会低层的角色,他是个伤残的军士,被俘当过奴隶,其间带领弟兄们几回逃跑,都被抓回来。被人赎回来之后,一贫如洗,写作也没有让他脱贫,还因为无妄之灾坐了几回牢…….最后得水肿病死了。死后,人们也不知他的确切葬处。 堂吉诃德,一个乡下绅士,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一心想要把书中骑士的种种行为付诸现实,他以利相诱,居然说动了邻居桑丘去作他的奴仆,这样,一个疯子和一个傻子,就开始了这部“伟大的信使”。 在历险中,和别人交谈,只要不涉及骑士道,堂吉柯德头脑清晰,见识高明,他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堪称骑士典范,他一心追求正义,和想象中的敌人“作战”毫不畏惧,连命都不要,他坚信自己应该扶助弱小,但事实上,他往往给别人添乱。他捍卫纯洁忠贞,痴心不悔地坚守着自以为是的爱情,而他所谓的“情人”是个粗壮的村姑,压根不认识他。他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历尽挫折而不后悔,认为这只不过是“魔术家捣的鬼”,还不断给桑丘打气---骑士总是要历尽各种艰险,才能成就丰功伟绩的。 而桑丘呢?他是个只看见眼前利益只顾自己的农民,因为堂吉柯德许给他种种好处,他才跟着去当奴仆的,他满足于口腹的享受,对堂吉柯德的各种奇思异想不断戳穿,对他的清苦生活满腹牢骚。“天上飞的老鹰,比不上地上跑的母鸡。”他凭常识判断处理问题,总督居然当的不错,当然,后来他觉得累,不愿当了。 主仆二人的历险,略似《西游记》当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的历险,只是前者是现实世界为背景的荒谬,而后者是以神话世界为背景的奋斗。这另人想起信仰的问题,信仰是遥远的,如远方的灯火。而眼前的世界,局限于经验,是感性的,浅薄的而或许是“正常的”, 桑丘就是一个没有理性,光知道享受的傻子,主仆二人看似矛盾,实际却不可分割。堂吉柯德的理想固然可笑,可是谁又能笑话他呢?如果一个人有点使自己激动的理想和信念,是不是比堂吉柯德的游侠梦更加真实,更加高明一些呢?如果不是,想做桑丘,满足于眼前的快乐,又有谁甘心这样呢? 作者和他笔下的堂吉柯德一样,是一个悲剧人物. 1547年10月出生于西班牙的阿尔卡拉 德埃纳雷斯。父亲罗德里戈 德 塞万提斯和母亲莱昂诺尔·科尔蒂娜是破落贵族。 当时社会背景:十六世纪上半叶正是西班牙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班牙自十五世纪末成了欧洲大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后,不断向海外扩张,征服了美洲的大部分地区,疯狂地掠夺黄金。一五一六年卡洛斯一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一五一九年他又从祖父那里继承了德国王位,并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改称卡洛斯五世。西班牙依仗它庞大的军队和无敌舰队称霸于欧美两大洲,成为一个军事大国。它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得到发展,经济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它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一四九二年西班牙的第一部语法书出版后,以卡斯提亚语为国语的语言日趋完善,出现了蒙特玛约尔的田园小说、流浪汉小说、骑士小说和鲁埃达的戏剧。文艺复兴思想的传入使西班牙的文学艺术进入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黄金时期。塞万提斯正是在这块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无疑地受到了绚丽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影响。 塞万提斯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为了广泛阅读拉丁经典著作和其他名著,他到一个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家中教西班牙语,以后又随他们去意大利,在当时的红衣主教裘利奥·阿括维瓦手下当了一名扈从。这样,他便有机会利用他主人丰富的藏书,浏览名著。此外,他还接触到不少意大利的文人学士,结识了被称为“哲学游侠骑士”的吉奥尔达诺·布鲁诺,亲耳聆听托尔瓜托?塔索对古代艺术的精辟论述。他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他对古代光辉的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样,他便能在《堂吉诃德》中借主人公之口,对文化教育、贵贱等级、清廉公正、自由平等问题发表精辟的论述,闪耀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堂·吉诃德》是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享有世界声誉。塞万提斯一再声明 《堂吉诃德》
,他写《堂·吉诃德》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其实,作品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这一“宗旨”。它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已用100多种文字译成数百种译本。
小说
塞万提斯的小说,按照出版年代顺序排列如下: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伽拉泰亚》La Galatea,又译《条纹棉布》(1585年) 《聪明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恰》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1605年) 《训诫小说集》Novelas ejemplares,又译《模范故事》、《惩恶扬善短篇小说集》(1613年) 《聪明的骑士堂吉诃德·德·拉曼恰第二部分》Segunda parte del ingenioso caballer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1615年) 《贝尔西雷斯和西希斯蒙达历险记》Los trabajos de Persiles y Sigismunda(1617年)
艺术成就
塞万提斯的作品是相当独特的。他通过嘲弄性地模仿已经开始衰退的文学潮流, 塞万提斯
例如骑士小说,来创造出另一种富有生气的小说类型——复调小说。这种小说凭借一种“虚构之外的游戏”掺杂了宇宙观与世界观,甚至复杂地与现实混合在一起。在当时,英雄史诗也可以采用散文的形式,他略带嘲讽地以对洛佩·德·韦加的戏剧中经典人物的修改,创造了现实主义的准则,并将其推广到欧洲,其在整个欧洲的追随者比在西班牙本地要多的多。整个十九世纪的现实小说都被他这位“教师”所影响。 另一方面,塞万提斯的另一部著作《训诫小说集》,展现了他着眼点的深度以及对叙事结构进行试验的愿望。其中有讽刺体《狗的对话录》,流浪汉小说《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杂记《退伍的玻璃窗》,拜占庭小说《英国的西班牙女人》和《慷慨的情人》,甚至是警察小说《血的力量》(La fuerza de la sangre)。
『玖』 阿西娅·杰巴尔为什么会发表长篇小说《阿尔及利亚白种人》
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到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国内频频出现的恐怖活动和暴力事件,吞噬着阿西娅的心。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用法语写作的作家、诗人遭到暗杀,其中就有她的朋友。她再也不能沉默了。她写作了长篇小说《阿尔及利亚白种人》(1996)。小说描写了那些被杀害的知识分子生前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创作。但她认为仅此是不够的。在小说中她从知识分子被杀、坐牢、逃亡,追溯阿尔及利亚的历史,揭示产生悲剧的真正原因。
『拾』 外国名著以及作者人物介绍
1、《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
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网络全书式的壮阔史诗。《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
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3、《红与黑》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1839)。
4、《呼啸山庄》
一个爱到极致的男人,做出了疯狂的行为。他用“爱”杀人,却也用爱自杀。凯瑟琳生前死后,他都活在痛苦里。凯瑟琳弥留之际,他还用说话去刺伤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却是两份伤痛,他自己的和凯瑟琳的。凯瑟琳爱希斯克力夫,又嫁给富有的林惇,
可以说,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悲剧有一大部分是她亲手造就的。 希斯克力夫,很疯狂。但很迷人。当然,也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只是,笨了一点。凯瑟琳:她坏、她自私、可是她对爱的执着,使她也因此散发着好女人与坏女人的混合着的魅力。
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5、《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网络全书式的作品。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