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小说男朋友太爱我怎么办by弹壳百度云
《男抄朋友太爱我怎么办》by弹壳【袭完结+番外】.txt: https://t00y.com/file/24480694-442895528
点击“普通下载”即可直接下载。
链接一般都是长期可用的。
若试了之后发现实在无法下载,请留下邮箱。(请注意,尽量先用链接下载。因为留邮人数太多了的话,可能无法全部顾及。谢谢体谅)
B. 地球上有枪都伤害不了的动物吗
枪是指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子弹,口径一般在20mm以下的管状武器。很长一段时间来,枪一直是步兵手中最基本的武器,它是依靠子弹的动能进行杀伤破坏的。
枪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南宋军事家陈规于公元1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管型火器,后来在蒙古西征时传入欧洲,经过欧洲人的改进后,又被明王朝仿造,当时将这种火器称之为鸟铳。
此外,据说犰狳的鳞甲也可以抵御小口径枪械的射击。犰狳是一类小型披甲哺乳动物,背部有由皮肤骨化形成的鳞甲。据新闻报道,美国佐治亚州一名倒霉的男子用枪射击一只犰狳时,击中了犰狳的鳞甲导致跳弹,结果子弹射穿了他岳母坐着的躺椅,导致他岳母背部受伤。
C. 让子弹飞七兄弟分别代表谁
《让子弹飞》七兄弟中,张牧之是老大,由姜文亲自扮演。因为有主角光环加持,他的结局是最好的。相反的,老二性格暴躁,下场最凄惨。出城剿匪时,他被假麻匪抓住,吊在山上乱枪打死。老三是一名硬汉,做什么都勇往直前。老四、老五存在感不高,但是都重情重义。老六是张牧之的干儿子,被黄四郎设计害死。老七是知识分子。
《让子弹飞》取材自小说《马识途文集2夜谭十记》中的第三记《巴陵野老盗官记》,原著作者是马识途。七兄弟原型是谁,这几个角色有没有原型,制片方没有深谈。
除了是《让子弹飞》的男一号,姜文也是《让子弹飞》的导演。当初,他和制片人马珂一起去看望马识途,和马识途促膝长谈。马识途看过姜文的其他代表作品《北京人在纽约》、《红高粱》,很欣赏姜文的才华。得知姜文要把他的小说拍成电影,对内容进行很大改动,他支持姜文放手去做。
故事里,县长老汤新官上任,半路上遇见绿林悍匪张牧之。阴差阳错,张牧之代替老汤去当官,老汤成为张牧之的师爷。当地恶霸黄四郎欺男霸女,惹怒一腔正气的张牧之。老汤、黄四郎、张牧之三个男人一台戏。张牧之的六个兄弟也是主要角色。
(3)作者弹壳小说陈家远扩展阅读:
八匹纯血高头白马四蹄翻飞,车轮与铁轨撞击隆隆作响,两节火车正以“马拉火车”的梦幻奇景奔腾在南部中国的崇山峻岭之间。火车车头的烟囱里蒸汽蒸腾而上,不过这蒸汽的来源其实是车厢内巨大的火锅。火锅旁围坐着买官上任的老汤(葛优饰),以及他的夫人(刘嘉玲饰)和师爷(冯小刚饰)。志满意得的老汤不知道,一场危机正在等待着他,他们的命运也将从此改变。
就在老汤等人在火车内饮酒作乐之时,绿林侠匪张牧之(姜文饰)率领众兄弟们埋伏在山谷两侧。几声枪响划破天际,随着张牧之“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话音落下,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劫案就此展开。
火车腾空而起跌落水中,老汤和夫人成了张牧之的阶下囚。为求保得性命,老汤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师爷,和张牧之踏上了进城当官的县长之路。张牧之从麻匪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而他和老汤之间的关系也从生死宿敌变搭档。
D. 有没有关于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1967年10月9日,拉丁美洲著名革命家、“游击中心”理论倡导者切·格瓦拉在前一天战斗中负伤被俘后,被美国支持的玻利维亚军人政权枪决。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切·格瓦拉的名字便在世界传扬。当年中国也曾称赞过他在古巴推行的游击战道路,而西方对他则冠以“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等称号。直至2000年,北京舞台上演的话剧《格瓦拉》还曾轰动一时。那个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传奇革命家,其战斗和生活的轨迹其实曾与我们紧密相关,其悲欢也值得国人品味反思……
■以毛泽东著作为师,为穷苦人的利益而抛弃了医生的职业到古巴打游击
在古巴革命中闻名的格瓦拉,原本是阿根廷人。他于1928年生于较优裕的家庭,毕业于医学院,在行医中痛感人民苦难非药可治,在阅读了马列著作后决心从事政治斗争,以解放整个拉丁美洲为己任。1957年,他在墨西哥结识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并与其结成密友,两人很快便率一支小队乘船潜回古巴,登陆后他们上山进行游击战,一年多后就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权。
在“七支步枪起家”的斗争中,格瓦拉读过西班牙文本的《毛泽东选集》后深受启发,后来他一再说:“毛泽东是游击战大师,我只是个小学生。”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翌年,格瓦拉便来华访问。他见到了被自己奉为导师的毛泽东,两人亲密地拉着手说话。回国后,格瓦拉便拿起甘蔗刀下田,宣布这是仿照人民公社的榜样,并号召民众学习中国专家不计较工资只讲奉献的精神。
格瓦拉做体力活并不是装样子给群众看的,而是实实在在地真干,业余时间特别是星期六下午,他的时间主要用于义务劳动。他公私分明,年幼的孩子生了急病,他也绝不许用自己的公车送医院。在当时物资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发给每个高级领导人一张特殊供应卡,位居国家第二把手的格瓦拉马上退回,而且始终要求家人到商店同普通百姓一样排队买东西。至于他那些同战士一样站岗,治疗被视为瘟神的麻风病人从不戴手套一类的故事,更是广为传扬。正是这种毫无利己动机的献身榜样,使格瓦拉能够超越时空,被贫困国度的民众和许多富足的西方人同时接受和称赞。卡斯特罗对这位战友的评价则是:“一个在行动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使他离开古巴进入他国丛林
在革命胜利后的古巴,格瓦拉在取得古巴国籍后只呆了六年。当时,中苏论战势同水火后,他感到两面为难,便在1965年2月再次来华访问,他主张同苏联停止论战,但他的建议未被接受,他也没见到毛泽东。带着忧郁离华后,格瓦拉便在公开场合消失,并登报宣布放弃职务和国籍,使古巴政府不必对其行为负责。
后来人们知道,1965年春,格瓦拉进入了刚果(利)东部,指导当地的左派游击队。几个月后,他失望地离开,因为他感到当地人不愿认真打仗,所以失败无法挽回。隐蔽回古巴休整几个月后,1966年11月,格瓦拉又带领几十个说西班牙语的外籍人进入玻利维亚,在丛林中展开游击战。
对于格瓦拉为什么出走,三十多年来不少研究者有过多种解释。多数意见是,他想摆脱国际共运的分歧,在南美洲再树立起一个革命榜样。不过,从近些年发掘出的他的一些当年的文件笔记中看,格瓦拉其实有更深层次的想法,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诸多疑问,想另辟一条新路。
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是首任国家银行行长,可他却主张废除货币建立“不用钱的文明”。从事建设时,他反对“物质动力”,主张消灭个人主义,要求用劳动竞赛来驱动。由于美国的封锁,经济难以自给的古巴不得不大量接受苏援,在体制和指导原则方面也学习苏联模式,对此格瓦拉很失望,认为从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起就开始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先例,而只有战争条件下同志关系才是真正纯洁的兄弟关系。他这类理想主义的主张,在和平建设的现实生活中注定难以实行,到另一个国度用以往的战争方式再做新探索就势在必然。
抛弃古巴优裕且安宁的城市生活,再进入毒蛇蚊虫出没的南美丛林,对从小便患哮喘病的格瓦拉绝非易事,但是为了理想他义无反顾。在近一年艰难的山区游击跋涉中,格瓦拉只靠一匹骡子驮行李,忍受了诸多困苦,面对追剿和陷入绝境也毫不动摇,并宣布绝不让敌人活捉自己。在1967年10月8日的最后战斗中,他因负伤并犯了哮喘病,才当了俘虏。
■“游击中心”理论随着他的牺牲而终结,忘我的人格魅力却长存人间
格瓦拉学过中国的游击战理论,他提出的“游击中心”论却又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中特别强调少数精英的作用,认为到处游击示范便可让民众一涌而起推翻反动政府,而很少注重根据地建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格瓦拉最后在玻利维亚的牺牲虽然悲壮,却说明了外籍人到别国输出革命很难成功,实践标准也对其游击理论做了最无情的检验。
记得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曾翻译过格瓦拉的《游击笔记》(内部出版),笔者曾问过许多熟悉游击战的老前辈的观后感,回答都是叹息不已。从书中可看出,格瓦拉最后近一年在山区到处游动,他想“解放”的当地农民对其却非常冷淡,没有一个人参加游击队,甚至向政府军告密。这支队伍成了无水之鱼,人越打越少,能坚持那么久全靠顽强的毅力和信念支持。
格瓦拉的小队遭伏击覆没,本人被俘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同他谈了话,出于敬佩曾主张送到关塔那摩关押,玻政府却坚持处决。因该国已取消死刑,刽子手便于10月9日把格瓦拉带出来,迎面用冲锋枪向他扫射,然后拍照后公布说格瓦拉是阵亡。面对枪口,格瓦拉昂首挺胸,无愧于一个战士的形象!
格瓦拉牺牲后,比生前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亚非拉国家有了众多崇拜者。在许多国家的群众集会上,经常可看到他的画像和毛泽东像并列。那幅穿作战服留胡子的照片,成了为摆脱苦难而奋斗的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苏东巨变后,全球虽出现了意识形态趋向淡漠的情形,众多人却仍有“格瓦拉情结”。1997年是他牺牲30周年,恰好其遗骨在玻利维亚被发现,南美许多国家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阿根廷还专门为他拍摄了故事片,并在国会大厦前举行诗歌朗诵会。更有成千上万各国青年聚集到格瓦拉牺牲的玻利维亚尤罗山谷,昔日冷寂的失败之地召开了欢声鼎沸的大会;古巴的悼念活动更是盛况空前……随后,在北京话剧舞台上出现的格瓦拉,也造成过轰动效应。剧中主人公谴责种种社会不公后大声说:“不革命行吗?”观众(多是年轻人)立即报以一阵掌声和呼喊。当然,剧场内同时也有笑声和叹息,表现出中国新时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情感的多样性。
国际范围内“格瓦拉热”几十年不衰,比格瓦拉本人的胜利和悲剧更值得人们思考。如今,在我们这个喧闹的世界上虽然物欲横流,人们需要物质利益,然而对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却没有泯灭。只要社会还存在着压迫和不公,切·格瓦拉那种为解放苦难者不惜献身的精神便永远会受尊崇,众多青年人仍会高呼着:“切!切!”
E. 《让子弹飞》里各兄弟分别代表谁
张牧之是教员,老二是永远健康,老三是设计师,老四是陈yun,老五是花帅,老六是岸英,老七是3代表。
让子弹飞的剧情简介· · · · · ·
民国年间,花钱捐得县长的马邦德(葛优 饰)携妻(刘嘉玲 饰)及随从走马上任。途经南国某地,遭劫匪张麻子(姜文 饰)一伙伏击,随从尽死,只夫妻二人侥幸活命。马为保命,谎称自己是县长的汤 师爷。为汤师爷许下的财富所动,张麻子摇身一变化身县长,带着手下赶赴鹅城上任。有道是天高皇帝远,鹅城地处偏僻,一方霸主黄四郎(周润发 饰)只手遮天,全然不将这个新来的县长放在眼里。张麻子痛打了黄的武教头(姜武 饰),黄则设计害死张的义子小六(张默 饰)。原本只想赚钱的马邦德,怎么也想不到竟会被卷入这场土匪和恶霸的角力之中。鹅城上空愁云密布,血雨腥风在所难免……
本片根据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改编。
链接: https://pan..com/s/1WTu6CuSHZ-JZyZgv5ZNgXQ
F. 书荒求推荐小说类似黄金渔场这种,弹壳的书已经全部看完了就不用了,还有大牧场主也看完了
《渔夫传奇》《海岛农场主》
种田的《极品小农场》《极品地主》《随身山河图》《极品乡村生活》《农家仙田》。。。
《都市藏真》偏重鉴宝,次要打捞海底沉船
我只看《逍遥渔夫》
G. 《让子弹飞》中周润发为什么要找替身
在我个人看来,在《让子弹飞》中,周润发扮演的财阀黄四郎为了掩人耳目,特意找了一个和自己长得非常像的替身——戏子杨万楼。在片中,这个替身不时替黄四郎出面与张麻子(姜文饰)、汤师爷(葛优饰)等人周旋,最后还赴了刑场。当观众纠结于电影情节里哪个是真黄四郎、哪个是假黄四郎时,另一个谜题又出现了——黄四郎的扮演者周润发也有真假之分。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
H. 《送你一颗子弹》:我为什么喜欢刘瑜
01
去年暑假,我正无聊地翻看攒了许久未读的微信公众号推送,这时收到菁文发来的一条文字消息。具体的内容我已不记得,当时只是觉得书名和文风都很有趣。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送你一颗子弹》。
时隔半年,大力同学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令我十分“来电”的文字。网络了一下,是刘瑜《求婚》中的片段,而《求婚》,正是《送你一颗子弹》中的一篇:
或许这段小字一语中的,恰好切中我当时的情思,以至于我从未觉得哪种表达能比它更有感染力。读书的愿望从未如此强烈过,因此迅速上网订购了一本。
后来才知道刘瑜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而她的这本书,豆瓣评分高达8.6。
为了《求婚》而入手《送你一颗子弹》,无奈购书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工作,导致手中的这本是再版的,竟删去了《求婚》一文。幸运的是在网络上依然能找到该篇,才得偿所愿将其反复看了很多遍。
事实上,她的每一篇,都值得读。读罢才发现,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些鞭辟入里、颇有见地的评论,竟是对刘瑜文中片段的引用。这意外的发现,恰好反映了她语言的精妙之处。
02
刘瑜在后记中写道:
对,我就是那个高考语文古诗词填空连两分都很难拿到的人,是那个考研复试连一首完整古诗都背不出的人,也是那个数学差到一塌糊涂、被那68分的高考成绩赤裸裸讽刺过的人。
试想在如此关键的节点、如此的高压状态下我都没有办法拿下一手古诗或解决一道算术题,还有哪种情况下做得到呢?不是不走心,是真的记不住,真的学不会。世界上真的存在这种人,她没有说谎。
不断有人质疑:“那你是如何考上大学的?”我也只能淡淡的说上一句“全靠运气。”事实上,那点对书法的爱好和对文史的兴趣支撑了我的整个文科生涯。或者说,我只是比较擅长考试而已。
毕竟,文科试卷的主观性知识分值巨大,且容许我胡编乱造,侃侃而谈。加之那还算娟秀的字迹为我增分不少,侥幸考上了呗。
或许正是记忆力的不尽人意助长了她的写作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我们最大的相同点大概就是同样的对记忆符号的不敏感,与忠爱通过文字来记录稍纵即逝的灵感和五味杂陈的生活了吧。
多年来我都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许是与我那轻度的自闭有关,联系到现在的好友寥寥无几。不愿打开的心门,不愿说的心事,全都向那带着密码的册子敞开,全都如数交与厚厚的日记本。
亦或是在写作,也未尝不是对日记本某种程度的代替。我很庆幸这里没有太多的熟人,也很庆幸那些熟络的朋友在我的文字里发现情绪的蛛丝马迹后没有离我而去。
面对人生的汪洋大海,写作就如沙滩上的贝壳,几度潮汐之后让人依然有机会捡拾过去,得以寻觅生活留下的痕迹。是写作成全了刘瑜,让她拥有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个人历史博物馆”,让她除了高校教授还多了一重作家的身份,从而为众人所熟知。
当然,我想成为作家并非她的初衷,而是多年来她不断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习惯带来的附加效应。或许她对“作家”这个称谓并不喜欢,毕竟,多一重身份,就多一重羁绊。
无论如何,相信那些带有个人印记、个性十足的文字起初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无关功利。而且,我大胆推测,除此之外她还有很多个“日记本”。
因为,一个灵魂有深度的女人,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表达欲。那些鉴于舆论和隐私不便公之于众的,或许都藏在她那小小天地里。
03
我们都和刘瑜一样有着或深或浅的“精神疾患”。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多数人沉湎于自己悲观的情绪中,或郁郁不得志,或无病乱呻吟。刘瑜却能将其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反过来激励自己,反过来为周遭的人解疑答惑。
或许,这正是她的《送你一颗子弹》备受身处困顿惶惑之中的学生一族推崇的原因。
自从《子弹》出版后她从未打开此书看过一次,刘瑜坦言。读者的热情完全与她对自己文字的自信程度成反比:“到目前为止,我自己的每一本书,好像都只是加深我的羞愧,仿佛每一次出版都是对某种神圣之物的亵渎。”
我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她说这番话的心情。是的,我虽从不曾与作家二字沾边,但是我热爱写作。于我来说,写过的文字亦是不愿再看的,看了会失望,看了会羞愧,看了会忍不住嘲笑无知的自己。
刘瑜的坦率在于她能直视自己的成长,以及成长中的偏差和谬误。她直言以后不会再写诸如《子弹》之类的书。或许正如她所说,若再写,也不会用同样的文风,关注的事物,所写内容与主题,亦不同于当时了。
一时有一时的感受罢了。
作为一个大龄女青年,我实在和她当年有着某种程度的感同身受。所以,有时我甚至能体会到她欢快笔锋之下流转的悲情。这种感觉让人心疼,因为看到了她,也就看到了自己。
说是随笔集,《子弹》中却掺杂着篇幅不小但绝不枯燥的议论。刘瑜的议论或长,或短,或娓娓道来,或急转直下。这种写法在很多篇目的结尾处体现的特别明显:
长的结尾无不折射她在矛盾、惶惑之后自我解救的心路历程。短的如急刹车一样,发出刺耳又令人惊悚的声音,这种对自我情感的抑制,反倒又令人生出一丝心疼来。
正是源于那某种程度的感同身受,我竟能将她的情感梳理得还算条理分明。刘瑜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和新鲜事,永远能用最有见地的分析去解释这些现象和存在。她的疑惑催生了她的求知欲,她的求知欲又反过来丰富了自己。
说到底刘瑜是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她的某些政治论点充分地与生活相结合,夹杂着一些个人的想法,幽默,又富有哲学意味,还有相当高的文学性。在她的笔下,政治变得鲜活,变得性感。
我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早就随着各个年龄阶段不同形式的政治考试消失殆尽了。但是读着她的“政论文”,却意外地妙趣横生,加上多与电影相联系,那画面感简直妙不可言。
04
很多时候我们都缺乏直面内心的勇气,而刘瑜做到了。她不知道也不敢相信,正是那些她随手写下的文字,给人以安慰,让人正视自己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那些她认为的“不成文”的文章,给人带来的信心和鼓励,是难以用价值来衡量的。
最起码,读完《子弹》你会想到:无论学历多高,条件多优越,都会自卑,都会孤独,都有七情六欲。所以,在青春的名利场,你不再是孤身一人。
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在这个曾经三十岁的未婚女博士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想,能将这些来自内心的思考和捉摸不定的情绪化为精准的文字描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她一定是读了数量惊人的书,一定是带着人类诞生时的无知和无畏在探索,一定是在用撕裂一切的方式寻找答案。
有时候我怀疑,上帝在她出生时是不是偷偷塞给了她一个能够随身携带的显微镜。
她的文字一如末页的旧照,干净,朗丽,睿智,深邃。我欣赏这个博学多识又文采斐然的女人,同时又或多或少地能够理解她曾经常年居住在异国他乡的落寞和一人面对全世界的孤独与勇敢。
国外留学的那点乡愁,物化为橱窗里让人垂涎欲滴的二两猪头肉,这是她最朴实自然的情感流露。五个大龄女博士在夜店里的消遣,未尝不是一种抱团取暖。写给女儿小布谷的《愿你慢慢长大》,其实也是写给她自己……
从刘瑜的文章中,我看到一个缤纷多彩又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远洋国度,看到一个抛去标签和荣誉的光环,普普通通、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
也许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她那在宇宙的浩瀚和时空的轮回中,以一个人的身份、用自己的方式,独立行走的姿态。
一个从来不自持资历过高狂傲地面对世界的人;
一个从不停止带给人们善意、欢喜和感动的人;
一个永远保持谦卑的姿态不知疲倦地上下求索的人;
一个不断审视自己,将对自我和社会存在的怀疑、批判与成长的阵痛化为文字跃然纸上的人。
教我如何不喜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