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林家铺子的主要内容
小说讲述了林老板这样一个谨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压迫,内受国民党官吏的敲诈,还受地主高利贷的剥削,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大势所趋,先是当局以爱国为由,出台“封存东洋货”的政策。
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请商会会长出面,从中斡旋,“斋斋那些闲神野鬼”。他不得不将金项圈拿去兑换,给党部里送去大洋四百块。这才得到特许:“只要把东洋商标撕去了就行”。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商会会长经过林家铺子时,就曾来提醒林先生:卜局长那边,你也得稍稍点缀,防他看得眼红,也要来敲诈。
后来是镇上的卜局长“中意”林先生之女阿秀,要娶她做妾。林先生不同意,便招致了“拆烂污卖贱货,捞几个钱就打算逃走”的罪名,接着便是被县党部扣留。为了赎人,林家只得按商会会长的示意,送上两百元,这样就把林先生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1)茅盾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扩展阅读
小说主题的深刻之处,是象林老板精于生意,事业颇有发展前途,却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动荡中遭致破产的厄运。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指出他们的敲诈勒索是林家铺子崩溃的主要原因。这些人利用“抗日”发国难财,到处征收所谓的“困难捐”,借口禁卖东洋货贪污受贿,谁要不给钱就“封存”。
政府当局的卜局长想占他女儿为妾,声称“不管应有许多不便之处”,地方党部又借口外边谣传林要卷款潜逃,又将林扣留等等,这些家伙实际是一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林家铺了在他们的敲诈下倒闭。
《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小说的情节结构布局得体,剪裁巧妙,波澜起伏。
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
结构宏大严谨,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30年代的生活现实;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线索繁复交错但又严密完整,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资本家的群像;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心理描写。
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现实的成功小说,全面深刻的社会剖析,成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向社会主义文学起到了先导作用。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阶级特征比较鲜明,情节的冲突、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着。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经过马列主义理论透视的,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茅盾从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时代风云激荡的社会变动。
Ⅱ 《林家铺子》 是谁写的
《林家铺子》原名《倒闭》,短篇小说。茅盾著。作于1932年7月,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描述一二八事变前后上海附近的一个小市镇林家百货小商店由挣扎到倒闭的故事
Ⅲ 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内容及简介!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3)茅盾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扩展阅读:
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位颇有野心和手腕的民族资本家,然而他建立民族工业王国的种种执着努力终无奈地在三十年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下走向颓败。
伴随着故事中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大潮,作者无非是要最终证明中国要摆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挣扎的困境,迫切需要一次强有力的彻底的革新,显然这股破旧布新的力量就是新生的共产主义。这也就奠定了此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
叶圣陶曾评价茅盾为“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子夜》的完成为这个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眼光对30年代中国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做了全方位的剖析,用扎实的笔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全景图,足见作家的创作功力。
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固然为小说营造了磅礴的气势,但面面俱到的想法却因力有不逮而使作品对社会和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入,虽然避免了概念化的对政治理论的图解,却也无法上升到超越阶级和时代的高度,这也是大部分中国现代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的通病。
小说中的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带有过于明显的时代印记,人物的性格显得缺乏感染力和鲜明个性,甚至读罢掩卷回想里面的人物,那些阶级身份相同的人物形象,如范博文,吴芝生,杜新箨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互相之间竟会混淆起来,这一方面是我读得不认真的缘故,另方面也是由于人物个性的缺失罢。
叙事风格上按部就班的平铺直叙也限制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个性,我们在阅读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时,经常也会看到一些叙事上的留白,情节上的交错和时间的静止和跳跃,用以增添小说艺术上的美感。
然而茅盾就像是一位授课态度极其认真的老教师,为读者细心的讲解每一个解题步骤,清晰而完整地刻画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却压缩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小说时间轴上的刻度都是细密而平均,却少见一些仿佛在时间静止状态下出现的美妙意境。也许这不算是什么缺陷,只是我个人的审美倾向罢了。
私以为《子夜》中最失水准的地方是对几个罢工场面及前后的描写,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部分描述中感叹句明显增多了,偏离了一贯客观和冷静的描摹与讽刺。
“她们的全心神都沉浸在另一种雷,另一种风暴里!”
“被压迫者的雷声发动了!”
“闸北的大小丝厂总罢工下来了!“
茅盾在这些描述中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掩抑的兴奋和激动,显然是投放了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深厚感情。但是作品中也对运动中的盲目左倾进行了揭露,算是缓和了一些感情上的失控。
然而茅盾到底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肃的资深作家和左翼文学的领军人物,在这一时期与创造社的一些只识打标语喊口号的跳梁小丑还是有着本质区别,所以政治立场对他小说艺术的戕害也是有限度的。《子夜》中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小人物的刻画和场景的描绘。
如吴荪甫的舅父老乡绅曾沧海,他先是对一本《三民主义》像神一样的跪拜,后来又对闯进家里的暴动农民说最恨国民党,真是构成了对人物性格的绝妙讽刺。
还有吴荪甫扶植的手下屠维岳,作者很着重对他的神态进行描写,并在对其言行举止的叙述中将一个冷静、精明、狡诈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作品中的几个“堕落”女性妖媚迷人的形象也都描画的较为丰满,如交际花徐曼丽,“双重商业间谍”刘玉英等。她们自然也是在这个艰难的时事下挣扎着寻求出路的小人物,但因其身份和手段的特殊给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Ⅳ 茅盾的《秋收》读后感
《秋收》读后感
《秋收》主要写到“直到旧历五月尽头,老通宝那场病才渐渐好了起来”,到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如田里那些秧一样”;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动员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凉爽的秋风吹来时,终于见到稻穗沉甸甸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希望的肥皂泡又“整个儿爆破了”!“春蚕的惨痛经验化成了老通宝的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
思想价值。小说就在如何摆脱自己贫困处境的课题上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农村中两代人的冲突。而阿多一代农民的逐渐成长和老通宝一代农民的逐渐觉醒,也就成为旧中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继《春蚕》之后的《秋收》,所揭示的就正是这种趋势。在《秋收》里,当老通宝的“大熟年”的“肥皂泡整个儿爆破”,因而送掉他一条老命的时候,最初的觉醒意识,是在他“明朗朗”的眼睛里透露出来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
人物形象分析。多多头 在破败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多多头,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因为还没有挑起家庭担子,显的无忧无虑,是一个与老通宝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重要形象。他不但不像老通宝那样存在着"发家"的梦想,而且还越来越多地滋生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他认为"单靠勤俭的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他与老通宝之间的父子矛盾,代表着农民内部新的变化趋势。他身上没有封建传统思想的来薄,没有封建迷信的许多禁忌。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多多头生长在逐步破产下来的贫苦家庭。他没有老通宝发家的经历,因此他同老通宝的思想不同。他没有像老通宝那样的忧虑,那样的迷信。他对生活充满兴味,他是那样快活,爽朗。
茅盾的这三篇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的生计全部都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农村三部曲》标志着矛盾短篇小说成熟期的到来。这些小说融外来形式技巧于现实主义的再现创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农村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农民、小商人的悲剧命运。 这样,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Ⅳ 为什么说茅盾的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熟
茅盾的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熟,因为这篇小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小说。
Ⅵ 茅盾的作品<子夜>的结构艺术
《子夜》最能体现茅盾的史诗风格。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它给后人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创作经验,并把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是吴荪甫的塑造,他是作者贡献给现代文学的一个成功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作家笔下的吴荪甫是个有血有肉的活人。一方面是魄力和学识所养成的冷静、清醒,一方面是由残忍和虚弱结合所产生的暴躁,形成了吴荪甫物有的矛盾心理状态。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其次,小说宏大的艺术结构,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茅盾把精心构制小说结构作为艺术构思的重要一环,追求严谨的布局。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多种矛盾同是出现,互相纠缠, 这样,既有利于多侧面地展开主人翁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提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小说的结构形式与所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内容达到较完满的一致性。
Ⅶ 茅盾小说成就
(1)茅盾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将茅盾主要的长篇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这样会发现他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霜叶红于二月花》(写于1942年):揭开的是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王伯申、赵守义、钱良才)
◎《虹》(写于1929年):描写“五四”到“五卅”的历程(梅行素)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20年代的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
◎《子夜》以及《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0年代的社会生活;
◎《第一阶段的故事》、《锻炼》等:上海“八·一三”事变到上海陷落时期的社会生活;
◎《腐蚀》:皖南事变前后;
◎《清明前后》:抗战后期
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
(2)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
以《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为例:
◎将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去刻画;
吴荪甫与赵伯韬的关系;吴荪甫与工人的关系;吴荪甫与朱吟秋等的关系以及吴荪甫与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王和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等。
◎吴荪甫复杂性格特征极其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
(3)茅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王伯申 吴荪甫 唐子嘉 何耀先 严仲平 林永清等)
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东方型女性:静女士 方太太
◎西方型女性(新人):慧女士 孙舞阳 章秋柳等。
(4)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的特征。
结构方式:
◎三部曲的形式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心理描写的特征: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Ⅷ 茅盾《林家铺子》的主题、结构、人物分析是什么
主要写大革命前后的社会人生,写大革命后的幻灭、愤激,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
通过林老板、老通宝等家庭悲剧的描写,从小市镇、农村的角度,补充了《子夜》对中国社会的犀利解剖,展示了三十年代整个国家经济破败的血淋淋现实。
、《林家铺子》
茅盾的《林家铺子》是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作于1932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一二八”战争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在小说里,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最基本的矛盾,通过林家铺子的悲剧命运,描绘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城镇小商业者及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
作品中林老板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林老板在诸多矛盾的冲突中两重的性格特征。他精于生意,企图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是米”的竞争中,力挽狂澜,维持生意,他贿赂党老爷,避过了“声讨日货”的惊险。摹仿上海商店“大廉价照码九折”,“大放盘”,“一元货”,一天卖一百为元的办法开创了“镇上近二十年来未有的新记录。”他还殷勤地巴结顾客……这一切显示他颇善经营的小商人特点,同时也表现他胆小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同时,作者也描写他的怎么、唯利是图,不略大义和损人利已这些小资本家的阶级特征和性格特征。如他对抵制日货的浪潮波及他的铺子,感到气愤;对“一二人”沪战却颇为冷漠,“满街人人为上海的战争而没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时候,要先生始终在筹虑他的正事。”
小说主题的深刻之处,是象林老板精于生意,事业颇有发展前途,却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动荡中遭致破产的厄运。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指出他们的敲诈勒索是林家铺子崩溃的主要原因。这些人利用“抗日”发国难财,到处征收所谓的“困难捐”,借口禁卖东洋货贪污受贿,谁要不给钱就“封存”。政府当局的卜局长想占他女儿为妾,声称“不管应有许多不便之处”,地方党部又借口外边谣传林要卷款潜逃,又将林扣留等等,这些家伙实际是一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林家铺了在他们的敲诈下倒闭。
《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小说的情节结构布局得体,剪裁巧妙,波澜起伏。
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
结构宏大严谨,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30年代的生活现实;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线索繁复交错但又严密完整,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资本家的群像;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心理描写。
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现实的成功小说,全面深刻的社会剖析,成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向社会主义文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阶级特征比较鲜明,情节的冲突、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着。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经过马列主义理论透视的,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茅盾从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时代风云激荡的社会变动。
《林家铺子》: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为背景,写上海附近小镇上一家杂货店倒闭破产的故事,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入侵,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下,社会动荡、农村凋敝等众多原因的袭击下,以小商业为代表的农村经济的必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