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半夜鸡不叫小说原著
本文摘自《春城晚报》2009年2月13日第B14版,作者:高大正,原题《半夜鸡不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周扒皮
2009年刚开始,一本书诞生了,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叫《半夜鸡不叫》,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刚一露面便在网上掀起了广泛的争议。这不奇怪,如果你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也会和许多网友一样激动,因为它的内容和那个作为奴役劳动人民的地主代表而出现在课本里的周扒皮有关,作者孟令骞,正是周扒皮的曾外孙。
要说《半夜鸡不叫》还得从《半夜鸡叫》说起。60年前,一个叫周春富的农民,在土改的暴风骤雨中,消失在辽南农村一个小屯子里。后来,那里走出了一位文盲作家,写出一部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周春富被原名原姓写进书中,绰号“周扒皮”,他为役使长工多干活而半夜学鸡叫的故事,曾让几代中国人家喻户晓,而周扒皮,一个被特殊年代征用的词语,至今仍顽固地与现实社会发生着联系。
面对着这份延续了几十年的记忆,面对着网络上如潮的争议,记者(简称记)对作者孟令骞(简称孟)进行了一次专访。
写书是对家族的负责
记: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孟:我是一位70后,以前做过几年记者,后来在大连的广电中心做报社的管理工作。人应该反思,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我观照,个人如此,社会亦如此。我就是想知道事情是怎样的,这样做既是对家族负责,也是对绵延60年历史的一段往事做个解剖。
鸡在半夜里叫不叫是个问题
记:很多读者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有没有“半夜鸡叫”这回事?
孟:“半夜,那只鸡叫和没叫”的确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当然要在书里回答这个问题,也必须回答这个问题。鸡在半夜里不会叫,这是所有在中国农村居住过的人都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但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本叫《高玉宝》的书,里面专门有一章就叫《半夜鸡叫》。里面讲的故事在中国起码有两代人耳熟能详。这本书发行大概有500万册,并选进了中国的小学课本,被编进了动画片。在后来特殊的年代里,成为阶级教育的典型。它因为取自真人真事真地点,因此“半夜鸡叫”至少让两代中国孩子深信不疑。
记:这么说,你这本书首先想告诉大家的仅仅是个常识?
孟:我在书中既要回答半夜鸡不会叫这个常识问题,又要讲清楚“半夜鸡叫”的荒唐是如何形成的。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几乎所有媒体,都开足火力宣传一个文盲出身的人,他用画字的形式写书,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这个神奇的人就是高玉宝。很多人对这个文盲作家写的《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倒背如流。同时对书中介绍的那个高玉宝家乡的地主周扒皮恨之入骨。
周扒皮的名字周春富,他其实被原名原姓写进书里,周扒皮在书中是地主周春富的绰号。典型坏事之一是不让高玉宝读书。典型坏事之二是半夜学鸡叫让长工上山干活。
周扒皮 在财富榜上排在2000名之外
记:我在你的书里看到一张照片,上面是周扒皮的周家大院,那个破旧的院子就是周扒皮自己住的?
孟:说起来心酸,这个照片就是我太姥爷周春富当年的房子。当时的瓦房店地区,原来叫复县。境内有耕地200万亩。全县9万户,地主占2000户、富农7000户。当年的头三号地主都是有几千亩以上土地和其他财产。周春富还只属于富农行列,拥有土地不到200亩。现在你可以算出周扒皮当时在财富榜的位置了,最起码排在2000名之外。
当时复县土改时曾三次划成分。周春富第一次被划富农,第二次被划双富农,第二次被打死,最后一次纠偏重划富农。混进四大恶霸地主之中,只因《高玉宝》这本书。所以说周扒皮是中国最有名又最名不符实的地主。
《半夜鸡叫》 作者竟然不是高玉宝
记:《半夜鸡叫》这个故事出自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一书,根据你书里说,这本书真正的作者竟然不是高玉宝?
孟:《高玉宝》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假的。因为它的真实作者另有其人,真正的作者叫郭永江,笔名叫荒草。证据之一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高玉宝》后记里写到郭永江曾帮高玉宝改稿;证据二是郭永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去世时曾提交了一份声明给当地文献学会,说他就是《高玉宝》的真正作者。
不关心翻案只关心真相
记:有人认为你是给周扒皮翻案,也有人认为你是在作秀。
孟:写书时肯定没想到什么作秀之类的东西。不过先前在互联网上,就几次看过一些关于“半夜鸡叫真相”之类话题的讨论,在“左派”、“右派”相互口诛笔伐之间,我听到了一种最理性的声音:公道自在人心,时代给予人以话语权。我不关心谁在翻案,也不关心为谁翻案,我只关心真相。
将真相还原,我借此或可澄清一段家族往事,洗涮曾经的苦涩,慰藉亲人的灵魂,也可借此化解某些人的情感冲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可能会为今天一些中国人的视野做些擦洗,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思考百年风云中,各种人物和事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网上被网友恶骂
记:有一种声音,说是周扒皮是一个文学形象,意思周扒皮只是一个地主代表,说你没有必要对号入座,甚至有人说是你非要靠上周扒皮,想借着名人出名?
孟:你问得很客气了。网上有更激烈的骂我的话。骂我在吃棺材本儿。说到周扒皮自然要说到《高玉宝》这部书。这部书在1950年代初期,先是发表了《我要读书》、《半夜鸡叫》等章节后,才于1955年结集成书的,取名集作者、书名、主人公于一身的《高玉宝》。当时就是要批判旧黑暗歌颂新光明,突出人民军队大熔炉的伟大力量。这一切又是发生在一个文盲战士身上,其教育意义和典型性不言自明。
周扒皮的《半夜鸡叫》和刘文彩的水牢、收租院的真实性从没有让人怀疑过。在刻画中国四大罪恶地主的作品中,也只有这两者完全取自阶级对立方的真名真姓。而另外两个作品中的罪恶地主,《白毛女》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的南霸天的原型却在后来的阶级冲突和对立中虽被典型化却少有人对号入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人叫黄世仁,也找不到一个人叫南霸天。只有刘文彩的水牢、收租院,和周扒皮的半夜学鸡叫是完全安在真人头上的。
儿时打听周扒皮被母扇耳光
记:你是何时知道自己和周春富有关系的?后来家人都有什么影响?
孟:我第一次知道周扒皮是在小学《半夜鸡叫》的课文里。母亲嫁出去20里外也未能幸免。在家做闺女下地干活勤快的她总得不到满工分。嫁到父亲家时刚一下驴车迎亲人群就一声嘀咕:这就是周扒皮的孙女。母亲立刻红了眼角。村里放露天电影演的是木偶戏周扒皮,生产队里专门用大喇叭通知父亲和母亲去看。那场电影好像所有人不是来看电影而是来看她和父亲,而母亲她一直在看板凳。那压抑让人喘不过气。后来母亲落下病来总是无端的心悸、心跳快。
当然我并不知道这些。小时的我基本上快乐无忧。许是父亲是老师的原因,上学前我就会很多字了。邻家几个大孩子上学了,我经常去借书看。他们家小木匣里的小人书我几乎都看遍了,就去看大孩子的语文课本。有一天突然他们要我看一篇课文,那字几乎都认识,就猛读起来。看着看着我嘿嘿笑起来,那大孩子也嘿嘿笑起来。后来跟屯里孩子吵架,对方见吵不过就骂周扒皮周扒皮,弄得我莫名其妙。跑回家问谁是周扒皮,被母亲一巴掌封了嘴,她边哭边喊咱家不是周扒皮!不是周扒皮!这是小时候的耻辱。上小学五年时老师也特意让我第一个朗读《半夜鸡叫》。
母亲不希望儿子调查
记:父母都应该安在吧?父亲怎样看待母亲,他们对你写书支持吗?
孟:母亲作为黑五类子女从小胆小怕事,她在2006年因心脏病去世了,这是我的大痛。父亲还康健,是位教师。他们从小指腹为亲,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中相濡以沫。母亲在世其实不希望我调查那些过去的事情。原因很多,一是历次运动后遗症;二是感觉到儿子力量单薄,担心儿子为此付出某种代价;三是不愿意触及痛苦的记忆。现在书出版了,也是对母亲的一个告慰。不过,母亲2006年去世后,父亲酒喝得渐渐多了,他希望我秉笔直书。
准备了5年写了一年
记:你构思了多久,何时有写书的冲动?又用多久完成了稿件?在出版问题上花了多长时间?
孟:不能说是构思这个内容,而是基于了解事实真相出发,从2003年开始我就有写这个的念头,为此准备了5年时间。只是具体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大背景下还原,这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从杂乱到理性,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线索集合时,我渐渐感到了真相的清晰,具体事件2007年年底动笔,大概写了近一年时间。稿子写完后我决定不在网上发,而是采取出版的方式,当然这有面对白纸黑字的勇气。而且我要选的就是大出版社,以正视听。
尊重高玉宝心情很复杂
记:在你的书里,好像很少谈到你个人对高玉宝的真正印象和评价,你对高玉宝的印象到底怎么样?
孟:从年龄上讲,我很尊重他。历史有很多偶然。当年高玉宝和周扒皮都在复县很近的两个屯子居住,现在我和高的居住地也很近。我对高的心情很复杂,希望你能理解。在传统意义的中国,一个晚辈对长辈指手画脚是大不恭。我真不愿意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贰』 有哪些高质量的英文有声书
从11年起听英文有声书,基本保持每年50-100本的量。第一套也是Jim dale的Harry potter, 拿过格莱美奖。之前都是在新泽西的图书馆借,上班的时候rip到itunes。12年后开始买了audible的会员。好书太多,故事好的,内容好的,文笔好的,念的好的。若要推荐,名单可能都列不下。推荐的小说有: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water for elephant, gone with the wind, the lovely bones, devil wears Prada, Doctor vago.......非小说的有阿伦特,以及teaching company 的great courses,尤其是Robert Greenberg的古典音乐所有系列,我一共买了大概20本,非常经典。有声书是学习古典音乐的最佳方式。现在买书基本先看星级,买了多了以后audible会跟据喜好自动推送。
总之,好的书,内容和朗读缺一不可。专业的书让专业的人来念.Alice walker小说写的好,但她念自己的紫色,里面还有吐痰的声音。
『叁』 中国新时期小说有哪些
新时期小说指文革后写作或文革中写作文革后发表的小说。 开端: 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为开端,得名于卢新华小说《伤痕》揭示文革…… 代表作《我该怎么办?》 反思文学:50年代中期以来共和国走过的艰辛历程,对历史道路反思…… 代表作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布礼》《蝴蝶》 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开端……呼唤、表现……变革。新时期文学的主旋律,也是新时期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寻根文学:1985,反思文学的延续和深化,政治反思后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国民性反思。 现代派小说:1985,当代城市青年……观念意识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 代表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新写实小说: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后国人生存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开篇之作:池莉《烦恼人生》 代表作: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新时期战争小说里程碑 : 《东方》《高山下的花环》《皖南事变》参考资料: http://ameco.yculblog.com/post.760476.html
『肆』 杨家将的相关文学
源远流长根又深,清白传家素有名。
山西发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
文武公卿光是议,黔蜀威名震玉金。
识得杨家诗八句,才是杨家后留人。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南宋“说话”,便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的名目。元杂剧中有《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吴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赞活拿萧天佑》等杨家将戏。明代中期以后,满州掘起,“倭寇”入侵,明王朝内部奸臣当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全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其作者已无从考证。
《杨家将》主要讲述杨继业子孙五代,对辽和西夏英勇作战的故事,其中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虚构的,比如:杨宗保、穆桂英,杨延郎、琼娥公主,佘太君等。但,正是这些介于历史、虚构之间的人和故事,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色泽与情趣,加重了英雄人物的层次感和传奇性,使得杨家将的故事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可喜的是,作品敢于冲破千百年来的封建束缚,大胆地描写了广大妇女在社会上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十二寡妇破阵”、“穆桂英挂帅”、“佘太君点将”,等等。同时,作品也影射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罪孽:男人们作战都纷纷死伤,只有依靠妇女去前赴后继,何为家?何为国?和平是压倒一切的真理! 《杨家将》正版有声小说
作者:熊大木
导演:喻权杰
主播:陈兵
演播:李山、武术、颜梦雪、暴洪海 电影《杨门女将》的拍摄更是让电影观众过足了戏瘾。电影是根据民间传说《十二寡妇征西》和扬剧《百岁挂帅》改编而成的。电影写的是:天波府喜气盈门,百岁老人佘太君正在为镇守边关的孙子杨宗保举办五十寿宴,从边关回来的焦廷贵、孟怀源带来了杨宗保阵亡的噩耗,立时寿堂变灵堂,杨门一时陷入悲痛之中,这时,朝廷畏惧强敌,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愤,率领孀居的儿媳、孙媳和重孙子杨文广等,驳斥了以王辉为首的主和派的谬见,在丞相寇准的支持下凛然挂帅,全家出征。年轻的杨文广也立请出征替父报仇,其母穆桂英也愿意儿子上阵,但祖母柴郡主却担心杨门只此独子,不准前行。佘太君令她们母子比武,以定去留。校场比武中,杨文广在七祖母的授意和母亲的暗让下,用梅花枪取胜,终随军去至边关。阵前一仗,来犯的西夏王大败,退回老营,凭借天险顽守,并设计欲将文广诳进绝谷,以威胁杨家。其计为太君和桂英识破,她们根据杨宗保生前绝谷探道的遗言和马夫张彪的陈述,证实葫芦谷内确有栈道可以飞跃天险,奇袭敌营。于是穆桂英请求将计就计闯进谷去,太君允准,并将杨宗保的坐骑白龙马赠给杨文广,以壮其行。穆桂英母子、杨七娘率精锐小分队闯进绝谷后,历尽艰险几经波折,终于在识途老马的引导和采药老人的帮助下,攀上栈道。此时,西夏王已将谷口围攻住,扬言纵火,威胁佘太君。百岁老人不为所动。忽见敌营内火光冲天,知道桂英奇袭成功,遂率兵猛扑敌营,里外夹攻,全部歼灭西夏兵将。这部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六十年代初曾经获得百花奖。并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保留节目。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演的穆桂英挂帅成了中华民族戏曲史上一曲华彩乐章。排演此戏时,梅先生已是六十有五的高龄,但是舞台风采决不减当年。该戏作为梅先生生前创作的收山之作,一经演出便引起轰动,同时成为一出梅派的代表剧目。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就应该数“捧印”一场。在这场戏里,最出彩的就是穆桂英挂帅前后两种不同的复杂心理,“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见帅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杨家将舍身忘家把社稷定,凯歌还人受恩宠我添新坟……,所以她才”誓不为宋天子领兵上阵。但是经过佘老太君的“救兵救火古来训,退敌不求加恩宠”的教育,特别是百岁老人的一句:你不挂帅我挂帅,你不领兵我领兵的发聋振聩的誓言后,最终激发出这位当年大破天门阵女英雄的豪情壮志,于是唱出了京剧的传世之作的是[西皮散板]转[快板]再转[散板]成套唱腔。其中梅先生表演“捧印”时的身段美不胜收,大师是把一些大武生的身段化在了穆桂英身上,他撷取了武生杨小楼在《青石山》中关平“托印”的身段,吸收了《铁笼山》姜维的观星动作,又将《一箭仇》中史文恭的回庄使用的身段编成舞蹈,配以[九锤半]锣鼓。使这十六句唱一气呵成,缓时如小桥流水,急时如珠走玉盘。
清代地方戏曲对传统杨家将故事的革新
清代地方戏曲对传统杨家将故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移植、改编的传统杨家将故事,如《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等等;一类是民间艺人新编的杨家将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关》、《杨八姐游春》,等等。传统故事主要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和宫廷戏。这类剧目在搬演演义和宫廷戏故事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它们的思想影响,把忠君报国当作了戏的基本主题鲁迅说过:“时势屡更,人情日异于昔,久亦稍厌,渐生别流……其所以然者,即一缘文人或有憾于《红楼》……一缘民心已不能于《水浒》……”,更何况护王保驾之类了。于是,杨家将戏的内容出现了“人情化”的趋势,从一味地表现忠勇逐渐转向表现人的悲欢离合。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叙述杨家将戏演出情况时写道:
近时所行之京戏中演其一门事迹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辕门斩子》/《雁门关》等各出,极受台下欢迎。
从这时列举的剧目可以看出,舞台上流行的杨家将戏,表现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忠节故事,且“极受台下欢迎”。同时在当舞台上“男女戏”盛行的风气影响下,杨家将的招亲故事更是层出不穷。杨家门里每一个成员几乎都有一段浪漫故事。不仅传统的招亲戏(《余塘关》、《穆柯寨》等)大为流传,而且象杨六郎招亲这个在演义里只略提一笔的内容,也被敷衍成一出大戏(豫剧《状元媒》,又名《傅杨争亲》)。甚至一些正面描写两国交锋的武戏(《九龙峪》、《孤鸾阵》等),男女关系的描写却也占了十之八、九。不管这些戏的思想内容有多大的差别,仅仅是题材的这一变化,已经露出以观众和艺人对旧题材的淡漠,反传统的倾向始露端倪。
戏曲界的不少专家一直认为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情化”倾向是一种“独反其道而行之”的“异己,思想渗透”。这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当时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演出,不仅题材出现了“人情化”的趋势,就连一部分传统故事的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旧故事里那此“忠肝义胆,争光日月而震动乾坤”的英雄,被一个一个从天上拉回了人间。戏曲艺术家们在这些“怀赤心白意以报效天子”的忠臣良将血管里注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们充满了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和弱点。借用“现代化”概念来说,就是英雄们被“非英雄化”了。
杨令公死节的故事,演义所着意表现的是英雄遭害、壮志难伸的愤慨。这从杨令公在李陵庙上题的可以看出来:其所以触碑而死,也是因为“圣上遇我甚厚,实期捍边讨贼以仰答之,不意为奸臣所逼,而致王师败绩,我尚有何面目求活!”然而,在京剧《托兆碰碑》里,这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意境则由另一种凄楚动人的父子之情取代了。这出戏虽然保留了“令公碰碑”的传统情节,但整个情调发生了质的变化。戏从杨七郎鬼魂“托兆”开始,引出杨令公“梦子”、“别子”、“望子”的动人情节。令公碰碑的动机也由“若被辽人生擒,受他耻辱,不如趁早死之为愈”的死节变成了由于“被困两狼山,白日受饥饿,夜晚受风吹,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归”的绝望。这出以唱为主的老生戏,几乎完全是以声乐来表现人物的。“盼姣儿不由人珠泪双流”的成套“二黄”唱腔,一开始就表明了令公的心事,为整出戏奠定了基调。而作为“戏核儿”的大段“反二黄”更是通过追叙杨家八郎的不幸结局充分表现杨公公此时此刻的痛子之情。特别是两个“我的儿啊!”的大腔,完全是人物的这种感情达到顶峰时痛苦的悲吟。如果说,传统故事是通过“王师败绩”的后果来谴责潘仁美弄权的,那么京剧便是以“一家人无有下梢”的家庭悲剧来揭露权臣的凶残。后者的“人情化”倾向十分鲜明。
家们不仅背离传统,大胆地表现人情,而且还利用旧故事来讽刺不近人情的人物。杨六郎斩子的故事,演义里并没有表现杨延昭的无情。他的“囚禁”宗保也只是“恐其贪恋新婚而不用心破阵也”。11然而,京剧《辕门斩子》却把杨延昭当作一个讽刺对象,讽刺了他的无情无义。实际上跟王法并不抵触,但多少含有一点离经叛道的味道。在这样的基础上,新编杨家将故事的一些优秀代表,再现出了更加鲜明的“异端”倾向。它们以大胆的革新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对旧传统进行了勇猛的冲击。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相似,《四郎探母》、《杨八姐游春》这些戏虽然取材于旧故事,利用了传说中的人物和一部分情节,但进行了大量的发挥和脱胎换骨的改造,彻底摆脱了杨家将故事的“忠君报国”的传统主题。在新编的故事里,传说中的杨家将形象也注入了新的血液。杨门女将不再因为忠君报国、效死疆场而被歌颂。《杨八姐游春》里敢于讥讽皇帝的佘太君,敢于提兵抗婚的八姐、九妹,都以她们的叛逆精神而光彩夺目。《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机智的性格区别于演义里那个“嫁夫随夫”、三从四德的公主形象。
对于传统故事里的各种封建意识,新编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破。一出《四郎探母》几乎对传统故事里的封建正统观念、大汉族主义情绪都作了否定。在传统故事里,征辽战争与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征侬智高是相提并论的。这与《水浒》把征辽与征方腊相提并论一样,实际上都是以宋朝为正统,把少数民族政权和农民起义看成“盗贼”。《四郎探母》却能摆脱这种观念的桎梏,敢于正视历史,敢于提示宋辽之间“两国不和常交战”,“各为其主夺江山”的封建战争的实质。尤其是它从杨四郎被俘招亲的情节生发开去,安排了萧、杨两家既是亲家,又是敌人的戏剧性情节,通过杨四郎这条纽带,使两家同时陷进了战争所造成的不幸里。这样的描写,其意义已不只是一般化地揭露战争给个别家庭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间的不和睦给两个民族带来的苦难。这表明了作者能够跳出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历史作较为深刻的洞察。《四郎探母》所表现的中心内容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人情”。全剧一共三大段。第一段,探母的准备(坐宫、盗令),写的是杨延辉的思母之情和夫妻间的恩怨;第二段,探母的过程(过关、巡营、见娘、哭堂),着力刻划了杨家将生离死别的痛苦;第三段,探母的后果(回令),虽然夹杂了一些庸俗的科诨,但中心还是没有离开骨肉之情。围绕着赦、杀杨延辉的戏剧纠葛,展开的是人情与王法的冲突。最后是人情战胜了王法。 《杨家将》田连元评书
杨家将演述北宋名将杨业一家世代抵抗辽(契丹)、西夏入侵的故事。全书通过颂扬杨家世代忠勇卫国,前仆后继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爱国与卖国的忠奸斗争。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杨六郎大智大勇,寇天官多谋善断,孟良粗中有细,焦赞义气当先,任炳舍身救友,王强笑里藏刀。书中文有寇准,武有杨延昭,相互配合,合情入理。任炳代友而死,六郎冒名而活,情节感人,真实可信。杨六郎与潘仁美、王强的忠奸斗争,矛盾尖锐。自称“杨九郎”的喜剧人物杨星,出身寒微、敬慕忠良,憨厚中带有几分稚气,幽默风趣,滑稽可爱,贯穿全书。“审潘洪”、“黑松林”、“云南发配”、“耗牛阵”等回目,环环紧扣,十分精彩。
《杨家将》 是讲史类的“袍带书”,其中有些事实有史可查,有些则真假相掺。
明代初年,产生了第一部描写杨家将的中篇小说。明代中期,又有文人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长篇小说。现存作品两种,一种是《北宋志传》,后易名《杨家将演义》,五十回,描写了杨继业祖孙三代的事迹;另一种是《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五十八节,描写了杨家五代的功勋,在前书的基础上续写了杨文广、杨怀玉两代英雄。此外,《四游记》里的《东游记》中穿插了“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的神怪故事;《水浒传》中也有杨门后代青面兽杨志的记述。
清代以来,根据《杨家将演义》改编的还有《北宋金枪全传》、《两狼山》、《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闵十八洞》(即《杨文广征南》)等中长篇小说。此外,《说呼全传》、《万花楼》、《说岳全传》诸书中也穿插了一些杨家将人物的故事。清末民初,许多说书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代代说唱。评、鼓书中的《杨家将》,又名《盗马金枪》,主要描写杨继业、杨延昭(杨六郎)、杨宗保三代英雄的传奇故事,多从“金沙滩”起,至“天门阵”止,有评书名家刘兰芳的《杨家将全传》(109回)与评书名家田连元的《杨家将》(102回)。 其中梅兰芳以演“穆桂英挂帅”得以出名,说明其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各版本杨家将连环画一览:
《杨家将》:从“杨业归宋”至“李陵碑”。朝花人美混版,4册,60开,50年代出版。《杨家将》:从“杨业归宋”至“智审潘仁美”。人民美术出版社,5册,64开,81-83年出版。
《杨家将故事》:从“杨七郎打擂”至“大破天门阵”。河北美术出版社,21册,64开,83年出版。
《杨家将演义》:从“呼延赞落草”至“十二寡妇凯归”。福建人民出版社,22册,64开,82-85年出版。
《杨家将故事》:从“杨业归宋”至“十二寡妇征西”。北京出版社,12册,60开,84年出版。
《北宋杨家将》:从“杨令公归宋”至“穆桂英挂帅”。湖南美术出版社,8册,64开,82年出版。
『伍』 高晓声作品下载
作者:高晓声 类别:文学txt电子书 关键词:高晓声作品集,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
书名:高晓声作品集
高晓声主要作品:
《系心带》
《李顺大造屋》
《“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包产》
《我的两位邻居》
《钱包》
《鱼钓》
《飞磨》
《绳子》
《水东流》
《崔全成》
《鱼的故事》
《老友相会》
《泥脚》
《老清阿叔》
《送田》
《烟鬼》
《钱结》
《跌跤姻缘》
《觅》
(亿知网电子书:www.yizw.net)
『陆』 有声书的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声读物率先在美国兴起;而我国在199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发行有声书,但多年来在出版数量、质量与民众的普遍认同度上都很低。
但从2000年后,互联网在我国不断普及,网络消费者已从社会精英阶层延伸至大众阶层。网络时代的来临,掀起了全国各个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每个行业都希望搭上网络这部“快车”,奔跑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有声书作为已经发展十几年的产业,也搭上网络快车,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文档识别技术的发展,安装了阅读软件后,就可以阅读电子图书了。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有一种有声书,它们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学龄前儿童,通过真人发音或电子发声阅读童话或寓言故事,达到了早期育儿的目的,甚至有的产品可以双语阅读(中文和英文之间选择),更是锻炼了儿童的英语水平。
有声书是一种个人或多人依据文稿,并借著不同的声音表情,和录音格式所录制的作品,常见的有声书格式有录音带、CD、数位档(例如MP3)。有声书一词约在1980年代出现,意谓著这是一本用声音来表达内容的书。
有声书主要是由有声书出版社或盲人图书社团出版。一本有有声是依靠讲者的声音而存在,讲者是听者和文稿的媒介,讲者的声音具有吸引听者、使听者著迷的本质。有声书的内容可以是朗读、广播剧、或是专题报导来呈现。
在美国,虽然有声书只占该国图书销售总量的3%,但它的普及以及快速增长速度惊人。在中国,有声书的历史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多年,但由于数字音频能够存放在MP3播放器中,也自然吸引了不少的爱好者,发展前景也相对乐观。
书籍,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过剩时代里的人来说,听书,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有声书,加入到听有声书的行列,达到风声、雨声、听书声,声声入耳的完美境界!
在日前英国召开的一次有声书论坛上,与会者认为,数字出版是内容提供商未来业务的一个主要增长点。随着MP3随身听、手机及各种阅读器的日益普及,出版商急需对有声书及电子书等新的图书形式引起关注。
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声书的销售为8.71亿美元,英国是7000万英镑(约合1.33亿美元)。原瓦特斯通采购商斯格特·派克认为,出版商应挖掘新技术的潜力,不要认为有声书只是纸质书的有声版。实际上,它是产品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把内容传递到广大的非图书读者手中。
有声产品虽然有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借鉴音乐界的经验,有50%的CD都是免费下载的,CD形式的有声书只有两三年的生存寿命,因此,出版商应当抓紧时机。同时与会者还认为,一些软件公司在为产品增设防拷贝功能的同时,也限制了汽车或随身听用户的收听。有人预测,将来可能不需进行防拷贝保护,但若有盗版行为,盗版者将遭严惩。
按照原著作长度制作的(未缩减内容的)有声书在销量和销售额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磁带的销售低于CD,但数字产品的增长非常强劲。只是价位过高,就会无人问津,如一本有声书超过15英镑,销量就不会太大。未缩减内容的有声书许多是通过下载实现销售的,有声书面临许多大的变革,因此,有人认为,大胆地创新思考很重要。
身处快节奏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时代,你会不会经常这样感叹:拥有一段静谧的时光读读书,充充电,已经成了一种奢侈的欲望,而每天你心爱的双眼面对不得不阅读的大量信息又使它不堪重负……那么,你是否尝试过用耳朵去“阅读”?图书市场上方兴未艾的有声书,它的出现,让你一定会感受到在人类认知社会的第二空间里———听觉所带来的魅力,从深情悠扬的声音中把握管理之道的玄机,领悟励志信念的精髓,让你宝贵的时间在堵车、长途旅行的无聊和疲倦中产生最大的价值,岂不妙哉?
什么是有声书呢?有声书一词约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是一种个人或多人依据文稿,并借助不同的声音表情和录音格式所录制的用声音来表达内容的书。据了解,在欧美国家,有声书进入大众消费领域,在不长时间内却获得了巨大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总值近20亿美元的市场,甚至连全球最时髦的数码产品iPod也内建了有声书功能。 虽然有声书的出版也有一些历史,但它从前只局限于包括外语在内的教材、少儿益智类和文艺类的小说、评书等休闲产品上,管理类、励志类的有声书在市场上还不多见,因此其市场格局一直很单一,似乎与传统出版业不搭界,没有引起广大消费者的注意。但激烈的出版竞争,使得出版人已经很难在出版形式上推陈出新,而另一方面,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又存在着大量无法有效利用的时间,如乘车、步行、排队等时间,这就为有声书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一些市场敏锐的出版社发现了在市场细分中有声书的特定读者,将一些经典的管理和励志类图书以声音的形式开发制作成系列有声产品,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像热销的管理书《略胜一筹》、《我贵我值》、《企业三说》以及华人第一励志大师陈安之的励志书《我一定要》、《把自己激励成超人》、《创业成功的36条铁律》、《如何做个赚钱的总裁》、《卖产品不如卖自己》等有声书系列,上市以来都取得了不俗成绩,赢得了口碑。
有声书为何在市场上能取得热销?据在励志类有声书推广上颇有建树的深圳梦工厂文化公司介绍,有声书的热销,首先因为它符合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携带方便,“阅读”起来不太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看看大城市每天堵车的情况谁都明白,大量的时间被浪费掉,但需要学习和充实的东西却更多,有声书正好可以弥补二者之间的矛盾,让忙碌的商务人士在工作或休闲的同时能够感受另外一种阅读方式。其次,传统的图书往往只注重文字阅读,而忽视了以听觉为依托的第二阅读空间的开发。第三,“有声书”满足了人们一心多用的心理,是典型的伴随型产品。传统纸介图书与有声图书并不矛盾,二者是合理的补充,有时候用耳朵去“阅读”有声书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假如说传统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快节奏的社会和无休止的大量资讯,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有声书阅读不是林中路,而是交叉阅读的小径,在一眼忘不到尽头的阅读迷宫中,深入浅出和行走自如是必由之路。
“阅读”有声书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变革,同时也是在信息大爆炸社会背景下所衍生出的一种阅读现象,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有声书阅读的群体正迅速膨胀,而这些人群却恰恰多是知识阶层。有声正在成为时尚一族的最爱。 为了尽可能的保护视力,爱惜眼睛,尽量用耳朵获取知识的人。
驾车人士 儿童 语言学习 弱视及失明人士 通勤族 没有时间看书,却需要补充知识的人 空闲时间破碎短暂的人 听MP3音乐听到厌烦的人 想利用时间看书,却又不想带一大堆书在身上的人。
『柒』 梁晓声和高晓声分别是谁
梁晓声
性别,男。汉族,1949年出生 。
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城,出生于哈尔滨市,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文章《慈母情深》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浮城》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短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他创作的作品为我国文学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高晓声
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1934年9月至1949年5月,先后就读于武进郑陆桥小学,江阴澄西中学,武进鉴明中学,上海江湾私立上海法学院经济学系。1949年6月赴无锡惠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5月至1952年6月,在苏南文联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52年7月至1957年4月,先后在苏南文化局和江苏省文化局任文化科员;1957年5月,进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专事文学创作。
1957年6月,因参与筹组“探求者”文学月刊社,被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同年12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遭公开点名批判,并被处理回原籍武进农村老家。“文革” 中又受冲击和审查。直到1979年4月,彻底甄别、平反,并于11月回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组重新从事文学创作。高晓声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和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组组长,是江苏最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作家之
1999年7月6日晨6时30分,高晓声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种文字有专集。
『捌』 1980年代一部儿童文学单行本小说名称,云南丛林里的马帮,小英雄剿匪记
《无铃的马帮》
作者:白桦
这部作品不是80年代而是50年代的。
1954年白桦创作的《无铃的马帮》,是作家有意识地关注边防反特斗争,将边防反特作为情节主线并加以深入表现的作品,它开拓了反特小说新的领域,并代表了边防反特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后来被改编拍摄成电影《神秘的旅伴》,影响极广。
小说描写了滇南边防反特擒敌的斗争:魏福、萧五受境外敌特组织的指使,运送一批特殊货物。他们将这批货物隐藏在筒盐内,并雇佣天真无邪的彝族小姑娘梨英和她的马一起运输。由于群众的警惕和及时举报,边防侦察排长冯廷贵和苗寨联防队长朱林生跟踪追击这奇怪的马帮,一路上斗智斗勇,终于识破敌人的秘密,生擒活捉了敌特。小说同样是写具有边疆风情的马帮运输,不过这里的马帮不再是解放军的马帮,而是换成了敌特负有特殊使命的马帮。小说着重表现了这支二男一女的马帮的奇怪与神秘。“头马没有挂铃,还驮着十驮奇怪的货物—盐不是往内地运的货;他们走了一条奇怪的道路—这森林里的小道走马帮是很困难的,藤萝像网一样,路窄得只能走岩羊和有经验的猎人;更奇怪的是他们还选择了这个时候,前无村寨,后无马店,村中又没有宽敞的地方开亮(即露宿),夜就要来了。”奇怪的人,奇怪的头马,奇怪的货物,奇怪的山路,奇怪的时间,作者把这一连串的“奇怪”组合连缀,并将它们置于幽静冷清、变幻莫测的原始大森林中,从而为作品渲染出了一种神秘的、捉摸不定的氛围。在这氛围之中,还时时伴随着敌我的试探与反试探、跟踪与反跟踪以及种种明争暗斗,这一切真正体现了边防斗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也正是这种神秘紧紧抓住了读者,诱使读者一直读下去,从而显示了作家不凡的审美视角。
作品突破了一般反特防奸小说常见的情节模式,也没有刻意设置情节性主干悬念,而是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为读者安排了一个心理悬念:魏福萧五马帮第八匹马驮的筒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特殊货物?这个悬念至始致终贯穿于全文,也萦绕于读者的心中,使读者欲罢不能,作者在行文中明确交代魏福和萧五是敌特的情况下,始终捂住这个秘密不说,而让它伴随着读者走向文本的终结。直至最后一刻,才让秘密大白于天下“朱林生一耸肩膀,一驮子筒盐摔在地上,‘哗啦’一声巨响,筒盐摔得粉碎。在白色的碎盐块中间出现了两个黑色的小型收发电报机和四支发着蓝光的长筒无声手枪。”这让书中的人物与读者一起恍然大悟,从而使读者也充分获得了此类小说的审美情感和阅读快感。
实际上,从一开始这个可怪神秘的马帮就已注定了覆灭的命运,当它走入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中时,其实就已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外有瑶族盘大妈的报信与苗寨联防队长朱林生的协助,内有彝族小姑娘的帮忙,敌特的束手就擒只是早晚的事。小说中各族儿女、妇孺老幼齐上阵,鲜明地表现了肃反反特小说“人民性”这一特点。
小说中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均未能摆脱脸谱化模式。尤其是反面人物,不仅长得丑和恶,而且显得很蠢,常常露出狐狸的尾巴。在对冯廷贵和朱林生起疑心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一再表现出对第十一匹马异乎寻常的关切。“只是当撞到第十一匹驮盐的马的时候,魏福拉住了冯廷贵,让马慢慢地错过去。”“魏福和萧五照例首先抬下第十一匹马的驮子,然后再抬其它的驮子。”其实,就魏福的复杂经历以及他能发现冯廷贵的马留着骑鞍的痕迹这两点来看,他应是一个狡猾的敌人。而作者却在作品中让他犯那么明显的错误,只能认为作者深受脸谱化模式的影响,而故意安排的,以此表示对敌人的蔑视,并反衬正面人物的智勇双全。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以读者产生脸谱化的感觉之下,倒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梨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赋予她本色的、原汁原味的言行举止和性格特征。这让读者在回味小说惊险曲折的情节之时,脑中常常浮现起一位彝族小姑娘的音容笑貌。这颇有一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味道。
在同类题材中,《无铃的马帮》在艺术上显然要技高一筹。由于作者具有诗歌创作的磨练,这使得他能用丰富细腻、明丽流畅、清致清新的语言去传神地描绘滇南少数民族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而且他的小说采用的是纯文学的叙事结构,注重人物的心理刻划,从而使得雅俗之分在这部作品中已不再明显。正是这种兼具神秘性、惊险性和抒情性多元一体的艺术范式使得这部小说成为50年代公安法制小说的精品。
『玖』 【《金光大道》与浩然】浩然有声小说金光大道
摘 要:浩然作为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其中帆银他个人最喜欢《金光大道》。但由于《金光大道》创作年代的特殊性,它的“真实性”一直颇有争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金光大道》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等,而不能仅仅以政治标准来判定它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真实性;审美标准;政治标准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以《喜鹊登枝》步入文坛,以《艳阳天》扬名。在**期间,他凭借着《金光大道》、《西沙儿女》和《百花川》成为“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中的一个作家。在新时期他又凭借《苍生》再一次蜚声文坛。在二十世纪末,他以“我是一个奇迹”再招文坛热议。浩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是是非非漏首,毁誉参半,都证明了他的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且独特的作家
《金光大道》作为浩然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主要是讲述了上个世纪农村合作化运动过程的人和事。浩然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酝酿了很长的时间,而且雄心勃勃:“想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村写一部‘史’,想给农村立一部‘传’;想通过它告诉后人,几千年来如同散沙一般个体单干的中国农民,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年间就‘组织起来’,变成集体劳动者的;我要如实记述这场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要歌颂这个奇迹的创造者!”①但是由于这部小说创作年代的特殊性,它所受到的争议也是颇多的,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文学的真实性”上。有人说《金光大道》中都是一些概念化的描写,有很多的假大空和佯装的幸福感,都是**特有的东西,不然《金光大道》也不可能在那个年代一枝独秀,成为经典。更有人表示浩然受到了当时“极左”思想的影响,《金光大道》是对**时代的赞美。很多人用历史的观点来质疑《金光大道》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存在很多的假象,比如像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这些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内容,那理所当然《金光大道》也自然是虚假的。但是我认为文学的真实性要跟文学作品本身说话。
首先我个人认为《金光大道》是真实的,浩然描写的确实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现象。我们现在说那些是错误的虚假的,可是这些错误和不真实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并不是虚假的。在1994年京华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金光大道》时,浩然踌躇满志的说:“严格地说,只有我一个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下中国农业社会改造的过程,这就是四部《金光大道》。我敢断言,世界上在没有第二个我了。后人一定有人写这段历史,但是他们不是亲身经历,写法、角度、观点都返轿数不会是那个时期的‘局内人’。他们的作品跟《金光大道》一定反差极大,甚至完全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这部书绝非个人,而属于整个文学事业。因此我想出版。”②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和政策的得失并不能作为我们评价《金光大道》的标准,人们有时习惯于用现代的价值观念来评判过去,《金光大道》并不是让人们研究合作化运动的政治资料,它也只是浩然笔下的小说,仅此而已。
浩然作为一个为“为农民,写农民”的作家,他对农民农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执拗的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书写农村,甚至外界对他的小说真实性有诸多质疑,对他的“不忏悔”口诛笔伐,但是他个人仍然坚持他的作品是真实的。那么什么是文学的真实性?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学思潮也都有不同的认知。不致来说,文学的真实性,我们更强调的是“本质真实”,但严格的说来,就像没有完全客观的真实,完全本质的真实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创作者的主观性,任何作品都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此外,“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绝对不同于客观记录,除了事实本身的展示,它必须是渗透了作家深刻思想的,包含了作家对生命、对人性、对生活事实的深沉思考——这一思考就凝结着对本质真实的深沉认识。所以,评价一部作品的真实性,不能只看它与外在现实表象是否完全一致,更应该看作家对深沉生活的渗透力、思考力和洞察力,看他透过生活表层揭示生活本质的能力——只有作者的这一思想渗透力是强大而深刻的,,揭示出了生活背后隐藏的、为一般人所忽略或难以理解的深层潜流的时候,它才具有真正的思想震撼力,才具备高度的真实性。”③对照上面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金光大道》在表面上看是跟当时的社会情况十分一致的,虽然《金光大道》中没有透着当时的情景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他的思考深度不够,但是显然浩然的作品很明显也是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那就是以情动人。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追求,足以使他的文本产生独特的魅力。浩然在没有写作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对农村未来有着美好的希望。人们都说“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金光大道》其实表达是浩然心目中的“乌托邦”,文学的本质就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也许《金光大道》没能以绝对的艺术感取胜,也没有无法企及的思想渗透力,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作者真诚的努力的表达的情感而写的作品。
我认为《金光大道》真实性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同时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期间,《金光大道》作为一部经典小说颇有影响,但是在新时期,对《金光大道》的否定是居多的。在八十年代初期对于浩然及其作品的评价已经基本定型。洪子诚、张钟等人主编的《当代文学概观》中写道:“在*****中,浩然在创作上明显的接受了‘四人帮’鼓吹的创作理论。他的《金光大道》既有三突出的模印,又有从‘路线出发’的烙痕……如今浩然正总结教训,重上征途。”④很明显,这一时期评价《金光大道》的主要标准是政治标准。
人们对于文学史的评价问题似乎一直都在走一个波浪式的道路,这部作品现在是经典,可过了几十年之后人们又对它有了很多的批评和否定,再过几十年人们又为这部作品平反,觉着经典还是经典。而在今天,我们应该从审美意识的角度来评价《金光大道》,我们也必须承认浩然及其《金光大道》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2008年2月28日,**时期唯一的作家浩然在北京病逝,他的辞世标志着那个时代的结束,面对起起落落,他一直未改农民本色。
注 释:
①浩然:《有关金光大道的几句话》,《泥土巢写作散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②浩然:《我的人生:浩然口述自传》〔M〕,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③何仲明:《真实的尺度——重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J〕.文学评论,2003(4).
④张钟、洪子诚等主编:《当代文学概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