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冯骥才《神鞭》的主题是什么
冯骥才《神鞭》的主题是揭露了传统文化中那种似乎永远不败的虚假的精神支柱希望人们,摆脱沉重的精神负荷,向着更先进的文明迈进。
《神鞭》是一幅民俗风情画,作者从皇会表演到天津卫给孩子取名的民俗,从孩子“跳墙”的成人仪式到民间武功流派的源流,从南门外景色的绘制到服装、轿子、室内陈设的描摹。
介绍了天津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大背景下天津的世态民情。通过杨殿起、金子仙等个性化人物展现了殖民统治下市井细民的各色心态。
作者写民俗风情,并不是满足于表层形态的展示,而是以追根溯源为目的。傻二头上的那条辫子浓缩了一段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浓缩了中国人承受的文化压力,它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中国人文化心态中正统意识和祖上至上主义的表现。
傻二的一条辫子横扫天津卫,打得各种人马魂飞魄散,人们对这条被看做“祖宗的精血”的辫子顶礼膜拜,穿凿附会,有些店铺甚至在门口挂出假的“神鞭”以辟邪除祟,似乎是凡祖宗的东西永远没有错。但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这祖宗留下的宝贝却只有被削断、烧毁的命运。
这样的反转揭露了传统文化中那种似乎永远不败的虚假的精神支柱,辫子成为一个民族整体精神病态的象征。
最后,傻二弃神鞭学神枪则充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民族精神的真谛——正视现实,适应时代变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变革中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摆脱沉重的精神负荷,向着更先进的文明迈进。
(1)有声小说卫嘴子扩展阅读:
《神鞭》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传统的说书形式与现代小说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小说把荒诞的内核,贴切地包容于逼真的现实主义描写之中。作者笔下的“辫子功”神乎其神,傻二的辫子就好像是有了自主意识,这是虚构的、荒诞的。
而作者将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镶嵌于清末民初的特定时代氛围、社会环境、生活情趣、人性事理的历史真实中。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构成了小说既荒诞又可信的风格。
② 《帮闲记》txt全集下载
帮闲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帮闲记
作者:老夫累了
关于龟奴(转)
更新时间2007-10-7 16:07:00 字数:941
妓院伙计被呼为“龟奴”,此称呼始于何时,典于何处,这些我都不甚了然,但总觉得这称呼有一股文人的酸气。北方人把妓院伙计叫作“大茶壶”,就很形象,也幽默。大概是因为妓院伙计整天忙着伺候客人,拎着茶壶到处乱转,故有此名。天津话里还有“茶壶套”的说法,暗指“大茶壶”与妓女有染,天津人这“卫嘴子”还真让人不佩服不行。
晚清上海妓院里的伙计一般称“相帮”,这叫法较雅驯,歧视色彩不那么浓。当然也有人喜欢称之为“龟奴”,其中尤以读书人为甚,像《九尾龟》等狭邪小说里就都径呼妓院伙计为“龟奴”。
上海妓院里的龟奴大多来自苏北扬州一带,都是些粗人,在妓院里的地位和轿夫不相上下。平时守候在堂子门口,有客人来,就往里吆喝一声:“客来!”端茶送水还轮不到他们,因为有娘姨、大姐专司其职。另一主要事务是送信儿,客人上门,先生恰又出局在外,此时就需要龟奴前往递信,请先生早点转回。客人写局票招妓,也需要龟奴跑腿递送。
先生出局原是不带龟奴的,多由娘姨、大姐随轿跟行,“肩舆出局快非常,大脚娘姨贴轿旁”。但到了光绪末年,公共租界开始征收轿子税,生意不是很好的堂子为省钱,未成年的清倌人出堂差,就不再坐轿子了,而是由龟奴肩扛。龟奴肩上铺一条白手巾,清倌人斜坐其上,手扶着龟奴的脑袋,龟奴则双手抱拢妓女两脚,耸成一座小山似的在街……
③ 冯骥才的作品《神鞭》请加以简介
1、内容简介:
天津有名的地痞头子玻璃花拦街逞凶,被傻二看不过以辫子教训了一下。此后玻璃花先后请了神弹弓戴奎一和津门武林领袖索天响前去同傻二较艺,均栽在傻二的辫子功下,于是众人皆称傻二那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为神鞭。谁知傻二参加义和团去攻打租界时,他的辫子被洋人的枪子儿不费吹灰之力便打断了。后来他虽然依靠着宫廷秘方又重新养出了旺盛的头发,但洋人的枪弹却着实令内心大大地震惊了,他自知神鞭再厉害也难挡不住洋枪炮。于是他毅然割了辫,废了神鞭,再一次变革了祖上传下来的功夫,改用洋枪去了。
2、作品鉴赏 :
冯骥才在《神鞭》附记里表明了他的创作意图,即“要在《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这一条路之外,也在《铺花的歧路》、《走进暴风雨》等那一条路之外,另辟一条新路走一走。即写写地道的天津味儿。笔下纸上都是清末民初此地一些闲杂人和稀奇事。”《神鞭》便写了一个关于辫子的神奇故事。作品通过“神鞭”的兴衰变化,细致真切地再现了晚清时具有浓郁的天津味的市井生活。冯骥才走的这条“新路”,即是把荒诞手法与写实主义的社会风情画揉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一历史小说具有了现代意识。作者以出神入化、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神鞭如何在庙会上把大混星子玻璃花抽得鼻青脸肿,如何打败色厉内茬的所谓津门武林祖师爷索天响,如何把蔑视中国人的东洋武士打得晕头转向;写出神鞭之神,“挥洒自如,刚猛又轻柔,灵巧又恢宏”,“随心所欲,意到辫子到,甚至意未到辫子已到。这辫子上仿佛有先知先觉”,似乎是祖宗的精灵附在上边。这既荒诞又神奇的辫子功,之所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正在于这些荒诞的情节非常贴切、巧妙地镶嵌在极其逼真精细的富有天津民俗特色的现实主义描写之中。冯骥才运用幽默诙谐的富于天津味儿的语言,不仅写出了道道地地的天津风俗地方特点,如天津卫的热闹非凡的皇会、“截会”,名声远场的“卫嘴子”,等等,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的人物,如憨实正直,能跟随时代潮流而变革的傻二,武功高强、一身正气的鼻子李,蛮横无理、欺软怕硬、仪义气、缺心眼的大混星子玻璃花,如花似玉、心高气盛、爱出风头、出身贫贱的飞来凤,色厉内茬、一戳即破的号称津门武林祖师爷的索天响,以及正如玻璃花道破的“拿中国东西唬洋人,再拿洋货唬中国人”,最后不当中国人的假洋鬼子杨殿起……
3、主题:
通过这些描写,冯骥才向读者展示了不乏“国民性”写照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凝定着民族文化色彩的精神风貌。因此,他的对民俗民风的描绘,不是为了点缀、猎奇,也不是怀旧与复古,作一番民俗风情的展览,而是使整个社会生活的内涵更加地域化、民族化与深层化,表现了作家对于充满了民族性的生活的深刻开掘和剖析。他所塑造的种种人物的个性特点中,也无不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折光及传统意蕴。除傻二、鼻子李、刘四叔等之外,冯骥才也并不避讳那些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因素的展示,如玻璃花、死崔、杨殿起、蔡六之类代表的恶势力,以及义和团在抗击洋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落后,而以他敏锐、严峻的眼光,正视、剖析了中国人过去的历史,从流淌着的民族文化血液中寻找新的出路。作品最杰出的地方是傻二的神鞭敌不过洋枪子,失去了当日凛凛威风。但他没有抱着祖宗的“精血”不放,而是跟随时代、历史前进的脚步的变革,由“神鞭”变为“神枪手”,求得生存权。傻二说的“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表现了民族的革新和进取的时代精神。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风俗人情描写,又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交映成趣。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方法,正是时代生活日趋多元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冯骥才个人的艺术素质与特异才能所决定的。”
4、成就:
《神鞭》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