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雷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1)傅雷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傅雷人物观点
对于八股文风,傅雷这样说道,“一个知识分子不善于思考,不勇于思考,感觉不灵敏,好奇心不强,就不称其为知识分子,更谈不到钻研学问。何况思想懒惰与感觉麻痹还牵涉到遇事认真负责的问题,从而牵涉到人生观与世界观。”
对于艺术,人生,傅雷这样说到,“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
对于孤独,傅雷这样对傅聪说到,“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你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2. 傅雷一生翻译法国文学和学术著作多少种
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15卷《傅雷译文集》,共五百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巨著。此外,傅雷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批评家。24岁的他就译出了《罗丹艺术论》这样不朽的名著。26岁的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课时,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文章不仅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等等,足见其知识之渊博,多艺兼通。在《贝多芬传》里,傅雷以一位音乐鉴赏家的角度用“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其翻译的作品强调“神似”,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并要求文字“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病”。(此即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也就是「让阅读者信服」、「文笔要练达而流畅」和「字句要通俗而文雅,但忌粗俗之字句」。)
《亚尔培萨伐尤》,上海骆驼书店,1946年,1949年;
《欧也妮·葛朗台》,三联书店出版,上海,1949年;
《高老头》,骆驼书店,1946年;三联书店,上海,1950年。
《贝姨》,平明出版社,上海,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平明出版社,上海,1952年,1953年;
《夏倍上校》,平明出版社,上海,1954年;
《于絮尔·弥罗埃》,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2年,1979年;
《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幻灭》,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8年;
《妇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7年;
《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8年,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第五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5),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
《巴尔扎克全集》(第六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1),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
《巴尔扎克全集》(第七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2),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
《巴尔扎克全集》(第十一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巴黎生活场景21),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8年 );
《巴尔扎克全集》(第十三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4),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8年);
《巴尔扎克全集》(第十四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5),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
梅里美[编辑]
《嘉尔曼》(附《高龙巴》),平明出版社,上海,1953年,1954年。
罗曼·罗兰[编辑]
《约翰·克里斯朵夫》,商务印书馆,上海,第1卷1937年;第2~4卷,1941年。平明出版社,重译本第1册,1951年;第2~4册,1953年。
《贝多芬传》,刊于《译报》1934年第1期;重译本:上海骆驼书店,1946年,附《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一文。
《米开朗基罗传》,商务印书馆,1935年。
《托尔斯泰传》,商务印书馆,1935年。
《论莫扎特》,刊于《外国名作曲家研究》第2集。
伏尔泰[编辑]
《老实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5年。
《查第格》,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6年。
《伏尔泰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0年。
丹纳[编辑]
《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莫罗阿[编辑]
《人生五大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
《恋爱与牺牲》,商务印书馆,1936年
《服尔德传》,商务印书馆,1936年
其他译作[编辑]
《圣扬乔而夫的传说》,《华胥社文艺论集》1930年
丹纳《艺术论》第1编第1章,《华胥社文艺论集》
屠格涅夫等散文诗四首,《艺术旬刊》,1932年10月至1933年1月
George Lecomte《世纪病》,1932年《晨报》
《高尔基文学生涯四十周年》、《精神被威胁了》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美国》,1932年
拉洛倏夫谷格言二十六则;1932年
斐列浦·苏卜《夏洛外传》,“自己出版社”,1933年
幸福之路(罗素)
短篇小说《梦中》,1926年1月《北新周刊》第13、14期。
短篇小说《回忆的一幕》,1927年1月《小说世界》第15卷第4期
《法行通信》15篇,1928年《贡献旬刊》第1、2卷各期。
《塞尚》,1930年10月《东方杂志》第27卷,第19号
《薰琹的梦》,《艺术旬刊》第1卷第3期,1932年。
《现代法国文艺思潮》、《研究文学史的新趋向》、《乔治·萧伯纳评传》、《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底前途》、《现代青年的烦闷》,《时事新报》“星期学灯”专栏,1932年10月至次年5月
《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文学对于外界现实底追求》等文章四篇,《艺术旬刊》,1932年;
《雨果的少年时代》,《中法大学月刊》第8卷第2期,1935年12月
《论张爱玲小说》,《万象》5月号,1944年
《所谓反美亲苏》,《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1956年《文艺报》第14期
《与傅聪谈音乐》,连载于《文汇报》,1956年。
《评<春种秋收>》,1957年《文艺月报》1月号。
《闲话新年》,《文汇报》,1957年1月1日。
《翻译经验点滴》,《文艺报》第10期,1957年
3. 有哪些歌颂父亲,表达父爱的短篇小说或者名著
《父子的世界》罗伯特.M.皮尔西格
《我与父辈》 阎连科
《我爱你,爸爸》考夫
《傅雷家书》 傅雷
《聆听父亲》 张大春
《父亲》 梁晓声
《我爱你,爸爸》 (英)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