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
施蛰存
施蛰存(1905 200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中国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开创者。
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
1952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950年至1958年翻译了200万字外国文学作品。
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已刊行短篇小说集有《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其中不乏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
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
学术研究领域著有《唐诗百话》、《词学名词释义》、《花间新集》、《读词丛札》,校勘整理了《陈子龙诗集》。
收藏历代碑帖700余种,汇编成一套《历代碑刻墨影》。
“世纪悖论”前天在华东医院,施蛰存停止了他的脚步。这是一位不应该被遗忘的世纪老人,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还是此后几十年的学术成绩。施蛰存既是鼻祖,又是硕果。
艺术与学术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沉在水下的既坚硬又光洁,但它们始终沉在水下。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是最令人产生新感觉的母题,而这新感觉却经常被人遗忘。
在华东医院的另一个房间里,另一位世纪老人巴金正在度过100岁的生日,但他却无法知道,七十年前,那个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他的作品的施蛰存,已经先他一步走开。愚园路上有许多贴着“旧上海”的酒吧、茶坊,那里的上海人正捧着《今生今世》,念叨着张爱玲的传奇,而传奇的张爱玲,在七十年前,也只是《现代》的读者。世纪老人在经历了太多的风霜后,大都已经凋零,而刚刚辞世的施蛰存,只是在上海激起一点小小的波澜,这真的令人生憾。任忆《现代》杂志当著名作家王蒙在80年代中期发表一系列以所谓的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时,读书界为之惊震,人们认为这是真正的现代派,殊不知类似这样的东西,在半个世纪前的十里洋场早已漂亮地展示过了。那时候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30年代的上海曾经出现过一本杂志叫《现代》。
《现代》杂志的编者施蛰存,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的以小说艺术操练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中国作家。评论家苏雪林说,如果要她开一张五四以后新文学最优秀的作品目录的话,那么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底头》肯定会占一个位置。施蛰存在30年代末发表了最后一篇小说后,即告别文学创作,遁入大学讲堂,藏身古文经典。重要的文学杂志,鲁迅、巴金都曾在杂志上发表过小说、杂文。名教授看施蛰存
徐中玉、钱谷融都是华东师大的知名教授,在谈起施蛰存来,他们都充满了景仰与惋惜。
徐中玉:坚定的自由主义
施先生极有个性,讲话十分风趣,知识相当渊博。他没有留过学,但法文、英文十分出众,翻译了很多东西,堪称学贯中西。对文化考证、碑帖研究也很有建树。他的学术主张,可能是一辈子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文化。而现在国内外都把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这本身就说明他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钱谷融:为艺术而艺术
他是个重个性、有真性情的人。有点为艺术而艺术,讲趣味。他的爱好相当广泛,而一旦看准了就会全身心地扑上去。我与老人同事整整50年,他的一生遭遇过一些曲折,一度曾被调离教学岗位到资料室,但他淡然处之,工作依旧相当认真,而且在他的各项研究领域都很有建树,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采访施蛰存
踏上吱吱作响的木制楼梯,我走进了施蛰存在上海愚园路的家。房间很静,到处堆满了书。“我每天早上看四五份报纸,每周给《文汇报》的副刊写一篇文物方面的小稿。?崩先怂档檬焙蛴械阄弈巍?
仔细地看完了我的采访提纲后,老人戴上了助听器,用略带颤抖的手拿起一支已经吸过一半的雪茄,当我表示要帮忙点火时,老人拒绝了。
这个经历本世纪喧哗与骚动的文化老人说:“改革开放20多年,各个方面都在开放,但文化的改革开放比较迟,而且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改革开放上。改革是把过去不好的改掉,开放是把过去关紧的门打开。而文化关键还是创造。”
对于当前中国文化的现状,这位在30年代文坛就高擎现代派大旗的老人颇有微词。他说:“从现在的情况看,现在的青年作家,创造力不够。现在青年的作品浅薄得很。他们的文化基础不够扎实,语文水平也不够。”
老人的话也许有点刺耳,但是当下的青年作家在学养上的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段晓东(原载《青岛日报》1999年10月25日第五版)
❷ 施蛰存的《春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春阳》的主要内容是为旧式婚姻牺牲了青春的中年乡镇富婆婵阿姨,在春天的阳光和商业大都会气息的诱发下,萌动的一次注定要失败的性爱心理。上海的畸形繁荣与周边乡镇昆山的保守,城乡文化的二无碰撞,由此女人的心理得到了深刻反映。
《春阳》是一个短篇小说,收入施蛰存的1933年出版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施蛰存在序言中指出,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小说。
(2)施蛰存短篇小说集有扩展阅读:
《春阳》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作者没有用男性的他者视角去客观陈述婵阿姨来上海的一天,作者紧贴婵阿姨的内心,看她内心泛起阵阵情欲的涟漪,以婵阿姨之眼打量繁华上海,以婵阿姨之心感受复杂人性,艺术地还原笔下人物的爱恨喜怒,赋予婵阿姨个体的自由意志与正常的人性诉求,也艺术地还原婵阿姨遭受打击之后,自觉回归宗法约束的过程。
❸ 谁知道施蛰存那些文学作品吗介绍一下,谢谢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短篇小说集 《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 《灯下集》—《待旦录》
编译作品 《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后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
❹ 施蛰存是什么成就最高的作家
学术研究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主要著述
短篇小说集
《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❺ 施蛰存翻译过哪些作品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中国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编译作品
《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
《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
《劫後英雄》(1939年)
《丈夫与情人》(1945年)
《妇心三部曲》(1947年)
《渔人》(1951年)
《荣誉》(1952年)
《轭下》(1952年)
《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
《恋爱三味》
《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