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第十二夜有声小说

第十二夜有声小说

发布时间:2024-11-26 15:07:35

❶ 高手来!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
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
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
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
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
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
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
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
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
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刘墉,1949年生,号梦然,祖籍北京,现任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及副教授,著名的散文家及画家。其作品以教导读者如何面对人生为己任,行文穿插各种小故事及自己的人生体会,虽无特别的哲理智慧但却颇有寓教于乐的功效,是较高雅的都市文化快餐。(宇慧撰写)

作品年表:

文艺理论:

《中国绘画的符号》(《幼狮文艺》·1972)

《诗朗诵团体的建立与演出》(联合报1981)

《花卉写生法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版)》(纽约水云
斋·1983)

《山水写生法The Thousand Mountains(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4)

《翎毛花卉写生书The Manner of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
版)》(纽约水云斋·1985)

《唐诗句典(暨分析)》(纽约水云斋·1986)

《白云堂画论书法Inside The White Cloud studio(中英文版)》(纽约水云
斋·1987)(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林玉山画论书法The Real Spirit of Nature(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8)
(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中国绘画的省思》(专栏系列)(中国时报·1990)

《艺林瑰宝(专栏系列)》(《财富人生杂志》·1990)

《内在的真实与感动》(联合报·1991)

《中国文明的精神(三十集二十七万字)》(广电基金·1992)

《属于这个大时代的丽水精舍》(太平洋文化基金专刊(1995)

画册及录影:

《欧洲艺术巡礼》(中国电视公司播出·1977)

《芍药画谱》(水云斋·1980)

《Th ReaI Tranquility(英文版录影带)》(纽约圣若望大学·1981)

《春之颁(印刷册页)》(纽约水云斋·1982)

《真正的宁静(印刷册页)》(纽约水云斋·1982)

《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英文版录影带)》(纽约海外电视25台
播出·1987)

《刘墉画集(中英文版)》(纽约台北水云斋·1989)

《刘墉画卡(全套三十四张))(水云斋·1993·1994·1995·1996·1997)

有声书:

《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刘墉·刘轩演讲专辑)》(台甫德兰启智中心·只供义
卖·1994)

《这个叛逆的年代(刘墉演讲专辑)》(马来西亚华侨董事会联合总会·只供义
卖·1995)

《在生命中追寻的爱(刘墉演讲专辑)》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只供义卖·1996)

译作:

《死后的世界(瑞蒙模第原着)》(水云斋·1979)

《颤抖的大地(刘轩原著)》(水云斋·1992)

诗、散文、小说:

《萤窗小语(第一集)》(水云斋·1973)

《萤窗小语(第二集)》(水云斋·1974)

《萤窗小语(第三集)》(水云斋·1975)

《萤窗小语(第四集)》(水云斋·1976)

《萤窗随笔(诗画散文集)》(水云斋·1977)

《萤窗小语(第五集)》(水云斋·1978)

《萤窗小语(第六集)》(水云斋·1979)

《萤窗小语(第七集)》《真正的宁静(诗画散文小说集)》(水云斋·1982)

《小生大盖(幽默文集)》(皇冠·1984)

《点一盏心灯》《姜花》(水云斋·1986)

《超越自己》《四情》(水云斋·1989)

《创造自已》《纽约客谈》(水云斋·1990)

《肯定自己》〈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水云斋·1991)

《人生的真相》《生死爱恨一念间》(水云斋·1992)

《冷眼看人生》《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改写·改写·刘轩原著)》《离合悲欢总是
缘》(水云斋·1993)

《冲破人生的冰河》《作个飞翔的美梦》《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水云斋·1994)

《我不是教你诈》《迎向开阔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寻的爱》(水云斋·1995)

《生生世世未了缘》《抓住心灵的震颤》《我不是教你诈②》(水云斋·1996)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杀手正传》《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水云斋·

❷ 姚锡娟红楼梦mp3

《红楼梦》--原著朗读---[MP3]
中文名称:红楼梦
资源类型:内MP3
发行时间:2007年
地区:大陆
语言:容普通话

http://www.verycd.com/topics/222315/

❸ 各种书的英文

hardcover—精装本、paperback—平装本、best-sellers—畅销书、paper book—纸书、

ebook—电子书、audio book—有声书、textbook—教科书、online books—网上图书、collective edition—珍藏版;

magazine—杂志,textbook、course book、schoolbook—教科书,primer—启蒙书instruction book—说明书,autobiography—自传,fairy tale book—童话书;

fable book—寓言书,dictionary—字典,reference book—参考书,historical novel—历史小说,documentary fiction—纪实小说,realistic novel—现实主义小说;

romantic novel—浪漫小说,political novel—政治小说,detective novel—侦探小说,

mystery novel—悬疑小说,horror fiction—恐怖小说,network novel—网络小说

encyclopedia—网络全书。

(3)第十二夜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书籍的分类:

第一级,以宇宙属性为标准分为人文类图书和自然类图书。

第二级,以图书基本学科属性为标准划分。

人文类基本学科:A哲学、B宗教、C伦理、D逻辑、E美学、F心理、G语言、H文学、I艺术、J政治、K经济、L军事、M法律、N教育、O体育、P传媒、Q资讯、R管理、S商贸、T历史、U考古、V民族、W生活、X财经、Y统计、Z社会。

自然类基本学科:a天文、b地理、c数学、d物理、e化学、f生物、g机械、h电信、i水利、j电力、k纺织、l食品、m建筑、n矿山、o冶金、p能源、q交通、r航天、s医学、t工学、u农学、v林学、w养殖、x电脑、y环保、z信息。

第三级,以图书附属学科标准划分。

第四级,以图书的功能属性划分(著述、学术、教学、帮助)。

第五级,以图书品种属性划分著作(作品、理论著作、应用著述)、学术(注释、评析、争鸣、研讨、研究、考证、翻译)、教学(学校教材、社会培训教材、自修教材、参考资料、讲义、学习资料,普及读物、实验实习、试题习题、教学大纲)、帮助(词典、网络、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标准)。

第六级,根据图书国际空间划分为本国和外国原版图书(非学科定义空间)。

第七级,以图书时序划分(非学科时序)



❹ 大家推荐几本悬疑恐怖类的小说...

台湾的恐怖悬疑类小说的发展比内地早若干年,原本以为他们会写得好一些,可看了两本曾被台湾文学界追捧的恐怖小说,感觉很失望。一本是《网络凶邻》(作家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另一本是《请把门锁好》(台湾皇冠出版公司2002年1月出版,作家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作者都是既晴。后者曾获得第4届皇冠大众小说奖百万首奖,台湾众多名作家李昂、侯文咏、张曼娟、廖辉英等都给予极高评价,写过《杀夫》的李昂甚至惊呼:“好看得不得了”。——看来无原则的吹捧并不是只有内地才有的现象啊。

先看的是《请把门锁好》,这是被倪匡誉为“精彩绝伦”、“炉火纯青”的作品。老实说它的开头吸引了我。小说由一只硕大的老鼠,引出楼上房间的一具被啃啮干净的腐烂尸骨。细腻合理的推理,罪案现场的恐怖诡异描写,让我感到了毛骨悚然。但是真正进入小说的核心部分,便暴露了情节设置的荒诞和虚假。死者是被捆绑的,房间又是从里面反锁,凶手是怎么入室杀人并逃脱的?难道是鬼?小说运用了诸如招魂、催眠和梦游等多种被内地作家用滥的恐怖招数侦破解谜,尤其写到招魂术,小说将500年前的一本西方神秘学家的著作不厌其烦转贴到故事中,试图加重小说古老神秘的色彩,但给我的感觉却是枯燥而没有新意。当然,小说的结尾交待,故事其实可能是一个精神错乱的警察的臆想,但是作为小说的主干部分完全依赖这种虚幻的甚至牵强的编排,让人看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字——假。

《网络凶邻》也是有个不错的开头。作者对网络引发的“网瘾症“问题,以及网络世界中,人所扮演的身份的随意更换,还有黑客对他人的窥视与操纵等等,都做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虽然,这些特殊的神秘而危险的可能性确实让人对网络虚拟空间有新的思考和忧虑,但是由一个女孩的“自焚”引出了一系列事件的展开却令我感觉不知所云。专业烦琐的网络技术用语,枯燥干巴而又故弄玄虚的推理分析和故事演进,让人实在不堪卒读。

《请把门锁好》最大的失败源自故事本身的虚与实的叙事逻辑的矛盾。小说的开头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很绝的谜局,这个谜局实际上是个几乎无法破解的死局,因为在那样一个封闭的房间中,人是很难实施作案的,即使作案也无法逃脱。这就是西方推理小说中的经典的“密室杀人”难题,而解开这个难题恰恰是考核一部小说好坏成败的关键。也许是作者破解密室招数的枯竭,也许是作者想故意制造一种恐怖神秘的氛围,于是只好借助第六感和第四维空间的想象和所谓“招魂”来应对。这当然都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与灵异世界的叙事转换当中,没有进行合理的铺垫和过度,结果就造成了故事内在逻辑的断裂,前后形成两个逻辑,彼此又不搭,就产生了虚假甚至可笑的阅读效果。

虚实的交替与结合是恐怖小说写作并区别其他类似小说的重要特性和关键,一般来说真正好的恐怖小说应该是虚与实的完美契合,所谓“虚”就是想象的不真实的世界,而“实”则是现实的真实的世界。如果分开来看,“虚”应该更接近幻想类的小说,比如玄幻、哥特等等,而“实”一般是推理、侦探等这种相对真实的社会性的小说。恐怖小说的难点在于它两者兼而有之,并且结合的天衣无缝,保持小说叙事逻辑的整体性和内在的转换。很多恐怖小说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往往就牵强附会,使读者在读到最关键的部分突然由于某个环节的纰漏而破坏了整个故事的氛围和力度。

传统的推理小说一般是展示犯罪和线索、调查案情、公布调查结果,最后解释案情发生原因和经过,它的叙事结构一般是非常条理和理性化的。为了使案情复杂化,小说经常人为地设置谜团和多重的线索,让读者在与作者破解谜案的过程中体验逻辑推理的乐趣,这是一种智力的游戏,比较典型的范例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而恐怖小说则不然,它更多的是通过悬念和渲染将读者引入焦虑、死亡和威胁的状态,使人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恐惧感,从这一点上说,恐怖小说是混沌的非理性的产物,它更像一场可怕的噩梦,斯蒂芬·金的小说正是这类小说的样板。

当然,近年的恐怖小说写作正在悄悄地往悬疑方面转化,这其实是引入了推理小说因素的结果,它利用推理、悬念来增加故事恐怖惊悚的氛围,使情节更加扑朔迷离。比如在世界范围内火得不得了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还有国内的恐怖小说家鬼古女、蔡骏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达·芬奇密码》的出现也产生了可怕的负面效应,它几乎让中国的恐怖小说家们一夜之间失去了自信,出现了一批忠实的模仿者和拥趸,作品中无不充斥着“绘画”和“密码”之类的道具,并乐此不疲。这使我想起80年代的中国小说界,随着《百年孤独》和博尔赫斯的引入和走红,我们的作家都步调一致地开始用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腔调说话和写作,结果正如李陀先生所说:我们生生把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模仿糟蹋成了二流作家。而中国文学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绕了一段很大的弯路。所以说,西方的恐怖小说只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标杆,不应该是批量生产的模子。

二次大战后美国恐怖文学为什么走入了低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题材和手法的重复,内容脱离现实,情节荒诞不经,使读者感到了厌倦。今天,面对还没有达到方兴未艾程度的国内恐怖小说,我也充满了忧虑。作品内容和构思的重复,手法的单调和盲目的模仿和彼此跟风,正阻碍和危害着国内恐怖小说的发展。——难道我们的小说里除了精神分裂、心理暗示、催眠、梦游以及招魂术之外,就没有别的可写了么?此时,我不得不又要提一下斯蒂芬·金,70年代以后美国的恐怖小说开始了一次全面的复兴,以斯蒂芬·金、安妮·赖斯(作品有《夜访吸血鬼》、《肉体窃贼》)为首的一批天才作家在继承传统恐怖小说遗产的同时,紧密联系美国社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和变化,在手法上又吸收和借鉴了纯文学以及其他类型小说的若干要素,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当代恐怖小说的模式。小说将传统恐怖小说中的鬼魂、活尸、吸血鬼、人狼等超自然的成分做了现实化的处理,使传统的一些恐怖原型和因素与现实社会的新问题甚至某些重大的事件联系起来,从而扩大了作品的社会容量。小说比以往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着力描写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个人所承受的不寻常的压力和恐惧,由此真正掀起了西方恐怖小说创作的高潮。

恐怖小说(包含所有类型小说)其实是商品,它的真正发展和兴盛取决于读者的阅读需要。如果说几年来国内恐怖小说有了些气候和市场,完全是因为有一大批的迷恋恐怖悬疑文学的读者,但是,虽然我们常恭维读者是上帝,有宽宏大量之心,但是读者也可以变成撒旦,他(她)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这种力就是厌倦和拒绝。从国内十几年图书市场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来观察,任何一种文学类型,一旦不思进取而且形成泛滥和溃疡的时候,它就会被人们无情地遗忘和唾弃,恐怖小说更是如此。

❺ 京剧里像梅兰芳男扮女角色的有哪些人

听过很多人说过“昆曲雅,越剧俗”,似乎越剧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金庸在评价自己家乡的戏曲时也说,“越剧是低级的,广东的粤剧也是低级的,只有京剧是高雅的”。似乎连鲁迅先生也是不甚喜欢他家乡的社戏,他对越剧也没有什麽赞溢之词。然而,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不在它的是雅是俗,而在於它的受众族群广泛与否。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欣赏芭蕾舞剧,但是几乎人人都知道芭蕾舞剧是一门艺术。戏曲艺术的影响力正是伴随著它的受众族群扩大而扩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受众越广泛的戏曲越高级。这里的广泛不以人数的多少为判断,而以族群的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为标尺。

越剧,一百多年前起源于浙江嵊县。起初不过是田间地头的“落地唱书”和沿门乞讨的“沿门唱书”。其“嘀哆板”的表演形式简单而方便,是当地人在耕作之余时的消遣自娱,或是穷困的花儿乞丐向人乞讨时顺口溜、急智歌。当时的越剧受众族群可以说是相当狭窄的,所以说当时的越剧“低级”也是有道理的。然而经过短短百年的发展,越剧吸收各种表演艺术的养分而不断成熟,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国第二大剧种。民国时代,一门戏曲能否红遍大江南北,关键看它能否进入上海滩并在上海站稳脚跟。而越剧戏班在上海的一炮而红成为越剧发展的关键。上至社会名流,下至贩夫走卒,越剧的受众范围一下子得到扩展。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其艺术样式仍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并在八九十年代广泛的与电影电视媒体相结合,其受众范围几乎可与国剧京剧并驾齐驱。

越剧史上“十姐妹”共演《山河恋》轰动全城,这种与时代共进的精神气概已可见其“高”了。京剧多有以男扮女,显细腻柔肠;越剧是以女扮男,见豪迈钢胆。我说今日的“新越剧”是高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一批优秀剧本的基础上的。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开越剧调、黄梅调之风。九十年代,继越剧《红楼梦》之后,一大批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与故事为题材的越剧电视剧热播全国。《珍珠塔》、《陈三两》、《陆游与唐婉》以及《说岳》、《说唐》等一系列讲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越剧,它们在剧本内容上都可以说是不拘传统、勇於创新的。其表演题材的创新可以说一直走在全国之首。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尽然取材与台湾同名网络小说。南京市越剧院的新编“多媒体大型神话越剧”《柳毅传书》在一九五四年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开创性的将“豪华精美”作为越剧的艺术定位。近日听闻韩非子的故事也将被搬上越剧舞台。越剧在表演内容上的丰富和创新,是连中国电影电视都无法企及的。

“人活一百,无奇不有。”经过百年发展的越剧艺术日臻完善,其国内外影响也超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越剧不低级,内容的通俗简单是它的历史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般特色。如今的越剧流派纷呈、不断超越,“低级”并不是越剧的标签,而是大家对它的“老眼光”了。

〇二 我与苏州评弹的初次相识

苏州评弹分为“评话”和“弹词”两部分。我与评话的相遇应该是很小的时候了。小时候长和奶奶一起看戏,什麽戏都看过,京剧、越剧、川剧、豫剧梆子戏、黄梅戏、相声、评书,对文学的最早喜爱也来自对戏曲的懵懂认知。记得当时家中有一本《白玉堂》,是苏州评弹大师金声伯先生整理编著的评话底本。我是先看了这本《白玉堂》,后来才看的《三侠五义》、《小五义》。在当时的我看来,《白玉堂》的精彩是任何连环画、成语故事书无法比拟的。现在想来,那确是一种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可以说是我与苏州评话艺术的第一次相识了。

然而唯一遗憾的是,对於弹词,我仅仅是在电视上见过,它似乎永远只出现在古代的茶楼酒肆之中。直到我进入大学,在苏州大学的《戏曲评弹鉴赏》课上,我完成了与苏州评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周明华先生评话《岳飞》、金丽生先生弹词《杨乃武》、盛小云女士教唱《蝶恋花》……苏州评弹竟然可以离我这么近。

其后,我们尽来到苏州评弹的大本营“光裕书场”,去亲身体验茶馆里原汁原味的苏州评弹。“社号光裕,说古道今,吐玉咳珠聆雅曲;堂名仁本,雕梁画栋,浮岚叠翠咏西山。”“七品书王御前弹唱”王周士于乾隆四十一年创建了光裕公所,开评弹艺术山门。驻足光裕书场,想当年先生们创业艰辛,先人已逝,不甚感念。所以又回想起儿提时喜欢的金声伯先生《白玉堂》,一直希望能再次聆听那“吐玉咳珠”的雅曲。

后来知道了中国评弹网,也第一次听到了敬仰已久的金声伯先生的原声作品《断太后》、《二侠游西湖》、《三试颜仁敏》。苏州评弹的魅力像当年一样征服了我。苏州评话、弹词,确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第一流的艺术,第一流的“文学”。

我与苏州弹词的初次相识,开始於十多年前,直道今日方算是真正相遇。人生短短数十载,与真正的艺术能够不会擦肩而不识,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了。这确是我的幸运。

〇三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

赖声川老师的“表演工作坊”开台湾剧场舞台剧大兴之风。

冯翊纲、宋少卿的“相声瓦舍”使相声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在七八十年代享誉亚洲。

台湾布袋戏《中州儒侠史艳文》的热播曾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

……

黄梅戏《徽州女人》好评如潮,使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在戏曲界名声大噪。

郭德纲“德云社”在二零零七年红遍中国,相声再次受到广泛的注目。

中国传统戏曲真的没落了吗?再没有人看戏了吗?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

亚视十一套的《戏曲采风》节目曾在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建团二十周年的特别节目中谈到绍百的运营现状:“绍兴小百花每年送戏下乡演出达一百次,人们对它从陌生到熟悉,如今人们都盼著绍兴小百花送戏演出。市场的需求使绍兴小百花占据了社戏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可见,传统戏曲“不是没有观众,而是没有去培养观众”。江苏省淮剧院李先锋先生说,淮剧每年的表演次数是非常有限的,缺乏资金是最大的障碍。然而,当戏曲演员不再愿意餐风冒雨的到舞台上演出时,那是它自己选择了离开它的观众。时代不一样了,人们的文娱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单调,戏曲作为一种文娱活动如果不主动进入群众生活,那么它很容易被大家遗忘。时至今日,电影都不负当年的盛况,何况极具地域性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其实是很难成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表演艺术的大环境每况愈下,市场份额会被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剥夺;另一方面,剧院、演员无法承受做亏本的买卖,不去争取,自然观众也在不断流失。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其实,从绍兴小百花和台湾曲艺界的一些例子来看,坚持第一线的贴近普通民众的演出,坚持第一时空维度的舞台创作方式,并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扩大其影响范围,“既有大舞台,又有小屏幕”,也许这倒是条可行的路。

当今台湾相声界的双台柱冯翊纲、宋少卿两先生的相声作品《东厂仅一位》就曾进入唱片销售排行榜的前十,与孙燕姿等偶像歌手唱片相角逐。看见,真正有魅力的艺术并不缺乏欣赏者。至於舞台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贴近观众,贴近百姓,任何地方都是戏曲艺术的表演舞台。正如超市应该建在哪里一样——应该建在有人的地方。

〇四 “红木家俱当柴烧”的悲哀

第三十八集《评弹艺术》上刊载了老一辈评弹艺术家金声伯先生的一段发言“红木家俱拆开当柴片卖”。金先生说:“评弹现状不容乐观,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红木家俱拆开来当柴片卖’,我觉得太可惜,感到痛心。”“评弹艺术的特点是:‘说噱弹唱演’,‘理味趣细技’……评弹的活力在‘常说常新’,没有基础的说书,至多是‘淡茶一杯’……评弹是不可以拆开来卖的!评弹的唱,‘唱不过唱歌’;噱,‘噱不过滑稽’。评弹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说噱弹演唱’和‘理味趣细技’。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盲目追求‘政绩’。”

如果把每一种民间表演艺术都比作一件精美的家俱,那么我们能够去做的有两种:一是将旧家具修饰乾净;二是仿照旧家具加入新元素打造新家俱,但切不可任意的在旧家具上“雕花刻字”,更不能“红木家俱当柴烧”。任何一种老的曲艺都存在著各种问题,评弹的问题也表现出所有“红木家俱”的问题:“传统书目,不少已经没有人演出;有的书已经没有人能说。书目失传,艺术失传,艺术质量不断下降。有的演员不肯去书场说长篇,书场请不到演员,听众听不到好书,更其对继承创新的认识存在著误区,那就是把‘滑稽评弹’、‘小热昏评弹’、‘唱评弹’、‘无故事评弹’、‘歌舞评弹’当创新。”艺术需要发展,当然离不开创新。但创新的根基是重传统,重继承。

自甲午以来,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围绕著“改革创新”而来,国人努力改变一切,甚至于为改变而改变,却忘了改变的目的是什麽。“红木家俱”在今天也许已没有多大的实用,然而切不可在太师椅上加弹簧来当沙发。

我们不反对用沙发,但沙发自有它的元素,红木家俱也自有它的价值,切不可“红木家俱当柴烧”!那会是时代的悲剧,艺术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〇五 大学生与戏曲艺术的未来

我一直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必然是第一流的文学。古往今来中国有很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小时候的听戏中,培养了其文学艺术的胚芽。

乡里胡适先生少时爱读《水浒》、《七侠五义》,这些都是在说话人脚本的基础上整理完善的。吴小如先生爱听戏、爱谈戏,戏里的故事、人物、唱白给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多例证。更不用说一般的乡间百姓,他们有关历史文学的一点认识几乎完全来自当地的地方戏曲。

戏曲正是一种广义的文学。

大时代之下,历史转型期里,如今的大学生要么是几乎“耻”谈戏的,认为那不“时尚”,不“摩登”,要么就像痴迷于文学一样认为戏曲是高深的不可窥探。大学生可以说应该是一个时代中最有认知欲望,最能兼容并包,最能欣赏艺术的一群人了。然而,中国传统戏曲离大学生仍然很遥远。文学已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学科,戏曲也成为一般民众文娱生活的次要选择。文学与戏曲似乎都在不断衰落,因为连大学生都不谈戏,不谈文学了,文学艺术还有人吗?鲁迅先生还曾嘲笑过当年青年学生的“晚上还要谈谈梅兰芳之类的”,而今天我们可能要嘲笑的是青年学生竟然连鲁迅也不谈了。文学与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社会功用就是增进个人人文修养,提升自我生活品味,即“UNTO A FULL GROWN MAN”。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份正气多在戏曲舞台展现,这类完人永远是传统戏曲的主角。

戏曲艺术,大学生的必修课。

戏曲艺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一学期的《戏曲评弹鉴赏》课即将进入尾声,然而戏曲的魅力已经完全将我浸透,它的精神与影响将会伴随我一生。戏曲艺术的未来,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未来,民族文化的未来。

(25)

留一路的花香

苏州大学 05新闻 杨婷 0501408029

自从上了“戏剧与评弹鉴赏”课程以来,见识到了很多戏剧、戏曲名家,尤其是那些女艺术家,那一朵朵女人花,在我们的课堂上绚烂地绽放,留下一路的花香。而我最喜欢的几位女艺术家,是我自己命名的“三小”——竺小招、盛小云、石小梅。

竺小招——竹露滴清响

“竺小招”——这是一个很好听、很有诗意的名字。

讲台上的竺小招眉梢眼角,尽是温和荡漾的微笑。虽然只接触了短短的90分钟的时间,但仍然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天性平和散淡,开朗乐观的女子。当她从你面前经过,就象清风拂过湖面,象小溪穿越林间,有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会感觉怎么看她都很顺眼耐看。而看了竺小招演的《莫愁女》《柳毅传书》等越剧,便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无法相信这样的角色是由竺小招扮演出来的。

竺小招很和蔼地在台上给我们讲课,讲她的母亲竺水招,讲讲竺水招和尹桂芳的友情……看得出,她是很怀念她的母亲竺水招的。也许在艺术造诣上,她无法超越自己的母亲,但是我能感觉到,她能继承母亲的表演、唱腔,继承母亲的艺术,能感念母亲一生情之所牵、魂之所系的越剧舞台,她就已经很满足了。

竺老师讲完一些越剧的基本知识后,便开始考验我们听课的效果,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包括自己的唱片。上课上到现在,她是唯一一位带着礼物来的老师。

最后,竺老师还为我们演唱了《柳毅传书》的片段,现在我已经词穷了,无法再形容了,两个字——好听!《莫愁女》中的徐澄公子,《柳毅传书》中的柳毅,竺小招扮演的小生都让人过目不忘。她的身上,除了拥有丰厚的传统戏曲魅力,也融合着现代飘逸的灵性,戏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水乳交融。所谓一代演员一代观众,她的表演,还是神融于传统的精华,而契合于当代。

我不知道竺小招老师演不演花旦,如果不演,真是越剧的一大损失!

盛小云——看漫天云卷云舒

初识盛小云,是在光裕书场。

场上,只有一扇刺绣的屏风,一桌两椅子而已,好奇简单的道具如何表现出“中国最美的声音。”听完盛小云的评弹,便明白了,道具仅仅是道具。

单是看盛小云往台上端庄地一座,这评弹的架势就出来了。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吸引。 妙语连珠的把个武大郎初娶潘金莲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风趣逗人,有喜有惊,有哀有怒。

听完盛小云的评弹,就如刘鹗在《老残游记》里所写的那样:“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不畅快。”

再一次见到盛小云就是她来教我们唱《蝶恋花》了。苏州评弹的美是靠词写出来的,更是靠唱出来的。吴侬软语,时而轻清柔缓,时而抑扬顿挫,悠扬时九曲十八弯,低吟时千回百转,无限风韵尽在其中。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不是苏州人,也听不懂苏州话,但同学们兴致都很高,非常热情地参与学习,因为,我们也好久没在课堂上学音乐了。我是典型的北方人,听着自己的 “阴阳怪凋”的所谓苏州话的发音,感觉真的很奇怪,盛小云听了我们的“苏州话”也禁不住笑起来,台上台下笑成一片。在那个举国哀痛的时刻,盛小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最温暖的笑。

听盛小云唱《蝶恋花》的演唱,心中激情澎湃。“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她的演唱精妙无比,哀婉、激越、低回、高昂……

我们跟着盛小云一字一句地学,虽然还是漏洞百出,但是在外行看来,唱得还是有模有样了。下课后,我便打电话给高中时候的同学:“我今天学会唱评弹的开篇《蝶恋花》了!”然后好好地在电话里显摆了一番。

感谢盛小云,让我们的口中又多了一首流行曲。

石小梅——暗香浮动

年龄对于女人,永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而言,过了四十岁的女人,更是讳莫如深,这个时候的她,眼角已爬上若隐若现的鱼尾纹,身段看起来不再那样婀娜轻盈,大脑的记忆力也逐渐减退,对生活缺少了新鲜感和激情,身体素质在逐渐走下坡路,各种疾病在悄无声息中开始偷袭你……总之,女人的生活在逐渐走向低潮。

但是,在课上,石小梅在闲谈间告诉我们,她已经60岁出头了!顿时,台下一片惊呼,接下来便是惊讶、赞叹、佩服的掌声。总觉得石老师这一生活得很精彩, 生命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精彩的一页。而石老师有一个达观而积极的心态,活的有滋有味。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见石老师了,在去年的“戏曲走进大学生”的开幕式上,石老师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唱曲救场,就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就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

而今再此有幸见到石老师,我早早就来到教室占了前排的位置。在教室的讲台前,石老师和她的搭档现场化妆,穿戴上所有的行头,石老师的小生扮相真是风流倜傥!突然觉得这好像一个魔术——一个60岁的女人变成20多岁的男人。我旁边的女孩子们惊呼:“好帅啊!”可是她好像又意识到这是一位女性,便又改口:“好美啊!”,其实不管是“帅”还是“美”都不足以形容这个时候的石小梅。而后一段《玉簪记·琴挑》更是让我见识到了石老师的演唱功底。

《琴挑》讲述的是妙常秋夜弹琴,遇潘必正。两人以琴探心情,潘郎言语挑动,妙常佯怒,但心下已是动情,埋下一段痴恋的故事。感觉石老师的表演,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他的一举一动,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于丹教授曾经在一个节目中说过:“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分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可能给我们一个梦想的空间?也许我们每个人在梦幻中可以触摸到的是心灵最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石小梅,展示给我们的,就是她心灵最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26)

听清风拂过耳旁

——重温越剧

苏州大学 0501408032 新闻 韦玉婷

小时候,跟着妈妈听戏,最早接触到的就是越剧。那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渐渐长大的我们“遭遇”了流行文化,于是仿佛戏曲就成了老一辈的休闲消遣,而我们却着迷于那似乎时尚感很强的青少年文化。

而这次越剧名角竺小招老师走进课堂来讲课,仿佛一下子就唤起儿时自己对越剧的那份喜爱。儿时的我会跟在录音机里播的曲调后面咿咿呀呀的学唱,走到哪总是哼着才听到的小曲儿。现在,突然觉得对越剧有了种好久不见、突然相见分外亲切的感觉。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戏”、“绍兴文戏”。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书发展而来的。经过小歌班、男班绍兴文戏阶段、女班绍兴戏阶段、全面艺术改革阶段发展为六个主要的流派: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师承王杏花,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上端庄沉静,重视体现真情实感,塑造的多为善良、温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师承施银花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唱腔跳跃跌宕,表演活泼多姿,塑造的多是热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从“袁派”深化而来,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造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畅深沉,表演潇洒儒雅,塑造的多为风流倜傥的书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质地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气息,擅演耿直憨厚的男子。徐玉兰的“徐派”,唱腔华丽奔放,表演充满活力,以塑造深情的书生才子见长。经过多年的发展,越剧这一剧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如《汉文皇后》、《魂断铜雀台》等历史剧和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第十二夜》。随着电视的普及,《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剧目,都被摄制成电视片,有的还在全国评奖中获奖。著名越剧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竺水招、王文娟、张桂凤、竺小招、茅威涛等。

作为南京越剧团的著名演员,竺小招老师的表演功底也着实让我叹服。她一个人既可以唱尹派的风流儒雅的小生,又可以变换为委婉秀丽的竺派唱腔。在她三十八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双玉蝉》中的沈梦霞,《莫愁女》中的徐澄公子,《柳毅传书》中的柳毅,《玉蜻蜓》中的徐元宰,《八女投江》中的指导员冷云,《秀才遇仙记》中的张鸿渐,《侯门之女》中的袁寿,以及她反串演出的《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等代表之作。小招老师的演唱艺术是以继承其母竺水招的“竺派”唱腔为基调,适量融合“尹派”唱腔的旋律,从而形成自己的唱腔特色的。于感情深沉中露洒脱,在韵味醇厚中含纯真,听来回味无穷,感人肺腑。“竺派”的唱腔和它的表演风格一样:淳朴、大方、含蓄、流畅、质朴、简练而内蕴刚毅、出字直、收音圆咬字准、音坚实。“竺派”唱腔的中板明快、流畅、高雅无华;慢板则含蓄、浑厚、迂回舒展,特别是尾腔落句中的七度大跳,更显示出她刚柔并济的气度神韵,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落调腔。

此次,小招老师不仅带来了她个人纯厚的演唱艺术,也为我们讲述了越剧十姐妹和《山河恋》的故事。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这十个人的名字随着那由法国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改编的中国历史题材的《山河恋》名播大江南北。《山河恋》演出时曾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越剧十姐妹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山河恋》在上海连续演出一个月。在用幻灯片一一介绍越剧十姐妹的时候,小招老师总会给我们唱上一两句她们的唱腔。比如《红柳梦》那段经典的宝哥哥和林妹妹的对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青云刚出岫;直到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轻奇非俗流;娴静犹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一刚一柔间让我仿佛也置身于一个开满桃花的园子,看一场两个可人儿互诉心事。情感渲染力极强,仿佛就在不经意间将你带入那景那地儿似的。

在这堂课的最后,小招老师为我们表演了著名的剧目《柳毅传书》柳毅的唱段。这个剧目也是其母竺水招先生的经典之作。音乐起,“她如愿如慕我心有愧,不由人…… 借花献佛敬一杯”,小招老师立刻从讲学的角色中进入柳毅的角色。听唱腔可以感觉出来,此时柳毅的心情是如何的矛盾和无奈,接着又唱到公主的情公子的意,只因世俗的礼法又太多的约束,恐是枉费公主的一片痴心了,那流畅、明快的唱腔中满是柳毅的无可奈何。老师在演唱中感情真挚,也鲜明的刻画出了柳毅的性格,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听越剧,犹如清风过耳,萦绕脑际久难忘。重温越剧,犹如回到小时那个单纯的世界,满是幸福的感觉。我想,我会继续喜欢它,闲时捧上一杯清茶、听上一曲,感受那沉醉在心底的美。

❻ 谁有《说木叶》和《谈中国诗》这两片课文 我要全文 一字不漏的 分不是问题 只求速度

《谈中国诗》钱钟书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②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③”,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④”“后印象派⑤”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
注释:

①选自《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节。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篇讲稿节译而成的(原稿为英文,是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目人的演讲)。
②[勃莱克(1757--1827)]现在一般译作“布莱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锋。主要诗集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这是者代司空图(837—908)(二十四诗品)中论“雄浑”的话。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是枢(门上的转轴)在圆环中,能旋转自如。
④[印象派]19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个绘画流派。以1874年画家奠奈展出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派绘西注意表现自己对实际现实的直接印象。
⑤[后印象派]继印象派之后的又一绘画流派。一般指塞尚、凡高、高更、贝尔纳等的艺术。他们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并有所革新。

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①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④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⑤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⑥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⑦”。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⑧”

注释:

①[爱伦·坡(1809-1849)]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创始人。
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
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宋代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说的是平淡而又含蓄的诗风。
④[凑泊]原来是佛教禅宗术语,意为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物我合一,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的意思。
⑤[魏尔兰(1844-1896)]法国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惶惶不安的情绪,富有音乐性。
⑥[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著名诗篇有《夜莺》《希腊古瓮》等。
⑦[解识无声弦指妙]这是清代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中的诗句。是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淡雅有琴韵。
⑧[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这是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的诗句。意思是读禅经心境淡泊,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对佛经了悟的喜悦却使心灵的到了满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②。”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③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④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⑤?”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⑦?”“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⑧。…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⑨《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⑩所谓“野蛮犬

注释:

①[美人卷珠帘……不知心恨谁]这是李白《怨情》诗。
②[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诗。
③[维荣(1431-1463)]法国诗人。
④[南威]春秋时晋国的美女。
⑤[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这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写的乐府诗中的两句。见《乐府诗集》卷27中的“相和歌辞二”。
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诗》中的诗句。
⑦[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这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诗》中的诗句。
⑧[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是唐代诗人赵嘏《江楼感旧》中的诗句。
⑨[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篇有《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等。
⑩[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诗集有《草叶集》《桴鼓集》等。

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①《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②。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④《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体。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⑤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

注释:

①[霍瑞斯(前65-前8)]现在一般译作“贺拉斯”。古罗马诗人。他主张以古典诗歌为典范,讲求韵律。其文世理论著作《诗艺》对欧洲文艺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风会]风气、时尚。
③[众鸟高飞尽……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独坐敬亭山》诗。
④[格雷(1716-1771)]英国诗人。一生仅写过十几首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墓地哀歌》。
⑤[斯屈莱欠(1880-1932)]现在一般译作“斯特雷奇”。英国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代表作为《维多利亚女王传》。

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阅读全文

与第十二夜有声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超级母舰小说txt网盘 浏览:561
北京故事番外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841
第十二夜有声小说 浏览:253
只想让你知道短篇小说 浏览:134
校园小说人物身份介绍 浏览:576
关于帝王的言情小说大全 浏览:950
小说童话世界 浏览:974
好看的综穿小说bg 浏览:838
黑暗火龙写的小说 浏览:811
QQ阅读好看的对话小说 浏览:90
校园灵异社小说 浏览:51
类似女巫的猫写的小说 浏览:496
超虐出版小说推荐 浏览:316
奇迹暖暖同人小说大全 浏览:921
下载小说一吻沉欢总裁坏坏晚晚爱txt 浏览:581
短篇小说女主角展颜脑癌 浏览:8
夕妃妍雪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140
作者倾国倾城的小说下载 浏览:72
小说人间失格人物表 浏览:319
男主很强身世好专一的都市小说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