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

发布时间:2021-01-03 00:07:55

A. 卡夫卡的哪几部短篇小说写的最好

当然是《变形记》~~代表作!~《一只狗的研究》也蛮有味道~

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 (作品列表)

变形记(上)
变形记(下)
地洞(上)
地洞(下)
跑着的过路人
乘客
衣服
骑手的沉思
临街的窗
拒绝
不幸
判决
伙夫
流放岛上一幕
乡村医生
新来的律师
法律门前
往事一页
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
兄弟谋杀案

钦差
视察矿井的先生们
马戏团顶层楼座上
家父之忧
十一个儿子
回家的路上
心不在焉的眺望
商人
单身汉的不幸
到山里去旅行
决定
忽然散步
欺骗农民的人
大路上的小孩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苦难的开始
小女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汉的对话
大噪音
煤桶骑士
乡村婚礼的筹备
乡村教师
老光棍布鲁姆·费德

猎人格拉库斯
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
敲门
隔壁
一只杂种
日常困惑
关于桑霍·潘萨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体

拒绝
召募军队
舵手

考试
陀螺
小寓言
归乡
启程
律师
一只狗的研究(上)
一只狗的研究(下)
夫妇
算了吧
比喻

B. 卡夫卡短篇小说有哪些

1 判决
2 变形记
3 司炉
4 在流放营
5 乡村医生
6 饥饿艺术家
7 铁桶骑士
8 万里长城建造时
9 一条狗的研究
10 中国专人来访
11 爱的险境
12 坑道属下的家庭
13 歌声的诱惑
14 误入荆棘丛
15 在阁楼上
16 在墓穴里作客
17 包厢里的奇遇
18 夜行船的惊讶

C. 请问《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哪个译本较好。

光明出版社不错,是叶廷芳译的,虽然偶尔会有错字。
最好要是叶廷芳译的,因为他是中国最著名的研究卡夫卡的,比较如此:
此为陆增荣所译:在这一瞬间,来往的交通从未中断。
此为叶廷芳所译:此时,桥上驶过一串车。
还有这句:
陆:他朋友的脸自孩提时代起他就是很熟悉的,不过朋友的外国式的络腮胡子并没有将他的面部衬托出一种美感来。
叶:他那外国式的络腮胡子,并没有盖住那张我从儿时就很熟悉的脸。
相比起来,大多数人翻译的,都很接近叶廷芳,所以说,叶廷芳译的更有“卡夫卡式气味”,更接近原作。
而在陆增荣译的《判决》中,主人公叫“乔治 贝得曼”,而叶廷芳译本中叫“格奥尔格 本得曼”所有有关研究卡夫卡的中都以“格奥尔格”。
而周新建所译的叫《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叶廷芳译的叫《万里长城建造时》或《中国长城建造时》。
另外,赵登荣译的也不错。至于哪个出版社,就无所谓了,只要是正版的,叶廷芳或赵登荣所译的,就行了。

我对卡夫卡的理解,首先我觉得,卡夫卡的作品语言简洁明了,大多内容荒诞而细节真实,有多数以动物为题材的,但与童话不沾边,正如余秋雨所说(《行者无疆》之《布拉格不后悔》):“卡夫卡以认真的变形来感受荒诞。”而对他本人,我觉得他是很善良的(具体见《卡夫卡谈话录》),但是同样,他也很忧郁。事实上,他的闪光点,诸如幽默,善良总被人忽视,而忧郁,内敛,胆小却被人放大,他在好友马克思 博罗德眼里,是个幽默,常常大笑,也懂得如何逗人笑的人,他真实的一面,在《卡夫卡谈话录》里可以见到。

D.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bingchexing朋友,你好。以下是卡夫卡作品集的在线阅读地址: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kafukazpx/kfk.html
以下是你所需要的卡夫卡的主要作品的相关资料: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审判》(1918年写成),作品讲述的是银行襄理约瑟夫·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死的故事。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那天早晨醒来按铃声吃早餐时,进来的不是女仆而是两个官差,宣告他被捕,并被法庭审判有罪,他虽被捕却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罪,认为一定是法院搞错了,坚信自己无罪。约瑟夫·K不愿屈就命运,他同这场明知毫无希望的诉讼展开了一生的交战,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战。在第一次审判时,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为自己的无辜理直气壮地进行辩护,随着诉讼的发展,他却日益关心起他的案子,几乎天天为案子四处奔波,找人帮忙,想搞个水落石出,亲自动手写抗辩书,从各个方面来说明自己无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个最微小的地方犯过什么过错,竭力去寻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终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K终于明白,要摆脱命运的安排,摆脱法律之网的束缚是不可能的。最后,他毫无反抗地被两个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场的悬崖下被处死。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儿子把看来衰老的父亲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真的把他“盖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这样做是出于孝心。在深层含义上他是想埋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独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致科学院的报告》(1971)描写马戏团试图寻找“人类道路”而驯化猿猴成为会说话的人的故事。被关在狭窄笼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学人吐唾沫、学人喝烧酒、学人语喊“哈罗”。凄厉的哀号与悲鸣,传递出失却自由、没有出路的苦闷与悲观绝望情绪。渐失猿性获取人性的过程畸变,正是人类异化的一种反向印证。
《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出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饥饿艺术家》(1922)中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我”又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追随过自然主义,也受过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籍,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因而有人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以下则是卡夫卡的其他相关资料:
卡夫卡生平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母亲气质抵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坛轰动。

E. 卡夫卡的小说有哪几部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中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描述了一个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是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长篇小说《审判》(1918年写成),作品讲述的是银行助理约瑟夫·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死的故事。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那天早晨醒来按铃声吃早餐时,进来的不是女仆而是两个官差,宣告他被捕,并被法庭审判有罪,他虽被捕却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罪,认为一定是法院搞错了,坚信自己无罪。约瑟夫·K不愿屈就命运,他同这场明知毫无希望的诉讼展开了一生的交战,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战。在第一次审判时,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为自己的无辜理直气壮地进行辩护,随着诉讼的发展,他却日益关心起他的案子,几乎天天为案子四处奔波,找人帮忙,想搞个水落石出,亲自动手写抗辩书,从各个方面来说明自己无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个最微小的地方犯过什么过错,竭力去寻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终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K终于明白,要摆脱命运的安排,摆脱法律之网的束缚是不可能的。最后,他毫无反抗地被两个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场的悬崖下被处死。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出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儿子把看来衰老的父亲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真的把他“盖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这样做是出于孝心;在深层含义上他是想埋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独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饥饿艺术家》(1922)中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我”又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
《致科学院的报告》(1971)描写马戏团试图寻找“人类道路”而驯化猿猴成为会说话的人的故事。被关在狭窄笼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学人吐唾沫、学人喝烧酒、学人语喊“哈罗”。凄厉的哀号与悲鸣,传递出失却自由、没有出路的苦闷与悲观绝望情绪 。渐失猿性获取人性的过程畸变,正是人类异化的一种反向印证。

F. 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怎么样

这篇小说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乡村里的老教师发现了一只巨大的鼹鼠,他为此写了一篇小文被刊登出来了。他把这篇小文发给所有来这个村子的参观者,并且获得了一些好评。当这件事过去了好多年,所有人都忘掉这件事的时候,他又发表了对这篇文章的小小增补。当然人们对此都失去了兴趣。“我”是城里的一个商人,当“我” 知道了这件事后对这个老教师的毅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决定全力以赴地帮助他,帮助这个已把研究巨鼹当作毕生事业的人。 于是“我”写了一篇标题冗长的文章就叫《一只鼹鼠,其身体之大,前所未见》。但是由于“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和老教师的态度完全不同,特别在一些关健问题上与老教师无法达成一致。虽然我们都指出了一种事实的存在,“我”是在肯定他,但是他却不买账。而且还对“我”产生了敌意。因为他认为“我”在利用他来出名,要不然就是明里支持背地讽刺,最终还是要反对他。既使“我”是可以信赖的,是一个想帮助他的人,“我”的做法也让他恼火,因为我没有先听他的意见,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像“我”这样仅凭自己搜集到的东西就开始表示自己的支持太草率,而“草率”更使这件事扑朔迷离了。总之“我”所做的即使不是恶意的也是在帮倒忙。 老教师不明白表示他的敌意,对“我”的指责遮遮掩掩,使“我”有口莫辩。所以“我”最终认定他脾气古怪。不过“我”还是相信,“我”最终还是可以让他认为“我”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 这个故事就是这样。从卡夫卡的日记里,我们知道他把文学当作他的生活,文学带给他难以替代的满足(这是文学中的“个人主义”,非常执拗)。这种文学致力于内省,试图将内心生活完全勾勒出来。所以它有很强的“思辨”特征,以及大量的自我怀疑。隐喻和象征是他反省行为中最熟练的工具。 卡夫卡喜欢用隐喻来思辨自己的处境,这个故事中的隐喻比较重要,指向了他生活的核心问题,研究巨鼹之于老教师的意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我反省”式的文学之于一个作家的意义。 卡夫卡生前轻易不愿发表他的文章,好友布洛德则是极力的举荐他。这有时让他极为不快。这件事,布洛德在他写的《卡夫卡传》里多次提到,而且他也知道卡夫卡认为他是不能真正理解他写的那些东西的。这篇文章中的老教师和“我”之间的关系就是卡夫卡与布罗德之间的关系。 正像大多数超前作家一样,卡夫卡感觉到世人对他作品的冷遇。当然这事并不让他感到太困扰,让他最困扰的到是来自大众的误解。这篇小说中描述(或者说预言)了三种误解他的文学价值的人。 第一种就是“我”这样的纯粹出于同情支持他而并不理解他的人。第二种是那些认为他的文学毫无价值,既使有也没有多大的人。第三种就是那些不理解他,但是却把他当一个神一样崇拜的人。 在这小说中他对这三种人都有非常精细传神的刻画。第一种人就不用说了,就是文中关于“我”的全部的思辨。第二种人要在下面引用一下原文: “616161616161几个星期前教师就提出要拜会那位学者,并克服了很大的困难,总算可以同那位学者见面了。可是刚一见面他就发现,在他这件事情上,学者囿于一种无法克服的成见。乡村教师按照文章的内容提要作长篇报告,可是,那个学者听的时候却是那么心不在焉。这表现在他假装思索片刻后所说的那番话里:‘您那个地方,泥土黑油油的特别肥。嗯,所以那泥土也就给鼹鼠提供了特别丰富的养料,于是鼹鼠就长得出奇的大。’‘但总不至于有这么大呀!’教师大声说道,一边用手在墙上比划了两米长;他出于愤慨未免有点儿夸张。‘哦,有这么大呀!’学者答道,显然他觉得这件事整个儿都非常滑 稽。616161616161” 这是第二种人,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正是这样来理解卡夫卡的“大鼹鼠”的。 下面则是对盲目崇拜者的描述: “6161616161如果是一个卑微的农民相信我们,说出他的看法这对我们不会有什么用处的,因为农民干的事总是不正派不体面的,农民说乡村老教师对也罢,农民不合体统地啐一口也罢,二者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不是一个而是一万个农民出来说话,那么,效果可能更坏。城里的一个商人则不然,这样的一个人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即使只不过是他随便说说的话,也会广为流传,新的赞助者便会来关心这件事,譬如有一个人会说:我们也可以向乡村教师学习学习的嘛,第二天就会有一大批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开了,看那些人的外表,决计料想不到他们会这样的。现在有了资助这件事的资金了,一个人筹款,别人把钱交到他手里,人们认为,必须把乡村教师从村里请出来。他们来了,并不计较我的相貌,把我接走,由于妻子和孩子们舍不得我,大家便把他们也一同接走了。你观察过城里的人吗?不停地叽叽喳喳。如果他们在一起排成一行,这叽叽喳喳声便从右到左,从左到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这样,他们叽叽喳喳地将我们抬上了马车,他们简直连向我们大家点点头打个招呼的时间都没有。坐在车夫座上的那位先生扶了扶夹鼻眼镜,挥动马鞭,我们便乘车走了,大家向那村子挥手告别,那样子就好像我们还在那儿,就好像我们不是坐在他们中间似的。城里有几辆马车向我们迎面驶来,车上的人心情特别焦急。当我们相互靠近的时候,他们从座位上站起来伸长脖子,想看我们。那个筹款的人总管一切,提醒大家保持冷静。我们进城的时候,已是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了。我们曾以为欢迎仪式已经过去,却不料到了旅馆前面欢迎仪式才刚刚开始。在城里,一人振臂高呼,响应者顿时云集。一人有了忧愁,众人立刻前来相帮。他们互相商量,互相取长补短。并非所有这些人都能乘马车,他们等候在旅馆前面,另外有些人虽然本来是可以乘马车的,但是他们自觉不乘。这些人也在等到候。真是不可思议,那个筹款的人是多么有魄力。” 上面是对那些“文学追星者”的描写。("伸长了脖子,来看我们。”这个比喻极为神妙,这正是那些盲目崇拜者的是最典型的动作,又概括又形象。这个“城里人”可以看作为在文坛上比较有地位的人。)这是上面所指的第三种人。 卡夫卡一生之中最怕的是人们的误解,他不希求别人的理解,不理解就罢了,但是误解总是让他难以忍受。这一点还可以在另一篇《小女人》那里看的更清楚。这里就不说了。总之误解和不理解是两码事,永远是两码事。 “616161616161您的发现当然会有人去继续加以研究的,因为您那个发现并不是那微不足道,一经受到重视便不会轻易被人忘掉。但是您再也不会听到多少有关那个发现的情况了,您听到的,您几乎都理解不了。每一个新发现将立刻被纳入科学宝库的总体之中,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不再是一种发现了,它便整个地升华了、消失了,人们得有一种经过科学训练的眼力才能将其辨认。有人会将一个新发现同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的原理联系在一起,在学术论争中,同这些原理联系在一起的新发现又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去。我们怎么会理解这种事呢?譬如,我们在旁听一次学术讨论会时,以为是在讨论那个发现,而其实讨论的完全是别的事情,下一回我们以为是讨论别的事,不是讨论那个发现,可是讨论的却恰巧正是那个发现。” 这篇小说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遗嘱中要布洛德把他的手稿全都烧光了,这是一个非常厌恶误解的作家。

G.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长篇小说:
《美抄国》
《审判袭》
《城堡》
一本他与女友的通信集 :《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
中短篇小说书店都有结集出版的卖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代表作《判决》《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变形记》《骑桶者》《一只杂家动物》《一条狗的研究》《中国长城修建时》《司炉》等
一本卡夫卡的学生记录的卡夫生前的语录:《卡卡夫卡口述》

H.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txt全集下载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复集制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目录

译序
大路上的小孩
欺骗农民的人
忽然散步
决定
到山里去旅行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着的过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绝
骑手的沉思
临街的窗
不幸
判决
伙夫
变形记
流放岛上一幕
新来的律师
乡村医生
马戏团顶层楼座上
往事一页
法律门前
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
视察矿井的先生们
钦差
家父之忧
十一个儿子
兄弟谋杀案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苦难的开始
小女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汉的对话
大噪音
煤桶骑士
一场斗争的描述
乡村婚礼的筹备
乡村教师
老光棍布鲁姆·费德

猎人格拉库斯
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
敲门
隔壁
一只杂种
日常困惑
关于桑霍·潘萨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体

拒绝
召募军队
舵手

考试
陀螺
小寓言
归乡
启程
律师
一只狗的研究
夫妇
算了吧
比喻……

I. 卡夫卡短篇小说集txt全集下载

卡夫来卡短篇小说源集.txt电子书: https://72k.us/file/22215238-409358206 点击普通下载即可,满意请采纳,感谢^_^

J.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长篇小说

《审判》 《城堡》

中短篇小说

《大路上的小孩》 《欺骗农民的人》 《忽然散步》
《决定》 《到山里去旅行》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着的过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绝》 《骑手的沉思》 《临街的窗》
《不幸》 《判决》 《伙夫》
《变形记》 《流放岛上一幕》 《新来的律师》
《乡村医生》 《马戏团顶层楼座上》 《往事一页》
《法律门前》 《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 《视察矿井的先生们》
《钦差》 《家父之忧》 《十一个儿子》
《兄弟谋杀案》 《梦》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苦难的开始》 《小女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汉的对话》 《大噪音》
《煤桶骑士》 《一场斗争的描述》 《乡村婚礼的筹备》
《乡村教师》 《老光棍布鲁姆·费德》 《桥》
《猎人格拉库斯》 《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 《敲门》
《隔壁》 《一只杂种》 《日常困惑》
《关于桑霍·潘萨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体》
《夜》 《拒绝》 《召募军队》
《舵手》 《鸢》 《考试》
《陀螺》 《小寓言》 《归乡》
《启程》 《律师》 《一只狗的研究》
《夫妇》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奥地利近代史上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
匈帝国面临着种种无法克服的危机,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东摇西晃,终于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硝烟尽处彻底解体。资产阶级共和制得到确立,但旧的矛盾还未尽数妥善解决,各
种新的社会矛盾又层出不穷,这些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
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这动荡年代的各种矛盾中,
在新旧观念的搏击中,在当时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启发下,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这
个异化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这种认识和批判以及
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构成了他的创作基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
到他对人的历史、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人的处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可以
看到他对人的前途的忧虑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对这世界
的丑陋表示了无比的愤怒。
卡夫卡是位影响遍及全球的作家,然而他的同代人却并不理解他。我们今天还能从整体
上较全面地了解卡夫卡,还能看到他较丰富的创作,得感谢引导卡夫卡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马克斯·布罗德先生,卡夫卡临终时嘱托他烧毁所有的手稿,但他没有遵嘱行事,而是将其
整理出版,为世界文学宝库保存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此功此绩是不可磨灭的。
此译本据保尔·拉伯(Paul Raabe)编选的《卡夫卡短篇集》译出,此集收入了卡夫
卡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所有短篇。短篇在这里指的是篇幅较短的作品。从我们对文学体载的
划分标准来看,本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归入小说类,而为它们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合适名
称又相当困难,所以我们权且就称它们为“短篇”。译本的第一部分为生前发表过且编成集
子出版过的作品,第二部分为生前发表过但未收入集子的作品,第三部分为遗作。遗作部分
作品大部分原本没有标题,现有的标题是布罗德先生整理出版时加上去的。卡夫卡的遗作只
是些草稿,有的甚至是非常潦草地写在稿纸或其它纸上,所以在整理出版时产生了许多文字
技术方面的困难,而这就是各种德文版本在某些地方差异较大的原因。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
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
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
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
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
他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
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每位读者在读卡夫卡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理
解、认识、联想,但我们希望读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绘的迷惘中。

阅读全文

与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唐山大地震小说全集 浏览:313
特工小说免费全文阅读 浏览:852
小说主人公是叶雄杨心怡是哪部小说 浏览:767
七仙女正传有声小说阅 浏览:799
重生现实娱乐圈小说单女主 浏览:788
主人公渡劫的小说九转 浏览:257
韩娱小说女主sunny 浏览:31
神农都市小说 浏览:922
男主成为魔帝重生都市的小说 浏览:15
童林传有声小说百度 浏览:298
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小说46 浏览:241
言情小说中狗血的情节有哪些 浏览:380
中考阅读小说题目 浏览:741
短篇束缚调教性奴小说全集 浏览:872
女主一言不合就炫富小说 浏览:252
初恋逆转系统快穿小说 浏览:385
重生修真小说完结排行 浏览:477
养成抢夺小说现代 浏览:356
他是娇病灰姑娘短篇小说 浏览:651
男主和女儿肉小说全文阅读全文 浏览:1000